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酒泉 张掖 武威 一一解读杜鹏飞老师的汉隶源流

梁事明

<p class="ql-block">  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狭长走廊上,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四个地名如同四枚青铜虎符,历经两千年的风沙侵蚀,依然闪耀着大汉王朝的雄浑气魄。这四个军事重镇的设置,既是汉武帝经略西域的宏大叙事,也是中原文明与异域文化碰撞交融的见证。而镌刻在这些边塞烽燧上的汉隶元素文字,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将军事防御的刚健与文化交流的灵动,凝固成千年汉隶的人文审美情怀。</p> <p class="ql-block">  因了五年前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我有幸与鹏飞老师同以隶书入展,翻开《作品集》(隶楷卷),首页刊发的便是鹏飞老师的大作,径直撞入我的眼眶中,一股强盛的汉隶雄风迎面铺来,脑海里升起这大汉四郡的审美图腾。</p> <p class="ql-block"> 敦煌正大</p><p class="ql-block"> 汉地广大,无不容盛……这内容书写起来让人感受到大汉盛世所盛,大汉雄风所雄,使人心境壮阔,平和振奋,笔下自然喷涌出汉隶朴实、静穆,开张的调子……鹏飞兄谈创作感受。这幅入展作品书写的是《急就章》末篇内容,选得极好!</p> <p class="ql-block">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一词,与“汉地广大,无不容盛”的审美高度一致。想二千年前,霍去病攻下此重镇,打通通住西域之路,汉武帝冠名敦煌,第一次向世界宣布,大汉事业是多么的“盛大”!是多么的“辉煌”!敦煌正大成为大汉王朝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反映在纸上,便是方正字形的苍生。鹏飞兄此作所呈现出来的方正大度的审美风格,与书写内容是高度匹配,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纵观书体发展史,字法是由先秦“随形赋势”到两汉“以方定形”的进程。鼎甲大小篆的圆转线条与自由结构虽具美感,但书写耗时,难以适应秦汉帝国庞大的行政需求。隶书简化篆书曲线为平直笔画,将字形约束于方形框架内,使书写速度大幅提升。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早期隶书已显方块雏形,印证了“趋方”与“求简”的同步性。</p> <p class="ql-block">  伴随毛笔的普及使“提按顿挫”成为可能:起笔“蚕头”与收笔“雁尾”的笔法在方框内形成动态飞扬平衡,既弥补了大小篆书的单调,又通过横画水平化、纵画垂直化的搭建形成视觉稳定性。这种“外方内动”的矛盾统一,正是汉隶美学的精髓一一古质!</p> <p class="ql-block">  简牍的狭长形制要求文字纵向压缩、横向延展,形成扁方结构;因为狭长窄幅的场所展示出的独特空间告许我们,在书写时字形取横式左右展开是最具美感、包括体式美感和运动美感的而帛书与石刻的平面化则强化了字内空间的均等分割。汉隶成熟期的《礼器碑》《曹全碑》中,字与字之间的网格化排列,如同棋盘落子,外动而内方,是今妍的生发,体现了对二维空间的理性控制。</p> <p class="ql-block">  汉隶的方块化绝非偶然,它是实用理性、哲学思辨与伦理诉求的共同产物,从而形成不同于大小篆皆取纵长式的传统审美而另辟新径。当我们在宣纸上书写一横一竖时,既是在复现两千年前的笔墨技法,更是在续写“方正”背后的文化承诺——做一个如汉字般“顶天立地、中正平和”的中国人。这种“字格”与“人格”的互喻,正是中华文明最深邃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  对此,沉浸汉隶多年的杜鹏飞深谙其中意蕴。他认为,正大气象是隶书创作的灵魂和基调。要想写出作品的正大气象,人的修炼就愈发重要。正大气象源于人文修养,风格即人。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朱熹云: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浩然之气,即人间正气,大意和大德造就的刚正之气,人的正大气象是由月累日积涵养而成。</p> <p class="ql-block">  鹏飞兄告诫习隶者,人的思想意志决定其行动,不矫揉造作,不虚妄浮夸,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为人处事,符合道义,与人为善,不断陶冶修炼个人的浩然正气,并率真、顺其自然的实现自己个人的社会价值。内心正义,无欲则刚。