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近照 在德县路这片教会用地上历经岁月沧桑,一战期间,德国人在远东的军事力量让日本人不敢轻举妄动,但有英国的海军支持就不一样了,当时德国的远东海军舰队已经冲出了英国的海上围堵(后在南美被歼灭),但其教会产业在日占时期也是历经磨难,尤其是学校,医院等需要持续投入资金才能有序运转,德国的传教士和修女们在资金困难和日军的管控下举步维艰并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br> 美国在二战前的目标一直是想把英国从世界霸主的位置上拉下来,德国这时就是美国的有力推手,所以美国在保持中立的基础上支持德国的军工发展,向交战双方卖军需物资,直到日本把美国打的不得不出场。这时的英国早已势衰力竭,日薄西山了。<br> 当时美国对中国的传教事业中的办学办医院还是努力支持和保护的,在青岛就收购了信义会医院等。1929年,又办了圣功女子中学。有了国际舆论的压力,日本也有所收敛。 德国人在占领青岛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分布实施非常之快,目标就是要赶超英法。英国在远东拥有新加坡、香港等多个战略支点,这背后还有面积广阔的英属印度殖民地。<br> 法国也获得了印度支那等地。而德国在远东只有青岛这一个像样子的支点,因而不遗余力的开发建设,意图将青岛建成德国的“样板殖民地”。<br> 这是德占时期青岛德县路西段及所能看到的后海沿岸的建设情景。图画中在海边的肉联厂,船厂,小港的建设情况。 在德县路西段这块天主教用地上的建设也是启动较早的,圣言会会馆及圣心修道院,孤儿院,教堂,德华学校,天主教印刷厂(位于圣心修道院与圣言会会馆广场的南面),天主教医院等附属建筑大体都完成,只有天主教堂因捐款数额尚未完成而暂时搁置。在圣言会会馆的东面是德华学校。 在这张图画中表现出当时德县路西段这块坡地的旧貌,近处的建筑就不说了,中间有一部分建筑是用于集市贸易交易场所的建筑。也就是说,在德县路东段还是欧人区的建筑,到了这里就成了洋中分界明显的地域,作为过渡性区域,这里的集贸市场主要是中方开发,也有少数德商商店。远处的建筑就是在青岛具有代表性的里院建筑(中国居民居住)。 这是民国时期德县路小学的内院全景,远处能看见观象山,信号山,观海山,近处左下角是德县路23号乙,是岛城四大浴池之一的“玉生池”。玉生池同博山路的天德塘、益都路的东华池和济南路的建新池并称为青岛的“四大塘”。傅作义及许多国内名流常在旁边的永安大戏院看完戏就在此洗浴,在当时这里也是上流社会社交的场所。玉生池原来是二层楼,1973年大修时由青岛市饮食服务公司投资加盖了一层,成为了三层楼(见下图)。如今该楼已改造,没有了玉生池的踪影。 提起白明德神父,在当时的青岛人几乎无人不知,他是安治泰委派来青的,在青岛的三十年里,勾画了天主教堂的方案,建了圣言会馆,天主教医院,印刷厂,圣心修道院等诸多工作,其中德华小学就是其在施教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p class="ql-block"> 德华小学是其在孤儿院后的又一个教育意义上的里程碑。学校从开始时的十几名男生,三间平房(1900年,),当时借用了小教堂当学校礼堂,到上百名学生和有十几间教室的楼房(1909年),白明德神父办学严谨,与当时清朝末期的科举制度私塾教育不同的是,白明德神父引入了西方的先进理念,追求创新实用,开启和衔接了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模式改革</p> 1922年国民政府回收了青岛德华小学,改名明德小学,这时候,还是传统的传教士教育模式,学院又盖起来一栋楼房,形成了一个围合的校园环境,教室里都挂着十字架,学校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教学质量也在提升。