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漫步燕园,激情满怀,往昔回忆如潮水般涌来,心中充满对母校深沉的爱,遂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激情似火返燕园,</p><p class="ql-block">校庆欣逢百廿年。</p><p class="ql-block">六秩三秋思旧梦,</p><p class="ql-block">万千感慨涌心田。</p><p class="ql-block">博雅塔下传薪火,</p><p class="ql-block">未名湖畔映皓颜。</p><p class="ql-block">昔日青春书卷伴,</p><p class="ql-block">今朝华发忆从前。</p> <p class="ql-block">每年五四是青年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这一天也是北大校庆纪念日——知道的人可能就少了一点。5月3日是北大校友返校日是近几年的新规定。过去,我作为校友都会在五四那天回校参加学校为广大校友专门举办的活动。记得每次都在农园食堂的大餐厅里,济济一堂。台前是校领导和校友会的负责人一字排开,坐在那里看大家陆续进场,然后在大屏幕上放映是年来各地校友会的活动照片更录像。每次都是校友会办公室主任作开场白,讲这讲那,无非都是一年来他们做了那些工作,成绩斐然。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会议基本结束,很快就到了午饭时光,每位校友手里执着一张餐劵(自付是十元还是二十元记不清了),然后在大师傅的餐台前一一领菜。内容自然超过所付的区区小钱,吃得很好。食堂很大,桌椅很多。两侧挂满了校友拿来展示的书法和绘画作品。</p><p class="ql-block">好几次在这样的聚会中,遇到过单位的同事,如郑国才(阿才),还有施宝琴——可惜他们现都已离世了……</p> <p class="ql-block">把“嘉年华”(Carnaval)巧妙地改成了“家年华”,突出了“家”,校友们看了自然会有“家”的感觉。回母校,有“母”就有“家”。北大人的确聪明啊!</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回家就首先在这里报到,说一声:“我们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我和老陈老贺都是同学,陈是俄语系的,贺是从俄语系转到西语系法语专业的。我和他们俩约好了九点钟在东南门见。在他们到来之前,我排队领了购买体恤衫的优惠券。原价贵,优惠后只要12元,凭劵到北大文创中心去买。刚刚领完劵,陈和贺到了。他们当然也去领劵了。这时候,一位手持摄像器材的漂亮的姑娘走近来,问道:老学长,我可以采访您吗?我说:可以啊!陈、贺二人这时候也凑近来,接了话头。于是乎一场三人同频的采访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我加快了语速,争取更多的时间。从上个世纪的56年一直讲到毕业的那年——1962年。无非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老师的教诲,永远不忘博雅塔和未名湖,北大就是母校,母校就是母亲。激动、感恩的话接连不断,大约也就是五分钟的光景,把要说的活都说了。临末了,还没忘记加了姑娘的微信,她叫张琪琪。还有一位娇小的女孩子,她听我讲曾经在东语系印地语专业读过书,她很感兴趣,便接近我,和我攀谈起来。我听她说是学乌尔都语的,我就用印地语与她对话,印地语与乌尔都语是相通的,书写的文字不同,但口语对话没有问题。我说了几句,她都听懂了。女孩子才大二,我也高兴地加了她的微信。我结束了在这里的逗留,时间宝贵,我告陈贺两君,说我与北大外院老师有约,就不能和你们一起同行了。匆匆道别后,便向大讲堂方向走去。那里离太阳中心、北大文创店近。七拐八拐,终于到了。用优惠券化十二元买了一件体恤,还买了手提包就径直走向北大图书馆。图书馆我们俩已经进去过,还拍了许多照片,今天人多就不去凑热闹了。</p> <p class="ql-block">这张是和张琪琪、乌尔都小姑娘以及陈、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大的文创品和伴手礼,价格不菲。</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邱德拔体育馆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和北大校友摄影俱乐部的小刘(刘军霞)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进了东南门,一路上都有路边鲜花相伴。</p> <p class="ql-block">都是真花,可不是塑料花啊!</p> <p class="ql-block">一朵漂亮的月季花吸引了我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邱德拔体育馆前的广场,每次返校日,各个院系都在这里摆摊,迎接校友。</p> <p class="ql-block">在百年大讲堂前留影。我上学时这里是大饭厅。</p> <p class="ql-block">大讲堂是北大师生举行各种大型集会的理想场所,这次本想进去看看。不料,工作人员挡驾,说,这是生命学科包场,闲人莫入。我抬头看高高悬挂的横幅,果然写着“热烈庆祝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百年华诞”。同事俞老告诉我,他老伴的妹妹是科学院院士,今天应邀参加了这场庆典。生命科学了不起,与量子力学相结合,能空前深入地探索到生命的秘密,从而找到打开人类至今未能解决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隐现在绿丛中的大讲堂屋脊。</p> <p class="ql-block">这是新的图书馆。