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在某三线城市一家“教辅托管”机构门口,看到这样一条标语:“少一点生意味道,多几份教育情怀”,引发了我对教育与生意关系的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城市是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而“学区房”则是为争抢优质教育资源被人为炒作出来的居民片区。“学区房”的高额价格以及片区里,星罗棋布的“托管班”、“培优部”、“教辅中心”等“课外教育机构”,成了家长不得不掏腰包、甚至负债的大宗生活消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曾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教育经费的增长远远满足不了群众对教育需求的增长,国家出台了“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政策,以吸纳社会资本共筑教育基业。从那时起,民办教育异军突起,各种名目的“收费教育”方兴未艾。在人口增长率持续低迷、新生儿逐渐稀缺、家庭普遍少子女的本世纪,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中的占比越来越大,教育消费成了“学龄青少年”家庭的最大负担。家长为了让孩子在起跑线上争先,在人生赛道上出众,实现阶层跨越的发展夙愿,普遍不惜重金,使出浑身解数为子女的成长“修桥、凿隧、铺路”。因而,成就了“收费教育”市场的繁荣,助推着“教育生意”的兴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中国城市中小学周边半径500米内,教辅机构的密度已超过其它便利店。据有关媒体披露:目前,平均每个城市家庭将26.7%的可支配收入投入课外培训。这种繁荣背后,是“剧场效应”的恶性循环:当第一排观众站起来,所有人不得不站立观看。某培训机构墙上“今天不努力,明天去隔壁”的标语,展现了教育市场竞争的白热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教育市场繁荣的今天,种种乱象也出人意料,“资本”对教育领域的渗透更呈现出了精密的商业设计图景。如,某知名教辅企业采用“焦虑营销”策略,通过大数据分析家长、搜索关键词,精准推送“您的孩子正在被同龄人抛弃”的广告。他们创造出一套“制造危机+解决方案”的闭环逻辑:先渲染恐慌,再贩卖希望。这种精心设计的商业剧本,正在改变人们对公益性教育的认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有家长“需求”必有社会供给。于是,不仅产生了满足中小学生及其家长需求、商业色彩浓厚、生意味道十足的“托管班”、“培优部”、“教辅中心”、“艺术广场”……而且,这种异化的“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明显:“论文工厂”、“学历镀金”、“学位速成”、“文凭造假”等灰色产业,应运而生,共同构成了教育商业化的全新产业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可否认,“商业化”教育的存在与发展为破解就业困局,稳定社会秩序,补充政府办学资金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满足普通百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需求,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贡献。其中的“托管班”,还为解决年轻父母因忙于生计、空余时间与学校的作息时间不相匹配,而无暇顾及孩子的无奈,以及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做作业的实际问题,起了独特的作用,让他(她)们有了放心的依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种带着“生意味道”的教育服务,其实也充满着浓浓的“教育情怀”。因为,没有那种情怀,就不会形成品牌,不会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哪来生源?怎能有可持续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有其精神品行的特质。那就是,教师们走进教室、登上讲台,必有一种心境超脱的感觉:私心杂念的乌云被责任心的阳光驱散;头脑里没有了个人付出代价的盘算,心里只隐存着误人子弟的担忧。他(她)们凭着灵动的才气、灿烂的精神、思辨的理性、睿智的情思、饱满的活力和思想的光芒……演绎着课堂的精彩;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孩子们封存的记忆,开启弟子们幽闭的智慧,放飞学子囚禁的理想,浇灌着“希望的田野”,培育着祖国的花朵,聆听着稚嫩晚辈们成长的声音,在连天芳草的拔节曲律中,享受着与职业同在的慰藉与欢欣——这,应该是“教师情怀”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教育蓬勃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重拾“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教育初心。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和当代三大寒门贵子庞众望、高占喜、韦仁龙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情怀与生意味道是可以统一的。真正的教育不是商业剧本的演绎,而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当教育回归其本质,我们终将明白:衡量教育成败的,不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而是年轻人眼眸里闪烁的智慧光芒;不是资本市场的估值,而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海拔。这或许才是教育情怀与商业逻辑应有的分野与平衡。</span></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p><p class="ql-block"> 内蒙古集宁一中退休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