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目录</b></p><p class="ql-block"><b>1、卷首语——徐品</b></p><p class="ql-block"><b>2、探幽海南北黎古村——尹晓晖</b></p><p class="ql-block"><b>3、太行深处,有一条通往世界的路——雨擎</b></p><p class="ql-block"><b>4、北京行记——王东武</b></p><p class="ql-block"><b>5、漫道凌空清梦里,瑶池谁许镜中来——付学斌</b></p> <p class="ql-block"><b> 记录我们眼中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b> 徐品</b></p><p class="ql-block">这一期,我们选发了尹晓晖、李永宏、王东武、付学斌四位文友的游记文章,我觉得这就是他们眼中所看到的真实世界,有他们的所感,有他们的所思,真实记录了他们所看到的现实,他们所想到的历史……这正是我们纪实风所期待的类型。</p><p class="ql-block">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愿我们的纪实风能够越办越好,愿我们的作者越写越精,给各位文友带去丰富精美的精神食粮。</p> <p class="ql-block"><b> 探幽海南北黎古村</b></p><p class="ql-block"><b> 文/净缘</b></p><p class="ql-block">因为网间视频的灼眼,那奇异的南洋骑楼,沧桑的时空残痕,还有曾经的海南闹市,仿佛让人骤然穿过百年之前的南海小岛。残冬里,从东方碧桂园海逸半岛出发,沿感恩路北行5.8公里,便到了海南著名的北黎古村。</p><p class="ql-block">及至村口,如若没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和偶尔驶过的车辆,整个村子的空旷幽深,着实会让人顿然不寒而栗。视野里经久的残墙断壁,黧黑的屋脊,还有白墙上留下的大片刺眼霉痕,都仿佛笼罩着错打误撞,仿佛把人推进了聊斋的故事里。这时,只要身边有一点异样的声响,都会猝然心惊肉跳。</p><p class="ql-block">捕捉视觉冲击是摄影人的本能。远远望去,恍若瘦骨嶙峋的身躯伫立在轻轻摇曳的海岛风中,已经是够典型化的时空反差了,空旷的村落,焦色屋脊与刺眼霉墙的光怪组合,足以让手中的相机不由自主地微微战栗。而且这些百年以上的低矮楼群残壁中所透露的,或醒目楼台,或典雅雕栏,建筑风格散发着足足的南洋韵味。</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曾经到底发生过什么?一种强烈的好奇,在电子快门频繁曝光的同时,不得不去探访这古村的曾经。庆幸,古村里尚未完全人去楼空,仍有散落的人家居住。门口晒太阳的老人,或是偶尔出来晾晒衣服的妇女,并不介意来村里游览和拍照的外乡人,也许面对这些惊奇的眼神久了,也便习以为常了。与村里人的交流很顺畅,想知道什么都会告诉你。说到他们现在的生活,多少还是有些无奈。那些家境条件好的陆续都搬迁到城里了,留下的早已习惯了这里简单古朴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当地政府很睿智,知道这些年来岛上过冬的外乡人对旅游的热切,便把古村开发成了别致的免费旅游景点。一些北方的文化人独具慧眼,纷纷来这里以每月500元左右的低价房租,创建不同风格的个人工作室,让古村又添了不少现代气息。村中央还有自由参观的“东方市北黎历史博物馆”,记录着北黎古村的变迁沿革。</p> <p class="ql-block">北黎村位于东方市西北郊,原名长兴,居民为俚人(今黎族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可一直追溯到汉朝,至隋大业三年(607年),长兴村成为感邑辖地最北边的村庄,称为北边俚,后“俚”逐渐演变为“黎”,长兴村也因此更名为北黎村。</p><p class="ql-block">北黎古村建筑风格独特,多为民国时建造的南洋式骑楼。历经百年沧桑,如今这些老屋越来越陈旧,多数已经残败荒废,由于年久失修,一些已化作残墙断壁。骑楼式建筑是一种流行于热带地区的近代商住建筑,最早由英国人建造,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骑楼多见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的海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沿海侨乡地区。</p><p class="ql-block">古村建筑透露着当年的繁华。一百多年前,走南洋是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渔民选择的一条谋生道路。也许思念叶落归根吧,有些赚了钱的,便回到岛上建家族的巢穴,也就有了今天的北黎古村。古村的昔日,是当地八所镇(东方市的前身)繁华之地。“八所镇”原名“八所口”,这里地处沿海,曾有八个较大的渔村,因此得名“八所口”。随着镇子的发展,名字逐渐演变为“八所镇。还有另一种传说,“八所镇”由来与东汉时期的伏波将军马援有关。相传他在戎马生涯中曾挥师渡海入琼,并派十个所(军队的编制名称)兵马守护北部湾畔。