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4月27日,参观浦东美术馆的陈逸飞回顾展。陈逸飞是当代油画艺术大师,他离开我们远去已经二十年了,但他留下的精湛艺术是永恒的……</p><p class="ql-block">为纪念著名艺术家陈逸飞逝世二十周年,浦东美术馆2025年重磅首展"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从4月26日起对公众正式开放,全面回顾陈逸飞的艺术成就。展览分为四个板块:"成长岁月"、"心灵之桥"、"海上风华"和"大视觉时代",共汇集了逾150件展品,囊括了绘画、雕塑、影像、出版物、手稿等多种媒介,覆盖了他各个时期内风格多样的不同系列创作。除了绘画作品以外,本次展览还展示了陈逸飞在其所开创的"大美术,大视觉"理念下所进行的多元艺术实践。</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冯远</p><p class="ql-block">陈逸飞是中国当代卓有成就的油画艺术家,活跃于多重领域的创新实践者。在他未尽一甲子的传奇生涯中,凭借才华和勤奋,在艺术创作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盛年时期,陈逸飞始终坚持大格局的宏观思维,弘扬"大视觉、大美术"的艺术理念,自觉成长为一位目光高远、勇于践行的探索者与创业者。他相信电影能更好地展示人性与思想情感,而设计艺术则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因劳累过度未能完成所有事业。</p><p class="ql-block">青年陈逸飞以勤奋与天赋脱颖而出,创作了《黄河颂》《开路先锋》《占领总统府》等史诗性油画,艺术水平超越了同时期众多资深前辈和业界强手。他深知研习西方艺术史的必要性,遂赴美学习古典主义绘画,通过精妙典雅的人物画,广泛赢得青睐,成为备受瞩目的艺术家。在自身的成就之外,帮助了许多后学。</p><p class="ql-block">2025年恰逢陈逸飞逝世二十周年。理解陈逸飞,就是理解一个人在时代中如何雕刻自己,以信念,以赤诚。他接受时代赋予他的期许、责任与使命,他也拥抱时代给予的机遇、梦想与荣耀。本次展览汇集逾百件佳作,以及各类珍贵历史文献资料,旨在以回溯性的视角带领观众走进他的艺术人生,去感受他的时代激情,体验他所开拓的美的世界。</p><p class="ql-block">不惑之年的陈逸飞不仅屡创佳作,还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他陆续创作了《玉堂春暖》《浔阳遗韵》等系列作品,捕捉传统之精髓,由此一再宣示和强化其文化身份,提升了华人艺术家的国际地位。</p> <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12日,陈逸飞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6个月时随父母移居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从各个方面滋养着少年陈逸飞的心智形成与成长。</p><p class="ql-block">从童年到青年,陈逸飞在剧烈动荡的时代浪潮中成长。他勤奋学习,不断精进绘画技艺,满怀激情地投身于艺术事业,创作了多幅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在此阶段,他的绘画经受了素描、写生与墙面绘画的反复磨砺,并通过与上海绘画名家的广泛交流,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既蕴含浪漫主义情怀,又彰显英雄主义气概,画面气势磅礴,生动真实,充满朝气与魄力。对他而言,崇高与美是一体的。</p><p class="ql-block">凭借对题材的敏锐洞察、饱满的创作热情以及对细节的持续钻研,陈逸飞创作了一系列载入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重要作品,这一时期堪称其写实主义创作的巅峰。1979年,他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并完成了《踱步》。这件作品的问世,标志着艺术家实现了自我超越。</p> <p class="ql-block">占领总统府</p><p class="ql-block">陈逸飞、魏景山</p><p class="ql-block">1977年(复制品,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提供)</p><p class="ql-block">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主题性艺术作品之一,原作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品描述的是1949年渡江战役后,解放军战士攻入南京总统府,在4月23 日将一面鲜艳的红旗高高升起的瞬间。