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陆军七十三师抗战五年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铭》

寻常百姓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读:《陆军第七十三师抗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年阵亡将士纪念碑碑铭》</span></p><p class="ql-block"> 王永顺 2012年9月</p> <p class="ql-block">  在乡宁县马壁峪中的八宝宫(现属云丘山景区)附近,有一处著名的抗战遗存,它就是1942年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师抗日阵亡将士而建的一通纪念碑。该碑坐北朝南,三米多高,由碑座、碑体、碑帽三层组成。碑体为方方正正的石柱,碑帽呈棱锥体状,像一把犀利的宝剑直插苍穹。</p><p class="ql-block"> 碑帽第一层正面书“民族灵魂”四字,落款为“阎锡山”(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北面书“国魂种子”四字,落款为“赵戴文”(时任山西省政府主席、第二战区政治部主任);东面书“浩气凌云”四字,落款为“杨爱源”(时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六集团军总司令);西面书“铁军之魂”四字,落款为“王靖国”(时任第十三集团军总司令)。 </p><p class="ql-block"> 碑体的正面,顶天立地镌刻着“陆军第七十三师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十六个扁隶体大字,落款为正楷书“陆军中将师长高倬之敬题”(高倬之,天镇县逯家湾人,山西陆军学兵团第1期毕业,长期在晋军任职。1941年3月任73师师长,1943年任第34军军长,1949年在太原被俘。1952年12月被枪决)。碑体的东、西两面镌刻着2300余名阵亡将士的姓名及职务。碑体的背面镌刻着《陆军第七十三师抗战五年阵亡将士碑铭》。</p><p class="ql-block"> 此碑铭为繁体,且无标点,再加上年代久远,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故我在网上所看到的各种版本驳杂不一,皆有差错,如:将“非伊”错为“非一”,将“不餍”错为“不厌”,将“既蒇”错为“既藏”,将“爰述”错为“奚述”,将“朂”错为“励”,将“卤”错为“虏”等。断句、标点也都有错误。为了尽量恢复其原本,易于读者理解,现根据阎玉宁兄提供的照片,重新予以辨析勘误,断句标点,并尝试着逐节予以注释,解读。由于本人山西抗战史知识有限,再加第一手资料缺乏,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望专家及广大读者指正。 </p><p class="ql-block"> 原文: </p><p class="ql-block"> 陆军第七十三师抗战五年阵亡将士碑铭</p><p class="ql-block"> 日寇觊觎中华,非伊朝夕,席甲午战胜之余威,倾六十年积渐之蓄势,蚕食不餍,妄冀鲸吞。迄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于是有芦沟桥事变。烽烟弥漫,城市为墟,血肉横飞,生灵涂炭,恣肆烧杀淫掠之狂暴,举世公认为惨绝人寰。为伸正义之权威,以竟革命之大业,我神圣抗战于焉以兴。</p><p class="ql-block"> 是时,本师驻防繁峙,征缮既蒇。遂于是年九月,奉令进发广灵接敌,力挫强锋,直峪、平型,诱歼几尽,贾我余勇于忻口,阻彼长驱于太原。二十七年春,肉搏大武,尸横遍野,奇袭离石,攘臂登城。四月反攻绥远,间道北上,分兵挺进,不旬日,相继收复清水河、和林格尔两城。是役卤获独多,而损失甚微。二十八年,移师晋省西北,辗转游击于偏关、河曲、五寨、神池、利民、八角、三岔一带,始终与敌周旋达一年之久。二十九年,吕梁剿叛,余痛在心,三堠却敌,生受慰劳。今夏新、稷征粮,深入敌阵,幸任务赖以完成,而牺牲官兵数逾二百计。自兴师转战晋绥,越时五载,其间,大小战役殊难罄述,消耗敌兵无虑数倍,我将士阵亡者都二千三百余人。凡此壮烈牺牲,无不可歌可泣,欲使英灵慰藉,而朂来兹,有待纪绩勒碑,垂型永久。爰述梗概,列举芳名,而为之铭曰:</p><p class="ql-block"> 正气浩然,涵容宇宙,</p><p class="ql-block"> 华胄神明,秉彝独厚。 </p><p class="ql-block"> 取义成仁, 罔恤生死, </p><p class="ql-block"> 抑强扶弱, 非关利己。 </p><p class="ql-block"> 历史传统, 文化熏浴, </p><p class="ql-block"> 皇皇大邦, 宁甘荼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师直为壮,理凭力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乃张圣战, 辟易强邻,</span></p><p class="ql-block"> 懿欤壮士,形逝神存。 </p><p class="ql-block"> 其忠贞不泯,与黄华岗之烈,四行仓库之壮,华灵庙之勇,蔚为中华之国魂。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陆军第十三集团军总司令部中校秘书赵东藩 撰文</p><p class="ql-block"> 第二战区理论宣导第十八团主任李福 书丹 </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十月二十日 勒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解读:</span></p><p class="ql-block">【标题】 陆军第七十三师《抗战五年阵亡将士碑铭》</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第七十三师:1931年1月,晋绥军始有73师,隶属35军,军长傅作义兼任师长,驻守绥远。1936年改隶第33军(军长孙楚),刘奉滨任师长。1937年9月参加抗战,太原会战结束后,回归35军建制。1939年2月傅作义脱离晋军,73师归第7集团军直辖。1940年3月,以73师为基础组建23军,刘奉滨任军长兼任师长。1941年3月梁春溥任军长,高倬之任师长。1943年,73师改隶34军,同年12月高倬之任军长,席安仁任师长。1948年晋中战役中,该师主力被歼。② 、碑铭:为了确立持久的记载而刻的碑文和铭文。有韵的碑文叫铭。</p> <p class="ql-block"> 七十三师首任师长傅作义</p> <p class="ql-block"> 时任师长高卓之</p> <p class="ql-block">【原文】 日寇觊觎<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中华,非伊朝夕<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席甲午④战胜之余威,倾 ⑤六十年 ⑥积渐 ⑦之蓄势 ⑧,蚕食⑨不餍⑩,妄11冀12鲸吞13。 </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觊觎:希望得到不该得到的东西。 ②、非伊朝夕:即成语“匪伊朝夕”,“匪”为“非”的假借字。匪:不是;伊:文言助词。不止一日的意思(例:我有志,匪伊朝夕——《聊斋志异·婴宁》)。③、席: 凭借,倚仗 。④ 、甲午:指中日甲午战争。它于1894年(甲午年)7月25日爆发,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以清政府失败告终。 ⑤、倾:竭尽。 ⑥、六十年:指日本从明治维新到大举侵华的大致时间。明治维新是始于1868年的明治天皇新政府,所进行的近代化政治改革。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⑦、积渐:.逐渐形成 。⑧、蓄势: 蓄:积聚;势:势力,泛指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⑨、蚕食:比喻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步侵占;⑩、餍:满足。11、妄:非分的。12、冀:希望 。13、鲸吞:像鲸鱼一样地吞食,喻侵吞土地。</p><p class="ql-block">【原文】 迄<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七日,于是有芦沟桥事变<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烽烟<span style="font-size:18px;">③</span>弥漫④,城市为墟⑤,血肉横飞⑥,生灵涂炭⑦,恣肆 ⑧烧杀淫掠之狂暴,举世⑨公认为惨绝人寰⑩。</p><p class="ql-block">【注释】①、迄:到,至。②、芦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京芦沟桥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挑起事端,悍然炮轰宛平城,进攻中国军队,中国守军予以还击。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端,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③、烽烟: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遍设烽火台。每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④、弥漫:形容烟尘布满,到处都是。⑤、墟:荒废的地方。 ⑥、血肉横飞:形容死伤者血肉四溅的惨状。⑦、生灵涂炭: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⑧、恣肆:恣:放纵;肆:无顾忌。指放纵无顾忌。 ⑨、举世:全世界。⑩、惨绝人寰:绝:到了尽头;人寰:世界,人世 。