而八所镇正是这十个所中的第八个,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北黎村便是海南岛西部的重要商业城镇。清朝时,北黎周边沿海开始大兴盐田,有了当地经济的繁荣。民国时期,北黎村已发展成为热闹的市墟,且商号、茶楼、酒肆、戏院等一应俱全。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一场洪水改变了北黎村命运,当地的市墟中心也逐渐迁移到了今天的东方。如今游人能够捕捉的,只有星星点点的痕迹以及当地村民祖辈留下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北黎古村风蚀的残墙裸露出的薄片状红砖是当时制陶业的一个缩影。据说这种红砖由南洋地区运到此地,可称作当时陶艺的活化石。墙体中镶嵌的珊瑚礁和贝壳,不仅美观夺目,且有冬暖夏凉的作用,可见当时海岛民间建筑工艺的发达。宽敞的门窗则一改南方民居习俗,有了浓郁的西式建筑气息。</p><p class="ql-block">无独有偶,新年前夕,去海南儋州游览东坡书院时,偶得东坡先生在海岛上留下的抒情七律《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人的情怀与海岛风光浑然一体,凝结成为情与景的交融,便是生命的自然企及吧。“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描绘了海岛月色的静美,唯美已远远超越了时空的制约。“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儋州三载流放过去,内心升腾的仍是“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的难舍情怀。</p><p class="ql-block">也许这就是海南小岛的人文历史魅力吧。</p> <p class="ql-block"><b> 太行深处,有一条通往世界的路</b></p><p class="ql-block"><b> 雨擎</b></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是前年吧,白姐从河南归来,兴冲冲地对我说:你一定要去郭亮村看看,那里有一条“挂壁公路”,是世界第九大奇迹!她眼中闪着光,我心中也种下了好奇的种子,只因所谓忙着各种事,未能成行。</p><p class="ql-block">直到有一天,学兰发来一张旅游路线图,我一眼看到“挂壁公路”赫然在列,便毫不犹豫地报名了。其它景点去过也无妨,只为这一条路而奔赴,足矣。</p><p class="ql-block">出发前,我特意没有去百度查询资料。不是不想知道,而是不忍破坏那尚未被证实的想象之境。我愿让心中的郭亮村,保持那份原始的神秘。在我的想象中,那该是一道奇观——在八百里太行山的腹地,一座斧劈般的红岩绝壁上,悬挂着一条公路,如天上丝带,曲折蜿蜒。人行其上,如履云端,心惊肉跳,却也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三月底,我终于站在郭亮村外的山崖之上。脚下是迷蒙的雾霭与奔涌的溪谷,对面红岩高耸、气势如虹。导游小祝指着那红石绝壁,说:你看,那就是“挂壁公路”。我顺着她的手势望去,却愣住了——哪里有什么悬挂其上的公路?映入眼帘的,是几十个错落有致的“窗口”,宛如壁上开花,又似一幅破壁而出的图腾。透过那些窗孔,我隐约看到人影晃动,才蓦地醒悟——原来,所谓“挂壁”,并不是挂在山的表面,而是镶嵌在山体之中!</p><p class="ql-block">这一刻,那些窗口不再是简单的洞孔,而是时间的眼睛,是13位庄稼汉用血肉之躯凿出的未来之门。他们用五年时光,一锤一钎凿穿了山的肌肤,凿出了一条1200多米的通道,从村落通向山外,从困守通向希望。</p><p class="ql-block">“挂壁公路“有两个进出口,我们选择了由上至下的路。从郭亮村出来,走过立陡盘绕的石阶,经过镶嵌在绝壁里的“天池”,便步入了石壁之心。原以为山体内的路必是狭窄阴暗,却不料竟如此宽敞明亮——两辆车可并行。头顶与两侧嶙峋怪石交错,仿佛巨兽张牙舞爪、随时欲扑。而那一孔孔“窗口”,原是当年为排废石、通风采光而凿,如今却引来了阳光,也引来了游客的赞叹。</p><p class="ql-block">我贴着窗口,向外探身凝望,天空湛蓝如洗,脚下是令人眩晕的深渊。一阵山风吹来,我好像穿越到了那个岩石飞溅、铁锤敲响的年代,看到了13位勇士,腰系绳索、身悬半空,一锤一凿地与高崇的大山角力。他们用五年的时间,耗尽了12吨钢钎,打烂了4000多把铁锤,每一次落锤,都是与死神对局,却不曾丢一局。</p><p class="ql-block">洞壁上,斑斑凿痕密密麻麻,如无数个惊叹号,又如竖起的拇指。我忍不住伸手抚摸那粗粝的红石,仿佛能感受到隐隐的热度,那是13个汉子曾经的体温,是他们渗入岩石的汗水与意志。</p><p class="ql-block">此刻,我想到精卫衔木,想到愚公移山。那一锤一凿,就是最朴素的诗篇,最感人的史诗。“挂壁公路”,不只是一条通路,它是一部山村史,是太行山里最惊心动魄的壮举,是乡村中国写在岩石上的信仰。</p><p class="ql-block">在这个高速膨胀的时代,这条靠双手凿出的路提醒着我们:什么叫执着,什么叫不服命运。而我,也将这一天,永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b> 北京行记</b></p><p class="ql-block"><b> 王东武</b></p><p class="ql-block">2025年四月春日,我收到了好友的邀请函,于是四月十五日再次搭乘那熟悉的K96次列车,踏上了前往首都北京的旅程。