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2300年历史·初访秦直道

仲杰

秦直道,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陕西省境内,是一条秦代修筑的交通干道。该道路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但没有具体的建成日期。建成之后的秦直道在清朝之前都有使用,至清朝时逐渐废弃。 秦一号兵站又叫调令关,这是一座在遗址上重建的烽火瞭望台,所在的区域恰好是陕甘分界的“0公里”处,塔顶是子午岭海拔1775米的制高点。 一座高五层的砖石建筑,矗立在坡顶。 在今天看似普通的关隧,但它却是秦直道上南下关中,北去边塞的重要关隘。<div>  调令关:位于陕西省旬邑县与甘肃省正宁县交界的调令关南大古山梁上,由于修建省道时破坏严重,只留下少量古道痕迹。考古调查发现,调令关遗址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平面类似葫芦形。遗址内的地表散布大量绳纹瓦、瓦当残片。调令关城墙的西梁有烽燧遗迹一座,用于遇到险情传递警报。</div> 自从2015年开始喜欢摄影、爱好自驾旅行以后,就听说过“秦直道”,也对秦直道有了一些稍稍了解,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专程探访,直至2025年5月10日,才跟随“陕西沐岩”自驾俱乐部,一行12台车,初次造访秦直道(旬邑段),有了和2300年前历史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p class="ql-block">  调令关是秦代抵御外侵的一个兵站,也是秦咸阳城外的第一道防线,在此的土台上建有一座烽火台,用以传达军事命令和警报信号。</p><p class="ql-block"> 从调令关遗址的范围来看,可能是一处用于稽查行人通往、供北上大军停歇落脚的据点之一。出了调令关,基本上已经不属于咸阳(长安)城外围军事防御的范围内了。</p> 仿造的烽火台,一共有四层,顶部设有观望平台,可以观察四周的动向。<div>  现在它已经改变了用途了,是(旬邑)国家森林公园防火瞭望塔,担负着旬邑林场的防火重任。</div> 站在烽火台上北望,一望无际的生机盎然,谁可曾想过,2000年前这里的烽火战烟;谁可曾想过,一条秦直道守护了中华大地自此一统天下;谁可曾想过,“车同轨”是奠定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根基?! 金乌鸟迎接着我们对秦直道的造访,是否是赳赳老秦将士列队欢迎?<div>  我彷佛看见了庞大的军阵,和威武雄壮的呐喊:大风、大风,威震雄风;和战马的嘶鸣···。</div> 秦直道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12年)为阻止和防范北国匈奴贵族的侵扰,令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用两年时间修筑了南起陕西林光宫,北至今内蒙古包头九原郡的一条南北长达700多公里的一条军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阳通往北境阴山间最捷近的道路,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 夯土层的路基、黄土垫道,我能看到战马狂奔和战车滚滚,当年的场景浮现眼前~~。 战马嘶鸣、回头望去,一名威武的战士骑着矫健的战马奔驰而去,这是去传令,抑或是去复命···。 战马飞驰过转弯处,尘土飞扬···。 关于建造秦直道的目的存有多种说法,其中较为流行的说法包括“为了出巡便利”、“作为运兵通道”和“作为交通线路”等。该工程由蒙恬负责修造,由于该路线地形复杂,道路险峻,工程进展缓慢。直至蒙恬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赐死时,秦直道仍尚未完全修通。 如今的秦直道,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森林公园的防火带与巡查线路,依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却迎来了一批自驾爱好者,铁骑驶过,一样扬起了“滚滚红尘”···。 我轻轻触摸着铺道的黄土,彷佛2300年的历史就在手中,慢慢张开手指,历史又从指缝中流走···。<div>  望来路、看前方,彷佛看见百万老秦再问我:今夕是何年?天下还一统吗?</div><div> 我追赶上车队,赫然看见领队的车上写着:解放台湾!</div> 秦二世即位后继续兴建秦直道,但史料并未记载秦直道的建成时间,同时也没有记载秦直道的具体路线。秦朝灭亡后,秦直道至隋唐时期依然继续提供交通服务,有观点认为昭君出塞时所走的路线即为秦直道。