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行笺:‍六位老同学与三座古城的时光褶皱

Leva Cheng (拒聊)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四十多年光阴流转,昔日青涩的77级力学班学子如今已霜染鬓角。那些年带着青春的热情,朝夕相处,共同度过了人生最纯真,最美好,最值得留恋的校园生活。弹指间,时光匆匆而去,他们经历过求学,求职,结婚、养儿育女,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活,可不变的永远是彼此浓浓的深情。</span></p><p class="ql-block">他们如今功成名就,友谊使他们从天南海北启程,携着伴侣,响应两位教授的召唤,去几位老同学的家乡来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感受几位家乡的风情、享受家乡的特色美食。</p><p class="ql-block">回乡团的团友有:来自北京的老朋友钱同学;来自万里之遥侨居瑞典的贺凌锴女士;来自南京的庄同学夫妻;河海大学洪教授夫妻;我和他们是同在南理工学习一个食堂吃饭四年的的校友,我也应邀以环先生家属参加这次活动。4月5号我从深圳飞至南京,6号和老公汇合到黄桥。东南大学的何教授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我们将第一站到他的家乡—泰州黄桥;我家环先生和他们是大学同班同学,将活动的第二站定位环先生的家乡著名的长寿之乡—如皋;第三站最受我们期待,将去江西千亩梯田油菜花的地方—婺源县官坑村。</p><p class="ql-block">我们穿越江南水乡的烟雨、海滨都市的霓虹,相聚于南京、分乘3辆车开始了我们的共同旅行。洪教授和太太的车一早来酒店接我,再开车进入江宁区的一个别墅小区接到贺凌锴女士时,这是我和贺凌锴在毕业43年后的第一次重逢,洪太太、贺凌锴和我三位女士坐在洪教授的车上,一路欢声笑语,让唯一的司机洪教授倍感“三个女人一台戏”的热闹,他插不上话的无奈。</p><p class="ql-block">我们携手走在他们各自故乡的青石板上,走在古城的巷口。白发“童靴”的三位主人,思绪在童年的回忆中游走,他们延着自己的童年或父辈的童年走过的古城青石板路,寻找着自己的脚印和父辈的足迹。童年的趣事在他们的中间流淌,掌心的温度融化了岁月的冰层。当月光爬上雕花窗棂,杯中酒映着乡音和亲情,恍然仍是那个鸟鸣喧嚣的春满花开的午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回乡团游的第一站—何教授的故乡黄桥镇</b></p><p class="ql-block">四月5日,我们分乘三辆车来到“回乡团”省亲游的第一站—江苏泰州市的黄桥镇。何教授提前回到家乡准备并迎接我们。</p><p class="ql-block">何教授在78年刚入南理工读大学的时候和我同班,专业是“随动”。后因入学一个月的摸底考试,学校为了为江苏高校培养师资,从大多江苏籍的学生中选出了两个班—77数学班和77力学班,何教授和几位回乡团同学同为77-力学班同学,我老公环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员。</p> <p class="ql-block"><b>何教授的家人兄弟姐妹们请我们共进晚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桥往事·青石板上的地质年轮</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黄桥古镇地理位置:</span>位于江苏省泰兴市东部,是苏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集镇,长江三角洲北翼的水上交通要冲‌‌。古称“永丰里”,汉初因海陵仓得名,北宋熙宁年间改称“永丰镇”,元末明初更名为“黄桥镇”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黄桥古镇的历史沿革:黄桥镇建于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距今千年历史,保存2000余间明清建筑及宋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b>黄桥古城何氏祠堂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桥古镇的何氏宗祠—何氏后人何教授的先祖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据介绍:离遗带亭不远的黄桥何氏宗祠,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黄桥镇珠巷街124号,有“江北第一祠”之称,与江南第一楼——岳阳楼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何氏宗祠<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明代,改建于清初,已有五百年历史,虽历尽沧桑,仍然风骨犹存。</span>属于何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何氏一族为纪念先祖,教化后人而建立的祠堂。