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三、“半个蚕茧”印证嫖祖养蚕传说 还原了历史<br>中国是世界公认的瓷器之都 、丝绸起源国家 之一 , 自古就以“丝国”著称于世。西汉(前202年— 公元8年)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的以都城长 安(今西安)为起点 ,经甘肃、新疆 ,到中亚、西亚 , 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的丝绸之路 。东汉 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从洛阳出发 ,运城无 疑是丝绸之路的第一站 ,该地的丝绸业值得考证。<br>运城是世界上植桑养蚕的发源地 。《运城市 志》卷四十三 “根祖文化 ”第四章第一节 “嫖祖养 蚕”记载 ,相传在三皇五帝时代 ,夏县西阴村有一 猎户人家 ,膝下有两个女儿 ,大女嫖祖 ,小女雪花。 一次猎户打猎误杀了小白马 ,剥下马皮 ,突然狂风 大作 , 吹起马皮裹走雪花 , 夹在一棵桑树的树杈 上 ,缩成一个小白团 。嫖祖怎么也取不下来 ,只好 天天来看望。后来发现小白团飞出小白娥 ,桑叶上 粘着许多小黑点 , 吃桑叶慢慢长大 , 身体由黑变 白 ,嫖祖认为这是小白马与雪花妹妹的化身 ,便把 这一条条小虫带回家饲养起来 ,喂桑叶日见长大 , 嫖祖想到小白马与雪花妹妹死得惨 , 便将这小白 虫取名“蚕”,吐出丝叫做“蚕丝”,受蜘蛛结网的启 发 ,将丝织成布 ,称之为 “绸”。绸代替了树叶和兽 皮 ,人们从此就有衣服穿 。所以《通鉴外纪》赞扬 嫖祖 “治丝茧以供衣服”。嫖祖试养的家蚕孳生繁 衍的消息 , 随着先民们在河东一带开始定居生 活 ,很快就传开了 。人们为了获得蚕茧 ,纷纷向嫖 祖学习养蚕技术 ,并创造性地把蚕移到室内进行 喂养 。嫖祖养蚕缫丝 , “教民育蚕”,为人类作出了 重大贡献 ,人们出于感激 ,就尊其为 “先蚕娘娘”。 后来 , 年轻英武的黄帝听说了嫖祖的事迹后 ,心 生爱慕之情 ,便娶嫖祖为妻 。对此 , 司马迁在《史 记》中记述: “黄帝居轩辕之丘 ,而娶于西陵之女 , 是为嫖祖。嫖祖为黄帝正妃 。”[5] 夏县西阴村 , 曾 建有“先蚕娘娘庙”,庙内有先蚕娘娘像 ,可惜后来 毁于战乱。夏县及周边许多地方 ,人们不仅对嫖祖 养蚕缫丝的故事耳熟能详 , 而且一直保留着养蚕<br><br> <br>8 2025年第1期 (总第252期)<br> <br> <br> <br> <br> <br>志鉴编纂<br><br> <br><br>缫丝的习惯。<br>嫖祖养蚕故事完整 ,蚕宝宝的发现剔出传奇神 话 ,蚕的孳生繁衍 ,蚕丝提取织绸完全符合现实 , 传说还原了历史。运城是不是养蚕的发源地 ,必须 有实证 。《运城市志》卷四十三 “根祖文化”第一章 “中华民族的摇篮”第四节 “半个蚕茧与植桑养蚕 ” 记载 ,考古发现 ,西阴遗址位于夏县尉郭乡西阴村 西北部一高地 ,俗称 “灰土岭”的地方 。 民国15年 (1926)10月 , 由李济和袁复礼先生调查发现并进 行首次发掘西阴遗址 。1994年11月 , 山西省考古研 究所对西阴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 并公布了详 细的考古报告 , 其中一个值得世人瞩目的发掘成 果是“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标本”。李济在《西 阴村史前遗存》 中写道: “我们最有趣的发现是一 个半割的、丝似的半个茧壳 。用显微镜考察 ,这茧 壳已经腐坏了一半 ,但是仍旧发光 ;那割的部分是 极平直的 。”李济说: “在西阴村的彩陶文化遗址 里 , 我个人曾经发掘出来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 茧 , 民国17年(1928), 我把它带到华盛顿去检查 过 ,证明这是家蚕( Bombyx mori )的老祖先 。蚕丝 文化是中国发明及发展的东西 , 这是一件不争的 事实 。”对于这一蚕茧标本 ,世界上许多研究中国 科技史的学者都予以关注 。 日本学者布郎顺目于 1968年按西阴发掘的半个茧壳照片 (由台北故宫 博物院提供)图样用丝线进行过仿制复原 ,得知该 茧长1.52厘米 ,茧宽(幅)0.71厘米 ,茧壳割去的部 分占全茧的17% ,并认为山西晋南是人工养蚕的最 早起源地是比较可信的 。1982年 , 中国著名蚕学家 蒋猷龙研究员通过研究野蚕茧和桑蚕茧的疏松程 度及其交织状态 , 认定西阴遗址中蚕茧是经过驯 化的桑蚕茧。[ 6]<br>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其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 中说:“如果西阴村的半个蚕茧鉴定不误 , 那更使 人联想到嫖祖养蚕的故事。”