每一个有正大气象的人,都拥有阳刚敦厚之气质,端庄恭谨,不卑不亢……这些优秀品质和精神气质,自然而然会通过书写技巧注入到作品中,作品中自会有正大气象。</p> <p class="ql-block">  除了学习古人经典碑帖的用笔、结字、章法、墨法等书写技巧以外,我认为,他还有追求一个隐性的技法,那就是如何通过书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书写技法是手段,技巧再炫目,如果没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等,那就是无病呻吟,没有背后一个大写的“人”作支撑,作品肯定是苍白无力的。</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书法是将自己的心境运笔于纸上的艺术。临摹古人经典碑帖,就是在隔着时空和古人最顶尖级的文人在对话,在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书法中修炼,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深藏的底蕴,挖掘自身无限的“敦煌”潜能。</p> <p class="ql-block">  敦煌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交流史。从汉代的边关烽燧,到唐代的万国商埠,再到近代的文物之殇,敦煌的命运始终与丝绸之路紧密相连。如今,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敦煌向西走90公里,便到了“春风不度”的玉门关。杜鹏飞老师此幅作品入国展,是向书坛昭示了汉隶雄风又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因为他,已走到大汉雄风深处!</p> <p class="ql-block"> 酒泉情怀</p><p class="ql-block"> 鹏飞兄善隶且善酒,汉隶下酒是他的一种情怀,以酒作隶,更是他如泉涌般创作的灵犀。</p><p class="ql-block"> 从祁连雪峰跌宕而下的党河如游龙切开荒原,作为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水源动脉见证着丝路文明的生生不息。黑河作为中国西北第二大内陆河,在酒泉东北部蜿蜒而过,汉长城沿河谷修筑见证着“玉酒泉,金张掖,银武威”的农耕传奇。</p> <p class="ql-block">  西汉前121年,霍去病率军发动河西之战两次击溃匈奴。为犒赏此番大捷,汉武帝将太皇太后所赐婚庆御酒赏赐给霍去病。霍去病将整坛御酒倾入当地金泉(又称甘泉),令全军共享佳酿,史称"倾酒入泉"。《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朝廷正式设立酒泉郡。这份“倾酒入泉”的千古情怀流淌后世,让多少少年意气化作了山河血脉。而在鹏飞兄笔下,又是如何一番“倾酒过喉,饱墨入纸”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杜鹏飞热爱书法,始于幼年时期。他说在他七岁时,爷爷就逼他拿起毛笔临帖。爷爷是巢湖市新华书店离休干部,离休后回到农村老家,家里挂的中堂就是名家字画,这在当时农村里是罕见的,让小鹏飞的心灵里从此种下了一粒书法的种子。小小少年,足迹所至,是浩荡的故宫墨迹,是狂肆的西安碑林,是静穆的曲阜石刻……</p> <p class="ql-block">  从安庆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杜鹏飞在黄山区仙源小学任教。他血管里始终涌动着爷爷不惧风雨、勇于革命的离休干部精神,为了提高书法水平,1999年至2001年间,他毅然停薪留职,自费参加了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艺术系书法篆刻专业学习。 非常幸运,是当代著名隶书家张建会老师教的汉隶,还有孙伯翔先生每学期结束时作一次讲座,以及高昭业、杨凤仪等老一辈文人作派的先生们执教。两年的专业学习,为二十出头的杜鹏飞搭建了严谨的书法知识体系构架,受益终生。</p> <p class="ql-block">  “我视《张迁碑》和《礼器碑》为心目中的兰亭。习隶入帖由《礼器碑》入,出帖由《张迁碑》出……”2023年10月,鹏飞兄受习庐书院之邀来茂名讲学,在课堂上揭示了他到津沽求学后,在攻习汉隶,沉浸经典的个人嬗变心路,让学员们感到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他谈到,《礼器碑》是汉隶的成熟状态,是理性的。而《张迁碑》是一种非理性的隶书,有味道,但规范性不强。这两块碑是当代隶书学习过程中必学的经典范本。临习时,杜鹏飞指出,既要学到《礼器碑》的严谨法度、规范技法,又要学到《张迁碑》的率意个性、艺术趣味。把《礼器碑》视作规范、法度,把《张迁碑》的奇趣视作变化的方法。这样有守有攻,有法度有情趣,一位书家的审美观念才可全面,技术手段才可多变。