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末无聊的时候,拿着手机刷起了微视频,短短十几分钟在手指不经意划过间流走,百无聊赖准备放下手机时,一个关于八零年代文化的微视频吸引了我,博主重点讲述了八零年代的信,看着他手里琳琅满目的信纸,不同的笔迹的祝福,沉寂多年的思绪开始在脑海翻腾。</p> <p class="ql-block"> 记不清多久没有写过信了,我仔细回忆,小学写过,初中写过,高中好像也写过,自从QQ、微博出现后就没写过信了。继续搜索脑海里残存的记忆,小学时候的信是写给在外面打工的亲人,写信的时候认真摊开信纸,工工整整、一笔一画,不会的字用拼音代替,把贴上邮票的信封投入邮筒的那一刻,仿佛完成了一件非常神圣的事,双手紧握着拳头,期待信早点投递到远方的亲人手中。</p> <p class="ql-block"> 初中的信是不需要邮票的,那是同学之间相互传递秘密的媒介。一张白纸,寥寥数字,有心事,有八卦,带着心底最真诚的想法神秘地在同学手中来回传递。信纸的款式也有不同,有白纸、公文纸、精品信纸…根据不同对象,折叠成不同的形状,有的简单对折、有的折成正方形、有的折成心形…</p> <p class="ql-block"> 高中的信大多是寄给初中同学的,之前在同一教室有话藏着掖着,怕见了面脸红,到了高中,去了不同的学校,借着写信的由头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也就不害羞了,只有打开信的那一瞬间会有一种心跳加速的感觉。感慨那个时候的单纯,就算是给异性同学写信,也只是询问一下最近的学习、生活,表达一下关心,传递节日的祝福,明知道对方想什么,却很有默契地不去触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三年高考五年模拟》。</p> <p class="ql-block"> 高中以后就没有写信的记忆了,互联网的降临,让我们渐渐习惯了即时通信,电子邮件取代了传统的信纸,纸质的信件也多见于业务来往,一张张打印的纸张早就失去原有的味道。回想起写信场景,开头无一不是某某同学,或亲爱的某某,接着“展信佳”“展信欢颜”“展信笑哈哈”等字眼,然后巴拉巴拉写一大堆,结尾大多数是“学习进步”“天天开心”。拿着攒了很久的零花钱,精细地计算着同城贴多少分的邮票,外地贴多少分的邮票,有时候为了讨好邮递员,在信封背面写着“邮递员辛苦了”“邮递员你最帅”,不知道邮递员们看到这样的信封会是什么表情。</p> <p class="ql-block"> 时间就像黄河之水,奔流不复,曾经满头青丝也在悄然褪去,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为八零后,我们在最具朝气和梦想的时候,用纸笔记录了真挚的友谊,来往的邮戳见证了一封书信,一段感情,一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 回首过去,信通过纸张来传递,一张信纸,连接的是天涯两端。现在,信不再是一张纸,可以是一封邮件、一个消息、一段语音,它将继续存在于多样化的媒介中,履行它的使命,而这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