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五一小长假,用一天时间出行,这次的目标是晋城市与长治市的两个县:阳城与长子。</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清代名相陈廷敬及陈氏家族的故居,是明朝至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城墙足有12米高,为何要建成12米高呢?故宫的城墙就是12米高。都说门有多高,官就有多大,再结合相府二字,主人陈廷敬的身份和实力可想而知。</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建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是陈廷敬再次任吏部尚书时奉旨而建,上书着“正一品、举人、进士”的字样,详细记载着陈氏家族一门五代人的功名和官职,是皇城相府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因陈廷敬曾任文渊阁大学士,相府又称“大学士第”。相府整体布局为前堂后寝,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部分。前院为迎客厅,中院为起居室和书房,后院因康熙皇帝曾下榻居住,又称“康熙行宫”。</p> <p class="ql-block">进门照壁上雕刻着一只麒麟,称“麒麟献瑞”,其含义:麒麟的本意是旺丁旺族子孙绵延送子等,但是这个麒麟更讲究,麒麟尾巴旁边雕刻梧桐树一颗,这梧桐树是招凤凰的,所谓家有梧桐凤凰自来;梧桐树旁边有半个月牙,还有半个太阳,这叫日月同辉天下祥和;嘴巴右上角还有四道云彩,这云彩平的叫平步青云;在胸前还有一把方天画戟,这武器镇宅的放在胸脯叫逢凶化吉;戟下方还有双圈连环,代表福寿双全圆圆满满;书卷在肚子底下叫满腹诗书、而且叫书香门第;后腿下边有宝珠一颗,这宝珠不是普通的宝珠,上面很多尘土蒙尘珠虽然富贵但不张扬;尾巴下面还有铜钱一枚,不叫招财,招财放嘴巴招,放在尾巴下面这叫视钱财如粪土。</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陈廷敬所当过的官了:吏部、刑部、户部、工部尚书,同时又是文渊阁大学士。</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来到相府曾居住的地方,也正因为康熙曾停留此地,所以相府才有了皇城相府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西花园是陈家小姐们吟诗、作画、抚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沿阶而上相府的古城墙,俯瞰整个相府。院落错落有致,古风典雅。</p> <p class="ql-block">河山楼,建于明崇祯五年,是相府中修建最早的楼宇,也是陈氏家族为抵御外敌侵扰而建的防御性建筑,高三十多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楼内结构精巧,外墙整齐划一,内部逐层递减,展现了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当地人们为了形容河山楼的高耸,还做了一首打油诗:</p><p class="ql-block">皇城有座河山楼,</p><p class="ql-block">半截插在云里头,</p><p class="ql-block">堵着风儿过不去,</p><p class="ql-block">绊着月亮不能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午亭山村”,“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号。康熙皇帝对陈廷敬极为器重,陈廷敬病逝后,康熙特命皇三子胤祉扶棺护丧归故里,并亲笔御书“午亭山村”四字,赐予陈廷敬的家乡,以表彰他作为辅弼良臣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离相府不远的郭峪村,有一座唐初建置的城堡式村落--郭峪古城。</p> <p class="ql-block">郭峪村还是明代顺天巡抚张鹏云,清代刑部侍郎张尔素,明末清初大富商王重新的故居所在地,是清代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长大成人的旧居,也是第三军医大学前身第七军医大学成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郭峪村历史久远。为郭氏家族所建,以姓氏命村名。郭峪始建村当在唐初。明朝时,郭峪为里,到了清朝,又称镇。民国六年(1917年)实行编村制,郭峪里改为郭峪村。</p> <p class="ql-block">郭峪村规模宏大,形制完备。村落古建面积达18万平米,有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水井、遗址等,现在的郭峪城址是明崇祯十一年(1638),为了防御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而修建的。