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祝福逝去的母亲、父亲在天堂里节日快乐!</h3> <h3>中国的母亲花,它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历史,端庄迷人、芬芳馥郁,看似娇弱实则坚强,千百年来一直被诗人、文人描写,跟亲情、母爱相连。<br><br>这种花,就是萱草花。<br><br>它有不少名字,比如“忘忧草”“疗愁”,也被叫作金针、鹿箭等,当然,更多人还是爱叫它“黄花菜”。<br><br>萱草花<br>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的句子,说女子思念外出征战的丈夫,用萱草花化解相思。<br><br>晋代的《风土记》里,有让孕妇佩戴萱草,能顺利生男婴的记载。封建社会,普遍重男轻女,家里顺利添了男丁,自然也就没有了忧愁。<br><br>从诗经时代一直到唐代,关于萱草的文字都和“忘忧”相关。比如魏晋时代的《养生论》里,直接写“萱草忘忧”。<br><br>汉代李陵的诗里,有“愿得萱草枝,以解饥渴情”的句子,唐代白居易也写过“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br><br>萱草花跟母亲相联系,最早应该出现在唐代。孟郊在《游子吟》里写“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源。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头一回把萱草和母亲相联系。<br><br>也有不少人用“椿萱”代指父母,用萱草代表母亲。这之后就出现了大量把萱草和母亲、母爱相联系的诗词。<br><br>比如元朝有首为母亲祝寿的诗,写“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文人们也用萱堂代称母亲,“萱堂”就是母亲的居所。<br><br>萱草花能让人“忘忧”这件事,其实也不是诗人的臆测。在传统医学里,萱草“安五脏、开胸开膈”,服用以后让人心平气和,确实有“忘忧”的功效。<br><br>在传统文化里,母亲的角色总是愁苦的。以柔弱女子开局,千娇百媚也有、巾帼不让须眉也行。<br><br>能横刀立马打天下,也能描眉画鬓贴黄花;能花样妖娆柳样柔,也能举杯独立笑苍穹。<br><br>只是一旦做了母亲,她便再也没有了自己,要喂养孩子、要照顾老人,要操持家务、上班赚钱,还要为丈夫和家庭的各种事忧心。<br><br>她没资格生病,没资格善待自己,永远有熬不完的夜、干不完的活儿,受不完的埋怨、操不完的心,生生把一个人活成了千军万马。<br><br>如果真有一种花,可以让母亲“忘忧”“疗愁”,我想,天下所有儿女都会不惜代价去采吧。让她可以做回自己,美丽如初、优雅如初。<br><br>话说回来,中国人自己的“母亲花”,你见过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