</p><p class="ql-block">天边,几朵祥云悠然漂浮,仿佛是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们所孕育出的希望与生机。当列车驶入北京,映入眼帘的不仅是那熟悉的绿色,更有这座城市所散发出的繁荣与活力。国泰民安,北京的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与希望。</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起,我就对北京怀有深深的向往。故宫的红墙琉璃瓦、皇宫的庄重与神秘、前门大栅栏街头的人潮汹涌,都曾在我的梦中反复出现。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我真正步入社会,开始工作后,虽然频繁地往返于北京,但那份最初的向往之情却逐渐被忙碌的生活所冲淡。</p> <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的所在单位在北京位于和平里的一家旅馆常年包租。每当单位同事们南下工作或开会时,都会在此短暂停留。那时候的交通与现在相比,显得缓慢而沉重。特快列车是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而每次的旅途都伴随着车轮滚滚声和摇摇晃晃的颠簸。我总喜欢看着窗外,从模糊到清晰,再从清晰到模糊的景色变换。</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如今的高铁让千里之遥变得触手可及。而我也发现,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等待和漫长的旅程,如今都已成为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16日中午,我抵达了北京站。按照好友的预定,我来到酒店轻松地办理了入住手续。晚上,好友宴请我相聚在前门的北京烤鸭店。店内热闹非凡,一只只烤鸭在热气腾腾的烤炉上旋转着,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品尝着鸭三吃的美味,看着厨师现场刀削鸭的精湛技艺,不禁感叹这价格四百米一只鸭真是物超所值。</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阳光洒在天安门城楼上,红墙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满怀期待地来到前门广场前,过安检时,保安告知需要提前一天预约才能参观。于是,我决定前往中国铁路展览馆。这里展示了中国铁路从1876年诞生至今的140多年历程。从早期的艰难曲折到如今的飞速发展,铁路作为中国近代工业革命的产物,见证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程。</p><p class="ql-block">在展览馆中,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到高速列车的飞跃式发展。我不禁感叹科技的力量和人类的智慧。这次北京之行不仅让我重温了儿时的梦想和回忆也让我对祖国的繁荣昌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中国铁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它如同一头巨龙,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迅速腾飞,书写了前所未有的历史篇章。这一发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进步,更在世界铁路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看过这些资料,理解中国铁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p> <p class="ql-block">隔日清晨,乘坐地铁前往雍和宫。一踏入大门,就被那庄重肃穆的氛围紧紧包围。高大的牌楼矗立两旁,其上雕刻着精美的石狮,仿佛在低声细语,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与沧桑。雍和宫不仅是清朝皇室的庙宇,更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步入大殿,佛像庄严威武,金碧辉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火味,让人心灵得到净化。我虔诚地轻轻绕着佛像行走,心中默默为亲人祈福、祈祷,感受这份来自远古的宁静与力量。</p><p class="ql-block">雨日在酒店与朋友喝茶,探讨文学作品及当前AI盛行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周五,漫步于世界各国建筑缩影公园,我被几棵高大的松柏所吸引。它们笔直挺拔,如同公园的守护神,显得庄重而威严。枝叶繁茂,绿意盎然,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们的生命力。在松柏的背后,矗立着一座高达七米的巨大门楼,门楼顶端四个镏金大字“世界公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格外醒目。