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10.南京City walk江宁湖熟

陈洪杰

<p class="ql-block">南京City walk(城市漫步)江宁湖熟街道。湖熟街道不仅因湖熟板鸭而闻名,还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句容河,作为秦淮河的源头之一,沿岸分布着许多土墩,这些土墩就是与河姆渡文化齐名的湖熟文化遗址。湖熟文化,大约距今4000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史前文化,被誉为南京文化的源头。由湖熟人钱立三提供线索,著名考古专家曾昭燏和尹焕章进行了考察并发现。湖熟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沿河台地上,因此也被称为台形文化。梁台位于句容河北岸,是一个圆形的土台,现高约3-4米。这里不仅是史前湖熟文化遗址,还传说中是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古金陵四十八景中的“台想昭明”便是指此处。后人为纪念昭明太子,在此建成了《昭明书院》。抗日战争期间,台上的建筑被日寇拆毁建成了炮楼,仅存一个土台,现在新修葺维护好的六朝时期古梁台遗址。</p> <p class="ql-block">湖熟清真寺:600年回民地标,位于湖熟水北大街39号,始建于洪武二十五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介绍:在明朝初年,大量的回民定居南京,带来了独特的清真文化和饮食。其中,位于三山街的净觉寺和湖熟的湖熟清真寺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回民们不仅为南京带来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如南京盐水鸭、湖熟板鸭和牛肉锅贴,还让这座江南城市增添了一丝西北的豪迈气息。</p> <p class="ql-block">走上横跨于句容河上的灵顺桥</p> <p class="ql-block">走街穿巷</p> <p class="ql-block">东竹排巷7号民居江宁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姚东后街17号林氏住宅 ,林氏住宅文保碑不见了,基座还在,当地人说文保碑被林家人搬回家了(林家人已不在这里居住)。</p> <p class="ql-block">花园塘10号民居的后院墙,一时没找到正门。</p> <p class="ql-block">后由林晨老师努力寻找,拍了照片留存,花园塘10号民居(江宁区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湖熟综治办大楼街对面的大院,门卫带领我们穿过大楼走到后院。</p> <p class="ql-block">在后院看到了花园塘21号民居(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在湖熟综治办大楼前,南京城市记忆寻访记录团在此大合影。</p> <p class="ql-block">顺着句容河前往湖熟板鸭厂</p> <p class="ql-block">湖熟板鸭是江宁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清代典籍多记载江宁鸭肴,民谣将湖熟咸板鸭与江宁府学、大报恩寺塔和云锦列为地方代表。1910年南洋劝业博览会上,湖熟板鸭获金奖。民国时期,江宁境内有名鸭店如春华楼鸭店。抗战期间制鸭业受损,战后重振。改革开放后,湖熟板鸭生产制作实现规模化发展。</p> <p class="ql-block">原来是到了马老九清真鸭坊</p> <p class="ql-block">梁台遗址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句容河北岸,1951年南京博物院考古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呈台型,传旧有梁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楼,故名。现存遗址文化层较厚,遗物丰富。</p><p class="ql-block">遗址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36米,高约10米,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遗址下方,南、北为公路,东面10米处有一沙场码头,堆积着大量江沙。西、南两侧民房较多,遗址顶部西北侧有电视插转台一座,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另有一座40平方米民房,其余全建为水泥晒谷场,供当地农民晾晒稻谷使用。1951年发现并试掘,1982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梁台遗址远古秦淮河水堆积土层</p> <p class="ql-block">1949年冬,钱立三先生(1919-1959)在南京参观《从猿到人展览》回湖熟后,闲步梁台、发现梁台断层中有贝亮和一些古石层、破陶片,与质览中的文物相似收集保存。</p><p class="ql-block">1951年,他把这些考古器物带到南京博物院、请专家鉴定,当即引起省、市文博界人士的重视,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根据钱立三所提供的古文物钱索,立即与南京大学教授胡小石率一个考古工作小队,来到湖熟梁台、城岗头、老鼠墩等处调研,找到较多的石缄、石斧、石纺轮、陶图及青铜箭头、削刀、鱼钩等。</p><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都是青铜时代的物品,证实了3000-4000年前,湖熟人早已生活在湖边,依岗而居,捕鱼、狩猎及从事农耕生产:商周时期,人们掌握了青铜的开采、冶炼、铸造技术。</p><p class="ql-block">1959年被史学界正式命名“湖期文化”</p> <p class="ql-block">公元525年,梁武帝的太子萧统(501-531)来到湖熟梁台读书。萧统死后被谥为"昭明",故后世多称他为昭明太子。由他主编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赋、诗、文集文选被称作《昭明文选》。</p><p class="ql-block">宋《景定建康志》上元县图中有记载:南宋咸淳年间,在梁台寺庙旁建有二层楼房,门额立,名“昭文精舍”</p><p class="ql-block">元代时“昭文精舍”改“昭文书院”,成为文人墨客聚会的场所。</p><p class="ql-block">明初,史谨为应天府推官,侨居金陵,游历湖熟,写下“梁台六咏”,张毓受其影响,欣然写下了“湖熟八景”,后来文人咏声不绝,诗词竟赋,流传至今,而梁台映月被推为“湖熟古八景”之首。</p> <p class="ql-block">走上梁台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