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广东游(5)

老阮

<p class="ql-block">陈慈黉故居有驻场英歌舞表演。下午两点半,一阵铿锵有力的鼓声突然在庭院中响起。身着鲜艳的服饰,画着夸张的脸谱,手拿棒槌和铜锣,英歌舞传承团队矫健入场,一场精彩绝伦的英歌舞表演如约而至。</p> <p class="ql-block">我有幸实地观看了这种被誉为“中华战舞”,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整个表演过程,通过刚劲有力的舞步和锣鼓的节奏,展现英雄豪迈之气。击打、跳跃、旋转,扣棒声、喝叫声响彻四方,鼓槌翻飞,步伐铿锵。</p> <p class="ql-block">随着领队的哨音,队伍训练有素地变换队形,并舞出不同的动作套路,气势如虹、震撼人心,让观者感受到一股激昂澎湃的壮阔之美。</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看得津津有味,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难忘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英歌舞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融合南派武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流传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它取材与歌颂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英雄好汉的故事。流行于广东、福建等地,尤以潮汕地区最为兴盛,老一辈以传授英歌舞为尊,年轻一代以传承英歌舞为荣。与很多非遗项目不同,跳英歌舞的大多是年轻人,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年轻舞者让英歌舞更显魅力。</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英歌舞已走向全国各地,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表演;受邀走出国门的消息也频频爆出。英歌传承正在年轻人的簇拥下,焕发新的生机。</p> <p class="ql-block">下午4点20分到达南澳岛。南澳岛地处闽、粤、台三省交界,人称“潮汕屏障、闽粤咽喉”,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也是中国海岛中的国家4A级旅游区。</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第一个游览项目,是乘渔船出海,观赏生蚝养殖区,品赏美味生蚝。以这样的方式欣赏大海,这真是一次特别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南澳岛有着一百多年的牡蛎养殖历史。蚝是牡蛎的别称,南澳县作为南方牡蛎的主要产区之一,近年来把牡蛎养殖业发展成为当地渔业的经济增长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坐游艇驶向海洋,眼前一片充满童话色彩的“彩虹海”格外壮观,一片又一片五彩渔排,不断地向着更远海面上延伸,形成了面积广袤的海上牧场。“彩虹海”下方生长的正是数量以百万计算的南澳生蚝。上万亩牡蛎养殖“海上牧场”采用成片可降解的彩色透明浮球进行吊养。五颜六色的浮球方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远望如海上“彩虹带”,成为了南澳县生态旅游的“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牡蛎的口感与生长的环境密不可分,南澳的水域处于咸淡水交汇之地,水温适中且水质透明无污染,得益于这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片水域孕育出口感一流、品质极佳的南澳牡蛎。2011年,“南澳牡蛎”贴上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标签,这也意味着“南澳牡蛎”的质量和知名度将进一步提高。</p> <p class="ql-block">我们登上一处漂浮在海面的平台,品尝了渔民现捞的生蚝,一口下去鲜嫩多汁,鲜美的味道令人难忘。</p> <p class="ql-block">游览青澳湾。青澳湾是南澳岛最东端的海湾,梦幻的金色海滨天堂,它是南澳岛的明珠。金色沙滩柔软细腻,海水湛蓝如梦幻之境。</p> <p class="ql-block">位于青澳湾的“自然之门”雕塑,是北回归线的标志塔,不仅是一个打卡景点,也是了解地理文化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北纬23°26′±1°,这是北回归线。虽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存在的线,但它是太阳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线,也就是说太阳直射点自南北移至该纬线时,折而往南返回,故名为北回归线。