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根据福州及福建的史志记载,福州地区的闽越王庙及相关祖庙信仰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一、闽越王庙的记载与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1. **闽越王无诸的祖庙** </p><p class="ql-block"> 福州最早的闽越王庙供奉的是汉初闽越王无诸。据《福州府志》记载,闽越王庙位于钓龙台西侧,始建于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在此受封为王,后人立庙祭祀。该庙历经唐、宋、明等朝代多次修缮,宋时赐号“显圣武勇王庙”,并附祀两位化身为青红二蛇的牙将,被视为护佑地方的神灵。 </p><p class="ql-block"> 明代方志如《八闽通志》和《闽都记》也提到,庙中常有青红二蛇显灵,民众祷祝多应验,香火鼎盛。</p><p class="ql-block">2. **末代越王无疆庙的发现** </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在福州长乐区金峰镇台瑶村发现了一座供奉末代越王无疆的庙宇,即无疆越王宫。据《长乐县志》及同治年间的碑刻记载,该庙原建于越王山,后迁至现址,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曾重修。这是福建省内罕见的供奉无疆(勾践六世孙)的庙宇,推测为越国后裔避祸迁居此地后所建。</p><p class="ql-block">### 二、白马王庙与闽越王族信仰</p><p class="ql-block">1. **白马三郎的传说** </p><p class="ql-block"> 福州另一重要祖庙为鳝溪白马王祖庙,供奉闽越王郢之子驺寅(号“白马三郎”)。据《三山志》记载,驺寅因射杀鼓山鳝溪的恶鳝而殉身,被奉为除害英雄。该庙始建于汉代,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庙宇之一,1961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白马王信仰在两岸影响深远,马祖、台湾等地分灵庙宇超百座,信众逾千万,成为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 三、闽越文化与蛇神信仰的结合</p><p class="ql-block">1. **蛇神与闽越王庙的关联** </p><p class="ql-block"> 闽越人崇蛇习俗深刻影响了福州地区的信仰。闽越王庙中常附祀蛇神,如青红二蛇显灵的故事,以及民间妇女佩戴蛇形银簪的习俗,均体现了蛇图腾的遗风。 </p><p class="ql-block"> 福州周边现存蛇王庙如闽侯洋里蛇王宫、南屿蕉府行宫等,均为明代遗存,供奉蟒仙或九使蛇神,与疍民(闽越后裔)的信仰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四、史志文献的佐证</p><p class="ql-block">- **地方志记载**: </p><p class="ql-block"> 《福州府志》《八闽通志》《闽都记》等均详细记载了闽越王庙的沿革与显灵事迹。例如,明代王应山在《闽都记》中提到闽县东的龙窟山穴有蟒蛇被祀为“龙”,与闽越崇蛇传统呼应。 </p><p class="ql-block">- **碑刻与考古发现**: </p><p class="ql-block"> 长乐无疆越王宫的同治碑刻与《长乐县志》内容相互印证,证实了越王后裔迁徙及建庙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五、总结</p><p class="ql-block">福州祖庙体系以闽越王无诸庙为核心,融合了白马王信仰及蛇神崇拜,反映了闽越文化的多元性。史志文献、碑刻及现存庙宇共同印证了这些信仰的历史延续性,尤其是闽台两地共祭白马王的活动,凸显了文化认同与血缘联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