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一课,游览考察昆明金马寺

云南杨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补上一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游览考察昆明金马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05-09</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条件,给昆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其中就有许多寺庙。昆明的风光美好,气候宜人,许许多多的人都在昆明游玩。什么地方受到众人的青睐呢?有一个答案可能让你意想不到:寺庙。</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香炉里燃烧的是人们的焦虑;也有人说香炉里燃烧的是人们的期盼;还有人说香炉里燃烧的是人们的愿望。不管怎样,去寺庙里转一转好像心里会踏实了许多。去寺庙烧烧香,拜拜佛,清空一下内心的压力,巩固一下内心的期盼,用烧香拜佛治愈自己的担忧和焦躁,这样低成本、高效率的解压方式,何乐而不为呢?</p><p class="ql-block"> 笔者曾经在2024年选择了在昆明市比较著名的35座寺庙,经过查看相关资料对这些寺庙有了一些了解,然后亲自到其中的21座寺庙进行了实地游览和考察,之后在2024年6-7月与大家分享交流了《昆明市比较著名的25座寺庙》和《昆明市比较有名的第26--35座寺庙》两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实地游览和考察过的21座寺庙有:圆通寺、盘龙寺、华亭寺、太华寺、筇竹寺、海源寺、铜瓦寺(金殿)、黑水祠(黑龙潭)、妙湛寺、法定寺、土主庙、宝华寺、白邑寺、准提寺、般若寺、丰乐寺、昆明城区文庙、真庆观、三圣宫、万寿宫、财神庙等。</p><p class="ql-block"> 还没有进行游览和考察的14座寺庙有:金马寺、宝珠寺、宝圣寺、清波寺、观音寺、燃灯寺、呈贡文庙、佛照寺、妙高寺、铁峰寺、曹溪寺、虚宁寺、三和寺、青龙寺等。没有进行游览和考察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不便。</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曾经在地图上找过金马寺,只有金马寺位置的标注,没有看到去金马寺的道路标示,也没有公共交通指示,只知道在东二环东面不远的地方,我懒了一下就没有去游览考察。今年又有了兴致,决定补上这一课。</p><p class="ql-block"> 我怕找不到金马寺,于是就打的前往。走人民东路向东过了东二环大树营立交桥不远,向右(向南)拐进一条小路,路左边都是单位或者民居等建筑,路右边是金汁河和河畔茂盛的树木。</p><p class="ql-block"> 金汁河是昆明“古六河”之一,初建于南诏国时期(约8-10世纪),原名“金棱河”。南诏公元1040年,大理国国王段素兴疏浚河道并修筑“春登堤”,堤上种植迎春柳,夏季花瓣落入河中形成金色水面,故得名“金汁河”。元代时期对金汁河进行了治理,赛典赤·瞻思丁修建松华坝,分水入金汁河并增设闸门、涵洞。明代改土堤为石堤,筑堤80余里,强化灌溉功能。金汁河全长约28-35公里,起源于松华坝水库,流经盘龙、官渡两区,途经龙头街、菠罗村、昙华寺、金马寺等地,最终汇入枧槽河(清水河)。</p><p class="ql-block"> 我想,大多数昆明人对这条去金马寺的小路都不会知道的,沥青路面很平坦,只是窄了一些,只有两条车道,其中一条还停了好些车,每当对面有车过来时还要找个地方错车才能过去。走了不长时间就到了金马寺,它位于一片居民楼和一个小学之间,难怪地图上找不到路呢。</p> <p class="ql-block">  金马寺的大门坐南朝北,是昆明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早在东汉,金马山上就有最早的建筑——金马神祠。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蒙舍威成王加封金马山神为“金马名山至德景帝”,并命寺额“灵应寺”,这是金马寺最早的文献记载。之后,金马寺虽然兴废更替,但是香火终究绵延不绝。</p><p class="ql-block">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腊月二十三日于明军攻克昆明,灵应寺(金马寺)毁于战火。</p><p class="ql-block"> 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已毁五十七年的金马寺在黔国公沐晟和征南将军、都督沐昂的支持下,住持法坚与乡贤何仲渊、阮振主持修复了金马山灵应寺。