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览现场的“月壤探秘”展区,两个弧形展台相对而立,月球正面、背面样品各置一侧,包含月壤岩屑、粉末。 <div><br></div><div>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的1731克月壤样品,采自月球正面月球风暴洋北部吕姆克山,这里的岩石形成于约20亿年前,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表年轻火山岩区样品。 </div><div><br></div><div>目前,关于嫦娥五号样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比如,首次发现了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证明月球正面20亿年前仍然存在较大规模岩浆活动,将月球火山活动历史延长了8-10亿年;近百篇学术论文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晚期演化研究的空白等。 </div><div><br></div><div>嫦娥六号任务带回的1935.3克珍贵月壤,是人类首次获得的月球背面样品,采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阿波罗撞击坑边缘,这是月球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盆地,为厘清月球正面和背面物质组成的差异、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div> 关于嫦娥六号样品研究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证明了月背岩浆活动42亿年前就存在,至少持续了14亿年。 <br><br>展览现场,观众可以借助显微镜更清晰地观察月壤质地,拿起放大镜仔细端详嫦娥五号、六号月壤堆成的小土堆。现场展板同样藏着月壤的诸多秘密,而展览现场播放的视频可以带大家了解,拿到珍贵月壤后科学家们将如何开展研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单元:月壤探秘</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