原来位于西校门附近的大图书馆现在已经改为档案馆了。当年到图书馆抢座位的情景还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新图书馆的侧门建筑式样我非常欣赏,可惜,这次没时间了,不然我会好好拍它几张。</p> <p class="ql-block">这是拍电影时导演的取框镜,谁想出来的,很有创意。影片的片名是《百年辉煌,生生不息》。可惜光线被框架挡了一点,面部的影像不全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只能沿着讲堂四周转了一圈。看到各种文艺演出的海报,十分羡慕。我在北大时可没有这个福分。</p> <p class="ql-block">居然还有海顿的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我和杨老师约定十一点钟左右,在博雅塔下集合。时间未到,我便向花神庙方向走去。</p> <p class="ql-block">刚走近花神庙,就接到杨老师的电话,说他已经到了。我们连忙往回走,远远的就看见他了。</p> <p class="ql-block">我说,我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比这里幽静多了。那天,在博雅塔下停了一辆大餐车,卖各种吃食,凭劵还有优惠,所以人特别多。有的人买了就在那里“消灭”,所以格外拥挤。杨老师带我们一个拐弯,眼前絛忽出现一片静土。两三顶遮阳伞下一张张精致的小圆桌。只有三两位坐客在那里休憩。博雅塔俨然矗立在背后。</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北大教师食堂。再一看,写着《北京大学教师之家》。看来不光是教师用膳的场所,估计教师的好些活动也可能在这座颇似教堂的建筑物里举行。落座后,侯映红老师还没到。说到杨、段两位外院法语系的老师,还得追溯到两个月前那次在我家的采访。</p> <p class="ql-block">记得是3月1日那一天,两位老师很辛苦的爬了四层楼,风尘仆仆来到寒舍。为了给《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史》收集素材,对本人进行专访。得亏我事先做了准备,照着稿子念了一通。</p> <p class="ql-block">他们一再表示感谢。这之后我们从校友变成了很好的朋友。经常互通音信。通过他们,我也得到了好多母校的信息。毕竟他们是留校的在职老师,对法语系的人和事知道得很多。</p> <p class="ql-block">他们在我家进行采访。</p> <p class="ql-block">这是段老师。</p> <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与杨、段两位老师人围坐在一张圆桌上,听他们讲北大的故事和法语系的趣闻轶事。我问,这食堂的天花板怎么那么高啊?杨老师说,这里原来是个锅炉房,有锅炉,自然那房顶就高了。后来学校决定给教师建一个食堂兼会堂的场所,称作《教师之家》。负责改建的工程师匠心独具,充分利用原锅炉房的高度优势,建造了一个不像食堂的食堂。按我戏说,改成一个教堂也没问题。正中央,安放了“大学堂”三个大字,十分气派。</p> <p class="ql-block">杨老师告诉我们,这里平时老师们基本上都是点“份饭”,个人点个人的,今天你们两位想吃什么,可以在Menu上随便点。恭敬不如从命,我点了泰式菠萝鸡肉饭,老伴点了披萨。</p> <p class="ql-block">边用餐,边听杨段二位讲述北大的新闻。他们说,北大现有四万名学生,此言一出,我吓了一跳,哇塞!有那么多呀!更没想到的是本科生只有两千多人。其余都是读研、读博以及进修生。每年的经费高达两百个亿。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事业有成的校友们的捐赠。北大校友遍天下。可以想见他们的贡献有多大。生命科学是北大的骄傲。今天燕园里风头最足的是生命科学百年庆典。我一位同事夫人的院士妹妹也应邀来北大与会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教师之家的确像个温馨的家。</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学术与温暖同行——这句话说得多好!</p> <p class="ql-block">鲁迅,蔡元培,李大钊——伟人们与北大教师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午餐结束后,我们与两位老师握手告别,一再感谢他们的热情款待,希望以后再聚。我们沿着未名湖,迤逦而行,不知不觉来到了一体。这是北大第一体育馆,简称“一体”。回想当年在体育馆里学打篮球🏀的情景,看看如今自己步履蹒跚、鹅行鸭步的样子,感慨万千,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大五四体育场。今天要举行赛跑运动会,很多老校友积极参加。在邱德拔体育馆偶遇的北大校友摄影俱乐部的刘军霞告诉我,她也要参加跑步。后来在会长做的视频里看到了她矫捷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倒退十年二十年,我想我也很可能报名参加。遗憾的是“时间到哪儿去了?”,不知不觉,我已经走进耄耋老人的行列里去了。</p> <p class="ql-block">什么叫“低心率健康跑”?我理解就是慢跑呗。筹备这次活动的都是会编词儿的学弟学妹,聪明过人。什么“百廿七程奔跑路,万里同❤️北大情”,多会说呀!</p> <p class="ql-block">记不得在哪里遇到一尊老子石雕像。北大什么都研究,孔子,老子,还有佛学研究院。不知道有什么北大不涉猎的。</p> <p class="ql-block">差一点忘了说“新太阳学生中心”了。每次来北大这里是必到之地。北大书店我没少买那里的书,纪念品商店没少买那里的笔记本,书签,钥匙链,还有体恤衫。