</p> <p class="ql-block">  在鹏飞老师的启发下,若以情怀论,我以为《张迁碑》是酒客,石花朦胧处笔走纵横,三分狂放七分天真,以率性之笔破法度之囿,墨色如烈酒倾泼,酣畅处见金石崩云之势,枯润间藏山野樵夫之趣;而《礼器碑》是茶客,素手烹泉时规矩森严,七分从容三分克制,借方圆之度立庙堂之相,线条若松风煮雪,清冽中含圭璋礼器之威,收放时带士子簪缨之仪。</p> <p class="ql-block">  汉碑一碑一奇,杜鹏飞在《张迁碑》和《礼器碑》的双向生发下,遨游大汉碑刻摩崖,从不同面貌,各具个性的汉碑中寻找共性,在临摹中对法度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随着对法度的理解深入,其驾驭规律的能力不断增强,创作的自由度就越大,表现力也就越横溢。多年的临池不辍,挥笔不止,年青的杜鹏飞就在全国书法领域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未到不惑之年,书作先后获安徽省政府文艺奖,中国书协主办九届国展、二届隶书展获提名奖,第二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特等奖等。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等展览二十余次。</p> <p class="ql-block">  成了名人,鹏飞兄每年都要外出讲学和参加全国各地的书法活动,常常天南地北,行踪不定。能确定的是,他的“酒泉情怀”很大。各地出于对鹏飞老师书法的喜爱和对他本人的敬重,所到之处,大家纷纷敬酒致意,场面总是异常热烈。鹏飞兄虽酒量很大,但毕竟喝得太多太快了,每每到洗手间吐完后回来,敬酒者还在继续,他眼都不眨,一仰脖子,全倒进喉咙,天生具有那种宁可伤身体也不伤感情的豪爽性情。</p> <p class="ql-block">  当然鹏飞兄也有脾气火暴的时候。传闻在一次活动中,某居高位者态度倨傲,出言不逊,他拂袖而去,任其难堪。还有就是对那些打着各种虚假大名头招摇过市的江湖书法骗子,鹏飞兄每每提及也会大动肝火。他认为这是对书法的公然亵渎。</p> <p class="ql-block"> 张掖风度</p><p class="ql-block"> 地球的造山运动留下了这条近一千五百公里长、数十乃至上百公里宽的狭长廊道时,并不知道对将来历代扎根于遥远东方大地的中原王朝意味着什么。而汉武帝的眼光投向这里,并把张掖设置在长廊的中段,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p> <p class="ql-block">  远处,祁连山的冰雪融化汇成的黑河,使戈壁深处出现大片湿地奇景,也为张掖留下了“塞上江南”的美誉。她是甘州,“甘泉遍布”、“鱼米之乡”。从汉时的发迹到唐时的繁华,从五彩的丹霞地貌到绵亘的祁连山脉,草原上有雪山,碧水旁有沙漠……既有江南风韵,又有塞上风情,风度翩翩。</p> <p class="ql-block">  眼前张掖出土的汉草简牍《永元器物簿》,计77枚木简编绳系为一册,是迄今发现的汉代简犊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册兵物账簿。其书写内容是永元年间(89—105)广地候官下属候长所呈送的报表。书写者为下层军吏,其意不在于书之工拙,线条粗细、墨色变化明显,文质彬彬,书风古朴空灵,极好展现了“张掖风度”。</p> <p class="ql-block">  酒前酒后的鹏飞兄,总给人一派风度翩翩之感。他喝再多的酒都不会失态,甚至别人都看不出来他喝了酒。在茂名期间,我亲眼目睹了鹏飞兄在饮酒过量的状态下依然保持着一以惯之的儒雅、谦虚和从容。正如《张迁碑》与《礼器碑》的结合体,既是酒人,又是茶人,让人折服。</p> <p class="ql-block">  鹏飞兄是1978年出生在黄山脚下,地道的南方人,却长得高大槐悟,典型的南人北相。鲁迅先生曾说: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妄语,北人南相者,是厚重而又机灵,南人北相者,不消说是机灵而又厚重……观鹏飞兄汉隶作品,自然是机灵而厚重。当然,他作厚重而机灵的汉隶同样上手,风度是硬硬的翩翩啊!</p> <p class="ql-block">  若干年前,一位老师点评杜鹏飞一幅隶书作品时指出“太拧巴了”。言下之意,写得不够轻松,不够风度。由此引发了鹏飞兄对“松驰感”的思考。当然,书法的学习,都得先经历的“拧巴”阶段后才有“松驰”片刻,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我作书亦坚持“唯其松成其厚”的理念,不想步鹏飞兄后尘了。</p> <p class="ql-block">  在鹏飞兄看来,《永元器物薄》的书风就非常有松驰感,用笔简约朴实,结字大小错落,纵横疏朗。字形外轮廓因字赋形,长,方、扁变化多端,左右行距大于上下的字距,字里行间留白处极大,古法盅然,整体很有山林气,自由活泼,萧散轻松。让人充满想象力。这番厚重而机灵的呈现,想必这位书吏是位北人南相者。为此,我们都要向这位贵人深深做个千年迟来的辑!谢谢您。