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隐士的美篇

半山隐士

<p class="ql-block">百年十中 为何失踪</p> <p class="ql-block">2024年的十二月,初冬时节虽然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但还不太寒冷。有友人从外地回重庆探亲,来微信想我陪他去南温泉,看看他那魂牵梦萦的母校——十中,顺便再在花溪河上泛泛舟,在南温泉里泡泡澡,看仙女洞里的那尊雕像,然后去泉外泉再吃一回糖醋脆皮鱼。我又是好多年没去南温泉了,三年前去过一回,知道泉外泉已经不存在了,只有一堵如废墟的“朝门”,突兀地立在那座老桥的尽头,肯定吃不到糖醋脆皮鱼了。还晓得仙女洞被人用围墙围起来了,要收费30元才可以去参观,花溪河上早就不能划船了,据当地人所言: 花溪河水早就被断了“龙脉”,没得河水,还划啥子船嘛。</p> <p class="ql-block">十年过去了。这条通往南温泉的道路还有点记得,沿途还有炒油场、小泉、堤坝这些小地名,但那些曾经熟悉的景物已经不复存在了,物是人非令人唏嘘不已。车子开到了南温泉,一下车就走过南温泉老桥,我指着泉外泉“老朝门”给他看了,也让他看到干涸的花溪河,和搁在岸上如同干鱼般的游船。朋友知道我没乱说,于是他兴冲冲地往重庆十中方向大步走去,一边走一边给我讲述他母校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说十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巴县的接龙曾经有一座书院叫登瀛书院。据《四川书院史》记载,登瀛书院,在巴县东里接龙乡,光绪三十年(1904年)建,清末改制后为县立女子小学校。登瀛书院管理者,由当时的巴县县衙直接聘任本地或者是外地名儒担任,注意一定是名儒,这点非常重要(不聘用投机取巧者,裙带关系者,以权谋私者……)。1907年,清朝廷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巴县县衙就把登瀛书院改制成为巴县县立女子小学校,这是巴县有史以来第一所县立女子小学。</p> <p class="ql-block">民国十六年(1927年),巴县知事袁恩煜又在这所县立女子小学基础上,开办了巴县县立女子初级中学,选择的校址不在巴县的接龙了,转到如今的主城至圣宫与放牛巷这一带。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至圣宫与放牛巷一带,能成为学校的,只有原放牛巷小学(门牌号为放牛巷62号),虽然这一带有两座学校,但另一座是神学院,是在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由当时著名的神学教育家陈崇桂创办,全称重庆神学院(门牌号为放牛巷50号),这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神学院,虽然也聘用了外籍牧师,但却不受任何外国的教会支派。</p> <p class="ql-block">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飞机对重庆进行无差别轰炸长达6年10个月‌之久,因为重庆是陪都,他们想消灭国民政府。轰炸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重庆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造成了空前浩劫‌。为躲避日机轰炸,巴县县立女子中学再搬迁,这次是迁至南岸马家店胡家祠堂。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又再次搬迁到九龙坡的跳蹬乡罗家湾。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中国政府和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打败日本侵略者,这年日本投降了。同年8月,巴县县立女子中学再次搬迁到南温泉仙女洞旁。从此学校告别了四处飘泊,安顿下来了。常年保持有7到9个班,其中初中部4到5个班,高中部3到4个班,在校学生350到450人,当时是直接隶属于四川省教育厅管辖。</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三个字,全称四川省重庆市第十中学校。一直到1997年6月18日,重庆市直辖后,学校又更名为“重庆市第十中学校”,一直到“失踪”前,都叫这个校名,这就是十中的经历过程,从清末初建到最后消失,这所学校到今天为止如果还存在,刚好是风风雨雨120年了,时间跨过两个甲子,三个朝代。政权更迭沒有让她消亡,战火硝烟没有让她消亡,日机轰炸也没让她消亡,甚至在1966年那“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都没让她消亡,却偏偏倒在和平时期,倒在贪婪的“资本”利益集团以及不作为的官僚身上,真的是痛心疾首呀。</p> <p class="ql-block">朋友很难过地看到如今已经夷为平地的十中遗址,真的不敢相信有如此悠久历史的母校就这样消失了。他又滔滔不绝地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讲了母校曾经辉煌的过往: 比如“双枪老太婆”曾经在这里上过学,有曾经陪“领袖”畅游长江的陪游健儿、还有为国家培育出几多游泳运动员…………</p> <p class="ql-block">凄冷的冬雨一直在下,我们离开了南温泉,趁兴而来,败兴而归。偶一抬头,只见朋友泪眼婆娑,双脚沉重,心情失落,无比愤怒且又不晓得往哪点发泄。南温泉只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但再也没有十中了,因为她已经“失踪”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创不易,如您喜欢,请转发传播,谢谢您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