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7--28华夏中部游(十二)

老轅

<h1><b><font color="#ed2308">4月27号</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吴桥杂技大世界4A、沧州铁狮与旧城遗址公园、清风楼、河间府署4A、</font></b></h1> <h1><p><b><font color="#167efb">4月27日 晴:寻艺访古之旅</font></b></p><b><font color="#167efb"><br>晨间薄雾未散,在酒店尝过暖胃的早餐后,便驱车驶向吴桥杂技大世界。踏入园区,青石板路两侧错落着数十个红檐小剧场,檐角铜铃随微风轻晃,仿佛在预告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技艺盛宴。<br><br>「空袋生蛋」的玄机<br>首个驻足的剧场里,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士笑意盈盈。她举起素色布袋展示内里空无一物,指尖翻动间,竟如变魔术般接连“拽出”近十个圆润的鸡蛋。蛋壳相撞的轻响里,她笑言曾在央视舞台亮相,台下掌声顿时如潮——这看似简单的“小把戏”,实则藏着数十年功底的淬炼。<br><br>「铁掌开砖」的震撼<br>硬气功剧场传来低沉的喝声。年轻表演者扎稳马步,掌心覆着薄茧的右手迅速落下,“啪”的脆响中,三块红砖应声断为两截。碎砖飞溅间,他臂膊上的青筋微凸,展现出不加雕饰的原始力量感,惹得邻座游客连声惊叹“真功夫!”<br><br>「吹破天」的绝活儿<br>“吹破天”剧场的竹帘一挑,便见一位老艺人端坐中央,嘴含唢呐、鼻插竹笛,指尖还拨弄着口弦。哨音骤起时,三种乐器竟奏出层次分明的曲调,身旁徒弟配合着用鼻孔吹响长号,旋律穿梁绕柱。幕布上“央视特邀演出嘉宾”的烫金大字,正是对这门非遗技艺的最佳注脚。<br><br>「飞叉流转」的默契<br>最后探访的杂技小院里,父子俩的表演堪称一绝。父亲手中的飞叉银光霍霍,绕身翻飞间叮当作响,忽而稳稳落上肩头;少年转动的转盘如彩蝶展翅,“凤凰点头”的招式里,红绸与木叉交织出流动的弧线。汗珠从他们额角滑落,却始终保持着专注的微笑,台下叫好声此起彼伏。<br><br>铁狮千年的守望<br>告别吴桥,午后的阳光为沧州铁狮子镀上一层古铜色。这尊千年巨兽高踞石台,虽利爪残破、鬃毛锈蚀,却依然昂首怒吼,仿佛在守护一方水土。隔壁铁钱库博物馆中,玻璃柜里堆叠的古钱币早已锈成紫黑色“铁饼”——数十吨钱币曾见证商贸繁华,如今却以凝固的姿态诉说着岁月沧桑。<br><br>运河边的清风雅韵<br>暮色浸染时,清风楼的飞檐在运河波光中若隐若现。登楼远眺,京杭大运河如缎带蜿蜒,货船缓缓驶过,惊起几只白鹭。楼内仿古的雕梁画栋间,陈列着明清文人笔下的运河诗赋,与楼下桨声灯影相映成趣,恍惚间似穿越回旧日时光。<br><br>河间府署的前世今生<br>黄昏抵达河间府署,朱漆大门上“京南第一衙门”的匾额已有些褪色。府内建筑虽按旧制复建,展陈却略显单薄。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口两块石碑,“诬告加三等,越讼杖五十”的刻字虽经风化,却仍清晰可辨,仿佛在向游人警示着古代法治的威严。<br><br>归途车载着夕阳,一日行程从非遗的灵动,到古迹的厚重,再到运河的温婉,恰似一幅流动的民俗长卷。那些掌心的老茧、铁狮的斑驳、运河的涟漪,都在记忆里凝成了独特的注脚——所谓旅行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些与人文</font></b><font color="#167efb"><b>历史的温柔邂逅中。</b></font></h1> <h3><b><font color="#ed2308">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于1993年11月建成开放。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级旅游景区。景区占地36万平方米,建有江湖文化城、滑稽动物园、马戏游乐园、杂技博物馆、鬼手居、江湖大剧院等景点,是集民俗、表演、交流、博物、参与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杂技主题公园。