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间

甘珠尔

<p class="ql-block">父亲的新书《岁月钩沉》,22万字。</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三亚</p> <p class="ql-block">父亲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诃般若波罗蜜多</p><p class="ql-block">父亲母亲</p> <p class="ql-block">《报父母恩咒》:南无密栗多,哆婆曳娑诃 </p><p class="ql-block">读音:南(na)无(mo)密(mi)栗(li)多(duo) 哆(duo)婆(po)曳(yi)娑(suo)诃(he)</p> <p class="ql-block">不生亦不滅</p><p class="ql-block">不一亦不异</p><p class="ql-block">不常亦不断</p><p class="ql-block">不来亦不出</p><p class="ql-block">能说是因缘</p><p class="ql-block">善滅诸戏论</p><p class="ql-block">我稽首礼佛</p><p class="ql-block">诸说中第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关于父亲的书稿</p><p class="ql-block"> 父亲要出书了,可喜可贺,作为女儿总该为父亲的书写点什么。我翻阅打印父亲的书稿,了解到那过去久远的岁月里,父亲很多不为人所知的坎坷、苦难的人生经历。对我的父亲又多了许多的理解和了解。父亲今年已经八十五高龄,2018年11月,因母亲过世过度伤心悲痛,父亲病了,病的很严重。后在哈医大二院查出父亲患的是非小细胞肺癌。这突如其来的病魔,致使父亲备受打击,几近绝望的边缘。因为身体羸弱年事已高,化疗和手术存在很大的风险,家人商议后征得父亲的意见决定采取服用中药制剂保守治疗。12月初,父亲在我们姐妹三人的陪同下去了海南,后来在大姐大姐夫的悉心照料下度过五个月的疗养时光,身体心态都有了很大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2019年4月返回老家延寿,着手写他还没有完成的回忆录后半部分。经过几个月紧张的写作,于2019年12月初步完稿约计22万字。短短数月,日夜伏案疾书,庞大的工作量有多辛苦可想而知…… 有人说,写那些有啥用,谁看呀!也有人说,简单出几本是那个意思,了了老人的心愿就行了。但我觉得,对80多岁的父亲而言,能写出22万字是一项创举,尽管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科技,电子产品泛滥,使得人们的心已经很难沉下来,读点什么书,倾听彼此心声了。 </p><p class="ql-block"> 时至此时此刻,已是2020年的7月。七月如火,虽然烈日炎炎,偶尔也会有在某个清凉的午后,让心灵沉寂下来。我开始从回忆给父亲打印书稿的字里行间,以及思维他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待事待人的态度,点点滴滴。从我们作为子女平时与父亲之间的交流,从父亲为六个子女和家庭兢兢业业的付出和孜孜不倦的教诲到父亲一路走来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上下求索、多方涉猎开拓的厚重而华彩人生。让我学会了尊重,懂得感恩,对我的老父亲更多了一份敬仰之心。从中让我能够反观自省,重新审视自己待人待事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 </p><p class="ql-block"> 父亲有时对子女很严厉,对做事也很苛责。有时要求尽善尽美,有时候,有看不惯的不合理的事情也不管对方谁,就直来直去地说,丝毫不留情面。我母亲在世时,父亲就这个脾气,现在还是,很少看别人的脸色。这到让我逐渐学会了宽容和如何对镜的张弛有度、内心如如…… </p><p class="ql-block"> 父亲很惜福,一件衣服、一双鞋都穿上多年,也舍不得扔掉,他敬惜字纸,喜爱读书,随便扔他的那些旧书旧报,都是不行的。父亲饮食有度,再好吃的东西也从不多吃。父亲做事认真,从不潦草敷衍。清晰地感知父亲的一生,就像一面如水的明镜,所谓来啥接啥,来而不拒,去而不留。稍稍能够进一步理解父亲:我们生活在优越富足的时代和环境之中,不能体会父亲曾经经历的苦难岁月,过去的日子和现在的生活对父亲来说是天壤之别。所以父亲才更懂得珍惜现在得来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光阴,更加勤俭节约。