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博物院

静心

<p class="ql-block">  今年五一假期,带着5岁的小孙女,我第一次走进河南省博物院。尽管早就了解一些河南省博物院的馆藏文物,但走进博物院,还是惊呆了我,国宝级的这物,让人流连忘返。</p>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了解河南历史从河南博物院逛起,这里汇集了河南乃至中国历史的精华,是了解中国的历史的最佳去处。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7万件套,在展文物大约5000件,所以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多逛几次。在众多的文物中,有9件国宝脱颖而出,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河南博物院9大镇院之宝,有幸拍摄了以下几件。 <p class="ql-block">1.云纹铜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2号楚墓(子庚墓),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春秋时期器物。</p><p class="ql-block"> 禁为承置酒器的案,其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其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此禁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唐会要》记载,高祖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用的就是失蜡法。因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此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是楚康王在位时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庚丰富随葬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2.杜岭方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兽面乳钉纹铜方鼎(杜岭方鼎)1974年出土于河南郑州商城遗址,系商代早期器物,高87厘米,口边61厘米×61厘米。</p><p class="ql-block"> 该鼎为多范分铸而成。口呈长方形,上立二次铸成的拱形立耳一对,深腹,腹壁微内敛,平底,下有四个上粗下细的空柱形足,器身四面和四隅各铸单线兽面纹一组。每面两侧与下部饰乳钉纹,足上部各饰兽面纹。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大型铜方鼎,是研究商代前期青铜冶铸的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杜岭方鼎不只是早商的一件青铜重器,更是中国乃至世界于青铜时代所创造的第一座青铜文明纪念碑――杜岭方鼎是目前人类所能认知的年代最早、体量最大、铸造最为完美、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重器。</p> 3. 妇好鸮尊(商代晚期)<br><br>青铜酒器,通高45.9厘米,鸮(猫头鹰)形造型,纹饰繁复,器身布满云雷纹与兽面纹。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商王武丁之妻妇好的随葬品,象征权力与神权。<br><br> 4. 贾湖骨笛(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br><br>距今约9000年,用鹤类尺骨制成,是中国最早的可演奏乐器,改写世界音乐史。证明远古先民已掌握复杂音阶,是原始音乐与数学智慧的结晶。 5.莲鹤方壶(青铜时代的绝唱)<div><br>1927年河南郑州新郑的一个乡绅李锐在自己家菜园里打井的时候,无意间发掘几件青铜器,后来发现他家菜园子底下是一座大墓,据考证这个墓主人是春秋郑国的某一任国君。<br><br>莲鹤方壶也是出土了一对,另一件在故宫收藏。莲鹤方壶造型精美,吸收了多个国家,多个时代的特征,文化学者郭沫若先生把它称赞为青铜时代的绝唱。<br><br>莲鹤方壶高122厘米,宽54厘米,重64公斤。从上往下看,最上方是振翅欲飞的仙鹤,下层是镂空雕的莲花瓣,壶身是八条回首相望的龙形图案,下方是两条龙头虎身的卷尾兽。</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