青年陈逸飞与魏景山共同创作了这幅杰作。画面呈俯视构图,与西方艺术史中的经典之作《梅杜萨之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后者由法国浪漫主义大师籍里柯创作,以极具戏剧张力的人物群像展现了震撼瞬间。《占领总统府》则实现了题材、构图、人物和技法的相融,呈现了创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认识与理解。画面呈现标志性纪念碑式三角形构图,明暗对比强烈,集稳重与动感于一体,营造出极具戏剧性的空间效果。这是陈逸飞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且广受矚目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黄河颂</p><p class="ql-block">1972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奉康保险集团惠光</p><p class="ql-block">1972年,《解放日报》成立创作组创作"黄河"系列油圈,陈逸飞任组长。创作组按钢琴协赛曲《黄河》的四个乐章分头行动,陈逸飞负责第二乐章(黄河动)。创作组两次深入山东、陕西、河南省黄河流域,收集素材,历时两个多月。他创作大量速写,确定画中人物形象。画面中一位红军战士挺拔地站在黄河旁的山崖上,眺里远方,呼应《黄河大合唱》中《黄河颂》的歌词。瀑布激流与战士澎湃的内心呼应,枪头上的小红布如盛开的红花,群眉飞翔增添画面动感与历史感。陈逸飞运用电影构图,以巨幅宽银幕样式赋予画面浪漫主义与英雄气质。作品在1977年"全军美术作品展"上首次展出,引起轰动,堪称陈逸飞历史主题创作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踱步</p><p class="ql-block">1979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可视为陈逸飞33岁时的自画像,是他对民族命运与时代能量的敏锐捕捉,标志着艺术家的自我超越。作品以史诗般的画面重构了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重要瞬间,通过创造性地折叠线性时间,实现了技法与思想的双重突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他回望民族百年的挣扎与努力。借鉴电影艺术,他运用蒙太奇手法、宽银幕构图,将自己画入画面,与空座椅共同徜徉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这幅作品为思想与表达而作,超越了现实主义之技法,彰显了新时期对人性主体的张扬。《踱步》获得广泛国际关注,美国《艺术新闻》评价其"写实而意境深远,有气势且专业",成为中国新时期美术走向国际化的起点与标志。</p> <p class="ql-block">开路先锋</p> <p class="ql-block">心灵之桥</p><p class="ql-block">陈逸飞的第二次重要成长始于1980年赴美留学。1981年,他进入纽约亨特学院攻读艺术硕士学位。为维持生计,他在罗耶艺术修复与装裱公司担任古典油画修复师,期间接触众多大师作品并研究不同技法。积攒足够路费后,他毅然辞去工作,凭借一张火车通票游历欧洲各大美术馆与博物馆。这一阶段,他在技法上取得显著突破,于直涂画法与罩染法之间寻得优雅平衡,以近乎隐匿的方式在画布上捕捉并改变光线方向,营造出独特的光晕效果。</p><p class="ql-block">获得主题选择自由后,陈逸飞回归内心深处的牵挂﹣﹣故乡。江南水乡、童年嬉戏的石桥、烟雨朦胧的瓦屋成为其创作源泉。1983年,他以水乡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在美国哈默画廊个展中大获成功,凭借独特的东方之美,成为首位在西方主流艺术市场引发关注与收藏热潮的中国当代画家。</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音乐家"系列标志着他从宏大叙事转向对个体的凝视。他以卓越的光影和光晕效果,将东方写意精神融入油画语言,使西方观众在熟悉的油画中感受到东方的优雅。他对边缘线和光影中脸部线条的处理,源于对摄影技术的深入研究,展现了古典与当代艺术的融合。这种跨时代的艺术思考,使其作品兼具严谨技法与现代理念。</p> <p class="ql-block">晨曦(苏州)</p><p class="ql-block">1990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p class="ql-block">在获得了创作自由后,陈逸飞选择了最能表达其审美体验的主题﹣﹣他的故乡江南水乡。那里有他童年时嬉戏的石桥、旧日的邻里乡亲,以及烟雨中潮湿的瓦屋。水乡寄寓了他内心最深的牵挂与情感。从童年到盛年,这份对故乡的深情始终未变。通过画作,他将江南水乡带入西方观众的视野,赢得了他们的心。这是一次具有开拓意义的实践。画中,陈逸飞重构了江南意境,融合了写实与浪漫,创造出久违的东方之美,以极致的绘画技法塑造情感深度。