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访古——武侯祠

夏和平

<p class="ql-block">  去成都武侯祠游览,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祠庙临街的大门上明明挂着“汉昭烈庙”的匾额,人们却偏偏叫这里“武侯祠”。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猜想大约是因为诸葛亮的名声远远超过刘备,在民间深受老百姓爱戴和敬仰的缘故。这种臣僚名盖君王的本质,是“历史功绩”对“名份礼制”的超越,体现了人们对诸葛亮智慧和忠诚品格的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武候大街231号,为蜀王刘备和承相诸葛亮的君臣合祀祠庙。我们一早来到这里,景区外已经挤满了熙熙攘攘的游客,正待检票进入祠庙参观游览。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迷题让人们津津乐道、寻幽探微,成都的武侯祠便是其中之一。据史书记载,武侯祠始建于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初为汉昭烈庙、惠陵。时间过去二百多年,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为纪念诸葛亮,紧邻汉照烈庙建成武侯祠。庙祠并立,冷热相异。汉昭烈庙门庭冷落,武侯祠却香火旺盛,人们对诸葛亮的偏爱显而易见。时间又过去九百余年,来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蜀献王朱椿对汉昭烈庙和武侯祠进行修缮,将武侯祠移入汉昭烈庙内,完成祠庙合一,人们却仍称这里为“武侯祠”。朱椿合并祠庙的本意是为了凸显汉昭烈庙,体现皇权正道,不料事与愿违,武侯祠反而把汉昭烈庙给“并吞”了,可见有些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p><p class="ql-block"> 进入汉昭烈庙临街门楼,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正面为刘备殿,高大的门额上悬挂着“业绍高光”匾额。“绍”为继承之意,“高““光”分别指刘邦和刘秀,表明刘备继承的是刘邦、刘秀的汉室基业,宣扬蜀汉政权的正统性。两侧有长廊,右为文臣廊,左为武将廊,陈列着蜀国十八位声名赫赫的文臣武将塑像。我从长廊前走过,一一瞻仰这些庄严威武的文武官员。他们静静地坐在那里,隔着苍茫的岁月和我对望。恍惚间,我似乎听到了一千八百多年前,文臣们运筹帷幄的滔滔宏论、武将们决战沙场的震耳纳喊。细想起来,一场三国演义,其实就是由魏、蜀、吴三国的这些文臣武将们在各自主公率领下上演的一出历史大戏,虽轰轰烈烈,却终将落幕。进入刘备殿,巡视一周,我不禁心生疑惑,殿里为何只有刘备和其孙刘谌的塑像,却没有儿子刘禅的塑像?百度之后才知道,刘备殿原本是有刘禅塑像的,朱椿在对祠庙进行修葺时,鉴于刘禅未能守住蜀汉基业,不仅降了魏国,还贪图安逸、乐不思蜀,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不配被祭祀,便把他从大殿中拿掉了。</p> <p class="ql-block">  出刘备殿,前行不远,便来到诸葛亮殿。迎面是一座门楼,檐下挂着“武侯祠”匾额,为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题写。两侧有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道出了刘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以及刘备、诸葛亮晤对茅庐、纵论天下后结下的深厚情义。进入门楼,梁上又有牌匾“万古云霄一羽毛”,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流寓成都时,曾多次到武侯祠拜谒,吊古伤今,抒发情怀。全诗为“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终务劳。“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虽功高盖世,却自视平凡的由衷赞美。殿内有三尊塑像,分别为诸葛亮、子诸葛瞻、孙诸葛尚。诸葛亮端坐于大殿正中的神龛内,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身被鹤氅,神态儒雅,颇具一代名相风度。神龛上方悬挂“静远堂”匾额,彰显了诸葛亮一生高风亮节的情操。</p><p class="ql-block"> 离开大殿,在一段墙头上,我读到了诸葛亮震古烁今的《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文章开篇便言辞切切,忧心如焚,一颗拳拳之心跃然纸上。在三国时期的众多英雄人物中,诸葛亮无疑是最受人们敬重的一位。自刘备“三顾茅庐”把诸葛亮招揽于自己帐中后,他便全心全意辅佐刘备,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在历代朝庭承相中可谓绝无仅有。公元223年春,刘备领兵讨划东吴失败,病逝于奉节白帝城中。临终时,刘备把诸葛亮招至病榻前,将尚未成年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诸葛亮泣血立誓,将牢记主公遗志,辅佐后主完成统一大业。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虽大权独揽,却毫无二心,一心一意辅佐刘禅,并写下《前出师表》表明心志。此后的十余年间,诸葛亮先后六出祁山,可谓殚精竭虑,耗尽心血。公元234年,诸葛亮领兵北伐,因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被追谥“忠武侯”。一个“忠”字,堪表一生。</p> <p class="ql-block">  出诸葛亮殿,步入一个宽大的广场,广场尽头的中轴线上立着“三义庙”。三义庙原址位于成都市提督街,始建于清康熙初年,1997年因城市建设需要,整体迁入武侯祠内,成为武侯祠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诸葛亮殿等共同构成三国文化展示体系。走进三义庙,抬眼便见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塑像端坐于庙堂之上,刘备居中,关羽居右,张飞居左。兄弟三人一个大耳,一个红脸,一个黑脸,形象殊异、英气逼人。三义庙是纪念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祠庙,虽正史中没有相关记载,但小说《三国演义》却把这段故事演绎得委婉曲折、生动感人。刘、关、张三人之间超越君臣、肝胆相照的兄弟情义,不仅让许许多多人深受感动,更成为流传千古的人间佳话。</p><p class="ql-block"> 在武侯祠,除了中轴线上的这些建筑,还有一处僻静幽寂的地方,这就是惠陵。惠陵,即刘备墓,是武侯祠最早的建筑,也是四川境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墓之一。从三义庙出来,往右前方行走,穿过一片花木葱茏的园林,便来到了惠陵。进入陵园前,有一条窄窄的通道,两面的墙壁被涂成赭红色,掩映在翠竹之中,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影斑驳、幽邃静谧。不少年轻女子爱上了这儿的光影,也不管墙内就是皇帝陵寝,在巷道中拍照留念,嘻哈说笑,使这片清静之地多了几分生气。走过窄巷便来到惠陵前,只见坟前立着一面砖墙,墙体中镶嵌着一块墓碑,刻着“汉昭烈皇帝之墓”。没有香烟,没有烛火,只有几束鲜花摆在墓前的石台上,祭奠着这位一千八百多年前的皇帝。在魏、蜀、吴三国争霸中,蜀国地盘最小、实力最弱,早早地被灭了国,可谓不幸。但若问曹操、刘备、孙权三位枭雄谁的结局最好,我以为当数刘备。刘备死后,灵魂很快在这里得到了安息,而曹操和孙权,至今尚不知骸骨埋在何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