</p> <p class="ql-block">  鹏飞兄以此相类的古法化解自己的习惯性手法,在松驰的书写过程中去追寻两汉的正大气象和风骨意蕴,去追求“有古有我”这个终极创作目标。松驰感,是阅尽千帆之后的云淡风轻,看待世事的从容与宁静。为了松驰感,鹏飞兄在静态、动态书体上各择其一。他认为,仅学篆、隶、楷,易沉着但难于痛快;仅学行草,易痛快但难于沉着。这一静一动的探索,倒让他五体皆精,以隶擅长。</p> <p class="ql-block">  观鹏飞兄作隶,他执笔松活,三指捻管而书,总之是笔不从指间掉下即可。即使写三四十公分大的隶书亦是如此。写到得意时,小指还翘起兰花状,从容轻松,风度自来,让人陶醉。观其在纸上的线条又充满涩感及厚朴感,究其原因,他诡秘地一笑:“你若安好,便是晴天。”</p> <p class="ql-block">  接着,他谈到,“涩”有慢涩,有疾涩,靠笔锋摩擦力。挂档挂住,快慢皆为涩。挂档没挂住,快慢皆为滑。该快就快,当慢则慢,全快则滑,全慢则滞,快慢相间,则出节奏,如同走路,如同说话,如同呼吸,用笔节奏是书写时自然流露的,一旦刻意追求则显造作。</p> <p class="ql-block"> 武威气象</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之于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性无需赘言,两千年的风沙掩埋了多少英雄人物和热血故事。更古时称“凉洲”的武威,其磅礴气象早在2000年前就已风染九州大地,名列西汉“河西四郡”之首,扼守河西走廊要道,以彰大汉之“武功军威”。乌鞘岭少年将军出征的意气风发,唐代诗人笔下“凉州词”唱遍长安。</p> <p class="ql-block">  出土武威的“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青铜器。1983年,“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这匹青铜铸成的骏马,从两千多年历史的硝烟中奔驰而来。它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鬃毛飞扬,飘逸灵动。大汉雄风纵横千里,万马奔腾的激情岁月,在河西走廊上留下了它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从艺术表现力而言,马踏飞燕打破了传统静态雕塑的桎梏,以极具张力的运动姿态重构空间叙事。与霍去病墓前浑厚朴拙的“马踏匈奴”石雕形成鲜明对照,标志着汉代艺术从“古拙凝重”向西汉后期“灵动飞扬”风格的嬗变。</p> <p class="ql-block">  千年回望,还处在以“古拙厚重“为审美主流的西汉时期,公元前123年开始,17岁的霍去病壮志凌云,少年从军,任气敢行,屡次率领精锐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为大汉夺取祁连山,焉支山立下了不世之功。直至剑指漠北而“封狼居胥”,他年仅23岁。让汉人皆引以为傲,崇尚少年将军灵活快速,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的用兵风格。人们的审美心理逐渐转向“飘逸空灵”,以彰显“武功军威”的奔腾气象。</p><p class="ql-block"> 武威,这是英雄上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我以为,无论是马踏匈奴,还是马踏飞燕……都是武威气象万千的不同呈现。杜鹏飞很是赞同,说少年将军是北人南相,如同《永元器物薄》一样,厚重而机灵,作字如作战,善于长途奔袭,精于闪电突袭,勇于迂回包袭,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每战必胜……鹏飞兄这话讲得很威武!</p> <p class="ql-block">  去年,鹏飞兄所作汉隶作品又入展十三届全国展。较上一届入展作品而言,在“汉四郡”审美元素的基础上,多了一份马踏飞燕的空灵气象。笔法看似并不丰富,甚至不那么精到,实则甚合章法需要,堪称高妙。运笔多用前发力和匀点发力,使每一个笔划线条都松而不懈、紧而不僵。</p> <p class="ql-block">  “自十二届展以来,攻习汉隶侧重笔法的简与繁实践。用笔的简约与简单,朴素和平庸,丰富和花哨,结体的奇妙与怪诞,自然与设计,都在于对立统一哲学关系中“度”的把握。过犹不及,不及或过,都是没掌握好火候。这次入届作品,反映我这几年的思考,还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离封狼居胥差远啰!”杜鹏飞从容低调、开朗蓬发地自我剖析。</p> <p class="ql-block">  鹏飞兄今年47岁。他开始有了一些对年龄的感慨,一个重要因素是生活变得非常忙碌。年轻时觉得未来很遥远,但眨眼之间知天命之年即将来了,老年等一下也会来。他感慨地讲:如此一想,就会觉得一个人一生实际上干不了太多的事情。我常常感慨于年龄所代表的责任和负担变得越来越重。