用文物说话 ,“半个蚕 茧”已被确认为中国蚕茧制丝最重要的实物证据 , 充分证明运城是世界上植桑养蚕的发源地 , 也印 证了嫖祖养蚕不仅仅是美丽的传说 , 而且还原了 历史。<br><br>四、《运城市志》为志书记述历史文化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路径和方法<br>自古以来 ,方志记事存在着地望之争 ,利用传 说炫耀地方历史文化 ,所以章学诚八忌中说 “忌贪 载传奇”。所谓传奇是指没有实证史料的历史文化 传说 。《运城市志》记述的历史文化及其丰富 ,读后 深受启发 ,该志所采用的考证研究路径与方法值得 认真总结和借鉴。<br>(一)"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传说允许多说 并存,但不等于真实历史<br>《运城市志》历史文化部分设置四卷。卷四十三 “根祖文化”设置“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直 根、古中国的诞生地、根祖文化的标识”四章 。其中 “华夏文明的直根”讲述盐池遗址与卷四十五“盐文 化”以及卷四十四 “关公文化”,这些都是有着自然 和人文实证的历史 ,毋庸置疑 。而“根祖文化”卷中 “古中国的诞生地”尧舜禹建都、“根祖文化的标识 ” 等的记述 ,就值得探讨。<br>通常言古史者 ,必言三皇五帝 。“三皇”之名不 见于经 ,说法多种 。《尚书大传》以燧人、伏羲、神农 为 “三皇”。而《帝王世纪》中的“三皇”则为 “伏羲、 神农、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 “五帝”为 “黄 帝、颛琐、帝兽、尧、舜”。三皇五帝传说遍布中国 ,哪 儿是皇帝叱咤风云的都城故地?舜帝躬耕之地的舜 耕山在历山 ,历山仅安徽淮南市内有 ,江南东至有 , 山东济南有 ,山西垣曲有。舜祠山东山西都存在。禹 王城不仅山西有 ,湖南、湖北都有。大禹治水开辟九 州 ,疏通九条河流 ,修治九个湖泽 ,测量九座大山 , 大禹足迹真的都到了吗?这些传说在各地志书记载 中故事一个比一个完整 , 地望之争一个比一个传 奇。为何出现这种现象?因为真实的历史只有一个 , 缺乏实证史料的传说就会千奇百怪。所以在民国时 期 ,古史辨派推翻了传统所谓的 “盘古开天地”“三 皇五帝”等概念构成的中国古史系统 。《古史辨》编 者顾颉刚对这些古史的产生提出著名的“层累地造 成的中国古史”观点 ,他说“这有三个意思。第一 ,可 以说明‘ 时代愈后 ,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 9 ,如这封<br><br> <br>2025年第1期 (总第252期) 9 <br> <br> <br> <br> <br> <br>志鉴编纂<br><br> <br><br>信里说的 ,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 ,到孔子时 有尧、舜 ,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 ,到秦有三皇 ,到汉 以后有盘古等 。第二 ,可以说明‘ 时代愈后 ,传说中 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9 。如舜 , 在孔子时只是一个 ‘ 无为而治 9 的圣君 ,到《尧典》就成了一个‘ 家齐而 后国治 9 的圣人 ,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 了。第三 ,我们在这上 ,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 的状况 , 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 况 。我们既不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 ,也至少能知道 战国时的东周史。”[7] 顾先生的这个观点不仅阐述 了古史传说是“层累地造成”,而且他也说明了古史 传说的作用。《运城市志》记载的“嫖祖养蚕”就是这 样 ,我们不一定知道嫖祖养蚕成为黄帝正妃的真实 性 ,但我们可以知道蚕的发现最早状况 。从这个意 义上讲 ,《运城市志》记述的三皇五帝只是 “层累地 造成的中国古史”,志中记载“这里作为神农、黄帝、 蚩尤、帝尧、帝舜、大禹、商契、皋陶、伯益、后稷早期 活动的地方 ,扫地坛、蚩尤村、风后陵、西阴村、稷王 山、舜王坪、舜帝陵、禹王城、汤王故里、后土祠、傅 相祠等历史文化遗址”[8] ,都只是传说中的历史 , 尽管这些传说有典籍记载 , 也不能视为确切的历 史 , 因为到现在“三皇五帝”说法多种尚无定论 ,也 就无法确定哪儿是尧舜禹建都及其活动所在地方。