城呈东西窄南北长的不规则形状,南北400米,东西300米,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堡设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郭峪的城墙上,开凿有三层六百余眼窑洞,居住与防守功能兼而有之,郭峪城墙因而也被形象地称为“蜂窝城墙”。</p> <p class="ql-block">明末战乱频仍,王重新为了乡邻的安全,捐银七千余两倡议修建郭峪城,并亲自总理修城事务。仅用十个月时间,他就建起了一座固若金汤的砖石城堡,为乡邻提供了安全的庇护。城堡建成后,他又独资修建了堡中堡“豫楼”,更是体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豫楼位于村中央,和郭峪城同为防御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七层建筑。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 七层,墙厚0.8米。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构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共两条,均可通向城外。第二层为五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泽州庠生王珩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铎铃,于风中叮呼作响。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p> <p class="ql-block">豫楼之“豫”即防御、居安思危之意。楼与城为同体结构,城为蜂窝城,楼为蜂窝把,结构得体。楼雄居城中,登顶可了望方圆数十里。</p> <p class="ql-block">郭峪古城的最大特点是“城堡地上、地下的秘密”,攻击,防御,后退,隐藏,逃避和其他功能,隧道有迂回,直接,向上和向下通过几种结构的类型,通过内外城堡,并与许多庭院,具有较强的军事防御能力。</p> <p class="ql-block">挑战成功✌🏻</p> <p class="ql-block"> 晋城圣旨科举博物馆,这座穿越时空的宝库,展示了明清时期的圣旨、龙袍、官服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圣旨是古代中国皇帝下达命令的文书,是帝王权力的体现和象征,它起源于商周,规制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完善于明清时期。圣旨的长度越长、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从圣旨的材质、文字、颜色、长度的不同,体现了各个朝代统治者的意志,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官帽、朝珠、官帽盒、圣旨盒、龙袍、凤袍、摆件、服饰及用品的不同也不难看出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一路向北顺着山路走,经过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堡——湘峪古堡。古堡沿河而建,千余米长的城墙将村落包裹得严严实实,城墙与城内房屋上的拱形窗孔密密麻麻,犹如蜂窝,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为“蜂窝城”。</p> <p class="ql-block">湘峪古堡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孙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孙鼎相兄弟的故里,建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竣工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古堡南山藏龙,北山栖凤,东临瀑布,西镇虎山,集军事防御、古堡民居、中西合璧为一体,总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乡村明代第一古城堡”。</p> <p class="ql-block">中午赶路,也不知是在晋城还是已走进了长治,午餐依然能吃到正宗的山西刀削面。</p> <p class="ql-block">这个五一,心心念的宝藏小县城-长子县,终于到了。这座低调的小县城,不仅历史悠久,还蕴藏着13处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低调”的千年古寺-法兴寺。法兴寺建于十六国时期,唐朝时期叫广德寺,北宋更名为法兴寺。寺庙内的唐石舍利塔、燃灯塔和宋塑十二圆觉像,被誉为“法兴三绝”,是寺庙的三大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最初坐落于长治市长子县慈林山坳,因其原址位于煤矿采空区,地基沉降,法兴寺经历了一场搬迁。</p> <p class="ql-block">一绝:唐石舍利塔</p><p class="ql-block">唐石舍利塔是法兴寺的第一绝。它位于主殿前,是进山门后的第一个建筑,保留了北朝时期常见的塔前殿后的布局。塔顶形似倒置的台阶,里外各有三层,共六层,代表着佛门的六道,下面平面结构为“回”字,蕴含着佛家六道轮回的观念。