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富:“创伤性条件反射”

海燕心理工作室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见过一些拒绝上学的孩子,他们不但精神上萎靡不振、行为上自伤自杀,还有着明显的躯体化症状,比如失眠或嗜睡、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的疼痛等。一般而言,这些症状都难以找到明显的诱因,但有些则不不同,是可以找到创伤性事件的,我把这类症状称之为“创伤性条件反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初二男生拒绝上学,理由是到了学校就紧张得发抖。家长给他换了一所学校,一开始还好,但没过几天又不上学了,这次他给出的理由是不敢去学校里的厕所,因为一进厕所就恶心呕吐,因此,绝对不会在学校的厕所里大便。小便都是在校园里找个旮旯偷偷解决的,可不巧的是很快被同学看见并告诉了老师,因被老师和同学认为不正常而又压力陡增,坚决不上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上学,在家却没有闲着,相比较于在学校,尽管玩手机的时间长了一些,但看书、学习、做作业一项都没落下,而且考试成绩的名次也没有下滑太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带着这个孩子找到我时,这种脱离学校但未脱离学习的状态已维持了一年多。找我的原因主要是问题加重:孩子在家里也不上厕所了,大小便都使用放在卧室里的一个塑料桶。我问他原因,他给出的答案和他的父母跟我说的一样,都是“怕上厕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知道他们说的“怕”不是一种常态的害怕而是一种病态的恐惧,但我不敢肯定,孩子所恐惧的到底是:“厕所”这个地方,还是“上厕所”这种行为,抑或兼而有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将其区分,对我才是至关重要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问:“你是怕做‘上厕所’这种事情,而不是怕‘厕所’这个地方,对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用了一个封闭式提问。我这样问,并非想得到一个特定的答案,而是想促进他的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孩子想了好一会儿才告诉我:“我怕‘上厕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立马就听出了矛盾:既然怕的是“上厕所”而非“厕所”,怎么会不去厕所而非要在卧室内使用塑料桶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我没有马上面质:初次见面就面质,我担心他的自我承受不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我跟他们一家三口开了一个玩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说,据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用马桶上完大便后,都会先看看自己拉出来的,然后才恋恋不舍地按一下,把大便冲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问孩子的父亲:“您是不是也有这个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想了想,笑着答:“嗯,还真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没问母亲,但母亲出声的笑已经告诉我答案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就在这个时候,孩子突然一阵剧烈地干呕,喝了一口水后,竟然又吐了起来并且吐出了不少。之后,我没有继续就这个话题接着问,那次咨询就结束了。后来,孩子告诉我,他最害怕的就是看到大便,包括自己的,他正是因为怕大便才不敢去厕所的。他说,这源于一次恶作剧,他和一个同学打赌——“输了的就吃屎”,结果他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没有追问他是否愿赌服输履行了诺言。对拟采用的系统脱敏疗法而言,我只是确定他恐惧的对象就足够了。确定了恐惧的对象,是消除创伤性条件反射的必要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我的预料,孩子对大便的恐惧很快克服,可以去家中的厕所了。后来,便尝试着去学校里的厕所,再后来,就去上学了。但坚持了不到一周,却又不去了。这次不去上学,没有给出任何理由,也拒绝再次见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也没有因此而改变“创伤性条件反射”的“诊断”。我知道,创伤性条件反射不会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的形成与人格不良是分不开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