<br>历史不可杜撰 ,传说可以多说并存 。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确立就是这样宽泛执行的 。《运城市 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记载了国家级项目 “董 永传说”,志中说董永故里在运城万荣县皇甫乡 ,此 地建有“董公祠”。而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董永 唱词中说“家住丹阳”。笔者参加江苏《丹阳市志》评 议 , 发现该志记载丹阳延陵是董永传说发源地 , 明 隆庆《丹阳县志.陵墓》就记载有“董永墓”。[9]董永 以孝子得名 ,孝感天上人间 ,湖北一地即以孝感命 为市名。“董永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 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东晋干宝的《搜 神记》记载:“汉 ,董永 ,千乘人 。少偏孤 ,与父居 ,肆 力田亩 ,鹿车载自随。父亡 ,无以葬 ,乃自卖为奴 ,以 供丧事 。”[10]后娶织女为妻 ,故事十分完整 。这个 “千乘”是秦置西晋废的千乘县 ,遗址位于今山东省<br><br>淄博市。2006年“董永传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查核名录 ,这个项目遗 产类别:民间文学 ;所属地区:山西 ,江苏 ,河南 ,湖 北 ;遗产编号: I -9;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镇江 市、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 、 湖北省孝感市。而《搜神记》记载的山东淄博、有“董 永墓”的江苏丹阳却不知何故落选遗产地 。传说是 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故事的名称。神话产 地到底在哪里?也只有神知道 ,所以不影响《丹阳市 志》记载“董永传说”,也不究《运城市志》记述有“董 公祠”的“董永传说”的真实性 。“尧的传说”列入第 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三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 ,“舜的传说”申报地区不仅在 山西沁水县 ,还有山东诸城市 。“禹的传说”申报地 区在四川省汶川县、北川羌族自治县 , 山西没有申 报 。但这些无碍于《运城市志》记载尧舜禹建都、大 禹治水与夏朝建立、舜耕历山、禹凿龙门 ,志书历来 有 “多说并存”的原则 , 因此 ,只要我们将其纳入传 说来看待 ,《运城市志》“三皇五帝”等历史文化的记 述也就无可厚非了。不记是唯物史观。例如“中国 ” 在哪里?笔者评论《宝鸡市志》发现其“文物志”记载 “何尊”,铭文中有“宅兹中国 , 自之X民”字样 ,这是 目前发现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实物。[11] 何尊 , 国 家一级文物 ,是宝鸡镇市之宝 ,《宝鸡市志》每页的 页眉都印制了何尊照片 。笔者在评论中写道:一眼 越千年 ,何尊何其尊 ,尊中有 “中国”, “中国”出此 尊。但《宝鸡市志》就没有描述宝鸡是“古中国”所在 地 。而《运城市志》记述了 ,其作用就应验了顾颉刚 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的第三个意思 ,我们 不能了解最早的“中国”的 “真确的状况 ,但可以知 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中国”称谓和 早期国家的形态在《运城市志》中跃然纸上。<br>(二)运用"二重证据法"考古将美丽的传说印 证成历史<br>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 ,人们记录历史只能利用 口耳相传的方式 ,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传说 。如 何对待历史传说 ,疑古学派最大的功绩是将历史与 传说分开 ,然而 ,上古史与传说又有着千丝万缕地<br><br> <br>10 2025年第1期 (总第252期)<br> <br> <br> <br> <br> <br>志鉴编纂<br><br> <br><br>关系 ,所以王国维说 “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 题。上古之事 ,传说与史实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