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与农校的校长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吕梁农校一九七二年建校,至今已经走过五十三个年头了。学校前后经历了九任校长(含主持工作的副职)。我与七任有交集,各人有各人的特点,他们都为农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历史应该记住他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段唤起校长的和蔼与亲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77.6~1985.5)</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段唤起同志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任吕梁农校副校长,1977年起主持学校全面工作,1981年起,又担任党支部书记。但农校人一直亲切地称他为段校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段校长给人的感觉就是和蔼与亲民。这一点,那个年代的农校师生员工,应该和我一样有同样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农校参加工作。当时农校单身教师主要集中居住在第五排,每人一间办公室兼宿舍。段校长经常深入教工宿舍和大家聊天,不像是领导,更像是长者。有时,大家因陋就简,在宿舍里炒两个菜,和段校长喝上两杯酒。对于我们的思想状况和家庭情况,他自然十分了解。当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时,他会主动帮助我们解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农校在校学生比较少,他能叫上大多数同学的名字。有多少学生在段校长家里吃过饭,谁也说不清。下午课余活动时间,篮球场上,我们总能看到段校长的身影。段校长定点投篮功夫了得,这也是他最为得意的,经常给师生做3分投篮表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省农业厅科教处首次组织全省中等农牧学校毕业统考,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不准毕业,也不补考,参加下一届学生的毕业考试。全校上下压力山大。为了迎接统考,学校上下总动员,一切围绕统考,一切为了统考。作为恢复高考的首批毕业生,学校动员我承担《作物栽培学》辅导任务。段校长对我这个小老乡寄予很大的希望,经常给我鼓劲加油。当然,我没有辜负学校领导和学生的期望,取得了《作物栽培学》单科全省第一的好成绩,打响了参加工作的第一炮,奠定了农校后来发展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爱人李爱清,1983年汾阳师范毕业,按当年的分配政策(中专生不留地区、西山九县各回各县、师范毕业不得改行),爱清的分配,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市直单位非常生疏的我来说,无疑是难以逾越的坎。段校长为了让我安心工作,想方设法,向农工部打报告,批准学校成立了幼儿园,同时向地区计委打报告,争取幼儿教师列入分配计划。最让我感动的是,段校长骑上自行车,一次次和我跑计委、跑教育局,疏通关系。最终,把爱清的手续办到农校,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受到段校长关心帮助的教职工和学生有很多很多。这也正是一直以来,段校长深受全校师生员工尊敬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薛天补校长的干脆与利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85.5~1986.8)</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5年5月,薛天补同志从晋东南壶关县调任吕梁农校副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1986年8月改任专职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影响最深刻的是,薛天补副校长在主持工作的一年期间,学校推荐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由行署农牧局直接任命为科长,这在农校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4年,我随薛天补副书记参加了地委干部下乡工作队,驻点文水县马西乡神堂村。说实话,当时农校很多人并不看好我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一年中,我们总结的“人到位思想到位,人下乡思想下乡”“吃派饭,小题作出大文章”经验,得到了省地下乡办的肯定和发扬,我和薛书记被评为当年地委表彰的“模范工作队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水工作队管理很严格,每月一次的队部例会雷打不动。为了锻炼我,薛书记给我提供平台,每次例会都让我汇报工作。我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展示自我,地委下乡办王立安书记认识了我、了解了我。同时,也得到文水工作队董宗祥局长的认可和信任,用我为队部写了一年材料,这才有了我调到行署农牧局工作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付生厚校长的格局与气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86.8~2002.6)</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6年8月,付生厚同志任农校校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事求是地讲,付校长在农校工作期间,学校情况还是比较复杂的,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学校各个层级、各个方面的人心不稳,矛盾凸显;学校的基础设施陈旧,已不能适应学校快速发展的需要;以校办产业为主的改革如火如荼,让人难以适应,等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付校长表示出的格局与气度无人能比。这是多年以后,我认真反思当时的农校现状得出的结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学校领导层和教师队伍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付校长以博大的胸怀予以理解和包容,有一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大家风度,并以和蔼的态度给予青年教师耐心地教育和引导,许多年轻人慢慢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逐步地成熟成长起来,成为农校建设的中坚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投资,启动新校园建设,建成了新的办公楼、教学楼、图书楼及职工住宅楼(三层,四个单元,24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付校长对于年轻干部,大胆使用,非常放手。