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所遇新移民所感

耿直牛哥

<p class="ql-block">作者:耿直牛哥</p><p class="ql-block">图片:赴德同事所摄</p><p class="ql-block">2010年11月刚从广西挂职回来又急匆匆赴德参加学习考察。</p><p class="ql-block">虽未去过德国,但理性的我接到通知后也没有反应与感觉,因几年前去美国的感觉就如此而已,听老外讲课,交流座谈,参观企业,看国外景色、住中国店、吃中国餐,由华侨翻译陪伴,国</p> <p class="ql-block">这次德国考察除了在不莱梅科技大学听课,几个城市工商协会的拜访外,就是重复同一样内容,每天长途乘车去各个城市的广场、市政厅、教堂、城堡,对德国大小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考察、参观。20天下来走了德国一圈,行程3700公里,所走的地方除了汉堡、柏林、波思、汉诺威、慕尼黑等几个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城市外,其它的连地名都记不住。</p> <p class="ql-block">但德国的欧式古建筑,风格各异的别墅和延续几个世纪的有轨电车,自然朴真的园林以及德国人在星期日和公共场所的幽静和宁静,在驾车中的守规守矩和对啤酒、足球的喜爱和执着,倒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德国之行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深思,德国这么一个资源贫乏、人口8000万、地域30多万平方公里的二战战败小国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里成为当今全球的经济大国,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随团的一位华侨女翻译,原武汉大学英语教师,在德国汉诺威攻读博士学位后移居德国,名叫张菲露(化名),年龄35岁左右,个子骄小,德国知识渊博,普通话不错,口才伶俐,语言尺度把握很好,大家都非常认同她。可她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位德国地道的翻译也不一定有她对德国政治、经济、城市、文化、人文了解得深透,确实太厉害了,我都感到有些惊讶。她对大至德国整体情况,小至每一个小城的历史人文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值得佩服。我在认同她的同时,也对她有些反感,反感的是作为一个中国人,除了形象语言是中国人外,其它已找不到中国人的影子,是完全被西化了的一个人。从她给我们介绍的时时刻刻、字字句句都反映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德国什么都比中国好,特别是介绍德国的历史怎么悠久、文化怎么灿烂,德国人怎么优秀、素质怎么高呀,当然,她介绍的这些对我们了解世界、了解他国的历史和文化是有很大帮助。但我觉得一个侨居在异国的中国人,一个在中国长大、成长的新移民,在国人同胞面前,应该有中国元素的乡情乡愁乡念,让同胞们感受到新移民可爱可信不是很好吗,应该给国人一种思考、希望和力量的内容,让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和文化遍及全世界不是更好吗。</p> <p class="ql-block">我们为什么有些很有文化价值的东西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留呢,而德国政府对历史文物和古建筑花巨资进行修旧如旧的作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就中国与德国对文物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该怎么看,我有些忍不住的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对于我提的问题,她很聪明地回答说,就是让你们去思考呀!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哟!原来她已不是中国人了!</p> <p class="ql-block">中国与德国这种先进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差距,但中国的发展,中国的进步已引起世界的关注,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中国的政策,中国的变化影响着世界,世界的发展,世界的进步已离不开中国,中国需要世界智慧,但世界也需要中国智慧已成为越来越多西方人的认同,一个新移民人在国人面前怎么连这一点认识和感悟都没有呢?我想,是不是因自己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国,家国情怀太重,或者是因为一生从政的缘故,对这一代新移民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0.12.05星期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