1983年,他以水乡主题的系列作品在美国哈默画廊举办个展,并大获成功。哈默博士撰文称其画作"接近诗",因为陈逸飞是在"指示而非论断"。</p> <p class="ql-block">周庄</p><p class="ql-block">1988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以周庄为题材,陈逸飞创作了一系列绘画,他的作品让这座江南小镇闻名于世。这些作品融合了西方写实技法与东方水墨意境,笔触细腻,营造出朦胧光影,并赋予画面一种静谧诗意,犹如一个绵长的梦。他巧妙运用了传统水墨的留白与虚实结构,将江南水乡之美转译于画布之上。近代欧洲宫廷曾向往"中国风格",模仿江南水景布局。陈逸飞则将现代水乡引入了西方的美学世界。凭借浪漫的东方审美,他笔下的周庄从地域性景观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图像。1985年,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的首日封选用了他的画作。这标志着他以纯粹的美学力量跨越文化隔阂的卓越成就。陈逸飞让艺术成为了连接不同文化的心灵之桥。</p> <p class="ql-block">"水乡"这一主题贯穿陈逸飞的艺术生涯,不同时期的作品呈现出各异的风貌。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创作技法上,也反映了他对光影理解的深化,以及创作状态日益自由的内在关联。</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后,陈逸飞的"水乡"系列笔触愈发轻快,画面中的光线更加跳跃、松弛且明亮。他不仅持续探索这一永恒主题,更进一步钻研光在画布上的多样化呈现。同时,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他对"目光"的理解。他所营造的画面时空,突破了传统的"远眺"视角,进入一种更具当代性的观看距离。他创作了多幅近景作品,如《我的邻居》和《老宅》,其独特视角仿佛置身于水乡河面之上,展现出别样的景致。</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水城</p> <p class="ql-block">海上风华</p><p class="ql-block">陈逸飞是改革开放后首位将中国当代油画推向世界的艺术家之一。他在社会、艺术、商业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等多个体系中占据着开创性的特殊地位,其艺术成就与他所激发的社会能量相得益彰。他所创造的"海上风华",是在拥抱时代潮流后绽放出的耀眼光芒。</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初,陈逸飞回到上海,开启新的创作系列,并进入全新的创业阶段。1991年9月,他的作品《浔阳遗韵》以超过百万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中国油画作品的拍卖纪录,这也是中国当代油画首次进入国际拍卖市场,陈逸飞再次成为开拓者。1995年,他与英国玛勃洛画廊签约,成为该画廊代理的第一位亚洲艺术家。1996至1997年,他分别在上海博物馆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回顾展,声誉日隆。这一时期诞生了以独特的优雅东方情韵著称的"仕女"系列,代表作如《浔阳遗韵》《玉堂春暖》等。</p><p class="ql-block">此外,"西藏"系列也是他创作中的重要篇章。陈逸飞内心涌动的激情驱使他走出精致的艺术世界,探寻更原始的视觉与精神体验。在该系列创作中,他有意识地摒弃过于精致和平滑的笔触,追求更质朴的视觉与精神表达。同时,凭借电影创作的经验,他在绘画中不断探索视觉拉伸所带来的戏剧性张力。</p> <p class="ql-block">浔阳遗韵</p><p class="ql-block">1991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为灵感,融入了画家在周庄偶遇琵琶评弹的经历,为观众呈现了一个音乐与情绪流动的时空,一个欲语还休的时刻,集中呈现陈逸飞炉火纯青的油画技巧。左侧两位乐师仿佛再现"犹抱琵琶半遮面"、"低眉信手续续弹"的意境,以画面传递声音,营造通感体验。作品创造了一种时空的拼贴:以盛唐时期的华丽乐器、民国初年的服饰、20世纪90年代的妆容、当代戏剧的灯光效果以及古典绘画的光影技法相互融合。画面中如水墨般晕染的光线,为作品增添了一抹浪漫与怀旧的色彩。1991年9月,该作首创中国油画百万元成交纪录,标志着中国当代油画首次进入国际拍卖市场,巩固了陈逸飞在该领域的先锋地位。</p> <p class="ql-block">仕女与鸟笼</p><p class="ql-block">1992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1990年代起,陈逸飞开始创作"仕女"系列作品。1991年的《夜宴》拉开了这一创作高峰时期的序幕。