</p><p class="ql-block">据何教授讲:1940年夏秋间,新四军进驻黄桥,在此设大众俱乐部,开展宣传运动,当年陈毅元帅就在祠堂内设指挥部。同年10月黄桥决战期间,祠内设支前委员会,黄桥人民将成千上万的烧饼集中于此,源源不断送上前线,支援新四军。黄桥烧饼就此出名,何家祠堂和黄桥烧饼也就此打上了红色印记,也称为红色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在当地,何氏宗祠祭典代表着家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氏宗祠的内部结构</b></p><p class="ql-block">何氏宗祠由大门堂、仪门、大厅、振裔楼组成。祠堂坐北朝南,大门两边垛头设大块砖雕,刻上有灵芝、珊瑚、犀角、元宝、古钱等吉祥图案。大门格式为古建筑将军门式样,檐桁之下的额枋上设有四枚门簪,门旁设左右对称“门当户对”式门框,两边设有狮子盘球浮雕圆形大抱鼓落地石墩,门扇上有兽头门环。大门共有六扇,平时开东西两扇侧门,如遇大事,正门大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家宗祠被荣为“江北第一祠”</b></p><p class="ql-block">走进大厅,因修缮里面搭满了脚手架,但能看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厅为木结构建筑,</span>但梁上的彩绘依然依稀可见。据请来的导游介绍:大厅建筑用料精良,工艺考究,厅堂木桩为金丝楠木。厅堂构架粗壮气派,正梁下的云柱柱头与承梁斗拱之间采取了透雕“抱梁云”、“山雾云”花板予以配饰,榫卯结合,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当年厅堂梁、枋、柱头、斗拱等构件上均以彩绘装饰,至今仍依稀可见梁架上山水花鸟残留痕迹。地面以一尺见方的砖材铺设。大厅向后乃一大院,原建有何氏族人题名的振裔楼,后毁于火灾,1992年由地方政府出资在原址重建,现作为陈列历史文物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b>何氏宗祠的一块牌匾上书“吏瘦民肥”四个大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宗祠后面大堂里,一块牌匾上书“吏瘦民肥”四个大字引起我们的注意,这四个字</span>源自泰州黄桥何氏家族何镤。明万历年间,何镤在江西德兴任县令,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为了褒扬何镤的功绩,当地百姓为他建了生祠。祠堂内收集有康熙朝4块匾额。</p><p class="ql-block">何氏为黄桥的一大家族,明清时代,黄桥何氏先后出了4名进士(何家祠堂的大厅堂就是明弘治十五年进士何斐任御史时所建),10名举人,32名贡生,300多名秀才,且任职官员中多正直廉洁之士。以“吏瘦民肥”为代表的十条家范代代相传。有民谣唱道:为何代代出人才,家范十条把好舵。就一座古镇、一个家族而言,有此成就,较为鲜见。</p><p class="ql-block">估计我们的何教授如果穿越到古代也一定会是一位进士!</p> <p class="ql-block"><b>祠堂内收集有康熙朝4块匾额</b></p><p class="ql-block">何氏七世祖于明正统年间制定的传承儒家思想的《家范条件十则》,清光绪版《何氏家乘》,清线装书籍若干本,清宰相刘墉书法竹刻,景德镇瓷画珍品,碑文石刻,红木家具等等。看了何氏宗祠,感到何氏家族以耕读传家,行善积德,形成了独特的家族文化。家族中涌现了多位进士、举人和秀才,创造了“五步一进士,十步一举人”的人文盛景‌‌。何氏家族的家范十条包括孝父母、友兄弟、谨夫妇等,这些家规不仅规范了家族成员的行为,也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黄桥新四军纪念馆—难忘黄桥决战的枪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50-60年代出生的人,是接受红色教育最多的一代人,也是熟悉这段历史最多的人。所以,我们就来到这里,去寻找印在我们脑海里的历史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宏伟的纪念馆位于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米巷10号的丁家花园内,就是因黄桥战役是新四军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1940年),以纪念此战役而建。纪念馆是我在一个城镇上见到的最大的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历史的尘埃总是悄然沉淀,却在某些时刻会因一缕微风而扬起,让人看清其中的金光。站在黄桥新四军纪念馆前,我仿佛看见了那场烽火连天的岁月,看见了无数英勇的身影在硝烟中穿梭。纪念馆内,一件件展品仿佛都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故事,而那些故事,早已融入了这片土地的血脉。