景区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以上,频繁亮相于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媒体,成为河北及沧州众多新闻媒体的宣传“热点”及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先后荣获“文明单位”、“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巾帼文明岗”、“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河北省十佳诚信旅游景区”、“河北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中杂协成绩突出单位”、 “河北省智慧景区示范点”等30余项省级以上殊荣。</font></b></h3><b><font color="#ed2308"><br>近三年来,景区包装推出了“鬼手居”、“吹破天”、“运河人家”、“欢乐农家”等民俗旅游品牌,精心打造了“吴桥江湖情”、“新江湖八大怪”、“江湖情缘”、“江湖酒肆”、“C度江湖”等系列“江湖IP”,倍受海内外广大游客的青睐。同时,围绕争创国家旅游局5A级景区、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磅推出《江湖》、《时•代》、《运河•印象》、《江湖•秀》等大型杂技情景剧,相继建成江湖大剧院、球幕影院、运河人家美食街等一批新的旅游业态。</font></b> 「空袋生蛋」的玄机<br>首个驻足的剧场里,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士笑意盈盈。她举起素色布袋展示内里空无一物,指尖翻动间,竟如变魔术般接连“拽出”近十个圆润的鸡蛋。蛋壳相撞的轻响里,她笑言曾在央视舞台亮相,台下掌声顿时如潮——这看似简单的“小把戏”,实则藏着数十年功底的淬炼。 训小白鼠。 巧打六连环。 三仙归洞。 硬气功剧场传来低沉的喝声。年轻表演者扎稳马步,掌心覆着薄茧的右手迅速落下,“啪”的脆响中,三块红砖应声断为两截。碎砖飞溅间,他臂膊上的青筋微凸,展现出不加雕饰的原始力量感,惹得邻座游客连声惊叹“真功夫!” 硬气功。 硬气功。 硬气功。 <br>吹破天简介 <br>何树森,出生五代吹奏世家,擅长唢呐演奏,用一支小小的唢呐吹遍大江南北,吹响了自己的雅号,被誉为“吹破天”。他多才多艺,唢呐演奏中吸收了杂技、戏曲和相声等众多艺术的有益成分,表演风趣幽默,灵活多变。演奏时,场上场下融为一体,游客从中感受到无限的快乐和新奇。 <br>He Shusen, born into a family of five generations, is good “吹破天”剧场的竹帘一挑,便见一位老艺人端坐中央,嘴含唢呐、鼻插竹笛,指尖还拨弄着口弦。哨音骤起时,三种乐器竟奏出层次分明的曲调,身旁徒弟配合着用鼻孔吹响长号,旋律穿梁绕柱。幕布上“央视特邀演出嘉宾”的烫金大字,正是对这门非遗技艺的最佳注脚。 鼻吹唢呐。 鼻吹唢呐。 女唢呐大师。 骏马奔驰保边疆。 最后探访的杂技小院里,父子俩的表演堪称一绝。父亲手中的飞叉银光霍霍,绕身翻飞间叮当作响,忽而稳稳落上肩头;少年转动的转盘如彩蝶展翅,“凤凰点头”的招式里,红绸与木叉交织出流动的弧线。汗珠从他们额角滑落,却始终保持着专注的微笑,台下叫好声此起彼伏。 飞叉。 飞叉。 空中飞碟。 <h3><font color="#ed2308"><b>沧州铁狮子位于沧县东南部,民间称之为“镇海吼”,铸于五代后周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铁狮相传为遏海啸水患而造,是我国现存年代较为久远、形体较大的铸铁狮子。铁狮身高5.78米,长5.34米,宽3.17米,背负巨盆相传是文殊菩萨莲坐,狮身向南,头向西南,两左脚在前,两右脚在后,呈前进状,姿态雄伟,昂首阔步,栩栩如生。1957年由主管部门予以补项补趾,并修池建亭,周围还设有铁栏,建亭后由于铁狮见不到阳光,氧化较快,于1972年将亭拆除。如今来到景区,除了可以观看巍峨古老的铁狮外,旁边还建有一处钱币博物馆,可以一并参观。<br></b></font><font color="#ed2308"><b>中国最大的千年古铁狮本身就是个奇迹!再加上它形态独特,雄壮高大,乍走还停,神态威猛,这个“河北三宝”绝不是一个傻大个笨铁狮子那么简单!那威风凛凛的神态让你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怎么也看不够。另外,沧州为铁狮开发的确动了脑筋,不仅围绕铁狮建设了美观、优雅、信息丰富的旅游线路,让你在看到这个雄壮又可爱的铁狮子前,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和一睹真容的冲动。