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说“大运河飘来了紫禁城”,因为建造紫禁城的物资材料大多来自江南和云贵川等地,是大运河船舶将其从遥远的地方运到北京。</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不仅承担了紫禁城绝大部分的城建物流,更重要的是它将南北经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它的存在,本来苦寒幽燕之地,迅速成长为富贵繁华的大都市。</p> <p class="ql-block"> 在公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水运特别是运河运输是远程投送的最佳选择,从宋朝开始,运河运输已相当繁忙。</p> <p class="ql-block"> 宋朝范成大在《运河桥》中写道:斗门东接海陵仓,漕路帆樯万里长。明朝杨慎的《运河谣》更是把千楫竞发,百舸争流的宏伟场面铺陈眼前:运河千里长如带,漕运连舟百万艘。四方辐辏繁华地,百货充盈富庶州。</p> <p class="ql-block"> 南通古代是国家重要的产盐区,后来是布纱产地,有着充沛的运输资源。南通的运河交通可追溯到西汉刘濞时的邗沟东道(通扬运河),宋代起南通城连接通东地区的运盐河陆续开挖。</p> <p class="ql-block"> 运河开通运行,孕育了沿线一个个富庶的城市,也培植了许多灿若繁星、各具特色的小镇,多少年来,多少小镇因为运河繁华而兴隆,又有多少古街因运河坍废而荒芜。</p> <p class="ql-block"> 孙李桥是众多运河小镇中的繁星一颗。在南通机场东南角,有一个孙李桥村。在小时候印象中只是家乡正场的一个普通村而已,偏离镇区中心。后来读过周福如老师的《老街风情》文章,才知道,这里曾经有个小镇经历不同凡响,风光热闹了许多年。</p> <p class="ql-block"> 老街因一座桥而得名,桥下贯通的运盐河是是古街流动的财富来源,河北东西街清一色的青砖铺路,桥南南北叉街不足五十米,如今走进古街,街面老房子能看得出来都非常的破旧,许多都拆除翻新,剩下大多数断垣残壁。跟周老师描述的五六十年前的繁华景象完全对不上号,作为老街标记的千年古银杏树不复存在,北街东头,一棵楝树高耸入云,枝头楝花铺天盖地磅礴如虹。</p> <p class="ql-block"> 很难想象,这样的小街曾经作为乡镇政府的驻地而热闹非凡,有政府办公院落,有学校,卫生院,供销社,当然也有街面的商店,市场,以及理发店、轧面店等服务场所。</p> <p class="ql-block"> 孙李桥街虽小,但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古代时这里是胡逗洲和南布洲之间的夹江,两沙洲拼接后,成了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开始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都非常艰苦。他们开沟排卤,改良土壤,逐渐走上稻麦种植和水产捕捞得的生活。因为形成较晚,所以街的规模明显小于周边的正场和新地(兴仁)。</p> <p class="ql-block"> 明朝正德年间,郡人江恩请凿西亭、金沙、石港横河。(详见光绪《通州直隶州志》,为解决西成、永兴二乡水患,开凿运河,西起秦灶,向东经瑞芝桥,达天竺山,再向东到正场接新运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此这里成为重要的运盐河支线,</span>由于天竺山和正场曾经分别是西亭场和金沙场的场署所在地,之间的物资运输非常频繁,老街从此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 1908年,张謇规划了三条通往东部地区的公路干线,一条连接南通,兴仁,正场到金沙,正好从该地的北侧通过。水陆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户驻地行商,加快了老街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张謇的《通州水陆道里图》,是这样记载的:这里河网密集,除运盐河外,镇西向北有王灶港通,三姓街,向西循庙港竖河到三圩头,在天竺山有西亭场河,在正场有金沙场河,四通八达。</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一九四三年六月),我党通西独立营就是利用地形优势在金通公路的天竺山、孙李桥一线伏击敌人,击毙了伪南通特别区警察局长傅来群等三人,活捉伪督察长刘厚培,赢得反清乡斗争辉煌战果。</p> <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孙李桥街的规模不及同属一乡镇的正场老街,能选作为乡政府办公地的原因,得益于其离区政府(兴仁)较近和水网的发达。</p> <p class="ql-block"> 不过好景不长,1958年随着通吕运河开挖,南通通往东部地区的主要运河,偏离了老街,后来毗邻老街的公路也截弯取直,与老街脱离,更要命的是,通吕运河将老街和同乡镇的其他地方分隔开,政府中心,随之迁到五里开外的正场老镇。</p> <p class="ql-block"> 后来的土地方整化,使得曾经川流不息的运盐河,淤塞不通,老的金通公路也剩下短短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 老街风光不再,但布局痕迹依旧,这就是维持了几百年古老格局,一座古庙依然在街西头暮鼓晨钟。</p> <p class="ql-block"> 不再有交通优势的老街,逐渐失去了人们的青睐,缺乏商业价值的店铺,不得不引起商户的撤离。重新走进古街,物是人非,曾经商埠忽然有一个怪怪的词儿在脑海里闪现——“商墟”。短短几十年,一个经营了数百年的鲜活小镇彻底淡出人们的视线,再也看不到它精致繁华的样子,看不到那年那月清明上河般的人声鼎沸。</p> <p class="ql-block"> 老街的消失未也必是一件坏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必要悲观,老街的荒废,如同凤凰涅槃,唤醒全村的崛起,离开了原来的水陆格局,新的高架高速并不遥远,新建的机场近在咫尺,放开眼光,这里依然是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古街周围,工业园区蓬勃发展,现代农业齐头并进,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span>美丽宜居村庄悄然形成,这就是古街蝶变的最好注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