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母亲花:萱草

东山银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中国的母亲花:萱草</b></p><p class="ql-block"> 在世界花卉文化图谱中,康乃馨以其优雅姿态被西方尊为母亲花,而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长河里,萱草才是承载母爱意象的原生植物符号。这种被称为“宜男草”“忘忧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从《诗经》时代起便扎根于民族记忆深处,形成独特的母爱文化体系,其文化内涵的演变折射出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与生命哲学。</p><p class="ql-block"><b> 一、典籍中的萱草:母爱文化的具象化演进</b></p><p class="ql-block"> 萱草与母爱的联结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卫风》记载“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背”指北堂,古代家庭主妇常居之地。这一意象在南北朝时期完成母爱符号的定型,庾信《萱草咏》中“北堂生萱草,绿叶发华滋”,将萱草与母亲居所直接关联,构建起视觉化的母爱场景。宋代苏澈在《萱草》中写道“萱草朝舒夜还敛,尔独不随众草偃”,以萱草特性喻指母亲坚韧品格,完成从物象到精神象征的升华。</p><p class="ql-block"> 这种文化建构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与西方康乃馨直白的情感表达不同,萱草文化强调含蓄内敛的情感传递。古代游子远行前会在北堂种植萱草,借植物生长寄托对母亲的思念,母亲凝视萱草时亦能感受到子女牵挂,形成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这种双向情感投射,构成中国人特有的情感互动模式。</p><p class="ql-block"><b> 二、萱草文化的深层意蕴:生命哲学的植物表达</b></p><p class="ql-block"> 萱草在传统文化中兼具多重文化功能。其“忘忧草”之名源于《博物志》“萱草,食之令人好乐而忘忧”,这种药用价值被赋予精神疗愈意义,成为母亲抚慰子女心灵的隐喻。在古代社会,母亲不仅承担养育职责,更是家庭情感的稳定器,萱草的忘忧属性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母爱的治愈力量。</p><p class="ql-block"> 在生命观层面,萱草的宿根特性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思考。每年枯萎后再度萌发的特性,暗合中国人“周而复始”的生命认知。母亲如萱草般,以自身生命力滋养后代,在代际传承中延续家族命脉。这种将植物特性与生命规律相联结的思维方式,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生态智慧。</p><p class="ql-block"><b> 三、现代语境下的萱草文化重构</b></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萱草作为中国母亲花的文化认同面临挑战。康乃馨因商业推广与西方文化传播,在当代中国母亲节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萱草文化的复兴已显端倪:苏州博物馆将萱草纹样融入建筑装饰,故宫文创推出萱草主题系列产品,传统节日中萱草元素的创新应用也逐渐增多。</p><p class="ql-block"> 重构萱草文化需要现代转化。在保持其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可通过数字技术构建萱草文化数据库,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将萱草意象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使其成为文化地标;结合当代家庭关系变化,赋予萱草文化新的时代内涵。</p><p class="ql-block"> 萱草作为中国母亲花,不仅是植物学意义上的花卉,更是民族情感的文化载体。在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萱草的文化价值,既是对母爱精神的传承,也是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当我们在母亲节捧起一束萱草,传递的不仅是对母亲的祝福,更是对千年文化传统的深情回望与创新发展。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终将让萱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