北回归线标志塔,是标志地理学上北回归线经过地方的建筑物,中国是世界上建有北回归线标志塔最多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自然之门”是内陆唯一一座位于海岛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它的设计结合了汉字“门”的元素,造型为一个球体和汉字“门”的巧妙结合,高12.22米,悬臂长6.22米,球体半径为3.21米。每年夏至正午,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日影会穿过上方圆球中心圆管,投射到地台中央,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夜宿南澳岛。</p> <p class="ql-block">7日早上,在离开南澳岛之际,打卡南澳岛长山尾灯塔,观赏南澳跨海大桥。</p> <p class="ql-block">大巴停在启航广场,广场位于南澳岛西部长山尾,在南澳大桥上桥点南侧,是南澳大桥建设项目的配套工程。广场上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锚链,底座上标注着“启航”两个金色的大字。</p> <p class="ql-block">信步而行,几米外就是长山尾码头,一条向海上延伸的堤坝上耸立着一座赤红色的灯塔,它就是长山尾灯塔,高12米,是南澳岛上的标志性建筑,与蔚蓝色的大海互相映衬,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灯塔坚定地守望着这片海域,为归航的船只指引方向,也成了游客镜头中最温暖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南澳大桥全场11公里,蜿蜒水中的桥梁蔚为壮观,它是广东省的第一座跨海大桥,是进入南澳岛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上午10点,我们到达东山岛。东山岛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是福建的第二大岛,是中国十大海岛之一,南接汕头,北接厦门。“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是对东山滨海风光最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游览苏峰山景区,这里有“最美公路”苏峰山环岛路。蜿蜒的公路一面靠山一面临海,蓝色网红桥像丝带一样缠绕在苏峰山腰间,穿越悬崖峭壁,将山海景观完美融合在一起。沿途可以欣赏到壮丽的海景和郁郁葱葱的山林。</p> <p class="ql-block">在第二观景台到苏峰寺之间,路边山坡上有一处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苏峰古寺,传说宋末帝在这里建了“川陵行宫”。苏峰寺在此遗址上重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马銮湾被誉为"东方夏威夷",细腻柔软的沙滩,平缓地延伸到碧蓝的大海。</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海水清澈见底,浪花轻柔地亲吻着金色的沙滩。站在海岸线上,远眺碧海蓝天,仿佛置身于一幅水彩画中。</p> <p class="ql-block">马銮湾还因为海里无暗礁,无鲨鱼为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一年四季风向稳定,成为一处天然健康的海水浴场。也成了国家帆船项目的训练宝地,被业界称为“中国帆船、帆板冠军的摇篮” 。</p> <p class="ql-block">碧海蓝天,帆船在海上划出优美弧度,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不一样的精彩瞬间。在这里,可以一边漫步,一边听涛看海,让身心回归从容和平静。也有可能观赏到各种海上运动以浪花为笔,在海上画出的一道道优美的曲线。</p> <p class="ql-block">彩蝶湾,只留下几张照片,印象不深。</p> <p class="ql-block">南门湾是电影《左耳》取景地,彩色渔村与湛蓝海湾相映成趣,被称为“福建版圣托里尼”。</p> <p class="ql-block">南门湾的特色是半是民居,半是海滩。一边是蔚蓝的大海,一边是古朴的渔村。沿着山坡,民宅一栋一栋逐级而上;沿着海岸,堤坝蜿蜒向前;两者中间,仅隔着一条狭窄小路。</p> <p class="ql-block">靠海堤有很多休闲风格遮阳棚组成的茶座,伞上系着文艺范的字联。另一边摆看一些吃食小摊车,似乎还有夜市,因为白天,只见场所,不见活动。南门湾的海岸线绵长,碧蓝色的海水清澈透亮,和湛蓝的天空水天相接,远处还可以看见渔民和他们的小渔船飘泊在海面上。这里没有喧闹,只有市井气息和清淡的文艺气息。我们就在这条小路上漫步,看海景,看渔船穿梭,看惊涛拍岸。</p> <p class="ql-block">南门湾路旁的“义勇祠”,建筑很不显眼。“义勇祠”三个红色大字下面是文字介绍,细读令人感怀。