努力创业,对知识孜孜以求,对生活的重负无怨无悔。父亲鼎力担当与我的母亲共同养育我们6个子女养大成人,成家立业。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多么的不容易!尽管母亲已经与世长辞,但是他们相濡以沫共同扶持共同度过的六十载峥嵘岁月,在他们的人生轨迹上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一瞥。</p><p class="ql-block"> 感恩上苍赐予我们伟大的父亲和善良慈爱的母亲。人生苦乐相伴,缘聚缘散没有永恒,但是心灵的天空是无拘无束是永恒的是光明寂静的!它没有来去,但寂静美好。人生经历就像心灵的天空生起的云雨,也像是搅动的海水,当一切归于沉静,海水则变得更加通透明澈。我们的心灵也是,当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都停止不在经历了,寂静下来安住,一切仍然是没有恐怖,没有来去,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美好…… </p><p class="ql-block"> 无疑,父亲留下的书稿,是他一生精神世界和人生经历的写照,也是他留给子女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食粮远远胜于物质财富,是无价之宝!在很多人眼里,父亲是古怪的,柔和的,不可理喻的,孤独的,也是健谈的,桀骜的,所知甚多。甚至包括子女如我都对父亲有时候的倔强、唯我独尊不能接受和释怀。但是恰恰是这样的父亲,让我们在人生经历了太多的过往之后,懂得了忍耐沉思和勘破。也恰如我的母亲,久经磨砺最后终于能够放下世间的一切挂碍,而获得自在。当我能够沉下心,一页一页一张一张读父亲的书稿,对父亲的不解就都全部都有了答案。</p> <p class="ql-block">  心如明镜,真情真意真性情 </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书稿是手写的,密密麻麻的。书稿是由大姐春媛、三姐丽琴、还有我和儿媳文菊起早贪黑用电脑打出来的。 父亲全书共分岁月钩沉、人生记事、亲情友情、老年生活、养生保健和建言献策六部分。捧读父亲的作品,犹如老父亲就在眼前,慈祥坚毅刚强,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多才多艺、爱憎分明、不假造作…… </p><p class="ql-block"> 岁月钩沉的岁月,是苦日子难日子</p><p class="ql-block">成就坚韧智慧人生</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于1936年,也曾有过快乐幸福的童年,享受父母亲情的温暖,但是在伪满时期,鸦片涌入中国,爷爷奶奶也深受其毒,父亲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家里没有吃的住的穿的,二爷把父亲领去抚养;父亲勤奋好学7岁就读解放前伪满寿山国民小学校,1951年考上松江省延寿中学,1954年9月考入阿城一中1957年9月考入高等学府哈尔滨师范学院。大学期间被打成右派,遣送回乡被批斗无奈离妻别子躲进深山老林,只好由母亲承担家里的一切,伺候被批斗患病的爷爷和年幼的孩子,还要劳作,父亲的心情可想而知。在被打成右派接受劳动改造的日子,修水库从沟底挑土到壕沿,再挑到三十多米外,天不亮开始一直干到天黑;为支援秋收穿着单衣去雪地里拉黄豆,从车上掉下来摔得膝腿肿痛,一拐一瘸回家还得和母亲连夜用手搓500斤苞米交公粮;“大跃进”和低标准时,大干苦干加夜战,大帮哄铲地,60年代赶上自然灾害,只能吃糠咽菜,吃米糠和高粱壳做的干粮,喝苞米叶子煮水做的汤,吃野菜,导致便秘水肿。</p><p class="ql-block"> 在打成右派那些年,为生计所迫,父亲在生产队下田播种劳作,遭受欺凌,上山倒套子,大冬天住在天寒地冻的窝棚里,穿着衣服和棉鞋戴着帽子睡,早上醒来穿戴上面都是冰霜。干木匠活的日子,为了多挣一些钱,白天干一整天,天黑了还要去干大半宿活,冷了就蜷缩在刨花堆里取暖。饿了就吃在家里带的凉馒头,那些馒头是母亲做的,吃起来虽然冷硬应该也是很香甜吧!那是母亲不离不弃的爱给他支撑下去的力量吧!那些苦日子难日子都熬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我有时在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坚持呢?是对家庭对妻儿老小的责任感,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是对生活的信念和信心、还是对人生的热爱?这是我记事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父亲很聪明,能吃苦耐劳。