</p><p class="ql-block">  黄桥战役,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新四军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以少胜多,无畏生死,前赴后继。他们的身影,如同黑暗中的火炬,照亮了前方的道路。纪念馆中,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陈旧的武器,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那些英勇的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无畏,什么是坚守。</p><p class="ql-block"> 走进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块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黄桥战役的珍贵瞬间。这个小小的烧饼,却是那段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黄桥群众自发以当地特产黄桥烧饼支援新四军,烧饼便于制作、保存与携带,为战士们提供了食物保障,有力支撑了战斗。这不仅仅是一个烧饼,更是军民鱼水情的象征,是战役胜利背后群众支持的生动例证。</p><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叙事是线性的、庄严的。通过精心设计的展线,参观者被引导着走过新四军挺进苏北、保卫黄桥、东进抗日的完整历程。展板上那些"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词汇,配合着全景画里硝烟弥漫的战场场景,试图唤醒人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敬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纪念馆中最触动我的不是那些宏大的战争场景复原,而是一组普通战士的家书。其中一位年轻士兵在奔赴战场前写道:"若儿不幸,望爹娘勿悲,抗日救国,死得其所。"泛黄的信纸上字迹稚嫩却坚定。这种个人化的历史碎片突然击穿了我作为参观者的心理防线,因为它展现的不是抽象的历史概念,而是具体的人性光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提醒我们,对抗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宏大叙事的重复说教,而是让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被看见、被理解。当历史呈现出其血肉丰满的本来面目时,它才能抵御消费主义的解构与消解。</span>然而,当我注意到几位年轻游客匆匆掠过展品直奔纪念品商店,当他们对着陈毅元帅的蜡像比出剪刀手合影时,我不得不承认,这种传统纪念馆的叙事方式正在失去它原本的教育功能。历史在这里被压缩成可以快速消费的视觉符号,革命精神被简化为朋友圈里的几张打卡照片。</p><p class="ql-block">黄桥的枪声早已远去,但它留下的精神回响仍在寻找与这个时代共鸣的频率。纪念馆的价值不在于它保存了多少文物,而在于它能否激发参观者思考: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守护那些用生命换来的精神遗产?当消费主义试图将一切转化为商品时,我们更需要保持对历史的敬畏,因为只有懂得尊重过去的民族,才有资格创造未来。</p> <p class="ql-block"><b>革命烈士纪念塔</b></p><p class="ql-block">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参观坐落于黄桥镇东进东路与永丰中路交汇处的革命烈士纪念塔。但我们查了介绍:这个纪念塔展示了新四军与八路军会师的历史,塔身以两面红旗相互缠绕为造型,寓意着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胜利会师,以及军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谊。塔的正面镌刻着粟裕大将的题字:“新四军黄桥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而背面则刻有陈毅元帅的诗句:“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这座巍峨的纪念塔与气势磅礴的诗句相互辉映,共同见证了黄桥战役的辉煌历史。</p> <p class="ql-block"><b>黄桥烧饼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黄桥烧饼是江苏泰兴黄桥镇的传统名点,我们就一起随何教授来到一个早餐烧饼店,品尝著名的黄桥烧饼。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清朝民间,真正名扬全国则与1940年的‌黄桥战役‌直接相关。历经数百年的发展,这种以面、油、芝麻为主料的酥饼,既是地方美食代表,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活见证。