东山岛与台湾澎湖岛距离只有90多海里,自古关系密切。明景泰三年(1452年),铜山(今东山岛)开始抽壮丁戍卫澎湖、台湾。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师攻打台湾,铜山大批青壮年随军征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将军收复台湾后,清政府在台湾设立府治。此后,从福建沿海征调班兵(三年轮替一班,俗称班兵)戍守台湾、澎湖。据不完全统计,至清同治八年(1869年),铜山先后共有4万多名官兵赴戍台、澎。在守卫台、澎的历次战斗中殉难的铜山班兵,有的尸骸长眠于台湾、澎湖;有的尸骸被火化后骨灰装于陶瓮(俗称“金斗瓮”),由期满返乡的班兵运回铜山,魂归故里;有的被安葬于今东山岛的戍台将士墓群内。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铜山人民为纪念出戍台澎而殉难的将士,特于铜陵镇南门湾海边的翠云宫建置“义勇祠”,供祀戍台班兵的亡灵牌位。2013年5月,“东山戍台将士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修缮后的“义勇祠”墙上,保留着“戍台功绩照千史,护国英风庇后人”“义勇驱夷血染台澎酬壮志,班兵戍台魂归桑梓慰英灵”等字句。 “义勇祠”是闽台关系的重要见证,两岸同胞应当记住当年戍守台澎,为国捐驱的将士们。</p> <p class="ql-block">真君宫始建于明朝天顺二年(1458年),是铜山(东山)十大古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宫内供奉着保生大帝‌吴夲,闽台地区统称其为“大道公”,也称为医灵大帝,是北宋一位著名的民间医生,医德高尚,治病不分贵贱,不取报酬。据记载,在宋明道二年(1033年)漳州、泉州瘟疫流行,吴夲因义诊施药而救活了无数生命。吴夲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将他神化,并建立了真君宫来供奉他,希望他能继续保佑人们的健康和平安。他的生平事迹和神化过程,体现了人们对医者的崇敬和感激。</p> <p class="ql-block">真君宫还藏有明代‌吴真人神像等珍贵文物,寺庙上的剪瓷雕是东山岛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用剪好的瓷片贴雕人物、动物、花卉,来装饰寺庙上的屋脊,造型生动。展现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奉祀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南屿双面海被称为东山岛最值得前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南屿位于南门湾最南端,两个海湾接壤处,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与南门湾以一片沙滩相连。涨潮时,两面的海水争相涌起、互相博弈,将中间的沙滩淹没。退潮时,露出沙滩,一直延伸到南屿。这时形成两面海,人们也能轻松登岛。这种变化,一天只出现两次,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南屿的好玩,即在于通往小岛的路会随着潮起潮落而"浮沉”。潮起,南屿成孤岛;潮落,南屿与外岛相连。</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时,潮水刚退却,双面海露出了沙滩。不过,我没有上岛。</p> <p class="ql-block">岛上主要景观是一座灯塔,电影《你的婚礼》拍摄处,绿白条纹色调使得它在众多灯塔中脱颖而出,充满神秘与浪漫色彩。</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东山,是风沙肆虐、民不聊生的荒凉海岛。如今的东山岛,天蓝、海碧、沙白、林绿,百姓生活安逸富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东山老书记谷文昌的努力和奉献。所以,我们游览东山岛,一定要记住谷文昌这个名字。</p> <p class="ql-block">谷文昌是河南林州人,1950年随部队南下至东山。谷文昌在东山工作了14年,担任东山县委书记10年。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带领全县人民拼搏奋战,把一个荒漠化的孤岛变成半岛,并建成了海上绿洲,使群众摆脱了世代逃荒要饭的苦日子,也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谷文昌成为东山人民心目中的“绿色丰碑”,东山百姓念念不忘谷文昌的功绩,逢年过节,人们会携带花篮、香烛,阖家祭拜这位鞠躬尽瘁、造福人民的老书记,“先祭谷公,后拜祖宗”在民间相沿成习。</p> <p class="ql-block">东山岛作为谷文昌精神的发源地,拥有多个与谷文昌相关的纪念物,如谷文昌纪念馆、谷文昌纪念园、寡妇村展览馆等。南门海堤是谷文昌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之一,也有相关展示。