据文史记载,修复后的灵应寺建筑雄伟、金碧辉煌;金马山上依次建有:三门殿、两虎厢房、中殿、大雄宝殿、祖堂、斋堂、禅堂、方丈室、僧寮、三贤祠、占地面积宏大,跃居昆明八大名胜之一——金马朝晖。</p><p class="ql-block"> 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官民人等襄助建成灵应寺塔。</p><p class="ql-block">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由于灵应寺(金马寺)年久凋零,在住持兴成的操持下,云南巡抚陈永宾再次重修,并拨田地作为寺院永久香火田,寺院规模更胜于前。</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清庭平三藩之乱,金马寺毁于兵赞,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固山贝子彰泰施资,在云南布政使田启光和绥远将军、总督蔡毓荣以及巡抚王继文的支持下,住持僧书定主持重建,恢复旧观。</p><p class="ql-block"> 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昆明知县和云贵督标副将再次修茸。</p><p class="ql-block">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六营官兵新建神驹亭。</p><p class="ql-block"> 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滇西杜文秀起义攻陷昆明,由于金马山地处入昆要道,寺院再次毁于兵祸,只遗留至德殿和灵应塔尚存,云贵总督岑毓英布施白银五十,用以修复古刹,由于资金不足,虽历经二十载的复建,终未完成旧貌只建成四殿三庑一亭及山门,金马山灵应寺由此凋零败落。</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住持师训修益。</p><p class="ql-block"> 从文献资料看,金马山灵应寺自蒙诏立为佛教寺院以来,虽然朝代更替,代有废兴,但始终雄居昆明名胜古刹,据文献记载,旧时金马寺由三个部分组成,最古的是金马神祠,其它两部份分别是三贤祠和灵应寺,旧时建筑宏伟,古树参天,民国政府曾发布过保护金马山古树的政令。</p> <p class="ql-block">  金马寺中的灵应塔,高约20米的13层淡黄色方塔,塔顶有四只碧鸡雕像朝向四方,中间有圆形笼状结构。现存塔体始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而金马寺历史更早,可追溯至唐仪凤元年(676年),形成“先寺后塔”的格局‌‌。塔与金马寺同属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的建筑群,碑文记载其与“金马碧鸡”神话传说相关。因自然风化,现在的塔略有倾斜,塔顶部分受损。1998-1999年及2003年分别对塔进行过修复,作为昆明现存佛塔之一,与东寺塔、妙湛寺塔等共同体现中原文化与南诏建筑艺术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金马山灵应寺虽然未复旧观,但在昆明地区的影响依然巨大,可借“文革”期间像毁僧散,残速旧股改为学校。1983年12月昆明市官渡区人民政府公布金马山灵应寺的三太子殿、神骥亭和金马寺塔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7月,官渡区委、区政府决定对金马寺建筑群进行恢复重建。一期工程于2010年9月20日前顺利完工。2011年4月,经请示官渡区人民政府同意,官渡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将金马寺委托官渡区佛教协会进行管理使用。2012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金马寺占地面积狭小,建筑群落分为前后两进,每进平列二殿,二进四殿成平行排列,厢房五间由左至右平行,从而与配殿组成左右并列的两所四合院,占地面积约1360平方米,寺后右方是阿育王殿;左侧是三太子殿,左侧院内建有神驹亭,阿育王殿后有砖塔一座,系十三层密檐式建筑,即明代灵应塔。现在的金马寺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有正常宗教活动,周边信众时常到金马寺礼佛薰修。</p> <p class="ql-block">  从金马寺出来之后,我没有沿着来时的小路返回,而是沿着来时的小路继续步行向前(向西向南)走,看看能不能从另一个路口出去。走了不一会儿就到了官渡区金马街道办事处,这里我很熟悉,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东风东路与东二环交叉的金马立交桥下,这里就有回家的公交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