</p><p class="ql-block">进来我的目光被大门左侧的一幅巨型壁画所吸引。那是一幅描绘世界各地标志性建筑、风景和人物的画面,它将世界各地的美景浓缩在这幅画布上,令人叹为观止。而在大门的右侧,一座红砖蓝瓦的欧式风格建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宛如一位优雅的外国女士,诉说着她的故事。这座建筑的设计独特,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欧洲古典建筑的韵味,仿佛让人置身于异国他乡。</p> <p class="ql-block">在闲暇之时,我漫步走进胡同。老北京的胡同里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气息。沿着曲折的小路前行,不时可以看到几家古老的四合院、传统的商铺和悠闲的市民。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禁陷入对历史的沉思。</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环境中漫步,我感受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与变迁。从铁路的飞速发展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这样的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走向世界,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在这次难忘的旅程中,我终于踏足了田汉故居的门槛。当我的脚步踏入这片历史悠久的房屋时,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p><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几天里,我游览了无数的景点,但此刻的内心却仍然充满了游玩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就像那句古话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在学校的课堂里学习了知识,而在这次旅行中,我则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知识。</p><p class="ql-block">此刻,虽然我的脚步即将经离开了这片土地,但我的心仍然留在这里。北京,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我们一定会再次相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次旅行的经验和感悟,继续探索这里的奥秘和美好。我期待着与北京再次相见的那一天!</p> <p class="ql-block"><b>漫道凌空清梦里,瑶池谁许镜中来</b></p><p class="ql-block"><b> 付学斌</b></p><p class="ql-block">因女儿要去培训,所以我不得不作为她的拖油瓶跟她一起来到乌鲁木齐。也是让我有幸第一次游赏天山天池。</p><p class="ql-block">赶上一个周六日,女儿租了一辆车带我从乌鲁木齐出发,走216国道,再走一段111省道,也就两个半小时就到达昌吉阜康市。我们入住在了五江温泉度假酒店,在这里休整一个晚上,准备第二天一早去登山赏景。酒店的环境还是非常好的,装潢华贵,室内设施也比较高档,听女儿说,早在要来乌鲁木齐的前几天就订好的,要不然,就定不到。也是,七月份,正是新疆的旅游旺季,全国各地的人都如扎堆般的赶来,感受大美新疆的独特风景,人不多才怪。</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早吃过早餐,我们便整理好行装,从酒店出发,步行不到一公里,就来到了景区的售票处,我们买的是套票,门票+区间车+马牙山往返(观光车+索道)共计298元。</p><p class="ql-block">坐上区间车,行驶在蜿蜒的群山之中便见群山环抱,植被非常有特色。起初,杂树比较多,杨树、榆树、还有低矮的灌木簇生在山道两旁,路的左侧还有一条明亮清澈的溪流,听导游说它的水源主要来自天山博格达峰的冰雪融水、降雨和泉水,车继续缓缓盘行,此时,已来到海拔1500米以上了,入眼的树木如挺立的军阵般层层叠叠,苍劲挺拔。每棵树最少也在30米高以上,这就是天山特有的雪岭云杉了。据说雪岭云杉在天山已有四千万年的生命历史,是天山上的活化石。它们广泛分布于天山海拔1500-2800米的中山阴坡带。看着这青翠盎然、攀坡漫生、绵延不绝、犹如一道沿山而筑的绿色长城。不由让人想起那些在新疆垦荒、战斗的革命先辈,风吹林海,松涛声声,绿波起伏,听之如潮,恍如先辈们誓保边疆的回声……</p><p class="ql-block">很快,我们的区间车就来到了山顶,下了车以后就可以自行游览。此时,雾气尚未散尽,远处的博格达峰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我沿着木栈道缓步前行,不到五分钟,突然有一泓如宝石的明镜撞入眼帘——那便是天池了。天池之美,非亲见不能道其万一。</p><p class="ql-block"> 凝眸远望,池水之蓝,蓝得不似人间物。