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晚清政府政治腐败,积弱积贫,在列强的枪炮之下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地国家,开启了中华百年屈辱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42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给英国,开放广州、福州、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1895年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鸟、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开放重庆、杭州、苏州等地为通商口岸。1901年与西方列强(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赔款四点五亿两白银,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计九点二亿两。在北京设立使馆界,允许外国派兵保护,禁止中国人居住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因为此,不少人以晚清概全清,认为清朝是一个腐朽孱弱的王朝。事实上,清朝在所有封建王朝中还算是不错的王朝。清朝的十个皇帝(从入关算起)都受到很好的教育与培养,个个饱学汉文化,因此清朝没有昏君、暴君。清朝皇帝都很勤政,雍正是杰出代表(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批阅奏章超五千字)。清朝立国二百七十八年,“康乾盛世”就占了一半时间,国泰民安是主流。在开拓疆土方面贡献突出,台湾、新疆、西藏、蒙古、黑龙江这些地域在中国版图内,是清朝征战与治理的结果。粗略地说,清朝几乎将中国版图扩大一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皇帝中真正的明君,不是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也不是自诩“十全老人”的乾隆,而是倍受抹黑背负滚滚骂名的雍正。可以说清朝的“康乾盛世”,如果没有雍正朝的十三年,就没有后来乾隆的盛世六十年,甚至大清都不会延续二百七十余年。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看看雍正在位十三年都做了些什么?答案就在其中了!</p> <p class="ql-block">先说说雍正是怎样在九王夺嫡中胜出的。雍正有心机,善伪装,办事峻刻,素有冷面王之称。他心中十分希望成为皇位继承人,却表现得毫不关心,当人们都觉得雍正不是嫡位竞争者时,他犹如黑马胜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熙有三十五个儿子,由于康熙十分重视对儿子培养,他的儿子们大多数都具备一定的才干。当皇太子被废需要在其他儿子中选一位新太子时,却因此成了难题。雍正听从谋士戴铎的建议:对康熙要诚孝,可适当显露才华。对兄弟要友爱包容,彼此和睦相处。在太子被废之后,嫡位之争暗流涌动。其他皇子忙着内外交结扩充势力之时,雍正暗自韬光养晦,不露声色。当康熙因废了太子伤心而病时,其他皇子忙得顾不上看望父皇的病情,而雍正却守在康熙身边侍侯饮食用药之类,这使康熙非常欣慰。当康熙问到其他皇子时,雍正都说他们的好话,这又使康熙舒心。雍正也非常重视对儿子的培养,乾隆儿时就非常优秀。当雍正带乾隆看皇爷爷时,乾隆的表现令康熙赞赏尤加。再加上雍正平时奉命当差总是勤奋认真,给康熙留下的印象不错。而最有望成为皇位继承人的皇八子(八爷党的首领)为争储,一味结交大臣,笼络人心。虽然得到朝中大臣一致推崇,却让康熙失望。这一来一去,康熙最终将目光聚集到雍正身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熙临终前决定将皇位传给雍正,并写下传位诏书放至正大光明萹后。康熙归天后,由隆科多取出传位诏书宣读,雍正即位。由于康熙没有当朝宣布传位诏书,也由于雍正当政后强力推行改革,得罪了天下读书人,后来传出多个雍正得位不正的版本。我以为无须考证,以清朝的制度,那是不可能发生的。</p> <p class="ql-block">雍正继位时,虽然人称康熙盛世,但由于康熙晚年执政懈怠(这里也有因九王夺嫡的原故),造成官吏贪污成风,国库空虚,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据记载:当时国库银两不足六百万。别说遇战事,就是遇小型天灾,也不足以赈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雍正即位后,颁布了一系列谕旨,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首先严令欠库银的官员在三年内将所有亏空补齐,并且不得收刮民间。对郡王、贝勒等高级官员,雍正下令将家产拿到大街上变卖填补亏空。对贪污严重的官员,一律抄家,用家产抵偿亏空。凡是不能填补亏空的官员一律革职查办,不得法外开恩。经过三年的清查整顿,全国从地方到中央被革职查办的官员达三分之一,雍正这一铁的手腕震攝了贪官污吏,也将库银的亏空基本补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雍正四年,雍正下令实行“耗羡”归公。所谓耗羡是地方税收收上来的是杂银,入库需熔铸成银锭,其间有耗损,为保证足额,地方征收时适当提高比例,提高的部分即为耗羡。雍正规定耗羡征收的比例只能下降不许提高。耗羡收入一部分用作官员的养廉银,一部分用作地方政府的经费。