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罗锦亮</p><p class="ql-block"> 诗画结合这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诗来补充和延伸画作的意义和意境而相得益彰,增强其画作的文化内涵,从而使书画作品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近年我与老伴时寄寓于广州儿子处,因日无杂事而四处闲游,对所到之处的旖旎风光;或高山峻岭,或清潭泉石,或村野水乡,或深山古迹,或石湖幽榭以及社区园苑等,都印象十分深刻。回来后凭记忆及照片创作些国画作品。一来通过笔墨呈现山川林木的深翠层次与亭榭溪泉之迷人胜概,以景物之意象来营造出画中的诗情画意,二来结合揽胜的情趣逸兴,在画中题上诗句,使画作不仅仅是一幅图像,更多的是一种艺术思想的表达。</p> <p class="ql-block"> 石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广州市从化区东北部,这里风景秀丽,森林茂密,泉水潺湲从翠岭流入天池。海拔一千两百多米高的山峰,周围云雾缭绕,山道宛转盘绕着奇岩怪石直到山顶。</p><p class="ql-block"> 国画为体现山岭从高向低而望,采用深远法构图,云林叠叠,前景用浓墨远景逐渐虚化,以一种缥缈淡远的意象融入诗句。《石门山纪游》:“攀岩观瀑忆游踪,一路山深云雾浓。当日茂林穿出后,始知身在最巅峰。”画当然只是一种视角效果,当时那种在遮天蔽日的森林及云雾里,根本望不见山顶,只有沿着山道攀登,穿出丛林才恍然发觉居然人已在山顶上,我想,这种感觉只有诗之表达方得佳趣。</p> <p class="ql-block"> 广州增城畲族村有一处较为原始的村落,是属增城区正果镇东部罗浮山西北麓。这里风景清幽,松林郁翠,有禾雀花谷、柿树坡、枫树坡、扫把山飞瀑、梨花沟、枇杷谷等。其佳处在于层岩叠叠,山泉清澈顺斜崖而下,石阶盘旋沿山而上。两边古木偃蹇,其根宛如神龙蟠于岩石之中,畲族人家的村舍于山岭云雾间若隐若现,远近禽鸟婉转之声不绝于耳,丛林深处静静透射出午后日光,此景确称得上是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为体现老树之态,画面用焦墨写之以显苍劲古拙,两三笔点染以示野鸟飞逐。然而深山之幽静及听觉之意象还得以诗作为延伸。《曲磴幽村》:“弯弯曲磴绕高岩,老树如虬日半衔。物外人家云雾里,禽声天籁响松杉。”画之不足,诗以补之颇合意味。</p> <p class="ql-block"> 同样在增城区小楼镇何仙姑旅游景区内,有一处奇观称为“碧潭飞瀑”,大慨水底有小鲤鱼吧,也有人称为“小龙潭”,景区内的山峰峭壁千仞,青藤垂曳,给该景点增添了无尽的神秘与浪漫。这里奇岩怪石错落有致,泻落深潭的急湍飞珠溅玉,水气濛濛,洄旋的水流清澈明净,居然也有小鱼游动令观者十分悦眼。游客到此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景俨然也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当时有游客观后说此水流最终汇入珠江然后流入海一直到海南,此说不管有无根据,但此景能给人以创作灵感。回来后凭记忆作画,画中岩石数叠,泉流宛转落入碧潭,潭面浮有小鱼顺水口流于清江。画作完成后为增加画之意趣,题《作画纪游》:“揽胜归来意味酣,寄情笔下小龙潭。相传鱼入清溪后,一直随波到海南。”</p> <p class="ql-block"> 位于广州海珠区城市新中轴南段的海珠湖公园,是由内湖和外湖组成的。此处湖水清澈,游鱼潜跃,景点设有亲水栈道及观鱼亭等。汀洲种植了多种花卉及水松杉,使得整个公园如同一幅五彩斑斓的油画。由于生态环境良好,常见白鹭翔集,实属悠闲观光胜地。</p><p class="ql-block"> 国画着重画以水杉倒影映于湖水之中,波光粼粼小鱼自在。两只白鹭于渚石上一飞一立动静结合,画面只能给人于观赏之视角,如果在意境的营造上之含蓄,鸥鸟忘机,人与自然,自是诗词语言之妙。七绝《水色闲鸥》:“青杉石色透斜晖,来去悠游群鲤肥。最爱风轻烟水澹,白鸥无事傍湖飞。”颇有人鸟皆闲的意趣含于诗中。