人世间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 </p><p class="ql-block">【原文】 为伸<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正义<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之权威,以竟<span style="font-size:18px;">③</span>革命之大业,我神圣抗战于焉④以兴⑤。</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伸:展,伸张。②、正义:公正,正当的道理。③、竟:终了,完成。④、于焉:于是。⑤、兴: 起。</p><p class="ql-block">【原文】 是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本师驻防繁峙<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征缮<span style="font-size:18px;">③</span>既蒇④。</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是时:是:这。这时。②、繁峙: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北靠恒山,南依五台山,中部是狭长的滹沱河谷地,往东便是军事要塞平型关。③、征缮:征:赋,征收赋税;缮:治,整顿武备。④、既蒇:、既:已经;蒇(chǎn):完成,解决。已经完成。</p><p class="ql-block">【原文】 遂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是年九月,奉令进发广灵<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接敌<span style="font-size:18px;">④</span>,力挫强锋④,直峪⑤、平型⑥,诱歼几尽⑦,贾我余勇 ⑧于忻口⑨,阻彼长驱⑩于太原。</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遂于:遂:于是。于:在。于是在。 ②、广灵:广灵县,现属大同市。东与河北省蔚县相邻,北与河北阳原县相望,西南同灵丘县接壤 ,为山西的东北门户。③、接敌:接:靠近并发生交往或冲突。与日军接战。④、力挫强锋:力挫:奋力挫败;强:有力; 锋:队伍的前列 。奋力击败敌人穷凶极恶的前锋。⑤、直峪:位于广灵县城南十余里,地处交通要冲,蔚代公路由此通过。⑥、平型:即平型关,地处灵丘县西南,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是平型关战役的主战场之一。⑦、诱歼几尽:诱:引;歼:消灭;几:将近; 尽:完。将敌人几乎诱歼殆尽。⑧、贾我余勇: 贾(gǔ):卖;余勇:剩下来的勇气和力量。意思是“使用发挥我们剩余的勇气和力量”(成语 余勇可贾:“我还有余力可卖,谁要就可以来买”)。⑨、忻口:位于忻州市北25公里处,是晋北通向太原的咽喉要地,是著名的忻口战役的主战场。⑩、阻彼长驱:阻:拦挡;彼:他,对方;长驱:长途向前驱驰。阻击敌人长途驱驰。</p> <p class="ql-block"> 平型关</p> <p class="ql-block"> 七十三师负责平型关正面防御</p> <p class="ql-block">【说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寇迅速占领北平、天津。不久便沿平绥路西进,直指晋绥, 9月7日天镇战役打响,13日大同失陷。而另一路主力第五师团(板垣师团)则从怀来扑蔚县,指向平型关,意图抄雁门关后路。12日,日军第9旅团及山炮联队,在蔚县暖泉镇重创高桂滋17军,接着便突破山西边境,向广灵正东的第33军73师洗马庄阵地进犯,平型关战役的序幕就此拉开。面对飞机、坦克掩护下的疯狂进攻,393团、423团,424团英勇还击。营长张见勇奋不顾身冲出战壕与敌拼杀,阵地失而复得4次,张营长和一名连长阵亡。424团团长吕超然亲率预备队反击,亦不幸壮烈牺牲。同日,由原阳南下的敌21 旅团及野炮联队,也向广灵西北的73师火烧岭阵地发起攻击。而敌41联队则向伊家店迂回,企图切断73师后路。13日,广灵县城失陷。14日,敌人向松树林阵地发起猛攻。刘奉滨师长亲率4个步兵连组成的奋勇队,抡着大刀片冲向敌人,纵横砍杀,4名连长中3名阵亡,刘师长受伤4次,包扎4次,仍坚持不下火线。最后因伤势过重,才指定197旅旅长王思田代理师长指挥。阎锡山鉴于73师伤亡过半,遂令独立第3旅等部沿路阻击,掩护该师向平型关转移。在平型关战役中,我方共投入11个军,十多万兵力,73师所剩的官兵已经极少,但仍担负了平型关的正面防御,坚守马跑泉经平型关至东跑池南侧一线重要阵地。从22日至29日,官兵们浴血抵抗,仅393团就有一营营长董继舒等数百官兵阵亡,但日军始终未越雷池一步。战后,73师余部仅编为第393、394两个团。紧接着又开赴忻口,参加了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况最烈的忻口战役。再后来,又参加了太原保卫战,是为数不多的守城部队之一。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文】 二十七年春,肉搏大武①,尸横遍野,奇袭离石<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攘臂<span style="font-size:18px;">③</span>登城。 