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娘,我想再吃个煎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在刷短视频时,周冰倩老师的《真的好想你》那熟悉的旋律骤然响起。刹那间,我的思绪如潮水般涌回了那个久违的故乡、久违的村庄,还有那久违的、散发着麦香的煎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上个世纪末的岁月,我们村的大喇叭几乎每天都会播放歌曲,而《真的好想你》总是能穿透嘈杂的乡村生活,钻进我的耳朵。它和许多歌曲一起播放,可唯独这首歌,我记忆深刻。我上高中时,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每次回家,当那熟悉的旋律在村头响起,我的心便被温暖包裹,仿佛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找到了归宿。而此时,母亲多半正忙碌在鏊子窝里摊煎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这一辈子,摊了无数的煎饼。那薄如蝉翼、金黄酥脆的煎饼,不仅是全家的口粮,更是她贴补家用的希望。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重担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她日夜操劳,将一袋袋面粉变成一张张煎饼,然后让我和她一起拿到集市上去卖。高桥集是我们常去的地方,那里的价格稍高一些。我还记得,当时煎饼能卖到一块二一斤,这对于母亲来说,是辛苦劳作后的微薄回报。而我们,也习惯了以煎饼为主食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吃煎饼,我曾经历过一件有趣又难忘的事。那是高二开学后的第一天,我们刚刚分了文理班,我选择了文科班。可开学第一天,我就迟到了,被班主任于老师抓个正着。于老师问我为何迟到,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吃饭比较慢。”于老师又问:“吃的什么饭?”我回答:“煎饼。”于老师没多说什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看你就是一辈子吃煎饼的命。”这句话,我记在了心里。从那以后,一直到高考结束,我在学校里再也没吃过煎饼。因为吃煎饼确实太耽误时间了。煎饼通常放在宿舍,从家里拿的菜肴一个月肯定不够,而从餐厅打菜再回到宿舍又会浪费时间,更何况宿舍距离教室还那么远。为了节省时间,我决定高考之前坚决不再吃煎饼。那时候,时间真的是无比宝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对我的决定从来都是理解的。她变得更加辛苦,只是为了多卖些煎饼,换点钱给我做一个月的生活费。而我,在学校也表现得更加努力。有段时间,我睡觉不太好,母亲便领我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也没查出什么大问题,只是说可能是高三压力大,有点精神衰弱,建议我吃点健脑补肾丸。于是,我们本就贫瘠的家庭开支上又多了一项。母亲依然没日没夜地窝在鏊子窝里摊煎饼,那昏黄的灯光下,她的身影显得格外瘦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大休的早晨,我醒来后,又听到了周冰倩老师的《真的好想你》。那悠扬的旋律让我感觉格外好听,而我的肚子也咕咕叫了起来,馋得想吃母亲刚刚摊出来的煎饼。那种热乎乎的、甜中带着微微酸味的煎饼,配上自己用香菜、大羊夹辣椒、酱油拌的咸菜,我能吃五六个,那可是大鏊子煎饼啊。其实,我本来就胃口大,本来就吃得比别人多,再加上刚刚出锅的煎饼,那味道真是绝了。吃了三个后,母亲就劝我别吃了,说吃多了会撑着。可我嘴馋,还想多吃,便故意岔开话头,和母亲聊起了《真的好想你》这首歌曲。母亲也特别喜欢,她说虽然听不懂曲子,但感觉特别好听,尤其是里面的歌词,写得特别打动人心,能让人很容易和演唱者产生共情。母亲可是她那个年代(生于50年代)的初中生呢,在当时已经算是有学问的人了。当母亲发现我已经吃了五六个煎饼时,坚决不让我再吃了。其实,我已经饱了,只是嘴馋,再加上和母亲聊歌曲,不知不觉就多吃了好几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的好想你,我在夜里呼唤黎明,追月的彩云哟也知道我的心,默默地为我送温馨……”动人的旋律再次响起,那令人泪目的歌词一句句在我的口中念叨。那个袅袅炊烟晨曦下的村庄,那个佝偻着身躯在鏊子窝里摊煎饼的瘦弱身影,那个坐在门口和母亲高谈阔论的青葱少年,那首悠扬缠绵萦绕在耳际的《真的好想你》……都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节到了,我好想再跟母亲说一声:“娘,我想再吃一个煎饼,再吃一个煎饼。”可是,再也没有了回应。只有《真的好想你》的旋律还在耳边回荡,而我的泪水,也在这回忆中悄然滑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