这些纪念物不仅是对谷文昌同志卓越贡献的永久纪念,也是传承和弘扬谷文昌精神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离开东山岛,我们来到潮州。潮州,坐落于广东省东部一隅,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首先游览的是广济桥,</span>是这座城市中最璀璨的明珠,地标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位于潮州市区东门外,横跨韩江,连接东西两岸,是闽粤自古以来的交通要津。它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悠悠岁月,历经多次修缮,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因结构多样、造桥艰巨、在桥上又有商市等原因而闻名海内外。现在我们看到的广济桥是2003-2007年按明代风格修复,恢复浮桥与亭阁,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沉淀使得广济桥成为名扬天下的古桥,更有“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一说。"这里提到的"桥",指的就是这座"广济桥"。</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全长518米,它的设计独具匠心,由东西两段石梁桥(共24座桥墩)和中间浮桥(18艘木船)组成。独创“可开合浮桥”设计,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评价其为“中国桥梁史上的特例”、“世界启闭式桥梁最早范例”。</p> <p class="ql-block">浮桥是由18艘梭船精心拼接而成的,随江水的涨落,始终浮动在江面,能很好地适应水位的变化。同时,以坚固的铁索稳稳地固定在石桥上。既能保证桥体严丝合缝地连接为一个整休,让行人和车辆穿梭往来,畅通无阻;解开系船铁索,移开梭船,可通行船只;洪水来时,利于泄洪,也可减轻洪水冲垮桥墩的危害。这种设计在古代桥梁建筑中堪称一绝,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现在广济桥每日上演“梭船连合”仪式,吸引游客体验“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的古韵‌。上午九点半,广济桥会进行“拼桥搭桥”表演,供游客通行;下午五六点,桥会变成“过河拆桥”,供游船通行。定时启闭的特殊设计,令游客无不惊叹其巧妙,夸赞潮州人的聪慧。</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上的亭台楼阁也是一大亮点。明宣德十年(1435年),潮州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广济桥重修工程,桥上建亭屋126间,亭屋间建起12座楼台。重修的广济桥有殿式阁12座,杂式亭台18个。建筑风格各异,有的典雅古朴,有的飞檐翘角,华丽壮观,雕刻工艺涵盖浮雕、圆雕等,装饰图案以吉祥纹样为主,体现了建筑之精美和造诣。它们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这些楼阁在历史上还曾作为经商店铺使用,形成了“廿四楼台廿四样”、“一里长桥一里市”的独特桥市景观。诗句“二十四桥凝目处,往来人在图画中”,它很好地表现出了广济桥曾经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现在,在桥上又开设了非遗展示区,设置了陶瓷、麦秆画、潮绣、木雕、手拉壶和综合等6间展室,由非遗传承人常态化地现场演示潮州非遗技艺,既丰富了桥上的文化内涵,又再现古时广济桥的桥市风采。</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不仅以它特殊的结构而闻名遐迩,它也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见证了潮州古城的兴衰荣辱,历史与传说交织;楹联匾额丰富,涵盖自然景观、历史典故、哲学意境三大主题,皆为古今名人所撰,既是文学瑰宝,也是书法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展示了潮州文化的深厚底蕴。今日游览,仍可感受“一桥诗画冠南疆”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主匾“广济桥”‌,楹联‌:“广川利涉开新运,杰阁重楼见旧仪”,由国学大师饶宗颐撰并书。</p> <p class="ql-block">“济川”楼‌,楹联‌:“鸥声带雨随潮去;帆影连云认塔还”,作者‌:清代陈衍虞诗句,吴南生书,描绘韩江帆影与潮汐景象,充满诗意‌。</p> <p class="ql-block">“云衢”阁‌,楹联‌:“云绕瀛州,江流天外;衢通蓬岛,阁耸日边”,吴志敏撰,书法家张海书,以仙境喻桥景,凸显凌云气势。</p> <p class="ql-block">站在广济桥上,眺望远方,韩江水缓缓流淌,两岸风光尽收眼底。微风拂面,带来阵阵清凉,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站在桥上,我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民不能忘”牌坊‌,这是广济桥上唯一的一座牌坊。