四月反攻绥远④,间道⑤北上,分兵挺进,不旬日⑥,相继收复清水河⑦、和林格尔 ⑧两城。是役卤获⑨独⑩多,而损失甚微11。</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大武:大武镇,位于方山县南端,南距吕梁市区16公里,是离石、临县、方山三县的交通要冲。 ②、离石:离石县,现吕梁市离石区。③、攘臂:攘:捋。捋起衣袖,伸出胳膊,表示激奋的样子。④、绥远: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地区。清朝为归绥道,属山西省,1928年改绥远省,省会为归绥(今呼和浩特),1954年并入内蒙古自治区。 ⑤、间道:偏僻的小路。⑥、旬日:十天。 ⑦、清水河: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南端,南与山西省偏关县接壤。⑧、和林格尔:和林格尔县。属内蒙古自治区,北靠呼和浩特市郊区,南接清水河县。⑨、卤获:卤:古同“掳”,抓获。⑩、独:特,特别。11、甚微:甚:很,非常。很小。</p> <p class="ql-block"> 反攻绥远</p> <p class="ql-block">【说明】 肉搏大武:日军攻占太原后,继续南侵。1938年初,35军奉命向太原挺进,将部分南下日军引向汾阳、离石、大武等地,然后发起进攻。3月5日傍晚至6日下午,全歼盘踞大武镇的日军512人,俘虏少尉1人,士兵7人,缴获山炮2门,枪支300余只,军马数十匹,物资一批。</p><p class="ql-block"> 奇袭离石:3月15日夜,422团袭击离石,登上城头,并向位于县中学的敌司令部发起进攻,排长杜景才、张才,班长王运发、刘森、何东海等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反攻绥远:3月下旬,为了策应徐州会战,牵制华北日军南下,阎锡山发起“绥南战役”,以傅作义35军为主,反攻绥远。73师由临县三交镇出发,到达河曲后,以197旅(旅长王思田 ,393团团长高倬之,第394团团长王赞臣)留驻保德、河曲、偏关,建立后方根据地。以211旅(旅长孙兰峰,421团团长刘景新,422团团长王雷震)为前锋,先行攻占清水河、和林格尔两城。并配合101师( 师长董其武,旅长阎应禧、姚骊祥)血战喇嘛盖,阻援旗下营,歼敌察圪洞,一路攻至归绥城南一间房地区。由于受到日军26师团及大同、集宁方向援敌的疯狂夹击,我军被迫撤退。经多场惨烈的阻击战,终于在5月下旬安全撤回偏关、河曲一带。此役,我军虽未能攻下归绥,但牵制了日军步、骑两个多师团的兵力,既从战略上策应了台儿庄战役,又鼓舞了民心士气,对全国抗战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文】 二十八年,移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晋省西北,辗转<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游击于偏关、河曲、五寨、神池③、利民、八角、三岔④一带,始终与敌周旋达一年之久</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移师:移动军队。②、辗转:转移,经过许多地方。③、偏关、河曲、五寨、神池:偏关县、河曲县、五寨县、神池县,均位于忻州市西北部。④、利民、八角、三岔:利民:利民堡,位于朔州市西南,内长城重要关隘;八角:八角堡,位于神池县西北六十里,为据险扼塞之地;三岔:三岔堡,位于五寨县北六十里,当三路要冲。此三地从东北向西南排成一线,间隔均为60里左右。</p><p class="ql-block">【原文】二十九年,吕梁<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剿叛,余痛<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在心,三堠<span style="font-size:18px;">③</span>却④敌,生受⑤慰劳。</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吕梁:吕梁山,纵贯山西西部。②、余痛:大痛之后未全部消失的痛楚。③、三堠:三堠村。位于吉县城南20余里处,地势高峻险要,为军事咽喉要地。日寇三次经由乡宁进攻吉县,此地均为主要战场。④、却:退。 ⑤、生受:享受。</p><p class="ql-block">【说明】 吕梁剿叛:指晋西事变中,73师奉令向决死二纵队的进攻。“晋西事变”,又称“十二月事变”,是发生于1939年冬的一场国共摩擦事件 。1936年10月,阎锡山以特殊形式建立了统一战线,邀请薄一波等共产党员主持牺盟会工作,并同意组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等新军,隶属于晋绥军。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亦归第二战区所辖。到1939年夏,新军已发展到50个团;山西七个行政区中有五个由牺盟会掌握;105个县中已经有70个县长为共产党员。在秋林会议上,旧军与新军的矛盾凸显,摩擦加剧。12月1日,阎锡山命令决死二纵队向灵石、霍县段同蒲铁路实行破击,同时命令旧军为预备队,二纵队政委韩钧回电拒绝执行。于是阎锡山通电宣布韩钧“叛变”,发兵向隰县、孝义一带攻击。