</p> <p class="ql-block">这里与我最“不友好”的是那么深、那么多的台阶,看见大学生连跳带蹦地往下走,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在东南门排队领到的优惠券就在这里交12块大洋,兑换一件带“PKU”印花的T恤。文创店里你拥我挤,匆匆买了一个手提包就离开了。</p> <p class="ql-block">终于来到未名湖畔。因为是上午,阳光从塔的背后射来,只能拍到塔影。一位青年学子帮我们拍了合影。秋天的北大,枫叶🍁满树,我多年前就曾趴在岛亭沿岸的岩石旁,拍下过一张“红叶抱塔”的美片,得到丽人老师和众摄友的夸赞。</p> <p class="ql-block">老伴手系的包包就是在北大文创店买的。</p> <p class="ql-block">石舫据传是当年和珅“淑春园”里的旧物。和珅羡慕颐和园里的“清晏舫”,遂仿制之。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石舫上的建筑付之一炬。石舫本为帝王特有,如今,时过境迁,已成为学子和游人流连之处。在此观湖望塔,无疑穿越时空,进入历史画卷。</p> <p class="ql-block">隔岸观望石舫,景色怎不怡人。</p> <p class="ql-block">大洋彼岸的同窗学妹知道我要回母校,求我一事。她说,59年,曾于湖心岛上的岛亭与心上人“热吻”定情。故希望我代她上岛一游。代游自然没有问题。老伴就在身旁,我可没法、也不好意思代替学妹,重演那浪漫的那一幕啊!</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两位大学同学——他们是十足的金童玉女。</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用“豆包”给他们俩做的热吻片。不过,这不是在北大岛亭上进行的。</p> <p class="ql-block">未名湖畔的浪漫一吻。</p> <p class="ql-block">这里原本有个新华书店。</p> <p class="ql-block">要上湖心岛看岛亭,必然要跨过这“西式平桥”。没想到,这桥也是圆明园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女大学生带着她远道而来的妈妈到这里来看看她读书的地方有多美。</p> <p class="ql-block">孩子跟着妈妈游燕园。</p> <p class="ql-block">生命科学,百年华诞。</p> <p class="ql-block">在湖心岛和德、才、健、备四个“斋”接壤的地方,风景尤为秀丽。这四个斋原先是教师(讲师一级的)的宿舍。现在,据称,已经都变成各研究领域里的办公地点了。</p> <p class="ql-block">靠近“西式平桥”的那个“斋”可能粉刷不久,大红柱子分外鲜艳。很少有人注意到,从侧面看,可以出现一个宫殿式的景观,几乎可以和故宫某个大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立柱侧</span>门的画面媲美,且有一定的透视效应。</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画面的最远处,有纤细的人物在活动。摄影的取景多么重要,我想,不必我在此啰嗦。我也不能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可以毫不谦虚地说,这两张,应该能得八十分。</p> <p class="ql-block">我们每次来北大,民主楼前合影是“规定动作”,必选项目。我在这栋小楼里,度过了最宝贵的五年青春,为我日后走上社会,走进生活的大熔炉里锻造自己,积累了基础知识。百年后,即使在天堂,也会时时念及这栋小楼……</p> <p class="ql-block">我注意到燕园的路灯也不断变着花样。</p> <p class="ql-block">春花烂漫的时节已经过了。这时候燕园里花草不多。看到一片紫色的小花,不识是何种花草,查了查“豆包”,才知道这是马蔺,鸢尾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朵呈蓝紫色或淡紫色,花瓣较为细长,常成簇开放,叶片坚韧,为灰绿色。</p> <p class="ql-block">“豆包”告诉我,这是流苏树。流苏树属落叶乔木。树形高大优美,枝叶茂盛,花朵呈白色,聚伞状圆锥花序,如流苏般下垂,花期时满树白花,清丽宜人。</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了鸣鹤园,恰逢流苏盛开,美不胜收。此处我常来,每次我都留连不舍,伫立不归。这次有夫人作陪,不好久留。</p> <p class="ql-block">过了这座小石桥,往深处走去,可以看到一根汉白玉石柱,上刻“大学堂”三个大字。石柱下方,还有一本摊开的石质大书。这次我们没有去看,因为都感觉累了。</p> <p class="ql-block">华表是西校门办公区的标志性艺术和历史性的物件。天安门广场、原北京图书馆的广场上都有华表。大连的星海广场上也有一对华表。</p> <p class="ql-block">办公区是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凡来北大参观的没有不到此地留影的。</p> <p class="ql-block">校友桥是进出西校门的隘口。走出这座桥即是西门,就是要离开北大,离开燕园了。</p> <p class="ql-block">恋恋不舍地又拍摄了桥堍的一片绿树林。</p> <p class="ql-block">即使进不了北大的校门,在《北京大学》匾额下拍一张照也算不枉为来此一趟。</p> <p class="ql-block">大人小孩,挤成一团。</p> <p class="ql-block">一年一度的校庆和返校日结束了,365天之后,希望还能再返校,即使蹒跚而行,也将坚持,直至坐轮椅而来。</p><p class="ql-block">母校母校,没有北大,哪有我的今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