记得,当时学校与地委行署分管领导的联系都让我们年轻人去做;那时的科级干部独当一面,各负其责,迅速成长。客观地讲,那时农校的中层干部是非常强的,是骨干是中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校办产业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特别是农科教示范基地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校办产业建设过程中,付校长充分信任我、重用我、培养我,使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最深刻的是,1992年,农校20周年校庆时,我们去邀请冯其福专员参加,冯专员很爽快地答应,“只要不来比我大的领导,我一定去。”直到校庆前一天晚上十一点钟,我刚准备睡觉,突然,门房的人叫我接电话,是付校长打来的。“润民,冯专员明天要来参加校庆活动,让学校准备个讲话稿,你赶快去准备一下。”我觉得自己能力有限,难承担此重任,便提议组织几个人,共同完成。付校长说,时间不允许了,人多了,你一言我一语,恐怕效果不好,我相信你,不要推辞了。明天一早把讲话稿拿来我家(当时付校长住在贺昌中学),如果没问题,八点之前送到冯专员办公室。那是一个不眠之夜,我写好讲话稿后,考虑到冯专员人老眼花,我又工整地把讲稿誊抄在16开白报纸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庆祝大会上,我还仔细听了冯专员的讲话,大部分内容还是采纳了我准备的讲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付校长退休后定居北京,我上来北京后,我们俩经常视频聊天,也去家里看望过几次,久别重逢,老校长非常开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郑建秋校长的情怀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02.6~2006.1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郑建秋,1975年山西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分配吕梁农校,从一名体育教师做起,历任团委书记、学生科长、副校长,最后到校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路走来,郑校长创造了许多奇迹,令人赞叹,令人敬佩。他熟悉农校的一砖一瓦,他珍爱农校的一草一木,他有着特殊的农校情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2年,我参加工作时,郑校长是团委书记、农十三班班主任,因为辅导十三班的《作物栽培学》的原因,我俩就有了广泛的接触。2003年11月,我在离开农校六年后,又回到了农校任副校长,分管办公室和总务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2年,他担任校长时,由于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中职学校普遍跌入低谷,招生难成为制约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瓶颈。但他毫不气馁,提出和坚持跳出农校办农校的办法思路,全力实施四轮驱动发展战略,成功地实现了学校的转型发展。特别是全省劳动力转移培训现场会开在吕梁,启动仪式设在吕梁农校,更是提振全校士气,扩大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以巨大的勇气和担当,以最低的价格和最快的速度,啃下了集资建房这块硬骨头,彻底改善了农校人的住宿条件,实现了农校人资产的持续增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令人崇拜的是,郑校长的使命担当和农校情怀。农校工作的几十年间,无论是作为普通教师、科级干部,还是作为副校长、校长,只要是为了工作,为了农校的发展,任何急难险重的任务,都能主动作为,勇于承担,从不回避,从不推诿。农校干部职工,无论婚丧嫁娶,大事小情,他都主动帮忙,从不计较个人得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常跟人们讲,郑校长是拥有农校学生资源最多的。从普通教师到中层领导,再到农校校长,无论在校生毕业生,无论职务高低,只要同学们有需求,他都会全力予以帮助。有的学生毕业多年后,可能记不得班主任姓甚名谁,但没有不知道郑老师、郑校长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6年,市里对年满55周岁的一把手实行了一刀切,郑校长离开了领导岗位。之后,农校又经历了4任校长。虽然离开校长岗位,但他时刻关注着农校,经常向继任者提出合理化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迎接五十年校庆,2022年,他倡导、主持编写了《吕梁市农业学校建校五十年校史》,为农校留下了一部弥足珍贵的史实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和郑校长交往的时间最长,2006年后,我们又成了对门邻居。在我人生路的每一个关键点上,当我们家遇到大事小情时,我都首先想到他,他都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当然,我也从他身上学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让我受益终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明则校长的人品与能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06.11~2017.9)</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6年11月,刘明则同志任吕梁农校任校长,2017年9月到龄退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那一届校领导班子5人,总的来讲,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团结一致,干了不少事。在农校人心目中,最欣赏的是刘明则校长的人品和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人品,农校人都夸刘校长是好人。心地善良、平易近人,对人很宽容,对事不对人,从不背后议论人。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对班子成员充分尊重和信任,对干部职工一视同仁,关心关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校长来农校后,面临的困难其实很多。招生难的问题仍未解决,形势依然严峻;经历三十年风雨的学生宿舍、餐厅破旧不堪;办学三大支柱相当脆弱,远远不能适应当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践中,农校人充分领略了刘校长的魄力和能力。