暂别上海后,身居异国的陈逸飞在回忆中重构了这座流光溢彩的都市。彼时正值中国社会转型之际,他将东方美学元素(如水墨意境、戏曲服饰等)与西方古典油画技法相融合,以另一种文化视角重新追忆并想象海派文化。受电影艺术实践的影响,这一阶段的陈逸飞转向更具叙事性和写意性的风格。他在画面上构建充满叙事感的场景,运用新的视觉语言和独特的人物造型,赋予作品层次感与余味悠长的意境。凭借古典油画的光影技法,这批作品呈现了西方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人文情怀与诗意,回应了时代对海派韵味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玉堂春暖</p><p class="ql-block">1993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堪称陈逸飞此阶段的又一巅峰之作。作品以老上海为背景,在封闭空间中构筑出一幅浮世绘式的群像。这副作品在技法上近乎摄影写实,同时融入了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笔法与色彩技法。画家以大色块与点彩手法来呈现旗袍服装的华美,又用并置的对比色凸显形体边缘和质感变化,营造出柔光闪烁的效果。通过种种细节,画家暗示了画中人物间复杂的关系:茶盏的数量和坐在桌边的人数并不一致;空出的凳子上没有主人;珍珠项链、戒指、手镯和耳环为不同的目光提供驻留之处。这些细节邀请观众进入这个独特时空,在此漫游、观察、猜测、聆听、推想。京剧表演者举起水袖,增添了明暗效果,区分了"观看"与"被观看"的不同经验。陈逸飞构思的这幅时代画卷中,京剧《玉堂春》的人物角色增加了历史的深度以及戏剧的张力。左侧古装戏班象征"前现代"时间,与右侧时髦人物及背景中的西洋时钟所象征的"现代"时间形成对比,完成了"前现代"与"现代"的相互凝视。那只空置的木凳仿佛在等待观者入席,使画面内外的目光彼此交织,编织出三重时空。陈逸飞笔下的场景不局限于某一时刻,而是在多重时间性中穿梭,其美学和技法臻于完美,同时折射出历史的复杂性。作品所营造的东方时空,既是民国上海的黄金残影,也是观者自身文化身份的映照。</p> <p class="ql-block">夜宴</p><p class="ql-block">1991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陈逸飞难得一见的音乐主题人物群像。画面中,五位乐师姿态各异,共同构成了一幅精致饱满、诗意盎然的艺术画卷。彼时,画家正处于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他的画笔穿梭于过去与当下,构建出一个充满理想的艺术世界。画中五位乐师的肌肤光泽宛如凝脂,细腻而温润。她们身着华丽的锦衣罗裙,色彩冷暖交织,相得益彰。其中,蓝衣女子位于画面中心,与左右两侧的女子形成了错落有致的三角构图,既稳定又富有动感。这一时期的陈逸飞越发自信和大胆,笔触优雅灵动,画面整体却不失稳重。其艺术构思和画面布局与中国古代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五位吹笛女子的场景遥相呼应,展现了他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丽人行</p><p class="ql-block">1997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丽人行》是陈逸飞"仕女"系列中的杰出作品,塑造了富有东方情韵的理想丽人形象。在创作了《夜宴》《浔阳遗韵》等经典后,陈逸飞凭借电影拍摄经验,追求在二维画面上呈现人物的动感与更丰富的时间性。</p><p class="ql-block">画中人物造型与服装华丽,肌肤质感、服饰褶皱的细节处理精湛,面部表情与神韵典雅含蓄。这些"丽人"融合了诗词中的古典浪漫与现代人对自由的想象。作品常被解读为对老上海或江南文化的追忆,但服饰与人物状态并未指向某一特定代。画中女性既非传统仕女,亦非现代女性,而是陈逸飞对东方丽人的理想化重构。</p><p class="ql-block">作品标题引用杜甫的《丽人行》,画中华美服饰与诗中"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相呼应。陈逸飞以高超技巧和精妙时空建构,创造出非历史的历史感,延续了其历史题材创作脉络。他追求诗性与史诗性的融合,使《丽人行》与唐诗中的"丽人"意境形成跨时空对话,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化黄金时代的浪漫追忆。</p><p class="ql-block">集唐诗意境、仕女典雅与江南婉约气质融为一体,这幅作品创造出独一无的东方之美。画面以柔和漫射光为主,赋予时空梦幻气氛,使时间在此刻凝固。同时,画面中实现了多重叙事。画中人视线引导出三个不同故事状态,仿佛一场人生戏剧在舞台上展开。画面采用经典的三角形构图,画中人各有时间线与故事线,三组故事并置,使画面故事张力和戏剧结构张力极为饱满,令人想起他年的杰作《踱步》。