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花饽饽,也叫“花馍”“面塑”或者“捏面花”,是民族特有的一种用面粉捏成的,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民间工艺品 ,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花饽饽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源于明朝,清代以后设专门的饽饽局。 2009年,胶东花饽饽习俗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花饽饽制作工艺复杂,包括和面一发面一揉面一捏型一雕刻一锅蒸一上色,再以刀、剪、笔等工具进行创作。花饽饽讲究纯天然手工制造,原料采用优质面粉和新鲜的瓜果蔬菜,无任何添加色素,融合了粮食瓜果蔬菜的营养,营养价值极高。</p><p class="ql-block">经过长期发展与创新,花饽饽不仅以食用为目的,还用于庆祝和馈赠等民俗活动,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审美观赏价值越来越得到加强。</p> <p class="ql-block">面塑起源于祭祀活动。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就已出现饼食艺。宋代《梦粱录》中有面塑的记载,其应用于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等喜庆日子。民间面塑经由祭祀活动,推衍至人生礼仪、岁时节令中,在民俗活动的场域中,刺激了面食文化区域内人们对面材的塑造欲望,形成了有生命力且寓意丰厚的面塑艺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