清道光年间,韩江多次发生洪水灾害,广济桥也遭受了严重损毁。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刘浔出任潮州知府,面对桥梁破败、百姓过江困难的状况,他毅然决定主持重修广济桥。然而,由于升职原因,刘浔未能亲眼见证修桥工程的完成。此后,盐运分司吴均代理潮州知府,他接过刘浔的接力棒,继续修桥,并带头捐款,最终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竣工。百姓为了铭记刘浔与吴均的功德,由民间集资,在桥上修建了“民不能忘”坊。这座牌坊不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是对两位官员的感激与敬仰,更是对爱民、亲民、惠民精神的颂扬。</p> <p class="ql-block">广济桥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潮州的记忆,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游览广济桥,深刻感受这座古桥的魅力和价值,更加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下了广济桥,就是潮州古城广济门城楼。城楼气势恢宏,是潮州古城的重要地标。广济门城楼历代均有修缮,最近一次追溯到2002年,修复过程中,工匠们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将清代《潮州古城图》中的城楼形制与明代营造法式相结合,明代青砖、南宋铜钟等构件也原位归安,以保存更多历史信息。</p> <p class="ql-block">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高大的城门楼、楼身朱红漆柱、青瓦飞檐、雕栏画栋,飞阁流丹,巍峨壮观。作为潮州古城七门之首,襟江控岳,护邑镇桥,是一部镌刻在青砖黛瓦间的立体史书。从洪武三年(1370年)初建时的军事要塞,到如今集防御、防洪、观景于一身的文化地标,以巍峨之姿,见证着"岭东首邑"的沧海桑田。</p> <p class="ql-block">广济门城楼的每一层上的匾额柱联,彰显着潮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一重有书法家刘炳森题写的匾额“岭东首邑”,以及陈景舒书写的柱联“城抱江如带,天垂嶂列屏”;二重有国学大师饶宗颐书写的匾额“东为万春”,以及柱联“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三重有女书法家萧娴题写的匾额“广济楼”,以及卢瑞华书写的柱联“得山水清气,极古桥秀风”。</p> <p class="ql-block">广济门城楼内有“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展”展厅。陈列着潮绣、潮瓷、潮州木雕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为潮汕人民千年以来创造和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这些宝藏,向游客们展示着潮州古城一个个动人的非遗故事。</p> <p class="ql-block">进了城门,大致就算进了古城中心。潮州古城保存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民居,错落有致的骑楼与古宅,每一处都是匠心独具,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它们以独有的姿态,展示着潮州文化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位于东门街上的“东门大井”,始建于宋熙宁八年(1075年)之前,宋至清有重修。井栏内圆外八角,东北面刻“熙宁八年(1075年)乙卯重修”,其他各面另有历代碑刻六幅。从北宋到现代,是古城区主要的公用水井之一,相传井水直通城外的韩江,因而泉涌终年不断,附近的居民和铺户至今常常来此取水。</p> <p class="ql-block">清末,具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被引入广东,太平路也逐渐改造成骑楼式商业街,中式明清石牌坊与两侧南洋风格骑楼和谐共生,中西合璧的侨乡风貌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潮州古城是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特色小吃为一体的文化古街。在这里,茶香袅袅,工夫茶道上演绎着慢生活的艺术;在这里,汇聚了各种地道的潮汕美食。比如潮州牛肉火锅,以新鲜的牛肉和独特的汤底吸引着食客;潮州肠粉,口感爽滑,配上特制的酱料,味道鲜美;还有潮州卤味、粿条汤、蚝烙等,每一种美食都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牌坊街是潮州市的文化地标之一,全长1948米,23座石牌坊鳞次栉比、巍然耸立,连接起51条古街巷。