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为济南人,辛弃疾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他不仅是泉城人的骄傲,更是文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怀着无比崇敬与追思之情,我踏上了前往江西铅山县的旅程,只为凭吊辛弃疾纪念地,探寻他在这片土地上留下的足迹与故事。</p><p class="ql-block">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山东历城县,彼时的家乡在金人统治之下,他自幼便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流离的惨状,在心中埋下了抗金复国的种子。青年时期,辛弃疾毅然投身抗金义军,凭借非凡的勇气与智慧,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也因此得到了朝廷的嘉奖。</p><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7月,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踏上江西这片土地,并两度担任隆兴府知府兼江西安抚使,也曾短暂外地任职,但终因政见与软弱与偏安的南宋朝廷不合,虽壮怀激烈,满腹经纶,仕途却屡屡受挫,壮志难酬,长期隐居上饶带湖、瓢泉,直至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秋抱恨离世。其别号稼轩,就来自他在带湖所建居所的名子。</p><p class="ql-block"> 著名的鹅湖书院内,一组“辛陈之晤”的雕塑,再现了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辛弃疾与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相会铅山,纵论天下大事,探讨救国抗战方略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他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词,在铅山期间就留下了两百余首。其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我中学时最早接触的“辛词”,更是千古传颂的佳作:“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中,作者借眼前之景,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郁孤台下的江水,流淌着多少百姓流离失所的血泪;而他遥望西北的长安,却被无数青山阻挡,收复失地的愿望仿佛也被重重阻碍。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又展现出他对正义和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即便面对重重困难,也无法阻挡历史前进的潮流。</p><p class="ql-block"> 信江东岸的辛弃疾文化主题公园内,32米高的辛弃疾汉白玉雕像巍然高耸。他手握长剑,身姿挺拔,神情肃穆,北望江山,紧蹙的眉宇间似乎满含报国无门的激愤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在江西,辛弃疾虽仕途坎坷,但他的文学创作却达到一个新的高峰。他的词风格多样,既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迈奔放,展现出渴望驰骋沙场、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也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婉约细腻,流露出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浪漫。他的词题材广泛,将政治抱负、人生感慨、田园风光、朋友情谊等都融入其中,极大地拓展了词的内容和意境。他的多首词作被收入中小学课本,成为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p><p class="ql-block"> 辛弃疾,这位齐鲁大地养育出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赤子,在江西这片土地上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虽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但江西人民却深深以他为荣。早在1982年,他的墓园就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还有多处以“稼轩”二字命名的道路、桥梁、学校等,郁孤台、斩马亭、瓢泉等与他有关的古迹被妥善保护,供人瞻仰。</p><p class="ql-block"> 位于铅山县永平镇彭家湾村牛皮岭山腰的辛弃疾墓园前大型牌坊上,镌刻着郭沫若的长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上联称颂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下联体现了辛弃疾希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祭台上,有辛弃疾画像、词作和凭吊者感言等独特祭品,其中一张铺展工整的中国地图格外引人注目,是告慰辛公中华已是盛世,还是期盼尽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p><p class="ql-block"> 或许,二者兼而有之。</p> <p class="ql-block">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军事将领,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一生壮怀激烈,希望北击金兵,收复失地。</p> <p class="ql-block"> 鹅湖书院内的 “辛陈之晤”雕塑</p> <p class="ql-block"> 辛弃疾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词,在铅山就留下二百余首。</p> <p class="ql-block">辛弃疾墓园牌坊上是郭沫若题写的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p> <p class="ql-block"> 1982年,辛弃疾墓园就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巍然耸立于信江东岸的辛弃疾汉白玉雕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