</p> <p class="ql-block">长笛手</p><p class="ql-block">1987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p class="ql-block">在美国哈默画廊六十周年庆典之际,陈逸飞创作了《长笛手》。这幅作品的构图简洁,画面深邃,不仅展现了极致的写实技巧,更蕴含了陈逸飞重塑音乐时空的尝试。他将古典主义与对还原视觉现实的热情相结合,赋予画面独特的神韵。宁静柔美又略带忧伤的气息,随着无形的音乐溢出画面,直达永恒。陈逸飞对人物头部、手部及乐器的刻画极为精细。手指、长笛与发丝的光晕相互呼应;大面积深色背景则与后两者形成强烈冷暖对比,凸显人物的高贵气质,并烘托出演奏现场的氛围。丝质晚装褶皱上的光影,进一步显露了画家的写实功底与浪漫情怀。这是陈逸飞"音乐家"系列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也是他旅美时期最喜欢的一幅。</p> <p class="ql-block">西藏系列</p> <p class="ql-block">山地风</p><p class="ql-block">1994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陈逸飞"西藏"系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艺术生涯中具有突破性的作品之一,凝聚了艺术家寻找精神原乡的真实旅程。他多次远赴藏区,感受天地人文,于画面上探寻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同时观看《山地风》与《丽人行》,尽管风格与题材各异,但依然可以感受到陈逸飞在空间结构上对戏剧化场景的偏爱,以及对于在人物关系中呈现史诗感的青睐。《山地风》标志着陈逸飞从"海上旧梦"系列向"精神原乡"的风格拓展,也是从唯美抒情向人文史诗的跨越。</p><p class="ql-block">画面中的藏民仿佛受到召唤,迎着高原寒冷的山风一同奔赴某处。画面上呈现的并非静止的一瞬,而是流动中的刹那。人物神色静穆专注,透露出一种庄严。这与"仕女"系列的婉约精致的东方美学不同,陈逸飞被更辽阔的高原召唤,意图传递信仰的力量和生命的尊严。</p><p class="ql-block">"西藏"系列是他创作中的重要篇章。陈逸飞内心涌动的激情驱使走出精致的艺术世界,探寻更原始的视觉与精神体验。他的笔触并没有美化人物,而是以一种表现主义的手法呈现人物的粗糙和苍老。这是他对生命力量和人文精神的深刻探索,也标志着从审美愉悦向精神追问的跨越。</p> <p class="ql-block">圣火</p><p class="ql-block">约1990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标志着陈逸飞在新的创作中不断探索着目光和意识的减速和加速,他在色彩上实验着撞击和共振,由此增加了心理感受的丰富性。电影带给他的时间性的启发,也转译到了画面上。画面中,人物的构图完成一重叙事和时间的构建,回眸的人物定格了当时的动作。但燃烧中的圣火则在画面中完成了另一重"小时间"的建构,火焰依然在熊熊燃烧,它拥有自身的时空维度。这是一种巧妙的微叙事,在画面上成功地折叠时间,在静止和动态之间形成张力,不仅在视觉层面、也在心理层面完成了一种拓扑结构,让画面与感受得以无限延展,象征着陈逸飞在绘画中不断实现的突破。作为陈逸飞创作西藏系列的早期作品,刻画人物状态与创造整体气氛是艺术家的重点所在。在西藏系列的后期作品中,艺术家的兴趣转移到视觉拉伸造成的戏剧性,以及对异域文化景观化的反思。</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一生与众多文艺工作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其中就包括被誉为"香港电影教父"的著名导演、监制、制片人吴思远。吴思远不仅是陈逸飞的挚友,更是他在电影领域的合作伙伴,曾担任陈逸飞执导的电影《人约黄昏》(1996年)的投资人。陈逸飞的金色手模也是应吴思远之邀,在后者新天地 UME 影院开业时留下的珍贵印记。</p><p class="ql-block">2005年4月,陈逸飞在拍摄电影《理发师》期间因过度劳累导致胃出血不幸逝世。当时,《思念》已接近绘制完成,但陈逸飞尚未亲笔签名。这幅油画作品与电影均成为陈逸飞未竟的遗作。</p><p class="ql-block">陈逸飞去世后,吴思远无偿接手,并以陈逸飞的执导风格完成了《理发师》的拍摄制作,该电影于2006年正式上映。《思念》由陈逸飞家族正式赠予吴思远。如今,这幅承载着20年思念与情谊的作品在本次展览中首次亮相,成为纪念两位文艺界传奇人物深厚情谊的珍贵见证。</p><p class="ql-block">本空间陈列的《理发师》剧本,是陈逸飞生前使用过的版本,上面留有他的亲笔签名和工作手稿。从那密集的日程安排中,观众依稀可以窥见陈逸飞废寝忘食、高强度工作的身影。这些珍贵的手稿,无声地记录了他生命最后时光的主旋律:创作、创作、还是创作。</p> <p class="ql-block">大师已逝,遗作永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