干活能看出门道,还愿意动脑筋。在修水库、下田点种中等劳作中,比按部就班的蛮干省了力气。父亲一路从童年少年青年走来,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也拥有父母之爱。风雨飘零的人生中,他犹如一颗坚韧不拔的小草,在夹缝中坚强,自强不息,孜孜以求地生长。不管生活多磨艰难,他从没放弃自己读书的信念,因为书是他的精神食粮,是支撑和伴随他度过苦难人生的灯盏。父亲勤劳简朴,自强自立,孜孜以学,这些都是留给子女们的宝贵的财富,足以让我们受用一生 。 </p><p class="ql-block"> 在那些难捱的岁月里,父亲为了多挣些工分,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上学读书,父亲学会了干木匠活,在不断摸索之中,利用数学知识,发明了农村不用大坨,省工省料的三脚架盖房子的方法,还会用几何学原理做六幂窗户。这些在现在已经不算什么难事,但在60年代,靠挣工分生活的农村有这个水平的木匠手艺还是凤毛麟角的。父亲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爷爷是个兽医,小时候我不理解这个职业,但是现在明白,行行出状元。无论哪行干好了都能够服务社会和大众,这就是有价值的。我爷爷的医术水平很高,父亲常随爷爷行医,耳闻目染,也懂得了很多兽医学知识,触类旁通,家禽、家畜以及人类等方面的医学知识,父亲也逐渐粗略懂一些。后来,父亲就当上村里的赤脚医生。</p><p class="ql-block"> 常闻四川有山名峨眉,山上有菩萨名普贤,以大行即亲身实践著称。“普贤十大愿”其中有一愿“常随佛学”。我母亲向往四大名山,只是在光碟之中看过。而今,我父亲虽不知普贤菩萨之名,却亲身实践了“常随佛学。”他跟着我爷爷,就把爷爷那些精湛的医学、兽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学到手了。这后来成了他谋生的手段,帮助了十里八村的很多人家。我母亲生病,他也敢给打针,我看着紧张。他自己生病自己就给自己用药,我看过他给自己拔牙。他不建议人生病时过度的治疗和用药。他自检查出肺病后,自己配药吃,已近两年。</p><p class="ql-block"> 苦尽甘来,守得云开见月明</p><p class="ql-block"> 1978年,父亲的右派生涯被划上句号,屈辱的历史告一段落,父亲被平反昭雪。父亲痛哭,终于苦尽甘来,守得云开见月明。压在全家人身心上的磐石终于搬下去了,轻松了!苦日子告一段落了,因为子女多,父亲没有返城,在乡村当上了老师,开始了他心爱的教师职业生涯。</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唯一的儿子接班,刚刚49岁的父亲于1986年提前退休了。随后父亲又开始了南征北战种稻打工生涯,经历了平反后为生计和儿女们求学、就业、成家的辗转奔波之中。为了多挣钱,几年间父亲陆续去了三个地方,被聘为种水稻技术顾问。为此父亲住牛棚、吃咸菜、自己做饭吃。自己种的2亩多地的水稻试验田,用镰刀收割下来用手摔打脱粒,致使手上都裂开了口子。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父亲又种药材、种小杂粮、种紫苏、平贝等。就这样六个子女都成家立业,五个子女有了自己的工作,孩子们都很孝顺,父亲终于能够安享晚年幸福生活了。 </p><p class="ql-block">父亲的水稻情结 和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父亲有一块自己刨种的小块地。这块地种稻产米养活了我们一家八口很多年。我们第一次吃上香甜的大米就是这块地产的。我都成家好几年了,还要和爱人回去收割稻子。父亲经常泡在稻田里,现在腿部的动脉硬化,就是那些年总泡在水田烙下病根。种水稻那会,常听父亲念叨水稻分蘖多、根苗粗壮什么的,这次给父亲打文稿,才明白水种水稻有大学问。种地谁都可以种,不过种好种赖有讲究。我父亲是懂得种稻技术、科学种田的那类。否则也不敢去劳改农场指导成千上百亩的水稻种植!他在家小园里种些土豆、玉米、大豆都要拉线呢!父亲干什么都是有板有眼的。种庄稼更是这样,用什么样的土质,覆盖有多厚,点几颗种子,之间距离要多远,用什么器具储存,都很有讲究的。 </p><p class="ql-block"> 从《我的老屋》一篇中,不难看出父亲对田园生活的热爱。种一棵菜、一把药材,采撷一个成熟的果子,那份专心和孩童般的痴迷,都足以让他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过去那些摸爬滚打与泥土和庄稼为伴的日子里,眼里心里想的念的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所谓心性自然,人和自然融为一体,远离了世俗人心的复杂,所以行事上,父亲也总是直来直去的不假造作,不怎么顾忌别人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放下最快乐</p><p class="ql-block"> 父子之间那一点芥蒂,我也一直有点不理解。