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铁路的今昔

宏赡晓泓

<p class="ql-block">本文说明</p><p class="ql-block">京张铁路历经百年,在编写这篇时,除了文物和展区内的说明外,为了将图片及背景解释的更准确和详细,查找资料很久,试图用最简单的方式给予表达。同时在编写的过程中,本人也学习到很多,弥补了不少知识点。文中引用的文献作者就不一一列出,在此表示感谢。文中有不准确的地方请随时告知,谢谢观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京张铁路的今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是在京张铁路部分原址地改建而成的,因城市发展需要,铁路的起始点向北移后将停止使用的地段改建成了遗址公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它是一条特别有历史意义的铁路线,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铁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全长201.2公里。1923年,在京张铁路的基础上,通过两次展筑延伸到包头,改称为京包铁路。京张铁路成为京包铁路的首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张铁路线北京市区段已于2016年停用,取而代之的京张高铁途径的北京段从双清路就转入地下隧道,地面上的老京张铁路线段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工业文明走进中国的象征,京张铁路是一份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因此京张铁路旧线,旧清华园火车站等区域改造成了一座城市铁路遗址公园。全长约9公里,南起北京北站一直到北五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漫步在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型艺术装置,它以“京张”为主题,用金属材质诉说着这条铁路的辉煌历史。蓝天下的城市景观与艺术装置相映成趣,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这条铁路从过去到现在的变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安门火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广安门站建成,是京张铁路建成的首批车站之一;它的建筑是京张铁路沿线典型的二、三等站的站房形式,与清华园、清河等站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照片里,火车站正立面墙最上方的站匾上用小字横写着“北京”二字,其下用大字横写着“广安门车站”五个字,再下面是横写的威妥玛拼音“KUANGANMEN”。匾的最右侧是竖写的汉 字小字“光绪丙午夏季”,左侧是“陈昭常题”,此四字下为陈昭常的印章。广安门车站是京张铁路建成当年,全线所有站匾中,写有“北京”二字的两座车站之一,另一座是西直门车站。通过这幅照片可知,车站站房为五开间。站房门廊内左、右两侧各有一条长凳,供乘客候车时歇息。正中有一门,通向后面的房间,门左侧的墙上挂着一块白色的牌子,上排书英文“Telegraph Department”,下排书中文“电报处”。整座站房正中最高处立有一根旗杆,杆上悬挂着一面代表清朝廷的龙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9年,广安门站成为纯货运车站;80年代,广安门站扩建,老站房被一座现代新站房替代。2009年,广安门站货运业务中止,货场拆除后在原址上建了小区,车站从此淹没于现代高楼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验道专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验道专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画面的左侧是詹天佑(左六)及其同僚、助手。细看,这些当时的官员们的影像竟然是虚的,而在画面右侧,则可清晰地见到中国第一代大产业工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华园车站的标志牌上,“清华园车站”四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座建筑和周围的树木一起,构成了京张铁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华园站在1906年京张铁路首段通车时并不存在,而是在1910年才设立的。1960年,服务于清华大学的扩建,清华园站附近的铁路东移,原清华园站作货场使用。主要客运功能迁移至新站。80年代,清华园老站场被彻底拆除,原址成为铁路宿舍,老站房甚至被拆去2/5,剩余部分作为住房使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华园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华园车站的老建筑同样古朴而庄重,它不仅是一个交通枢纽,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京张铁路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的便利,还有文化的传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两个超大号水龙头的名字叫做“水鹤”。京张铁路开通之初还是蒸汽机车时代,水鹤便是为蒸汽火车头加 的设施。它们通常位于车站两端,因其输水管能左右旋转,管的前端向下弯曲形似鹤嘴,故得名。随着大功率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逐渐取代了蒸汽机车,憨态可掬的水鹤彻底失去了作用,成为历史遗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外,为京张铁路的火车加水还需要水塔。铁路工人利用水泵将地下水抽至水塔高处的水柜,以增加水压,再通过探出的水管为蒸汽机车加水。在水塔内还有一个炉子,冬天要用它来烧火以防止水柜结冰。京张铁路1909年建成之初,全线共建造了蒸汽机车水塔11座,但由于蒸汽机车被内燃机车取代等原因,与之配套的水塔逐渐荒废,其中9座被拆除。幸存下来的两座水塔,分别位于延庆区的康庄车站附近和张家口市下花园车站附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水塔给火车头加水工作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西直门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西直门站建成,面阔七间,是京张铁路开通初期唯一的头等站。20年代,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西直门站扩建,通车初期老站房站台被拆除,作为西场使用。新建的站房就大多了。2009年,新北站投入使用,初代老站房位置是如今北站的站台区域,被巨大的无柱雨棚覆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河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清河站建成,建筑与广安门、清华园、青龙桥等站相仿。清河站站房被多次扩建、改建,但始终可以观察到原站房的痕迹。2016年,为修建京张高铁,清河站停运,并开始建造新的高铁站。