<div>  清朝年间,秦直道逐渐荒废,失去了作为交通干道的作用。</div> 秦直道的东侧,是旬邑县马栏镇,在去往马栏镇的公路旁一座山顶山,看见了一座亭子,山脚下的路牌指向:扶苏庙。<div>  我大胆的想象:如果扶苏即位,现在会是怎样?</div><div> 历史是只能借鉴而不能假设的!!!</div> 现在考证的秦直道,大体分为三段:陕西段、甘肃段和内蒙段;而在陕西境内又可以分为三段:淳化段、旬邑段和延安段。 今天我们造访的是旬邑段,大约30公里的秦直道,基本上穿越在旬邑国家森林公园(旬邑林场)中,由于大多数地段被植被覆盖,所以“秦直道”宽度只有3~5米,汽车都是穿行在树林当中。 也有个别路段,可以看到土墙,仿佛能够看见历史的痕迹···据说旬邑林场的植物,都是近些年“飞播造林”的成果。 旬邑县境内的秦直道平均宽20至30米,由于有植被覆盖,保存较为完好。其路线从淳化、耀州区、旬邑三交界的箭杆梁下盘头坡,过姜姬河、上大草沟梁高地,绕梁直到石门关石门处下坡,沿子午岭主脉至大店村。从大店下坡到马栏岔沟过马栏河,直从马栏革命旧址窑洞处上坡,沿子午岭至雕灵关。 从雕灵关东南300米处转向直北慢坡下山,从石底子水库西边进东沟上子午岭支脉,与黄陵县境内的秦直道相连,全长约90千米。山脊和高地部分堑山痕迹非常明显。转弯处弯道很大,上下坡道部分路面宽敞平缓。在石门关段残留有三处秦汉建筑遗址,此外沿途还有两座烽燧遗址。 历史上关于秦始皇建造“秦直道”,有着这样的记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埋谷,直通之”。 秦直道,俗称“皇上路”、“圣人条”,是秦始皇命蒙恬监修的一条军事性通道,宽30至50米,长达700多公里,建造于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是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享有“世界公路鼻祖”的美誉。 虽然只有30公里的自驾穿越,却是一场和2300年历史的对话,是让我们对于历史的尊重,也慨叹了古人的匠心! 据《史记·蒙恬列传》也载:“始皇欲游天下,到九原,直抵甘泉,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湮谷,千八百里”。大体南北相直,故称“直道”。<div>  所以令我们折服!</div> 行进在“秦直道”上,仿佛我们也有了一种使命:守我疆土、安我天下、福泽国民! 秀丽的子午岭···。 绿野千里的森林公园···。 黄土地的厚重,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化的变迁和继承,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车轮滚滚,也一定会扬起灰尘,就如同战马飞驰而过、战车滚滚向前一样···。 望着秦直道上的车轮碾过的沟壑,仿佛是2300年前车轮压出的车辙,心中多有感慨的同时,再多的都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赳赳老秦的折服! 耳边再次响起了“海棠血泪”···:<div>  ······</div><div> 攀登高峰望故乡,黄沙万里长。</div> 何处传来驼铃声,声声敲心坎。<br> 盼望踏上思念路,飞纵千里山。<br> 天边归燕披残霞,乡关在何方。<br> 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br> 风沙飞不去苍白,海棠血泪······ 奔驰在秦直道古道上,望着蓝天白云和绿树成荫,心中默默的问着:秦关在何方? 秦直道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也淹没在森林植被之中了···。 自驾穿越线路往往是勇敢者的项目,是对驾驶人和车辆的双重考验;而昨天的秦直道穿越,对我而言,却是对历史的重温、学习和再次认识! 宁静的天空、美丽的画卷···。 旬邑国家森林公园(旬邑林场)也是对这一段秦直道历史遗迹的最好保护。 秦直道陕西段,至陕西省咸阳市旬邑县马栏镇结束,由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开起了甘肃段···。 自驾旅行旅拍也是我喜欢的旅行方式。 这些年随着秦直道考古发掘的深入,国家对秦直道越来越重视,从陕西、甘肃、内蒙等地文保机关,相继成立将秦直道编撰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并将秦直道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秦直道陕西省旬邑县段和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段以“秦直道遗址”一名共同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