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听雨

薛国华

<p class="ql-block">文/薛国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杏坛听雨</p><p class="ql-block"> 在千年文脉中寻找精神原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泗水河畔的杏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当李木生先生的笔触轻轻叩响"杏坛"二字,两千五百年前的弦音便穿透时空,将我们引向那片被儒家精魂浸润的土地。这里不仅是孔子设帐授徒的所在,更是华夏文明的精神原乡,是知识分子安放灵魂的永恒坐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杏坛:文明火种的永恒守望</p><p class="ql-block"> 在曲阜孔庙的飞檐斗拱下,那方被古柏环抱的杏坛始终静默如谜。乾隆御笔题写的"杏坛"匾额在晨曦中泛着温润的光,仿佛还能看见布衣夫子执卷而立的身影。李木生先生笔下的杏坛,早已超越了物理空间的局限,成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当"有教无类"的惊雷炸响在春秋战国的天空,那些来自阡陌的庶民子弟第一次触摸到知识的温度,文明的火种便在杏坛的泥土中悄然生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孔子周游列国的车辙里,藏着知识分子最珍贵的品格——"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在宋国边境被伐树驱赶的狼狈,在陈蔡绝粮七日仍弦歌不辍的坚守,这些看似困顿的际遇,实则是文明火种最炽热的燃烧。正如杏坛古柏的年轮里镌刻着岁月的沧桑,孔子颠沛流离的足迹里,分明镌刻着中华文明最坚韧的基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教化:人性觉醒的破晓之光</p><p class="ql-block">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宣言,如春雷般震碎了贵族教育的坚冰。杏坛上飘落的杏花,是知识平等的具象化表达。当子路戴雄鸡冠的勇武与颜回箪食瓢饮的安贫在杏坛相遇,当子贡的机敏与曾皙的洒脱在春风中碰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因材施教的智慧,更是人性觉醒的壮丽画卷。这种打破阶级壁垒的教育革命,让每个生命都获得了仰望星空的资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当代教育的迷局中回望杏坛,更能体会其超越时空的价值。当标准化测试的模具试图浇铸所有年轻的生命,当功利主义的阴云遮蔽求知的眼眸,杏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智慧愈发显得珍贵。就像大雪覆盖的杏坛依然保持着纯净,真正的教育应当如春风化雨,在心灵的沃土培育思想的根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文脉: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p><p class="ql-block"> 杏坛石阶上的斑驳苔痕,记录着历代文人的精神跋涉。从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呐喊,到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杏坛精神始终是知识分子的精神脊梁。李木生先生将孔子还原为"布衣教师"的笔法,恰似在历史的铜镜前擦拭出最本真的面容——那些在强权下坚守的脊梁,在浊世中求索的身影,构成了中华文明最壮美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杏坛精神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如泰山顶上的青松,既要有"会当凌绝顶"的视野,更需具备"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当物质主义的浪潮汹涌而来,我们更需要守护杏坛那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精神纯度,让文化的清泉永远滋润民族的心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暮色中的杏坛披着金色的余晖,仿佛听见泗水河的潺潺流水正在吟诵:"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座承载着文明密码的杏坛,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守望者。当我们在物欲横流中感到迷茫时,不妨回到杏坛的怀抱,让那些穿越时空的智慧之光,重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在这里,每个叩问心灵的声音,都能找到最温暖的回响;每份对真善美的追寻,终将在杏花的芬芳中绽放永恒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图片源自李木生先生《杏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