但老站房并没有被拆除,而是作为文物被整体平移了近300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居庸关新添车站道岔作工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幅照片记录了新建居庸关车站道岔时的施工情景。在车站站房前,我们可以看见那辆熟悉的手压轧道车,谭景棠并没有坐在车上,3名提供动力的工人,也没有站在车上,而是分列在车下的两侧,远远看着镜头。在《京张路工撮影》的所有照片 里,多次出现詹天佑的撮(摄)影大跟班谭景棠或坐在轧道车 上,或站在轧道车旁的场景。这幅照片在《京张路工撮影》的 全部照片中极为珍贵,它是唯一一幅记录京张铁路上工人正在施工的大场面全景照,为我们今天了解与认知当年修筑京张铁路时工人如何实际施工提供了直观的依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达岭山洞北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路轨道旁,三个人的身影显得格外醒目。他们或许正在为铁路的维护而忙碌,或许只是在欣赏这条铁路的美景。无论怎样,他们的身影都成为了京张铁路的一部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沙河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沙河站建成。1986年,沙河站扩建,老站房被拆除,一座新站房取而代之。如今的沙河站已停止办理客运业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堡32号斜桥适过火车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桂头山峒北口34号桥适过火车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照片标题的意思是火车正从桥上通过。但在照片里,火车烟筒排出的烟和排气管排出的气都是直上直下的,若火车正在开行,烟和气理应向后倒。因此,火车是专门为拍照而停在桥上的。隧道口的正上方有关冕钧书写的横匾“五桂头山洞”,匾上的“洞”字,和照片标题所用的“峒”字有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口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南口站建成。南口地位特,京张铁路的制造厂、材料厂和工程司处等机构都设于此;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仪式也在南口站举行。京张铁路开通后没多久,南口站的站房就被扩建为与西直门站相同的七开间建筑。1986年,南口站新站房在老站房旁边建成;2008年,随着S2线开通,百年老站房的前面增建了天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口机车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龙桥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6年,南口站新站房在老站房旁边建成;2008年,随着S2线开通,百年老站房的前面增建了天桥。与广安门站、清华园站等站同为二、三等车站,但青龙桥站建筑的保存情况比其它车站要好得多,一百年来仅有小规模的改造。青龙桥站曾被多次整修,2008年修缮后已经非常接近1909年初建的模样了。2013年,青龙桥站站房及周围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龙桥停车场38号桥由西首正视全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康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康庄站建成。与南口、青龙桥等站相同,为面阔五间的形式。20世纪10年代,康庄站与南口站一同被扩建为七开间,可见其重要性。1982年,一座新的候车楼在老站房旁建成。2019年,延庆区拟将康庄站建筑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康社停车场由东望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怀来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时,怀来车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当时,每个车站的主站房中部上方都有一块石质站匾,站匾上题写了站名、时间和题写人。怀来车站的站匾由当时的总工程师詹天佑题写,体现了其在铁路建设中的重要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响水堡东山沟104号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怀来河56号桥由西首北边侧望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照片右下角印的标题中,“桥”字上方的苏州码子读作 “五十六号”。这幅照片拍摄的机位在桥的西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段工程司处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群人在火车站台上,他们穿着长袍马褂,其中一位男子手持手杖,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座车站的建筑风格独特,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沙城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沙城站作为京张铁路上的一个重要站点,其在1909年全线通车时起到了关键的中转作用。沙城站的地理位置和设计特点使其成为了张家口到北京的重要交通枢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沙城东沙河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6年:日商石川在大沙河东岸建起了“大仓组”制材厂,为了方便木材运输,便在大沙河上架起了一座4米宽的木桥,桥上铺设手押式轻便车道,道轨两侧可走行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4年:“大仓组”迁入租界,此桥被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19年:在旧址建起了座长110米、宽6米的木头桥,桥名便称为“镇安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20年:石桥竣工,共用经费50000小银元。6年后,市政公所补修桥面,中间铺石块,两旁砌砖加抹水泥成为人行步疲乏,桥边铁栏加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元宝山发生山啸,洪水直泻而下,将石桥冲塌,桥上的400余人全部落水身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花园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张铁路上的一个重要车站。车站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距离北京站154公里,距离包头站678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正式投入使用以来,下花园站见证了无数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们的生活变迁。