</p> <p class="ql-block">坊之多而知风化之美。唐宋以来,潮州人才辈出。为表彰科名、宦绩、忠义等方面的突出人物而建造石牌坊,明清时期最为兴盛。作为唐宋以来潮州古城的南北中轴线,太平路上牌坊最为集中、数量最多。</p> <p class="ql-block">牌坊大多为四柱三门式,以石雕凿成歇山顶、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叠牌楼,匾额两旁,有的加配石刻镂雕“双龙戏珠” 或 “龙凤卷草”类装饰,柱边加设石狮或石鼓插柱础,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一条牌坊街,千年府城史。行走在一座座石牌坊间,感人至深的人文故事品读不尽,崇文重教的城市精神绵延千年。先贤人物身上体现的忠孝友亲、敢于奋斗、追求理想等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具有高度一致性,奠定了潮州文化的精神内核,涵养了这座城市的儒雅气质,成就了其"海滨邹鲁""岭东首邑"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牌坊街“侨批邮局”,一家极具潮州特色的主题邮局,由潮州邮政与潮州市侨批档案馆合办,展示清代以来大量侨民往来家乡的信函资料。游客可以在这仿写一封竖版家书,感受“纸短情长见字如面”的古典情怀。</p> <p class="ql-block">在潮州古城的中心位置,站在牌坊街与开元路的交叉口,就能看到西北方向红墙黄琉璃瓦建筑,这是潮州旅游又一个要打卡的景点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唐玄宗诏令全国十大州郡各建一座的官寺之一,是粤东地区重要的佛教寺院。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潮州开元寺是中国现存四大开元古寺之一,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个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雄伟壮观,是一座集古代建筑、佛教文化、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宝库,香火鼎盛。</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坐北朝南,内分四进,首进为金刚殿,二进为天王殿,三进为大雄宝殿,后进为藏经楼。东、西两侧建有方丈厅、地藏阁、观音阁、祖堂、伽蓝殿等。寺内文物丰富,有唐代石经幢、宋代大铜钟、元代石雕大香炉、明代金漆木雕千佛塔、清代乾隆皇帝御赐的雍正版大藏经等。</p> <p class="ql-block">下水门城楼是潮州古城现存的四座城楼之一。下水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其名称来源于古代潮州城的水利系统。据史料的记载,潮州古城的上水门(韩江上游)和下水门(韩江下游)是根据城内水系的引入和排出功能而命名的。下水门城楼是古城墙的一部分,见证了潮州古城数百年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块“韩江南北堤”石碑,让我想到了韩愈,因为韩江就与韩愈有关。韩江是广东省第二大河,也是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潮州,古称“员水、鳄溪、恶溪”。唐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到潮州任刺史。他在这里驱鳄除害,破除陋习、释放奴婢,捐俸兴学、教民育才,兴修水利、重视农桑,短短八个月,造福了潮州百姓,推动中原文化在此落地生根,影响深远。为纪念韩愈,潮州人将韩愈治水驱鳄的江河改名为“韩江”。</p> <p class="ql-block">在潮州,韩愈的名字已近乎一种信仰。山山水水都深深地打上了韩愈的烙印。不仅江河改叫“韩江”,这里的山峦别名“韩山”,这里的橡木改称“韩木”。广济桥被潮人冠以“韩湘子桥”之名,是因为传说韩愈请来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共同造此桥。广济门城楼,也称“韩江楼”,现存潮州的全国最大、年代最久的韩文公祠,香火历千年而弥旺。韩愈在潮州的短暂经历,不仅是一段历史佳话,更是一面映照为官之道、文化传承的镜子。</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潮州古城游览,在回酒店途中,我看到了潮州西湖。清代《冷庐杂识》中记录中国一共有36个西湖,“天下西湖三十又六,惟杭州最著。”《永乐大典》中也曾有相关记载。时至今日,杭州西湖美景历经千年而不衰。并且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唯一入选“世界遗产”的西湖,也是游客量最大的西湖。作为一名杭州人,我为此感到自豪。当然,我相信,全国其他西湖也一定会越来越好,受到游客的喜爱。</p> <p class="ql-block">8日上午,从潮州返回广州,乘坐T170回杭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