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母亲节,母亲手捧孙女送来鲜花,我坐在母亲身旁,轻轻握住她布满皱纹的手。她的眼睛依然明亮,只是望向远方时,总带着一丝我读不懂的怅惘。我知道,她又想起了故乡。</p><p class="ql-block">于是,我翻开相册,给她看今年清明时(2025年4月5日)我回莱阳羊郡翟家庄的那一趟拜祭祖先活动。</p> <p class="ql-block">一、老屋的门槛,跨过七十三年的光阴</p><p class="ql-block">四月的风还带着凉意,我站在姥爷姥姥的百年老屋前,木门上的红漆早已斑驳,门槛被岁月磨得发亮。表哥说:"你妈小时候总爱坐在这儿,等姥爷从田里回来。"我伸手抚过门框,仿佛触到了母亲少女时代的温度。</p><p class="ql-block">堂屋里,八仙桌还在,只是桌面多了几道裂痕;墙上的老照片里,年轻的姥爷一身戎装,目光坚毅。表哥说,姥爷年轻时打过鬼子,后来又推着小车支援前线。我仿佛看见硝烟中,那个高大的身影在战火中穿行,而姥姥则在家里,一边纺线,一边望着村口,等丈夫平安归来。</p> <p class="ql-block">二、离别的虾与归来的泪</p><p class="ql-block">1952年的春天,母亲即将远赴新疆。临行前,姥爷姥姥特意步行三里地,赶到羊郡集上买了两只大虾。"那时候虾可是稀罕物啊,"母亲后来常跟我说姥爷姥姥送别时场景,姥爷说:“新疆是干江,缺水你捞不着吃。”你姥爷把虾煮熟了,自己一口都舍不得吃,全夹到我碗里。</p><p class="ql-block">1980年6月,一封加急电报打破了新疆家中的平静。姥姥病危的消息让母亲彻夜未眠。父亲连夜向组织请假,第二天清晨,我们一家三口就踏上了东去的列车。绿皮火车摇晃了六天五夜,母亲的眼睛始终红肿着。</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终于赶到翟家庄时,姥姥已经被病痛缠身气血虚弱,见到母亲的那一刻,老人家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干枯的手紧紧攥住母亲的手腕,生怕一松开女儿就会消失。那个夏天,母亲每天给姥姥梳头、擦身,就像要把二十八年缺失的孝道都补回来。</p> <p class="ql-block">三、七十三年的牵挂,在诗行里哽咽</p><p class="ql-block">我坐在老屋的矮凳上,对表哥表妹以及他们儿女讲起这些往事。临别前,我站在院子里,轻声诵读蒋仕荃的《岁暮到家》:</p><p class="ql-block">"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p><p class="ql-block">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p><p class="ql-block">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p><p class="ql-block">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p><p class="ql-block">读到"低徊愧人子"时,我的声音突然哽住潸然落泪。1995年父亲母亲给姥爷姥姥坟立碑,在仪式上读这首诗的样子,和此刻的我重叠在了一起。</p> <p class="ql-block"> 四、母亲节,我和母亲一起“回”故乡</p><p class="ql-block">今天,我把故乡的变化、老屋的照片、表哥表妹们的问候,一一带给母亲。她捧着那把木耳、久久不语,最后笑着说:“这里面滋生出来的气味,是翟家庄的味道。”</p><p class="ql-block">我打开手机,播放表妹录下的风声、鸟鸣、老屋木门的吱呀声……母亲闭上眼睛,嘴角微微扬起,仿佛真的站在了故乡的屋檐下。</p><p class="ql-block">“妈,节日快乐。”我轻声说。</p><p class="ql-block">她睁开眼,拍拍我的手:“有你替我回去看看,真好。”</p> <p class="ql-block">感悟:是啊,有些路,她走不动了,但我可以替她走;有些思念,她说不出口了,但我可以替她说。</p><p class="ql-block">老屋会老去,但乡愁不会。只要还有人记得,母亲的故事,就永远在风中流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