例如,1946年3月19日,著名军旅作家魏巍与妻子刘秋华在下花园火车站举行了简朴的婚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蛇腰湾西劈山填并洋灰砖道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宣化府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宣化府车站的建设始于1905年,车站最初在宣化设府时被命名为“宣化府车站”,1914年宣化废府后,车站更名为“宣化站”。车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元素,站房为横向七间,是京张铁路上规模较大的站房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吊桥河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油黄沟97号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座桥位于当时下花园车站的不远处。油黄沟今天叫“邓槽沟梁”,位于张家口市崇礼区内,因重大考古发现―― 邓槽沟梁遗址而名扬国内外。从图中可以看到,大家熟悉的轧道车停在桥面正中处,两位头戴西洋旅行帽、手持西洋文明棍、脚蹬中国传统官靴的铁路员司,一位穿着长袍马褂立于左侧桥墩上,另一位穿着白衣白裤立于中间的桥墩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家口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照片拍摄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没有印标题。这幅照片的主体是张家口车站的站房,看不到背景。当时的张 家口车站,是京张铁路干线全线 13 个车站中最气派的一座,也是《京张路工撮影》所收录的全部照片里,拍摄 得最气派敞亮的建筑。13 个车站的站房中,只有张家口车站的站房有9 个门洞。照片里,象征清朝廷的龙旗在车站顶上高高飘扬,车站建筑的最高处横挂着詹天佑亲 笔书写的站匾,上有“张家口车站”5 个汉字,汉字下面自左至右横写着英文大字“KALGAN”。KALGAN 是张家口的英文译名,源自蒙古语发音,意译为“敞开的大 门”,音译为“喀拉干”。这里自古就是中蒙、中俄以及 中欧贸易的进出口口岸,羊毛、皮革、茶叶、丝绸、粮食等货物的进出口贸易总量大得惊人。细看照片里车站的9个门洞,每个门洞上都有11面各国国旗,这是一种被称为“万国旗”的装饰旗帜,最右的一个门洞外还有两面交叉的龙旗。除此之外,左数第四个门洞的左侧、右数第四个门洞的右侧还各插着一面龙旗。站房前有3名铁路警察在站岗。可以清晰地看见,站匾的内容。一座很大的用绢花和各种材料制成的规格极高的彩色蟠龙牌楼立在中间的3个门洞前。4条蟠龙,两上两下,拱卫着站匾。无论是对于这座车站,还是对于这块站匾的书写者詹天佑来说,在只有皇帝才能以龙为配的大清帝国的疆域内,这样的规格无疑是高得不能再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守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朝末年的一列火车车厢照片,展示了当时交通工具的特点和技术水平。这些车厢不仅承载着人们的出行需求,更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包车车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欧节机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名称:调车机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产年代:189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产厂商:美国罗格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国罗格斯工厂生产的0-6-0型(Six-Coupled型)机车原本为京汉铁路(北京至汉口)工程用机车,京汉路编号51-54号。1900年初,义和团放火破坏京汉铁路丰台机车房时,1台该型机车被焚毁,其余3台机车后被转配予京张铁路使用。0-6-0型机车转至本路后被命名为“调车机车“,编号14-16号,曾担当下花园站、鸡鸣驿站附近的调车及小运转作业。该车在华北交通时期及抗战胜利后的运用历史尚待查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播德威机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名称:调车机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产年代:190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产厂商:美国鲍德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京西门头沟地区的矿产资源尤为丰富,本路在修筑北京至张家口间干线的同时,又建设一条连接北京城区与门头沟的枝线铁路,取名京门枝线。1909年,京张铁路局为该枝线购置两台2-6-2T型(Prairie型)调车机车,编号31-32号。这两台机车由美国鲍尔温机车工厂生产,车体水柜处之“P.M.B.L.”标记为“京门枝线”的英文(Pekin Mentoukou Branch Line)简写。2-6-2T型调车机车曾转借予陇海铁路使用,在华北交通时期被更名为プレコ型(草原5型)机车,编号1519-1520号;在建国之后被定型为ㄆㄌ8型(PL8型)机车,编号121-122号,全部配属予北京局使用,1955年被铁道部除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力机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名称:马立机车轮式:0-6-6-0数量:4编号:21-24生产年代:1907、1909生产厂商:英国北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本路南口至康庄之间的关沟段坡度陡峻,普通蒸汽机车难以在如此之坡度下牵引列车,通过该山区路段。京张铁路局参考国外之应对方法,购置爬坡用大马力机车,专供关沟段之用。生产于1907年的0-6-6-0型(Mallet型)复涨式机车,是为京张铁路首款爬坡专用机车,该批机车共3台,编号21-23,取名为“马立(Mallet谐音)机车”,由英国北英机车公司生产。1909年再添置一台同型号马立机车,编号24。本路4台英制马立机车在华北交通时期被更名为マレイ型(马莱1型)机车,编号1501-1504。3台幸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该型机车被定型为ㄇㄌ1型(ML1型)机车,编号1-3号,但由于机车已十分老旧,不堪修理,ㄇㄌ1型机车仅做为北京铁路局的收存机车,建国后不久既已报废除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英机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名称:调车机车轮式:2-6-2ST数量:2编号:19-20生产年代:1908生产厂商:英国北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6-2ST型调车机车同唐山制毛格尔机车一样,系本路为丰台至张家口间干线开通所购置的首批机车。该型号机车共两台,编号19-20号,由英国北英机车公司生产,与该厂于1887年为京奉铁路(北京至沈阳)所生产的机车大致相同。两台2-6-2ST型调车机车交付本路后,曾在干线北京城区段及环城枝线担当调车及小运转作业。