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升元年间(940年),初为“庐山国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中央政府在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后历经宋、元、明、清多次修缮与扩建,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p> <p class="ql-block">相传书院前身追溯到南唐的李渤隐居在读书处。因李渤曾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p> <p class="ql-block">南宋朱熹重建书院并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影响远播海外。明清时期多次修缮扩建,成为科举教育的重要场所,直至清末书院制度废止。</p> <p class="ql-block">书院大门是一座双层飞檐单门,门上高悬明正德年间李梦阳手书的"白鹿洞书院"横额。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p> <p class="ql-block">书院座北朝南,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均为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结构上看,多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以明、清建筑为主,屋顶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第一个院落为先贤书院。院门上悬有李时达手书"先贤书院"横匾。门左又有原中央领导李铁映手书"朱熹纪念馆"金字黑漆竖匾。</p> <p class="ql-block">先贤书院由中门分为前后两进。前院辟作一个花圃。丹桂亭为光绪四年(1878年)为纪念朱熹手植丹桂而建。朱熹亲手种植的两株桂花树,树龄逾800年,象征书院文脉传承。</p> <p class="ql-block">朱子祠为清康熙年间所建,专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作为朱熹纪念馆,室内还陈列《朱熹生平事迹》。</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揭示》为朱熹制定的学规,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首部系统学规。</p> <p class="ql-block">报功祠位于朱子祠西,原称先贤祠、三贤祠。曾先后祀李渤、周濂溪、程颐、程灏、张横渠、陈了前、陶靖节、刘西涧父子及其他有功于白鹿洞书院之诸先贤。祠内陈列《白鹿洞书院史展览》。</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院位于先贤书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二个院落。棂星门为此书院入口标志,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47年),原为木构建筑,后改为六柱五门的石坊,刻有“棂星门”三字,寓意人才辈出如星宿。</p> <p class="ql-block">过棂星门,就是泮池,状元桥横跨泮池。正前就到礼圣门。礼圣门将棂星门院辟为前后两进,礼圣门原称先师庙门、大成门,上书颜体"正学之门"。</p> <p class="ql-block">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古时孔子尊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者"。礼圣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有石雕先师孔子行教立像,上悬清康熙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有石龛、石香炉、石花瓶等。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殿中左右神龛有线雕"四圣"石像: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于、亚圣孟子。</p> <p class="ql-block">白鹿书院位于棂星门院东,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三个院落。白鹿书院门楼重檐灰瓦,檐下花岗岩石额上由赵朴初题写"白鹿洞书院"匾额。门内又是一个小院,东西各辟出一排厢房,廊柱卜有诗联。西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p> <p class="ql-block">御书阁又名圣经阁、圣旨楼。始建于南宋,现阁为清康熙五十四年重修,庑殿顶建筑,二层正中有"御书阁"竖额,阁外柱有题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阁中曾藏有皇帝御赐典籍,现为书院文物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又名彝伦堂,原为书院讲学中心,取“明人伦”之意。为明朝时期建筑,堂内现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安世鼎撰写的《御书阁碑记》。现在内部复原讲学场景。</p> <p class="ql-block">明伦堂后有一白鹿洞,传说为李渤养白鹿处。山壁上挖出的半圆形石洞,高约4米、宽4米多、深6米多,一只小石鹿蹲卧在石基上,后面一块石碑刻有《大司马大中丞蔡公重兴白鹿洞碑记》。白鹿洞书院最初没有洞,有人认为这是一件罕事。明嘉靖年间有人祭山开洞,置石鹿于洞中,这是一尊跪式石鹿,双耳直竖,神态机敏,这尊石鹿是书院仪存的明代实物。</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上建筑思贤亭,为纪念历代书院山长(院长)而建。呈正方形,木结构,歇山顶,中开一门,四边有木制花窗,台上四周有石板围栏,栏中镶有石刻。 思贤亭依山而立,为全院的最高点,可俯瞰书院全貌。思贤亭旁有古树参天,石刻众多,环境幽静。</p> <p class="ql-block">白鹿书院东侧是紫阳书院,为进入书院大门的第四个院落,因朱熹别号为紫阳,故名为紫阳书院。花岗岩门楼上,由冯友兰先生题写"紫阳书院"四字匾额。庄重古朴,彰显出书院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全院由中门分为二进。前院两侧有碑廊,有修建记文、洞规教义、诗词歌赋、游记题词等各色字碑。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紫霞真人手书的《游白鹿洞歌》。相传明万历年间,一位身着麻衣芒鞋的道人云游至白鹿洞。饱览这里的山川景物之后,信手采一把蒲草,在院墙上写下这首长歌,落款是紫霞真人。学子们闻声赶来,只见墙上游龙舞风,墨色灿然,却不见道人的踪影。人们盛传,这紫霞真人就是明嘉靖年间的头名状元罗洪先,弃官后云游四方,晚年隐居庐山。</p> <p class="ql-block">穿过中门,正北面即为行台,这里曾是学子们学习和交流的场所,整体建筑为四柱五间的长方形平房,体现了传统书院的风格和布局。行台现用作"白鹿洞书院历代名人蜡像陈列馆",其中陈列"李渤与白鹿"、"朱熹与生徒切磋"等神态逼真的蜡像群。</p> <p class="ql-block">延宾院位于紫阳书院东,为书院的最后一个院落。延宾馆建成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用于款待四方来客。当时的洞主胡居仁作《延宾馆记》,文中记述白鹿洞书院盛况:"好古学义之士,自公卿以至岩穴之贤,来游是洞者接武联镳"。</p> <p class="ql-block">延宾馆最北端的春风楼,为历代洞主著述下榻之处。</p> <p class="ql-block">独对亭在延宾馆东南,六柱六面六翘角,斜坡亭面。这里西对五老峰,下临圣泽泉,崖石峻峭,涧水湍急。取名独对亭,意即朱熹的理学思想可与五老峰相对。</p> <p class="ql-block">书院旁的溪流,朱熹命名贯道溪,取“贯穿圣道”之意。独对亭东行数十步,贯道溪在这里遽然劈为两支。溪上石桥独立,桥下溪流出峡,飞湍陡绝,大石横枕。巨石刻有朱熹手书“枕流”二字,相传为朱熹休憩、思考之处。名为枕流石,石桥名为枕流桥。</p> <p class="ql-block">峡门中水石相激,怒若飞霆,激起而喷,若烟若霞,这是书院中一处胜境,称为小三峡。周边还有钓矶石、漱石、鹿眠场、流杯池等胜迹,与枕流桥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1980年,电影《庐山恋》在这里摄下了周筠与耿桦第一次相见的情景,影片的热播使枕流桥的知名度进一步提升。</p> <p class="ql-block">峡口区域景色优美,周边还有许多先贤遗存的石刻,相传其中“枕流”“白鹿洞”“自洁”等石刻均为朱熹手书,李梦阳手书“砥柱”“观涧”,"流芳"两字为陈宓所书。这些题刻不仅为枕流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书院的学术传承和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深远的文化影响而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在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