那不是寻常湖泊那种淡蓝,也不是大海那种深蓝,而是一种近乎魔幻的孔雀蓝,那是一种凝滞的、浓稠的仿佛把世间所有的蓝色都挤压在此处,沉淀了千年万年一般。</p><p class="ql-block">走近细看,池水清澈得令人心悸。岸边浅处,能一眼望见水底的鹅卵石,每一道纹路都清晰可辨。稍远处,水深渐增,水色也由透明转为碧绿,最后融入那神秘的孔雀蓝中。水面上有静静的游船,不禁让我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周庄河》中的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偶尔有微风拂过,水面泛起细密的波纹,倒映着的雪山便碎成千万片,又慢慢拼合如初。</p><p class="ql-block">环顾四周,天池被群山温柔环抱。山间云蒸雾霭,堆叠翻涌,东南岸是苍翠的云杉林,笔直的树干倒映在水中,与水中的影子相接,竟分不清哪是真实,哪是虚幻。西岸则是嶙峋的峭壁,褐色的岩体与碧蓝的湖水形成鲜明对比。脚下是一片开阔的草甸,盛夏时节野花盛开,黄的、紫的、白的小花点缀在绿毯上,一直延伸到池边。</p><p class="ql-block">天池之美,不仅在其形,更在其神。它不似江南湖泊那般温婉,也不像大海那般豪迈,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空灵之美,恍若仙境。这就是为何古人会相信这里是西王母的居所——这般景致,确实非人间所有。</p><p class="ql-block">在天池这流连了近两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登高空缆车的地方,缆车候车地人声鼎沸。排队时,听得前后游人议论纷纷,有说缆车如何惊险的,有夸口自己如何胆大的。我默不作声,只觉掌心微微沁汗。及至登上那悬空的铁匣子,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缆车一动,便很快的向绝壁冲去。</p><p class="ql-block">初时尚能忍受,不过是在树梢上滑行罢了。行至中途,忽地一个抬升,缆车已悬在千仞深渊之上。向下望去,但见怪石嶙峋,如刀劈斧削,犬牙交错。有的似猛虎扑食,有的如老僧入定,更有数石并立,宛若鬼门关开,阴森可怖。山风呼啸,缆车随之摇晃,我的心也跟着晃荡起来。</p><p class="ql-block">正当此时,缆车忽然穿过一片云雾,眼前豁然开朗。但见群峰竞秀,各显奇姿:有峰如利剑出鞘,寒光逼人;有岩似巨象饮水,长鼻探入云海;更远处一峰独秀,状若莲花盛开,花瓣层叠,在阳光下泛着奇异的光晕。此等景象,若非亲见,断难想象。</p><p class="ql-block">“看,那就是灯杆山!”女儿指向一处奇峰。我顺着她手指方向望去,果然见一细长石柱拔地而起,顶端略粗,真如灯盏置于杆头。相传此乃王母娘娘所留灯台,夜间会放出异光。我虽不信这些神话,但见此神迹,也不禁暗暗称奇。</p><p class="ql-block">缆车愈升愈高,山势愈发险怪。到了邻近天池的上空,此时的天池如一块蓝宝石镶嵌在群峰之间。四周山石更是千奇百怪:有的似金蟾望月,有的如仙女梳妆,更有数峰并立,宛若众仙聚会。最奇者当属"定海神针",一根石柱独立池畔,相传乃孙悟空所留。我细看那石柱,果然上下粗细相仿,表面布满纵向纹路,真如人工雕琢一般。</p><p class="ql-block">“到了!”景区工作人员一声喊,缆车已到站。我踉跄着下来,双腿竟有些发软。回望来路,那缆车线如细丝悬于绝壁之间,方才所坐的铁匣子,此刻正变成一个小黑点,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我不禁打了个寒战——我们就是从那样的地方过来的么?</p><p class="ql-block">回到山下,再望天山,云雾已笼罩峰顶,那些奇石怪峰若隐若现,恍如仙境。我忽然明白,为何古人要编出那么多神话来解释这些山石——面对如此景象,除了归诸神仙,凡人还能作何想呢?</p><p class="ql-block">终将离去,我恋恋不舍的回望了一眼天池。蒙雾又起,池水若隐若现,仿佛在与我作别。我知道,这抹蓝色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对纯净与美好最直观的理解,更涤荡着我的心灵。这抹纯净的蓝,终将成为记忆中永不褪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游天山天池有记</p><p class="ql-block">奇峰秀壑倚云台,波上晴烟扫不开。漫道凌空清梦里,瑶池谁许镜中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附: 《纪实风》编辑委员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徐品 杨砚 李全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林泰杉 李延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白翠兰 葛红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主编: 徐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执行主编: 杨砚</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