该车在华北交通时期被更名为プレコ型(草原5型)机车,编号1517-1518号;在建国之后和原京奉铁路所属同型机车被一并定型为ㄆㄌ5型(PL5型)机车,编号区段61-75号。1990年被铁道部除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播得威机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张铁路全线通车开始运营时,照片里的这个火车头虽然在个头、重量和马力上都和欧节机车一样,属于比较小的,然而,在全线所有的火车头中,它却拥有“拿摩温”(No.1) 的老大地位——它是京张铁路的第一号机车。图中可见一名头戴西洋礼帽、身穿白色衣裤、 脚蹬官靴的高个子男士,他就是第一位在京张铁路上开火车的司机。他左侧的车身上有一块标牌,标牌内容为“京张铁路”,右侧的车身上有一个阿拉伯数字 1,即“拿摩温”。他是个“牛人”,最牛的一点就是在火车头上干活,即使穿一身白衣白裤,也从不沾一个 黑点,“干净利索”是他带徒弟的第一要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利用旧线改造而成,成为了一个绿色公共空间。它展示了历史传承、开放共享等特点,成为了举办运动健身等活动的地方。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京张铁路的历史魅力,也可以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乐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铁路工作者雕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路运营需要哪些人员的参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路运营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总体可分为5部分系统,分别是车务系统,机务系统,工务系统,电务系统,车辆段系统。无论是蒸汽机车时代还是现在我们世界领先的高铁列车,每一趟列车安全出站安全达到都是无数铁路人辛勤工作的成果。千千万万的铁路人如同铁轨上的道钉般平凡,但也因为他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才成就今天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和辉煌成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京张铁路博物馆(外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馆展厅内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科技展区与机车车辆展区编织成一幅立体的时空画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步入车厢,两侧车窗化身“光影记忆之窗”,动态呈现京张铁路从1909年自主勘测设计到2022年智能高铁通车的百年跨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同年代的列车时刻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柜中陈列的早期铁路检票刻章、三色手提信号灯、硬板火车票等文物,与数字屏上的智能调度系统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铁路原素的商品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铁轨音乐森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何用一把小锤子检查轨道安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铁路安全检查时会使用弹性检查锤对机车和铁轨轨道进行锤击检查。检察员会根据锤击部件时发出的音响及手握锤柄的振动感觉来判断螺母和螺栓的紧固状态或部件是否断裂。铁轨音乐森林利用旧铁轨、枕木、铁路机械等材料搭建起互动声音装置。你可以通过敲击面前的铁轨,来发出不同的声音——并以此致敬用敲击锤检查轨道的铁路工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京张铁路清华园地段如今变成了人们休闲的场所,桥上是地铁13号线,桥下的柱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着京张铁路历史和铁路相关内容的说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同时期信号设备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广安门站装设预告信号机2架、站内信号机9架、转辙器标识8个,联动装置8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1958年:广安门至丰台、西直门、西便门方问改臂板信号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9年:改为色灯信号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9年7月:广安门 — 西直门线路拆除,该区问取消信号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京九铁路开通,广安门站的信号设备进入现代化阶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京张铁路的地图及沿线站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08 年标识规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京张铁路管理局指定标识规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色表示危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白色表示平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绿色表示慢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黄色与皇家颜色棚同禁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09年改 号志规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手执号志规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立杯号志规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立杆又称洗马佛号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苏州码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苏州码子,也叫草码,花码,番仔码,商码,是中国早期民间的“商业数字”。它脱胎于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也是唯一还在被使用的算筹系统,产生于中国的苏州,其多用于旧时的商业,手工业,当铺,金融业等一切经营活动和生活中的数字记载,契约的签订及账务的处理。现在在港澳地区的街市,旧式茶餐厅及中药房偶而仍然可见。(引自百度百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