这项措施减轻了农民的额外负担,对整顿吏治,减少贪污具有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接着雍正又推行“摊丁入亩”制度,取消存在千年的人头税,按拥有的土地收税。这制度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同时也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土地好丈量不易隐瞒),当然地主将因此制度较以前要多交税。这项改革对清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后又推行“官绅一起当差纳粮”。在封建社会,官绅有一定的特权,名下土地不交税,家中人口不负担徭役。雍正取消了他们的特权,要求他们与农民一样交税和负担徭役。这项举措动了天下官绅的蛋糕,更让天下读书人失望,以致朝中官员,民间生员都极力反对。这项制度有效地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但得罪了天下官绅与读书人。</p> <p class="ql-block">为了能够了解各地真实的情况,雍正采用并完善了密折制度。以往密折专奏权仅限少数亲信,雍正扩大了范围,凡是他希望了解的地方,都安排了写密折的人。如此一来,雍正既能对全国各地的情况了如指掌,又能严密地控制地方官员。雍正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批阅奏章五千余字,其中批阅密折就占了不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迅速处理军国大事,雍正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的官员都由雍正挑选,雍正每天定时召见军机大臣,有事时随时召见。雍正的谕旨都经由军机处转发,遇机密事宜都在军机处商讨,这祥军机处实际上取代了内阁,成了权力中枢。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掌握在雍正手中,集权达到颠峰。当时推行新政阻力太大,通过集权有效推进了新政的实施,这是设立军机处积极的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雍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很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的弊端很突出,土司之间为争夺土地人口常常发动战争。有时土司势力强大了,又联合起来反叛中央政府,成了中央政府的大患。雍正一面出兵平息土司叛乱,一面寻找根治的办法。大臣鄂尔泰在云贵处理政务时,提出了对少数民族“改土归流”的建议。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土司制度,改由中央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府、厅、州、县,由中央任命有任期制的不世袭的官员,因为不世袭就称为“流官”。雍正认为是个好办法,下令全面实行改土归流。这一举措取消了土司的特权,保护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促进了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p> <p class="ql-block">雍正十三年,平素健康的雍正皇帝感到身体不适,几天后突然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其死因又有多种版本,有说是因为服了丹药中毒而亡,有说是中风而死。这些说法都无足够的佐证,于是又成为疑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雍正果敢刚毅兼有刻薄,为了大清朝,为了天下百姓,他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推行新政,不怕招来骂名,不怕天下官绅反对,不怕天下读书人的悠悠之口。短短的十三年,他几乎追回了官员亏欠的全部库银,他推行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起当差纳粮,减轻了农民负担,遏制了贪腐,打击了豪强,充实了国库。他还实施改土归流,安定了边远地区与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雍正去世时,库银有五千万两,是他即位时的近十倍。雍正这十三年为清朝殚精竭虑,锐意改革,呕心沥血,日以继夜地工作(每天睡觉约四小时)。他这十三年取得的成就足以彪炳史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被他得罪的皇亲贵族,官绅豪强,天下的读书人,他们没有放过雍正。他们竭尽其能污蔑、漫骂、诋毁雍正。民间有五花八门的段子、野史有五花八门的轶事,都将雍正说得不堪。就连现代的影视作品除根据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改编的《雍正王朝》外,也将雍正表现为反面角色。中国历史上改革家都无下场,雍正即便是皇帝也不能例外,其生后的滚滚骂名皆因改革,谁说不是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雍正以权谋成为皇位继承人,似乎有些不名誉。但事实证明他争皇位为的是整顿朝纲,振兴清朝,造福百姓,而不是其它。这就无可厚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