<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承柳青薪火,铸时代华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我们共和国同龄人的这一代人中,都曾学习过柳青先生写的梁生宝买稻种的课文,至今为止,这一课记忆犹新。由此,也对柳青先生十分的尊重。但那会儿我还没到过陕西,后来,有幸到了延安,到了西安,也到过常宁宫,现在又到了他的雕像跟前,并且再一次在常宁宫学习与参观,这次体会进一步加深。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星空中,柳青先生宛如一颗耀眼的恒星,以其深邃的文学素养和高尚的精神风范,照亮了这条成千上万人文学创作的道路,也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久远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对他的印象是概括为十二个字:脚踏实地,扎根群众,勇于担当,勤奋创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个作家必须备有柳青先生的这种精神层面,文学素质!从而,要经常性的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捕捉生活,这是一个作家必备的基本功!这个也是一切写作的指南针,千里眼,显微镜!有了这个,便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而且,毫无疑问,这种精神是最富有的,这种素养是最永恒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柳青先生的故里是陕北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他的原名叫刘蕴华,他也和我老婆的姑妈伍仲秋同参加过陕西地下党斗争。他1952年从北京回到长安,挂职县委副书记,并携家人在长安县黄甫村体验生活。他写作不是为了钱,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个万元户了,但他把《创业史》的两万多元稿费捐献给黄甫村办农机厂和卫生院,柳青先生1938年在延安聆听过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此非常坚定的为工农兵而创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柳青先生的文学素养,首先体现在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上。他深知 “闭门造车” 式的文学创作难以触及社会的灵魂,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深入生活,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了创作《创业史》,他扎根陕西皇甫村十四年,将自己的命运与这片土地上勤劳朴实的农民紧密相连。他与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琐事、喜怒哀乐、所思所想,从清晨的田野劳作到夜晚的炕头闲谈,从农事生产的忙碌到节庆习俗的欢乐,每一个细节都成为他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源泉。他就像一个勤劳的蜜蜂,在生活的花朵间穿梭,汲取着最醇厚的芬芳,将生活的原汁原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使作品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趣味,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火热的时代,感受着农民们的喜怒哀乐,触摸着社会变革的脉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文学表达上,柳青先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精湛的技艺。他的文字质朴而富有力量,简洁而富有韵味,既有对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物内心的深刻剖析。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他把梁生宝互助组创业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比作 “铜墙铁壁”,形象地展现了创业的艰难险阻;又将梁生宝在困境中的坚定信念比作 “中流砥柱”,生动地刻画出这个人物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同时,他在人物塑造方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笔下的梁生宝、郭振山、郭世富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他们不再是一个个抽象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地存在于读者的脑海之中。梁生宝的憨厚淳朴、大公无私,郭振山的自私狭隘、摇摆不定,郭世富的精明世故、贪图享受,这些人物形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社会群像,反映了不同人在时代的浪潮中的不同选择和命运走向,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经久不衰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同时,也揭示没有任何思想与信仰的东西不值一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柳青先生的精神是我们无数写作者敬仰和学习的典范。他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始终将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紧密相连。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敏锐地洞察到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势,积极投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用自己的笔为时代鼓与呼,为人民书写,为民族立心。他不为名利所动,不为世俗所扰,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和创作原则,即使在遭受困难和挫折时,也毫不退缩,依然坚守在文学创作的一线,执着地追求着文学的真谛和价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他那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启发着我们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土壤,只有深入到生活的最前沿,才能汲取到最鲜活的素材,创作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作品。我们应像柳青先生一样,走进工厂、农村、社区,去感受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聆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将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情感紧密交织,让作品成为时代的回响和人民的心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习总书记曾说:党政干部都要学习柳青,他那么接地气,那么和老百姓融入在一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柳青先生精湛的文学技艺和对人物的深刻洞察力,激励着我们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断磨砺自己的文字功底,提高艺术表现力。我们要学习他运用修辞手法的巧妙,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学习他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让笔下的人物跃然纸上,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运用恰当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将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光辉展现出来,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优秀的文学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柳青先生的信仰和责任感指引着我们要有更高的文学追求和使命担当。在当今多元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我们不应迷失在物欲和名利之中,而要坚守文学的初心,以笔为剑,为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公平正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反映民生百态,传递正能量,用作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让文学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坚定不移坚决的把陕西的故事、中国的故事写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学习柳青先生的文学素养与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它需要我们以虔诚的态度、踏实的行动,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断地积累、学习、思考和创作。让我们在柳青先生的精神指引下,承继他的文学薪火,努力铸就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华章,让文学的光芒照亮人们的心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使柳青先生的文学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源远流长,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对此要有深刻的理解与切实的体会,才可能拿出崭新的优秀的人民群众喜欢的作品,社会发展需要成千上万个柳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把柳青先生称为恩师、教父的路遥曾经这么说的:柳青的著作,不朽;柳青的精神,不灭;柳青的文学丰碑,永远的高高矗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于柳青先生诞生109周年之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