在没有专项资金的情况下,果断决策修建学生宿舍楼,800多万,这在一般人来看,想都不敢想;还是没有一分钱的专项款,就启动了多功能餐厅工程,幸运的是赶上校安工程,市财政一下给了1100万元;通过省教育厅,争取到中央资金1000万元,省发改委配套300万元,立项建设教学实训大楼。随着三座大楼的建成及内部设施配套,农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学生的食宿条件、图书阅览,跨入市直中专一流水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标准实训室和图书室建成并投入使用,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公开招聘二十多位硕士研究生,充实学校的教师队伍;开设吕梁学院园林系,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层次,增加了学校收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县校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在校生人数实现了新的突破。一桩桩一件件,刘校长动用了多少社会关系,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农校人自然清楚,也充分展示了他的巨大能量和敬业精神,让我们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常和刘校长开玩笑,你有本事,能争取下项目,能要下钱,可把我们害苦了,每天不是求爷爷告奶奶,跑各种手续(城建),就是提心吊胆跑工地,监督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胆小,其他都好。”这是退休以后,从朋友那里听到刘校长对我的评价,恰如其分,我欣然接受。记得,有一次,刘校长问我,后勤上买东西你也不管?我说,买东西,有保管就够了,科长也就是把把关,用着我这个副校长吗?刘校长开玩笑说,那你一年连两条烟也揣不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退休后,我们都上了北京,没事的时候经常视频聊聊天,偶尔也相约见见面,十几年建立的情谊,将伴我们到永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卞钢达校长的谦逊与文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7.9~2022.7)</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和卞钢达同志相识于市委组织部,那时他是研究室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5年,农校、农干校合并时,卞钢达同志任农校党总支书记,2017年9月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卞钢达校长给我的影响是人非常谦逊,经常是一副小学生的姿态,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卞钢达同志担任校长后,我基本上到了退休的年龄。当时,原来农校的领导班子里仅剩下我一个副职,而我到11月份也将到龄退休。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卞校长经常向我了解农校的基本情况,探讨农校未来的发展思路。11月份,我到龄退休,上了北京。卞校长还经常和我沟通交流,我从内心里佩服他谦虚谨慎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卞钢达同志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对基层组织建设、人才工作和“三农”工作有着独到的见解,经常参与市里组织的专题调研,撰写了许多具有价值的调研文章。我常想,如果卞钢达同志能到更好的平台和专门的研究机构,将是人尽其才,发挥更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海贵校长的务实与坚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2.8~2023)</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海贵,1993年吕梁农校毕业,分配吕梁行署农业局工作,历任科长、副局长。30年后,从交口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岗位上返回母校,担任吕梁农校校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8年,我调农牧局工作后,刘海贵同志和我分在一个科室。我们科室履行农业、信息、法规,纪检、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六大职能,工作千头万绪,任务相当繁重,特别是我借调地委组织部后,主要的工作任务就落实到刘海贵同志身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时候,他就能独当一面,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赢得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认可,年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我离开了农牧局后,海贵一步步成长进步,从副科长、科长,一直提拔为农业局副局长。然后,挂职兴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几年后,任交口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担任农校校长后,我既为他高兴,也为他担忧。因为现在的农校不同往日,招生更难,人心有点散,为了尽快扭转这种局面,他带领农校一班人,加大投资力度,校容校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硬件设施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加大软件建设力度,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想方设法,加大招生力度,在校生规模逐年增加,特别是与吕梁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合作,增设园林系和畜牧兽医系,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内涵丰富的各种社会活动,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他没有多少豪言壮语,没有多少虚头巴脑,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殊的交集,特殊的情感,我经常通过各种平台了解学校发生的每一点变化和每一点进步。当然,海贵也经常把这些变化和进步分享给我。每次我回离石后,他都会邀我去办公室坐坐,到学校各处去转转,看着农校的新变化,我为之高兴,看到海贵的新进步,我之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