</p> <p class="ql-block">唐朝时,李世民的弟弟李元懿到法兴寺,赐给法兴寺37颗释迦牟尼佛的骨舍利,并保存在这座石塔之内。1300年过去,舍利已不见踪影,只有这座塔仍然矗立。</p><p class="ql-block">这座塔外形似塔非塔,似殿非殿,集合塔、殿、楼、堡诸美于一身,在我国现存古塔中是绝无仅有的。</p> <p class="ql-block">二绝:燃灯塔</p><p class="ql-block">燃灯塔,亦称长明灯,是法兴寺的第二绝。它始建于唐大历八年(773年),塔身由青石雕造,呈八角形,浮雕凿磨细腻,刀工娴熟。据说点燃佛灯后,无论刮东西南北风,佛灯都永不息灭。这座塔不仅是古代室外照明器具的佳作,更是国内现存唐代燃灯塔中最为完整精致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塔的八边基座上置有海棠须弥座,塔身上覆八坡八角攒尖顶,雕有四门四窗空心室,角柱雕作束腰莲花团柱,上置斗拱承托塔檐。塔刹为山花蕉叶宝珠式,最下面有12个动物造型,取自《山海经》,代表12天干。</p> <p class="ql-block">三绝:十二圆觉彩塑</p><p class="ql-block">圆觉殿,它建于宋(1066年)。殿内的宋代泥塑“十二圆觉”是法兴寺第三绝,也是中国最美的宋代宋代菩萨彩塑。</p> <p class="ql-block">殿内的佛坛宽大,中尊释迦佛像端坐在方形莲台上,两翼弟子左为迦叶、右为阿难,胁侍菩萨左为文殊、右为普贤。释迦佛像背面是观音菩萨及其胁侍,倒座三像表现出亲切温和的女神形象,尤其是胁侍菩萨均为女相,同元明以后左善财、右龙女的组合不同,具有宋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台前分站两位护法金刚仗剑而立,十分威严。</p> <p class="ql-block">两边靠墙塑十二尊圆觉像。所谓圆觉,为密宗崇奉的著名菩萨群体,即十二位大士。《圆觉经》上说,十二位菩萨向佛祖请教修行法门,佛为其说大乘圆觉清净境界修行法。</p> <p class="ql-block">这些圆觉均为坐姿,有结跏趺坐、单腿趺坐、双盘入定,也有轻松自在的如意坐姿,还有双腿交脚下垂、双脚自然下垂等坐姿;衣着上或裸露上身,或披衣帛,服饰色彩柔和,衣纹起伏,富有韵律感;面庞圆润,高髻秀眉,神态庄重俊逸。</p> <p class="ql-block">十二圆觉像始塑于北宋政和元年,却保持了唐塑的风韵,气质奔放、体态丰满、身形肥腴,却又不失清雅秀丽,是现存宋代寺庙佛塑的精品,被称为“宋塑第一”。</p> <p class="ql-block">由于现场拍摄受限,不能完整记录。经典不容错过,借用网络上的图片资料进行展示</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南起第一尊,法光地菩萨,通高2.37米</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南起第二尊,远行地菩萨,通高2.32米</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南起第三尊,善慧地菩萨,通高2.39米</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南起第四尊,极难胜地菩萨,通高2.38</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南起第五尊,极喜地菩萨,通高2.36</p> <p class="ql-block">西次间南起第六尊,说主菩萨,通高2.43米</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南起第一尊,焰慧地菩萨,通高2.24米</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南起第二尊,不动地菩萨,通高2.4米</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南起第三尊,法云地菩萨,通高2.44米</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南起第四尊,现前地菩萨,通高2.4米</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南起第五尊,离垢地菩萨,通高2.27米</p> <p class="ql-block">东次间南起第六尊,主菩萨,通高2.43米</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为明式悬山顶木构建筑。前檐额枋、替木雕,为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遗存,工整细致。</p> <p class="ql-block">殿内主尊造像为三身佛:中尊法身毗卢遮那佛、左尊报身卢舍那佛、右尊应身释迦牟尼佛。菩萨、弟子、天王、供养菩萨等胁侍像分例左右。</p> <p class="ql-block">法兴寺的“三绝”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来到与法兴寺相邻的紫云山,寻找另一座千年古刹--重庆寺</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用热情的民俗表演迎接八方游客。</p> <p class="ql-block">神仙?