我下一步的打算是在艺术上做加法,生活上做减法。</p> <p class="ql-block">  “艺术上计划对汉碑作体系化的临摹和创作。艺术上的想法比较个人化,个人化的想法很容易实现,遵从自己的内心,合理安排好时间就行了。生活上做减法很难,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就像木心说的,有的人老着老着就变成了自己年轻时讨厌的那种人。我希望自己在书法艺术之路上持续保持那种年少时的狂热和可贵的初心。”杜鹏飞发自内心地谈到。</p> <p class="ql-block"> 鹏飞雄秀</p><p class="ql-block"> 随着对鹏飞兄地深入了解,我发觉其名、其汉隶、其出生地乃至汉四郡有着冥冥中的逻辑注定。“鹏”作为《庄子》中的经典意象,象征高远志向与磅礴气势,具有“马踏匈奴”的恢弘与雄肆。“飞”字隐含运动与突破,自然有“马踏飞燕”的飞扬与变革。这些景象,黄山“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所涵括。鹏飞兄汉隶创作以“鹏”为底子,既遵循古法又融合篆籀、行草的意趣,通过笔法的松活与墨韵的节奏感,赋予汉隶以飞动的生命力,恰如“飞”的意象所寓意的艺术突破。鹏飞雄秀,不知鹏飞兄以为然否?</p> <p class="ql-block">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里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指出文学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变化发展。而时代书风的形成何尝不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与审美习俗密不可分。丹纳在《艺术哲学》也谈到,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p> <p class="ql-block">  出生成长于黄山的杜鹏飞,以汉隶为宗,长期受苍浑广大的黄山气韵所浸润,伴随黄山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轮回中,得天独厚地享受着“不看岳”的绝世气概!数十年的墨田笔耕不辍,坐东南而朝西、朝北,一路跋涉……黄山归来不看岳,西出阳关无故人。观鹏飞兄的隶书,总会让人对汉代书风充满想象力一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黄山云雾未散尽,阳关孤笛已催人。东南的嶙峋石骨,原是儒家审美的终极注脚——嶙峋中藏着圆融,孤绝里孕着苍茫,恰似鹏飞汉隶横平竖直间的气韵吞吐,去追大汉留在戈壁上的墨痕。</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是摊开的竹简。武威的夯土城墙还压着霍去病战袍的褶皱,张掖七彩丹霞泼洒出汉简上未曾干涸的朱砂批注。行至酒泉,忽然懂得这地名不该是将军倾酒的豪情,倒像一尊青铜爵盛着月光,两千年的征人泪与航天城的火箭光,在祁连雪水里酿成了琥珀色的沉默。</p> <p class="ql-block">  而敦煌终究不是终点,那些飞天飘带上凝固的乐音,莫高窟藻井里旋转的星辰,分明是汉隶蚕头燕尾在荒漠中的另类生长。阳关三叠唱到喑哑处,忽见雄秀黄山石缝里渗出的两汉烟霞,正与敦煌壁画剥落的金箔,在落款处悄然相逢。</p><p class="ql-block"> 2025.5.11于粤西小东江畔</p> <p class="ql-block">撰文:</p><p class="ql-block">梁事明,中共党员,吴川兰石人,号习庐、墨茗草堂、三境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石化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茂名石化书法家协会主席,茂名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作品曾入展获奖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一、三届行草书展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专业展览赛事共10余次。入展获奖各省面向全国征稿举办的“云峰杯”、“康有为杯”、仰韶文化“彩陶坊杯”等全国书法赛事20余次。</p><p class="ql-block">多年来利用微信平台发表《读迁记》、《回魏志》、《靠谱说》、《汉三颂》、《魏了隋》、《峄秦话》、《仰颜述》、《汉隶乡愁》、《文喜有喜》、《让草书回家》、《简介里 素非素 寒武纪》、《烟火烟霞 生存生活》、《税月芳华 牧草时光》、《我从秦汉来》、《乡愁六韵》、《有种乡愁叫“香愁”》等多篇书法散论近30万字,受到业内好评如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