</p> <p class="ql-block"> 在广州寄寓之社区环境还不错,林木花圃绿化颇到位,草坪虽不大倒也养眼。每片住区都配有园亭及运动设施供居民小憇及健身。每日清晨闲步于园苑芳径,听鸟观花,偶尔活动一下倒也惬意。某日见有一少年坐于花棚下静静看书,同伴招其拍羽毛球他摇手谢绝又继续看书,阳光洒在少年身上,周围草色青青。这一情景俨然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啊!于是,上楼即兴便把所见印象再进行创作画于宣纸。画一人物于紫藤架下倚柱读书,藤花下垂,空隙透入阳光,石砌周围丛木茂密,小园草色湿笔点染……。最后画中留白处题上一首七绝《社区一角》:“芳草如茵晓日初,东园荫砌步徐徐。人招南苑拍球去,不及花棚静读书。”</p>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滘中路288号的广州市公共文化中心(俗称广州文化馆新馆),依托美丽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和海珠湖水系景观,其特色为曲廊重阁与悬桥相接,假山石洞与竹径相通,融合了传统建筑和园林空间的巧妙组合,以“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为设计理念,再现了富有生态环境的岭南水乡园林佳境。馆内建造有“广绣风雅园”“岭南翰墨园”“客家风韵园”“曲水观景园”等多个园区。</p><p class="ql-block"> 国画以浓淡的笔墨写出园中丛林蓊蔚,曲径迂回隐入岩隈,在岩顶修篁的掩映下横出一悬桥,桥上点缀一两人物,似惊叹于移步换景的美丽景观,图画之营造无非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间,然而,诗词更能增添其想象的意境。《园林游兴》:“林影泉声花草娇,画亭层阁绕山腰。闲穿奇洞登阶后,忽见悬空又一桥。”</p> <p class="ql-block"> 位于广州南沙区东涌镇南涌村启新路的“东涌水乡风情街”,沿河涌两岸皆独具岭南风情的青砖仿古建筑,两岸分布有水乡戏台、亲水码头广场及水乡渔猎展馆等,近年此处也多举办些具有南沙特色的疍家文化文艺活动。疍家又称艇户,以摇橹载客为生。这里有小桥流水,宛如浙江水乡特色。若伫立于桥上,静听水面摇橹之声穿桥而过,当属一种享受。</p><p class="ql-block"> 创作国画写一两乌篷微敧,体现船只载重摇荡之势,船篷里各坐有四五客人,疍家篷外摇橹正朝桥下而过。桥上立有游客俯瞰于桥下,周围林花簇簇戏台隐约,画面视觉虽着重于小桥上下的关系,但缺乏“声”之牵连。题《东涌水乡》:“半砌花亭接戏台,一湾芳岸碧松栽。忽闻桥下水声响,知是疍家摇橹来。”</p> <p class="ql-block"> 位于广州市黄埔区萝岗处的萝岗香雪公园,冬至前后梅花如雪,据说这“十里梅林”的美景始于宋代,因此“萝岗香雪”胜景由此而来,也是羊城八景之一。向来广州人有形成一种冬至去萝岗赏“雪”的习俗,以此来弥补广州无雪的遗憾。就连郭沫若先生游此地后也留下了“岭南梅花浑似雪,萝岗香雪映朝阳”的佳句。</p><p class="ql-block"> 去年我来这里的时候已是秋天,自然见不到梅花。但园里却幽径滋苔,树根缀绿,虽见不到梅花却欣赏到梅的枝干,枝干之美能给人一种苍劲有力的感觉。其弯曲和转折形态各异,树影受阳光的映照,在地面上形成了疏影横斜的美感,此行还是觉得收获满满。凭此记忆回家即取纸作画,以焦墨写出梅枝之态,屈曲横斜,参差穿插,写枝干在于挺拔以见力度。远景数抹淡墨以示秋烟漠漠,体现梅之韵味与淡远的空灵效果,最后题七绝于其上,《过香雪公园》:“休嘲秋日亦寻梅,曲径林间缀满苔。知是经冬方放蕊,惟看铁骨玉姿来。”</p><p class="ql-block"> 近年在广州所游览的还有不少地方,在此不一一赘述。当然就诗画艺术而言,自忖才疏学浅还得请教于艺坛方家。上面文章意不在探讨绘画理论,也不在探索题画诗的句法与技巧,而当作一种生活记录与体验,在诗画间寻找另外一种闲适雅趣的生活情调,通过诗的意象与画面的意境相互融合,来追求更为开阔新颖的艺术效果与艺术境界的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