继续深入挖掘,在铁狮园还修建有铁狮博物馆,全面快速了解铁狮以及沧州古城历史,让你认识并爱上这个一直不能引起你注意的古城。博物馆旁边还有个铁钱库博物馆,这更是个从来没有人听说过的独特文物所在,那聚合在一起正在销毁的的以吨计量的钱串,不仅寓意美好,更可激发你和孩子对沧州古城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离北京天津都很近,周末假日带孩子来吧,沧州真的不会让你失望!</b></font></h3> 林冲。 铁钱库<br>铁钱库遗址集中分布于内城北城墙外围,其中一处当地俗称“铁驴”,因露出地面形似驴背而得名。民国《沧县志》载:“铁钱在旧城开元寺北,名铁钱库。”1997年6月,经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共出土铁钱约48吨。钱文多为宋徽宗时的崇宁、大观、政和、宣和四种年号。铁钱大多锈结成块,不可复分。 <br><br> 告别吴桥,午后的阳光为沧州铁狮子镀上一层古铜色。这尊千年巨兽高踞石台,虽利爪残破、鬃毛锈蚀,却依然昂首怒吼,仿佛在守护一方水土。隔壁铁钱库博物馆中,玻璃柜里堆叠的古钱币早已锈成紫黑色“铁饼”——数十吨钱币曾见证商贸繁华,如今却以凝固的姿态诉说着岁月沧桑。<br> <h3><b><font color="#ed2308">清风楼是根据古籍记载所复建的,于1992年建成,分地下1层、地上5层,2、3、4层每层12角檐,是京杭运河沧州段沿岸惟一一座仿古建筑,也是沧州的建筑地标与文化地标之一。<br></font></b><b><font color="#ed2308">坐落在运河边的清风楼,称得上是沧州的地标性建筑。运河像一条玉带轻轻围在清风楼边,不远处有南湖波光粼粼,绿树掩映,湖光楼影,层层叠叠,形成了美丽的运河景观带。清风楼旁运河桥下,还看到灰鹤在冰上捕鱼,别有惊喜。</font></b></h3> 暮色浸染时,清风楼的飞檐在运河波光中若隐若现。登楼远眺,京杭大运河如缎带蜿蜒,货船缓缓驶过,惊起几只白鹭。楼内仿古的雕梁画栋间,陈列着明清文人笔下的运河诗赋,与楼下桨声灯影相映成趣,恍惚间似穿越回旧日时光。 <h3><b><font color="#ed2308">河间府署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府衙,始建于北宋大观二年,气势雄伟,远近闻名,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誉。据记载,旧时的河间府署坐北朝南,气势雄伟恢弘,分为东、中、西三路而建,先映入眼帘就是大照壁,然后步入大门,往里面走就是仪门,东西两侧都设有吏舍,是掾吏办公的地方,继续往北走,就是大堂了,也就是古时候官府衙门审理案件的地方,大堂后面就是穿堂,过了穿堂是二堂,是审理机密案件的地方;二堂后就是内宅,是古时候的知府家属居住的地方。这里充分地保留了就是河间府署的历史风貌,并且含有大量珍贵的碑文史料,也是了解河间历史文化的之地。<br></font></b><b><font color="#ed2308">河间府署位于沧州市河间市,历来被称为“京南第一府”。自北宋置府至辛亥革命废治有804年的历史,北宋名臣包拯曾任职于此。景区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包括河间历史沿革展区、吏治文化展区、诗文化展区、古代刑法展区、庙宇文化展区、廉政文化展区等六大展区,以府署文化为核心,再现了河间从古发展历程。</font></b></h3> 黄昏抵达河间府署,朱漆大门上“京南第一衙门”的匾额已有些褪色。府内建筑虽按旧制复建,展陈却略显单薄。最引人注目的是门口两块石碑,“诬告加三等,越讼杖五十”的刻字虽经风化,却仍清晰可辨,仿佛在向游人警示着古代法治的威严。 <h1><b><font color="#ed2308">4月28号</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清西陵5A</font></b></h1> <h1><p><b><font color="#167efb">月28日 晴:清西陵怀古</font></b></p><b><font color="#167efb"><br>晨起辞别河间,驱车向西北而行,午后抵达易县清西陵。这片占地800余平方公里的皇家陵园,沉睡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众多后妃、皇子,红墙黄瓦掩映在苍松翠柏间,时光仿佛在此放慢了脚步。<br><br>第一站:慕陵(道光帝陵寝)<br><br>踏入慕陵,最先撞见的是扑面而来的楠木香。这座道光皇帝的陵寝虽规模简约,却暗藏奢华——三座大殿均以金丝楠木构筑,无需彩绘,木纹天然细腻。