妖怪?还有不懂爱的法海,齐聚紫云山。</p> <p class="ql-block">紫云山拥有一前一后两座古刹,前山的是三嵕(zong)庙,相传民间神话故事后羿射日的发源地在长治三嵕山,后羿在此地射下九个金乌,为民除害,此后三嵕山被称作“后羿射日之地”。</p> <p class="ql-block">后羿射日后的最后一只白色的箭,带着紫色的飘带,落在紫云山坡上,那只箭化作了山上的白皮松,紫带化作山中的紫云。后人为感念后羿射日救民的功绩,便在此建造了供奉他的庙宇--三嵕庙。</p> <p class="ql-block">前院正殿供奉的神灵后羿,凸显威严,刚毅的面容,传递着上古英雄的气魄。后羿两侧分列着风伯、雨神、雷公、电母四神,神态各异,或怒目圆睁或英气肃穆,还有和蔼可亲的,可见这里是把传统神话与地方民间传说结合在一起,赋予他们鲜活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后院正殿供奉着后羿和嫦娥,这里是他们夫妻生活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两侧排列着漂亮的宫女,手持乐器,站在她们面前,仿佛能够欣赏到优美的音律,忘记自己置身于庙宇之中。</p> <p class="ql-block">崇庆寺始建于北宋年间1016年,明清年间均有重建。现存建筑千佛殿、天王殿为宋代,其他为清代建筑。崇庆寺内保存了丰富的宋代彩塑,被称为宋代雕塑之冠、我国雕塑界的国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建造于明代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殿内仅存的东方持国天王与南方增长天王彩塑像,同时这也是上党地区现存最大的两尊明代彩塑天王造像。二像手中法器与脚下鬼怪虽然缺失,但气吞山河的豪放气势却不减当年。整体造型,二像半坐于神台之上,一脚下踏,一脚半提,双膝向外打开,拔腰挺胸,两膀用力,动作连贯紧凑,气势威猛逼人。面部的刻画,凹凸有致的面庞上向外鼓起的肌肉给人饱满而结实的紧绷感,白色的眼球、黑亮的琉璃眼珠在深色的肌肤映衬下炯炯传神。配上拧眉怒目,牙关紧咬的面部神态,天王威武勇猛的气概便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网红主播豆豆现场解说</p> <p class="ql-block">大士殿又称罗汉殿,是西配殿,建于宋朝,重修于清嘉庆年间。</p> <p class="ql-block">殿堂供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三尊菩萨像,两旁有18罗汉彩塑像。大士殿雕像是崇庆寺不可多得的珍品雕像,这些雕像全部为真人大小,雕塑的精准细腻,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有宋塑之冠之称的十八罗汉,尤其是那些细节之处,令人叹为观止。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怒目而视,有的驾云,有的骑兽。悠闲、威武、开心、沉思......十八罗汉不同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妙趣横生。然而,这些珍贵的艺术瑰宝并非一帆风顺。1991年,崇庆寺的十八罗汉曾遭遇盗割,头颅被无情地割下。所幸经过多方努力,罗汉们最终被追回。</p> <p class="ql-block">经典不容错过,此处用更唯美的网图来展示</p> <p class="ql-block">十帝殿内的整堂彩塑造像塑造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正中佛坛上的主尊造像是地藏菩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像两侧环墙而砌的神台上是十帝阎君与六曹判官像,阎君与判官上方是悬塑阴曹地府。</p> <p class="ql-block">来到千佛殿,千佛殿是寺内主殿,宋朝年间(公元1016年)兴建,因殿内四壁有悬塑千佛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当初的悬塑千佛,现仅西壁上残存200余尊。小佛背后的光圈有四种不同的颜色:红色、黄色、蓝色和白色。这四种颜色在佛教中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们代表了构成宇宙和世界的四种基本元素:大地、水、火和风。</p> <p class="ql-block">华严三圣像:释迦牟尼佛(中后),文殊菩萨(左),普贤菩萨(右),毗卢遮那佛(中前,明代嘉靖六年铁铸像)</p> <p class="ql-block">千佛殿最令人惊叹的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身后都各有一位倒(背)座观音,神情自若,服饰飘逸。</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一天的游览,来到附近的色头村给车子充充电,顺便安排点东西吃。</p> <p class="ql-block">体验美食长子三宝:炒饼、猪头肉、汆汤。</p> <p class="ql-block">夜色之下回程高速一路畅通,这个五一的山西古建与文物之旅圆满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