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含鄱口

黄河

<p class="ql-block">它势如奔马,又宛如游龙,神气活现的横亘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张着大口似乎要鲸吞鄱阳湖水,因此得名。 含鄱口的奇妙就在于一个“函”字,造成“千里鄱湖一岭函”的气势。宽敞的空间 ,辽阔的视野,低舒的葱茏,山的静止,水的流动等种种情致极度不相同的美相互对照、相互辉映、相互连接成为一体,幻妙与旷达是这里的精妙所在,魅力所在。 含鄱岭上有4处建筑。岭南端建有一石坊,四柱三门,坊中央镌有“含鄱口”字样,其左右分别刻有“湖光”、“山色”四字。坊后山脊上有一伞顶圆亭,红柱绿瓦分外醒目,名含鄱亭。岭中部有一座雕梁画柱的方形石亭,名望鄱亭。望鄱亭往北40米还有一座半隐的“忘归亭”。这组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林“藏”、“露”结合的特色,高高耸立在岭脊上,但又被山脊、林木所排映,显得格外和谐自然,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漫步在岭脊上,北可望五老峰,东可瞰鄱阳湖,南可眺大汉阳 峰,西可观庐山植物园,这大概便是游人若鹜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乍雨乍晴云出没,山雨山烟浓复浓”。当你兴致勃勃地观看岭下风光时,霎时间,薄薄的雾自湖中缓缓升起,越来越浓,越来越大,转而变成白絮,变成云烟向山岗上涌来,攸忽间,峰隐湖失,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伸手可触。人在雾中行,仿佛进入了一个混浊世界,使你感到迷蒙,茫然。明代诗人王世懋对此深有体味,他在《度含鄱口》诗中云:苍虬绛节度峥嵘,下界微茫勺水明。最爱他山云似絮,不知身在絮中行。至于含鄱口的险要,则要数清代诗人曹树龙写得时最真切:高空谁劈紫金芙,远水长天手可揄,拟似巨鲸张巨口,西江不吸吸鄱湖。</p> <p class="ql-block">从五老峰下来,觉得天气不错,想着去含鄱口一览鲸吞鄱阳湖的壮观。但是到了以后,看到山梁上露出了真容,大口云雾还是没有退去,云吞含鄱口也是一个不错的景观。站在含鄱口观景台上,只见青峰下白茫茫的云层,硬生生将一个含鄱口吞没其中,没有留下一点印迹。</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游人不少,多是坐览车去看大口瀑布的。返出来就走进了树根裸露的柳杉林。</p> <p class="ql-block">含鄱口裸露横生的杉树根属于落羽杉(或池杉)特有的‌呼吸根‌,这是植物为适应长期水淹环境演化出的特殊形态‌‌。具体机制如下:</p><p class="ql-block">生理功能‌</p><p class="ql-block">通过裸露的膝状根直接吸收氧气,解决土壤缺氧问题‌‌1</p><p class="ql-block">兼具通气、固着和贮藏养分的多重作用‌‌2</p><p class="ql-block">能感知环境变化(如湿度、含氧量)并调节代谢‌‌。</p><p class="ql-block">‌形成原因‌</p><p class="ql-block">含鄱口地处庐山湿地环境,土壤长期积水导致常规根系呼吸困难‌‌。</p><p class="ql-block">风浪侵蚀可能加速表层土壤流失(类似"高跷树"形成原理)‌‌。</p><p class="ql-block">属于植物界的‌变态根‌现象,与榕树板根同属生态适应范例‌‌。</p> <p class="ql-block">笔直苍翠漫坡杉,</p><p class="ql-block">遮天蔽日雄姿展,</p><p class="ql-block">黄土不掩裸树根,</p><p class="ql-block">根横铺地土难寻,</p><p class="ql-block">土壤缺氧气根生?</p><p class="ql-block">水土流失裸根成?</p><p class="ql-block">多处埋土覆盖中,</p><p class="ql-block">留片景观引游人。</p><p class="ql-block">从含鄱口回去就结束了庐山之行,准备下一站井冈山红色根据地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