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贵人,无私的爱;倾尽报答,铭记亲恩。

ZYM张元闽

<p class="ql-block">母亲节:母亲,是一辈子的贵人</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p><p class="ql-block">倾尽一切不为报答,</p><p class="ql-block">那就是:母爱!</p><p class="ql-block">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的生命;</p><p class="ql-block">没有母亲,就没有温暖的童年;</p><p class="ql-block">没有母亲,就没有幸福的家庭;</p><p class="ql-block">没有母亲,就没有精神的后盾。</p><p class="ql-block">母亲是我们这一生,</p><p class="ql-block">最为不可或缺的贵人!</p><p class="ql-block">世界上,</p><p class="ql-block">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p><p class="ql-block">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定要多陪伴母亲,</p><p class="ql-block">让这个天底下最爱我们的人,</p><p class="ql-block">晚年幸福,日子顺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点亮“爱心”,希望天下母亲,健康常伴,乐享安宁;希望天下子女,铭记亲恩,加倍孝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以制度性关怀重构母职社会价值</b></p><p class="ql-block">——写在母亲节之际的文明叩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康乃馨的芬芳弥漫街头,我们不应止步于社交媒体上的温情叙事。在生育率持续走低、母职惩罚加剧的现代社会,需要以政治经济学视角重新审视母职的社会价值,构建制度性保障体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职劳动构成社会运行的隐形支柱。联合国妇女署测算显示,全球女性无偿照护工作年均贡献10.8万亿美元经济价值,相当于中国2023年GDP总量的57%。中国母亲日均家务劳动时间长达4.01小时(国家统计局数据),其创造的幼儿教育、家庭维系、代际传承等复合价值,构成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从"孟母三迁"的文化基因到"两弹一星"元勋背后的母亲群体,母职始终是文明赓续的核心载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资本逻辑与母职价值存在结构性冲突。智联招聘调查显示,育龄女性收入较同龄男性低23.5%,职场晋升通道收缩42%。二孩家庭母亲遭遇"玻璃悬崖"现象,75.6%的企业存在隐形生育歧视。更严峻的是,公共服务缺位将母职推向私人领域:0-3岁托育覆盖率仅5.5%,迫使6000万职业女性陷入"家庭-职场"二元困境。当母职沦为个体化生存策略,实质是现代社会对生命再生产系统的制度性剥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重构母职价值需要系统性制度创新。德国《家庭照护时间法》将母职纳入养老保险积分体系,日本实施"天使计划"建立覆盖全国的育儿支援中心。我国亟需建立母职劳动价值核算体系,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向《母职权益保障法》升级,将托育、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嵌入15分钟生活圈。更重要的是打破文化认知桎梏——2023年深圳"母职社会化补偿金"试点引发争议,折射出社会对母职公共属性的认知滞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诗经》"凯风自南,吹彼棘心"的咏叹,到现代社会的制度性保障,对母职的尊重程度丈量着文明的尺度。当我们以立法形式确认母职的公共价值,才是对母亲节精神内核的真正诠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