决死队则成立“拥阎抗日讨逆总指挥部”开始反击。事变中,旧军虽横扫晋西南,但在晋西北却遭惨败,而晋东南则被中央军乘机占据。</p><p class="ql-block"> 1940年1月27日,中共中央致电阎锡山,提出愿意调解,4月初达成和平协议。事变过后,阎锡山的地盘损失了四分之三,只能居于晋西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原文】 今夏新、稷<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征粮,深入敌阵,幸<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任务赖<span style="font-size:18px;">③</span>以完成,而牺牲官兵数逾④二百计。</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新、稷:新绛县、稷山县。两县皆处于盛产粮棉的汾河谷地,均北靠乡宁县南部山区。、②幸:庆幸。③、赖:幸而,幸亏。④、逾:超过。</p> <p class="ql-block"> 晋家峪战役殉国烈士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06年移至稷山县马家沟村西北)</p><p class="ql-block"> 注:为1942年初在后涧头村为殉国的73师217团烈士而立。</p> <p class="ql-block">【说明】新、稷征粮: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第二战区长官部所在地晋西南地区,仅剩吉县、乡宁等六七个连片的完整县,皆为贫瘠山区,根本无力供给数量庞大的军政人员。以乡宁为例,外来的军队、机关、学校、工厂的人员及家属,约5万余人,超过了全县原有入口。为此,深入日军占领的平川县征粮、运粮、护粮,就成了各部队的艰巨任务之一。如:1941年汾城县征粮任务为2万余石,1942年为5万石,实际完成3.5万石,1941年稷山县共征粮812500公斤。每到夏收秋收时节,围绕着粮食总会发生一场场恶战。现举几例:1940年6月起,34军各部陆续由马匹峪出发,偷渡汾河,在汾南各县开展政权,征粮护粮。1941年,仅一次就将400多万斤粮食运回乡宁。1942年6月初,两万日伪军分七路围攻该军,军长王乾元负伤。18日,代军长暂编第45师师长王凤山(追贈中将)在万泉县西张瓮村壮烈殉国(葬厝于乡宁县黄花峪西坡村);1942年6月,73师为了护粮与日军在稷山县刘家庄堡(距离马匹峪口约十里)血战三天;1943年4月7日,34军暂编44师2团2营营长王兆元率两个连,从新绛县汾南马庄护送7万斤小麦进山。8日凌晨,在黄花峪口遭遇600余日军的围堵,仅第6连就有排长李虎山等48人牺牲;1944年夏,19军军长史泽波亲率暂编37师,控制住了敌人的据点,填平了“遮断壕”,将山下汾城的八万石粮食,抢运回乡宁歇马店,并击退了妄图夺回粮食的日军。 </p><p class="ql-block">【原文】 自兴师<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转战晋绥,越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五载,其间,大小战役殊<span style="font-size:18px;">③</span>难罄述④,消耗敌兵无虑⑤数倍,我将士阵亡者都⑥二千三百余人。</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兴师:兴兵;起兵。②、越时:度过,超出。③、殊:.特别,很。④、罄述:罄:.本义为器中空,引申为尽。尽述。 ⑤、无虑:不计虑,指大约,大概。⑥、都:总。</p><p class="ql-block">【原文】 凡此壮烈牺牲,无不可歌可泣,欲使英灵慰藉,而朂<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来兹<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有待纪绩勒<span style="font-size:18px;">③碑</span>,垂型永久。爰述梗概⑤,列举芳名⑥,而为之铭曰:</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朂(xù):古同“勖”,“ 勖,勉也——《说文》”。②、来兹:今后。③、勒:雕刻。④、垂型:垂:传留后世;型:楷模。意为“可以传世的榜样”。 ⑤、爰述梗概: 爰:于是;述:陈说,记叙;梗概:故事的主干。意为“于是记述其主要事迹”。⑥、芳名:敬辞,本意是称年轻女子的名字,这里指烈士的英名。</p><p class="ql-block">【原文】 正气浩然<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涵容<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宇宙,华胄神明<span style="font-size:18px;">③</span>,秉彝独厚 ④。</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正气浩然:正气:光明正大的风气;浩然:正大豪迈的样子。