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浩瀚的科学星空中,有一颗以中国科学家命名的行星一“林兰英星”。这颗闪耀的星辰,恰似莆田藉院士林兰英璀璨的一生。从木兰溪畔的普通女子到国际半导体领域的开拓者,林兰英用她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科学的无限热忱,以半导体这一“现代工业食粮”,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巾帼传奇之歌。</p> <p class="ql-block">林兰英(1918年2月7日一2003年3月4日),女,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半导体材料学家、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非晶及液体半导体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材料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空间科学与应用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中国太空材料之母”。</p> <p class="ql-block">林兰英院士在工作。</p> <p class="ql-block">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p> <p class="ql-block">1918年2月7日,林兰英出生于福建莆田荔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里。1930年,在莆田砺青小学校长彭介之的推荐下保送入砺青中学(现莆田四中),之后因连续年级六个学期成绩第一名而免除学杂费。1933年考入莆田中学(现莆田一中)高中部学习,高中六个学期成绩均年级第一。193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前身)物理系,她以惊人的毅力同时修完数学、物理、化学三个专业课程,展现出非凡的科学天赋。1948年,她远渡重洋赴美留学,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徐迪金森学院数学学士学位,随后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固体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第一位中国女博士。</p> <p class="ql-block">留学美国时的林兰英。</p> <p class="ql-block">在美国求学期间,林兰英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挑战。作为实验室里唯一的女性,她不仅要克服性别岐视,还要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研究。一次实验中,她连续工作36小时,最终成功测综了硅单晶的弹性系数,这一数据至今仍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引用。1955年,她发表的《硅的欧姆接触的利备》和《错和硅的载流子抽出电极的制备》两篇论文,解决了当时半导体研究中的关健难题,使她成为美国半导体研究领域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林兰英博士。</p> <p class="ql-block">1957年,面对祖国的召唤,39岁的林兰英毅然放弃美国的工作环境和优渥的生活条件,谢绝美国公司开出天价年薪挽留这位天才科学家,并冲破美国有关部门的阻挠,以母亲病重为由,在印度驻美大使馆(因中美未建交)的帮助下回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当时国内半导体研究几乎一片空白,她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在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根硅单晶,第一台高压单晶炉,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使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直拉硅单晶技术的国家。此后,她又相继领导团队研制出砷化镓、磷化锦等半导体材料,使我国半导体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这些突破,为“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材料支撑。当第一颗人造卫星播放《东方红》乐曲时,也回荡着这位女科学家的智慧结晶。她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份赤子之心,照亮了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发展道路。</p> <p class="ql-block">林兰英与她的科研团队同事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林兰英的一生,是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一生。晚年时期,她仍坚持每天工作到深夜,指导年轻的科研人员。她培养的数十位研究生,如今都成为我国半导体领域骨干力量。2003年3月4日,85岁高龄的林兰英走完了她光辉的一生,但她留下的科学精神仍在激励着后来者。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第37988号小行星命名为“林兰英星”,这是对她毕生贡献的最高礼赞。</p> <p class="ql-block">从木兰溪到银河系,林兰英用她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其真正的科学家精神。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莆田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科学报国”的情怀,更看到了女性在科学领域可以到达的高度。今天的中国半导体事业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而这一切,都始于像林兰英这样的开拓者当初播下的种子。仰望星空,“林兰英星”永远闪耀,照亮着后来者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晚年时的林兰英仍坚持工作。</p> <p class="ql-block">林兰英院士作为中国半导体科学的奠基人,其卓越的贡献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和国际认可,以下是她的主要荣誉成就:</p><p class="ql-block">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p><p class="ql-block">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表彰她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特别是对我国第一根硅单晶研制的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1990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肯定她在砷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研究中的突破性进展。</p><p class="ql-block">1996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这是中国科技界的顶级奖项,授予她在微重力半导体材料科学领域的开拓性工作,尤其是太空晶体生长研究的国际影响力。</p><p class="ql-block">这些荣誉不仅对她个人科研成就的肯定,更折射出她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科技事业的赤子之心一一从放弃美国优渥待遇携关键材料回国,到她终身未婚投身科研的执着精神,林兰英用行动诠释了“国之脊梁”的深刻内涵。</p> <p class="ql-block">位于莆田的“林兰英院士故居”。门前的对联:</p><p class="ql-block">献身科学为国分忧半导体业数风流,</p><p class="ql-block">大家风范献身人类太空材料显神奇。</p> <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感谢原作者。</p><p class="ql-block">文字:紫山兰水据网络资料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