更令人称奇的是,梁枋、雀替之上雕刻着1316条游龙,龙须微颤,龙嘴大张,仿佛下一秒便要吞吐云气。阳光透过窗棂洒落,万龙沐金,木香与光影交织,形成“群龙吐香”的奇观。据说道光帝因慕节俭之名,实则在木料与雕刻上极尽精巧,足见帝王心思之幽微。<br><br>第二站:昌西陵(嘉庆皇后陵寝)<br><br>转至昌西陵,迎面是一座玲珑的陵园。这是嘉庆帝孝和睿皇后的陵寝,规模较帝陵小巧,却藏着一处“声学妙境”——宝顶前的回音壁。轻叩墙面,声波沿弧形墙壁传导,数十米外竟能清晰入耳,宛如古人留下的“天然对讲机”。漫步其间,青砖缝里钻出的苔藓染着岁月痕迹,檐角铜铃随风轻响,仿佛在诉说后宫女子的幽寂往事。<br><br>第三站:崇陵(光绪帝陵寝)<br><br>崇陵是清西陵中唯一一座清末建成的陵寝,也是光绪帝与隆裕皇后的归宿。1908年光绪驾崩时,陵园尚未完工,直至1913年由国民政府拨款续建,才得以闭合。然而这座“迟到”的陵寝命运多舛:1938年地宫被盗,陪葬品洗劫一空,如今仅存光绪与隆裕的棺椁,静置于地宫青石板上。顺着石阶步入地下,灯光昏黄中,两口朱漆棺木默然相对,仿佛在倾诉这位傀儡皇帝的一生困局——生前受制于慈禧,死后亦不得安宁。<br><br>终站:泰陵(雍正帝陵寝)<br><br>作为清西陵的首座陵寝,泰陵如一位庄重的长者,镇守着整片陵区。从陵区入口的大红门算起,经三座气势恢宏的石牌坊,沿2.5公里长的神道前行,石象生、碑亭、隆恩殿依次铺展,最终抵达宝顶。61对石兽、文官武将雕像肃立道旁,历经三百年风雨,仍保持着威严仪轨。最震撼的是神道尽头的方城明楼,登楼远眺,苍山如浪,松林似海,雍正帝选此“乾坤聚秀之区”为百年吉地, indeed深谙风水之道。<br><br></font></b></h1><h1><b><font color="#167efb">暮色漫过琉璃瓦时,我们踏上归途。回望陵区,红墙在松涛中若隐若现,那些帝王后妃生前的权谋与爱恨,终究化作了游人眼中的风景。而金丝楠木的木香、回音壁的余响、地宫中的棺椁,却以沉默的姿态,为百年清史写下注脚——所谓“死后风光”,不过是人间烟火的另一种延续。</font></b></h1> <h3><b><font color="#ed2308">清西陵(Western Royal Tombs of the Qing Dynasty),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梁各庄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 [1]离北京98公里 [2]。清西陵是清代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完工于民国四年(1915年),其间185年。是现存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寝建筑类型最齐全的古代皇室陵墓群。 [3]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慕陵和光绪帝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 [4],建筑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有宫殿1000余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余座。 [5]清西陵建筑基本上是相沿明代帝后妃陵寝建筑样式修筑而成,它依据清官式作法,在严格遵守森严等级制度的同时,又不拘泥于典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 [6]清西陵众多建筑有彩画与雕刻,宫殿多施旋子彩画,庙宇牌坊多施和玺彩画,行宫、住宅多施苏式彩画,雕刻以龙凤最多。整个建筑群反映出清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和民族风</font></b>格。</h3> 五孔石拱桥。 神道。 龙凤门是神道上门式建筑之一,为六柱三门四壁三楼顶形式,周身用黄绿琉璃构件嵌面,壁心画面是鸳鸯荷花图案。 神道碑亭。 三孔石桥。 金丝楠木雕龙殿。 金丝楠木雕龙殿。 隆恩殿。 圣德神功碑楼: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俗称大碑楼楼高26.05米,四面辟门,重循九脊歇山顶,楼内有两统高大的品屃驮石碑,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碑楼坐落在94米×94米的广场正中,四角各有一根高约12米的华表相衬。 <h3><b><font color="#ed2308">昌</font></b><font color="#ed2308"><b>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西陵境内清昌陵以西偏南的望仙山下, [3] [10]是清仁宗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的陵寝。昌西陵占地面积25.5亩,耗银448000余两,是当下清西陵中唯一对外开放的皇后陵。 [2] [4-5] [13]<br>因清咸丰初年财力困顿的限制及受道光帝清慕陵建筑风格的影响,昌西陵的建筑规制极为简约,其主体建筑显著地缩减了尺寸,与慕东陵同为清后陵中最为简陋者。昌西陵主要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陵宫外建有三孔拱桥、两侧三孔平桥、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隆恩门以内的陵宫区第一进院落(前院)建有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门。陵寝门以内的陵宫区第二进院落(后院)建有石五供、宝城宝顶。 [1] [3]昌西陵丰富了清代彩画的题材,其隆恩殿的天花彩画一改其它陵寝的三朵莲花图案,采用的是彩绘金凤图案。昌西陵的隆恩殿后有御带河一条,上有跨桥三座,这在清代后陵中唯昌西陵独有。昌西陵建有回音壁与回音石,中国古建筑中迄今发现的回音壁只有两处,即北京天坛回音壁和昌西陵回音壁。<br></b></font><font color="#ed2308"><b>因清咸丰初年财力困顿的限制及受道光帝清慕陵建筑风格的影响,昌西陵的建筑规制极为简约,其主体建筑显著地缩减了尺寸,与慕东陵同为清后陵中最为简陋者。昌西陵主要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陵宫外建有三孔拱桥、两侧三孔平桥、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隆恩门以内的陵宫区第一进院落(前院)建有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门。陵寝门以内的陵宫区第二进院落(后院)建有石五供、宝城宝顶。 [1] [3]昌西陵丰富了清代彩画的题材,其隆恩殿的天花彩画一改其它陵寝的三朵莲花图案,采用的是彩绘金凤图案。昌西陵的隆恩殿后有御带河一条,上有跨桥三座,这在清代后陵中唯昌西陵独有。昌西陵建有回音壁与回音石,中国古建筑中迄今发现的回音壁只有两处,即北京天坛回音壁和昌西陵回音壁。</b></font></h3> 隆恩殿。 <h3><b><font color="#ed2308">清崇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清西陵内的金龙峪。 [23]是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和孝定景皇后(隆裕皇后)的合葬陵寝,由于光绪皇帝生前未动工修建陵寝,所以崇陵是其驾崩后才进行修建的。清崇陵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始建,完工于民国四年(1915年),共耗银438400两。 [4]<br></font></b><b><font color="#ed2308">清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依照同治帝的惠陵,没有设置大碑亭、石像生等建筑。但崇陵除继承清代建陵规制,参照咸丰帝定陵、同治帝惠陵的风格外,又吸收了古代建筑技术的某些精华,仍具有它的特色。整个陵寝根据守卫和祭祀的需要,建筑了五孔桥、巡房、牌楼门、神厨库、三路三孔桥、朝房、班房、隆恩门、燎炉、配殿、隆恩殿、三座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宝顶、地宫。 [2]崇陵其隆恩殿的木结构均为名贵的梴楠木,质地坚硬,如铜似铁,被誉为“铜梁铁柱”。</font></b></h3> 泰陵。 大红门是清泰陵总门户,建筑形式为单据庑殿顶,面阔34.8米,进深11.35米,高13.3米。大红门两侧有宽厚高大的风水围墙向东西延伸,长达21公里,把分布在广阔的丘陵沃野之中的陵寝建筑包容其中。 地宫寝地。 石像生指安设在陵墓神道两侧的五对精美的石像生,分别是文臣、武将、马、大象、狮子。清西陵只有泰陵、昌陵建石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