但是,当大姐说到咱爸为了让你大哥接班49岁就提前退休了。忽然间我就明白了,49岁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候啊!现在男性国家干部、教师都60岁退休,父亲还有十年的好光景呢!父亲是大学生,半生坎坷,理想抱负都没有得到实现,享受工作的乐趣才刚刚开始就要结束了,对他来说真是忍痛割爱啊!和她一样的老教师退休后工资都能达到六七千,而父亲只能有一半的收入,并且辗转去外地打工、教书、种稻,那份心境是可想而知的。也正是因为父亲选择离休,哥哥现如今在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才能有个一份生存的保障。这也是父亲给予他的永久的呵护和福祉。无疑,为子女父亲是无私、伟大的。相信他内心那点不平,也终将会随着时光流逝岁月蹉跎而淡去。</p><p class="ql-block"> 严父慈母,此生之幸运</p><p class="ql-block"> 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上是非常严厉的,有时严厉起来让人难以接近。母亲在世时,我们都愿意围在母亲身旁,叽叽喳喳的说不完的话。有时也能感觉到父亲的孤寂,但是在每个孩子的内心,对父母的感恩和爱戴都是一样的。父亲也很慈爱,他自己省吃俭用,但在他看哪个子女拮据困难的时候,也会偷偷塞给一点钱。严父慈母的言传身教,使得我们姊妹都过早地传承了父亲母亲自立自强,勤俭持家、勤奋乐学、与人为善的好习惯。 </p><p class="ql-block">如果没有父母的养育和谆谆教诲,我们今天的一切就无从谈起了。缘分有浅有深,有聚有散;路总是有终点,但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孩子一生一世都是报答不尽的。想想养育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亲母亲要付出多少心血。时时感念父亲母亲的恩德,是为人子女的根本,莫留待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记住父母的恩德也为天下父母祈福!愿岁月无恙,父母安康。 </p><p class="ql-block"> 生于斯,长于斯 </p><p class="ql-block"> 生于斯长于斯,坦坦荡矣。百草之芳,具石之奇险,千侧万面,无法穷尽八万四千法。无穷无尽念,一念就是一个种子和果实。天地之间,日精月华,朝华秋露乃至和风细雨,这世上的甘霖,无私地养育了世上的万事万物、一切生灵。每一个人除了父精母血,也聚集了天地之精华。所谓精华,就是无声的润泽,无限的滋养。是心灵永恒的光明,是无所捉著的笃定。是心,是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是天地之间是超越。无论如何,父亲就是!</p><p class="ql-block"> 喧嚣的世界,繁杂的人生,人们都仿佛旋转的陀螺,忙这忙那,很难停下来,倾听各自心声。寻求片刻宁静,是对身心最佳的疗养和馈赠。</p><p class="ql-block"> 辛劳奔波了一生,背负了一生的苦乐酸甜,为谁奔波为谁忙呢?随缘而来,随缘而去,缘起性空。我们终究留不住什么,一切不碍乎一颗心,心知所念所想,拿起来又放下。心如明镜,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在镜中显现,奋斗过了,奉献过,真心真情地活过,一切终究是值得的。无所谓从哪里来亦无所谓到哪里去,心是虚空,心若明镜。想开了放下了,当下即是。</p><p class="ql-block"> 关于父亲,要陈述的有很多,比如他偏爱书籍,读书是他的最爱,比如他的关心国家大事,他的建言献策篇,比如他的棋琴书画,比如......但无论如何我这支笨拙的笔也说不周全父亲的点滴,心与心的交流,就像水与水,本性上原本没有什么不同。能够放下自我,放下一切分别和执著,才会感应道交,愿我们用清净真诚平等的心,来感受一位老人真实的人生经历和内心独白。感恩父亲母亲为子女所付出的大好年华。惟愿天下太平,我的老父亲安好!</p><p class="ql-block"> 四女:QIUXIA</p><p class="ql-block">庚子年7月23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长姐作文</p> <p class="ql-block">长姐作《我的父亲》5000余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