礼堂还是借用了圣言会会馆的礼堂 白明德神父在1928年去世,当时的岛城送葬队伍一眼望不到头,主要是教友队伍。由于在1966年的文革中天主教堂的资料都被烧毁,所以,白明德神父的安葬点在哪里一直没有确定。 日占时期,国民党中统曾在明德小学设立了秘密据点,以教师的身份作为掩护,为重庆当局提供情报。后来由于叛徒出卖暴露,人员被抓,明德小学被停关一年,损失很大。 1932年,由天主教会捐助的款项到位,主教堂开始动工,白明德神父原来的方案(高度百米,气势磅礴,壮丽恢宏可惜其资料在文革中被烧毁)在建设中被修改(由于希特勒严禁资金外流,故打了折扣),高度减少了近一半(高度只有56米)。 教会学校的旁边树立起这座宏伟的教堂是教会学校最大的喜讯,当时青岛历史上的五大钟楼只有圣保罗教堂还未建成。这座在西方世界教徒心目中的标志性建筑 是青岛地域的地理识别,民众公信的威严,心灵共同的向往,文化认同的体现,城市的轮廓天际线,是一种集体意志的集中表达。 如果德国不在一战失利,还能继续建设青岛,如果不是日本人占领了青岛(或是被其他基督教国家占领)。如果不是希特勒严禁资金外流。圣弥厄尔教堂将会以更加雄伟壮观的形象屹立在这块高地上,虽不及科隆教堂那般完美,不及巴黎圣母院那般华丽,最起码也将是远东教堂之最,为美丽的青岛增添更加绚丽多姿的城市形象。 这是局部图画的画面 这是早期的天主教堂,在圣弥厄尔教堂诞生之前,她就是青岛天主教徒们的聚集活动之地,学校,修道院也常将此作为礼堂使用。位于德县路与浙江路口。从这里,由于坡度较陡,开始了青岛市民俗称的“波螺油子”路,直通中山路。 这座楼是1931年由德籍传教士倡议,美国天主教主办的私立圣功女子中学,当时属于贵族学校,而且在校生半数以上是教徒,高中只有一个班,以音乐,外语为特色,有琴室,天主教堂的唱诗班常有学生们组成。1937年日军占领青岛,强迫教日语。二战后又恢复,该校与北平辅仁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以及华盛顿大学同属一派系,学校优秀学生可以直接被其录取就读。解放后改为青岛七中。 这是1901年的圣心修道院施工现场的基础挖坑情景,右边是德县路与潍县路,博山路交口处,在博山路有天主教医院。下面是中山路,此时,中山路还未形成,远处的大港小港也还在建设。 德占初期,在德县路与潍县路口处,是当时规划的集市贸易交易场所,拐角处是邮局,由德国商人希姆森沿德县路、潍县路、四方路的合围地块建成了大鲍岛市场,市场为一字伸展的木构瓦顶敞廊大棚构成了避雨的交易市场。内院里到处是杂货招牌和小车,包括饭摊小卖等 从这里开始,没有了外国商店里的豪华装修和名牌品牌商品,基本上都是国人的土特产交易场所。 这是德县路与中山路交口处的街景,当时的中山路的建筑还是底层商店楼上居住的类型,房子也带有西方建筑洋气。<br> 当然,德国人在规划华人区时也注意了建筑的容积率及建筑的高度,还在市政设施上实施了雨水污水分流的卫生措施以避免出现香港,上海的胡同里弄过于脏乱拥挤的不堪场景。 这是民国时期的德县路西段建筑场景,这时的建筑,已经不是简单的集市贸易交易场所,而是底层为商铺,上层居住的里院形式出现在岛城繁华街道,与欧人区不同的是,华人街区基本是以里院形式存在,没有绿化,这样的里院是沿街楼通过过街门洞进去院内,内院宽敞,以砖木结构形成内环廊,院内有公厕和水源。这种建筑形成了岛城特有的街区文化,其优点是,具有亲和的邻里关系,院内可进行生活和孩童娱乐沟通,对生人有着相当识别和安全的防范,其缺点是每户的独立性差,有干扰,许多房子的朝向及通风不理想,遇到火灾逃生困难等。 这是德占时期青岛德县路与中山路三角地带的街景,是德占青岛时期的“华洋分治”、“南洋北中”的分界线段,这段街面不长,可因为这个地段的特殊“身份”,在历史的演变中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演绎着世事的沧桑。 这是局部细节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