形容精神刚正宏大。②、涵容:包容,包涵。③、华胄神明 :胄:后裔;.神明:明智如神。 意为“中华民族无比神圣”。④、秉彝独厚:秉:执持,引申为掌握;彝:常理,法理;独厚:.特别优厚。意为“秉持着最正当的道理”。</p><p class="ql-block">【原文】 取义成仁<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 ,罔恤生死<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抑强扶弱<span style="font-size:18px;">③</span> ,非关利己④ 。 </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②、罔恤生死:罔:不;恤:顾及。不顾生死。③、抑强扶弱:抑:压制。抑制强暴,扶助弱小。④、非关利己:非关:不是因为。不是因为仅有利于个人 。</p><p class="ql-block">【原文】 历史传统,文化熏浴,皇皇<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大邦<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宁<span style="font-size:18px;">③甘</span>④荼毒⑤。</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 、皇皇:大,美盛,显明之意。②、大邦:大国。③、宁: 岂能,难道。④、甘:自愿。 ⑤、荼毒:荼,一种苦菜,毒,螫人之虫 ,比喻毒害,残害 。</p><p class="ql-block">【原文】 师直为壮<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理凭力伸<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乃张圣战<span style="font-size:18px;">③</span>,辟易强邻 ④ 。</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师直为壮:师:军队;直:理由正当。 意思是“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雄壮有力”。②、理凭力伸:凭:仗恃。道理要凭着力量而伸张(阎锡山曾为胡宗南题字,上联:“力凭理壮,理凭力伸,培力讲理,为国之务”,下联:“民赖军保,军赖民助,和民治军,抗战之基”)。③、乃张圣战:乃:于是;张:展开。于是展开神圣的抗战。④、辟易强邻: 辟易:惊慌地退去,引申为消失;邻:邻国。意思是“赶走军力强盛的日寇”。</p><p class="ql-block">【原文】 懿欤壮士<span style="font-size:18px;">①</span>,形逝神存<span style="font-size:18px;">②</span>。其(忠贞不泯④,与黄华岗⑤之烈,四行仓库之壮,华灵庙⑦之勇,蔚为 ⑧中华之国魂⑨。</p><p class="ql-block">【注释】 ①、懿欤壮士: 懿:美好;欤:语气助词。意思是“优秀的壮士啊”。②、形逝神存 :形:实体。意思是“你们虽然牺牲了,但精神永存”。③、其:他们。④、忠贞不泯:忠:忠诚;贞:有操守;泯:灭。 意思是“忠诚、操守,永不泯灭”。⑤、黄花岗,原名红花岗,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南麓。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举行起义,结果失败。因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收殓安葬于此,故改红花岗为“黄花岗”(黄花即菊花),以喻节烈。⑥、四行仓库:位于上海闸北区南部,苏州河北岸的一座混凝土建筑。1937年淞沪会战中,第三战区72军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实际只有414人),在此“孤岛”(三面被日军占领,隔河为英、美租界)坚守4天4夜,掩护大部队撤退。声震中外,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 ⑦、华灵庙:原名滑岭庙,位于山西省乡宁县前山沿,居高临下,扼守着由新绛、汾城进山的运粮通道。1942年,日军袭击滑岭庙阵地,危急关头,守军第19军(刘绍棠)暂编第37师(史泽波)第3团(齐国勋)第3营(梁家盛)第8连连长彭永祥等24名壮士,身绑手榴弹,冲入敌群,“活炸弹拉火”“与敌俱尽”。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为此,阎锡山改滑岭庙为华灵庙,并亲自撰写碑文,建立“华灵庙二十四壮士殉国纪念碑”。⑧、蔚为:蔚:荟萃,聚集。都为,皆是的意思。⑨、国魂:国家的灵魂。指一国国民特有的高贵的精神。(完)</p><p class="ql-block"> 2012年9月 于上海桃浦春光家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七十三师抗战五年阵亡将士纪念碑现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