‌‌</p><p class="ql-block">1940年黄桥决战期间,全镇66家烧饼店、16间磨坊昼夜不停制作20万只烧饼支援新四军前线。这场以7000人对抗3万敌军的战役中,烧饼不仅是军粮,更成为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传递的爱国热忱。战役胜利后,李增援创作的《黄桥烧饼歌》更是让这一地方小吃升华为军民鱼水情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4月6号的下午,我们来到何教授大哥的家里,来亲自感受一下何家浓浓的书香和温馨。大哥家里的挂的书法大字和古书字画引起我们这帮文化人浓厚的兴趣,主人家的热情招待让我们倍感荣幸!</p> <p class="ql-block"><b>庄太太手里的脆油条来此黄桥一家早餐店</b></p><p class="ql-block">黄桥的一家特色早餐店里的脆皮油条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也是我吃到最好吃的油条。</p> <p class="ql-block"><b>何教授大哥家门口的油菜花有一人高,是我见过的最高的油菜花。</b></p><p class="ql-block">7号早晨早餐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结束了两天的黄桥旅游之旅,我们将转战我老公的故乡长寿之城—如皋。庄同学夫妻两因家里有事离开“回乡团”回南京,遗憾的不能参加我们的如皋、婺源之旅。</span></p><p class="ql-block">黄桥的大气、黄桥的美食(黄桥烧饼的酥香;黄桥的油条酥脆)、黄桥的红色文化以及黄桥人的烟火气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们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回乡团的第二站:探访环先生的故乡长寿之乡如皋</b></p><p class="ql-block">我老公环先生的故乡在如皋,那里有千年古城和百岁老人。每每听他提起家乡,眼里总闪着光。四月七日中午,我们从黄桥来到如皋,踏上了这场期待已久的归乡之旅,去探寻这座“长寿之乡”的山水人文与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探访长寿之乡,邂逅水运古城的诗意</b></p><p class="ql-block">如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东晋如皋隶属广陵郡海阳县;北周时属海陵郡;隋朝时并入宁海县,隶属于扬州总管府;唐朝大和五年设如皋场,隶属于海陵县;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升如皋场为如皋县,隶属于泰州。北宋初,如皋县隶属于淮南东路泰州军,为中下县。元代,如皋县隶属于扬州路泰州府,升为上等县。明代,如皋属于扬州府泰州。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置江苏省,如皋属江苏省泰州。清雍正二年(1724)划归通州。民国初年,如皋县先后隶属于苏常道和淮扬道。</p><p class="ql-block">如皋是民国第一大县,辖有现在的江苏省南通市境内如皋、如东以及海安部分地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中华民国中央政府宣布如皋为全国最大的县。居全国各县之首。</p><p class="ql-block">体验一下这个长寿之乡的烟火人间,享受这里的美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舌尖上的如皋,从四海楼里的早茶品起</b></p><p class="ql-block">在一笼热气氤氲的早茶里,开启了一场味蕾与心灵的奇妙旅程,邂逅了这座长寿之乡独特的烟火与温情。</p><p class="ql-block"><b>如皋蟹黄包</b></p><p class="ql-block">说起如皋早茶,蟹黄包子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当家花旦”。它以“厚皮胶质馅”独树一帜,与靖江汤包风格迥异。当那笼热气腾腾的蟹黄包端上桌,宛如一朵盛开的金色秋菊,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p><p class="ql-block">咬上一口,浓郁的汤汁在口中爆开,蟹黄与蟹肉的鲜香肆意弥漫,搭配着猪腿肉丁、笋丁及秘制皮冻,口感丰富,层次分明。</p><p class="ql-block">根据蟹黄比例,蟹黄包分为多个等级,价格从基础版的28元/个到最高档的98元/个不等。最高档的蟹黄包使用纯母蟹蟹黄,现包现蒸,限量供应,堪称早茶中的“奢侈品”。品尝蟹黄包时,搭配姜丝和香醋,既能去腥提鲜,又为这场味觉盛宴增添了几分雅致。</p><p class="ql-block"><b>如皋烧饼</b></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蟹黄包子是早茶中的“大家闺秀”,那么如皋烧饼则是充满烟火气的“邻家小妹”。果木老炉炭烤是如皋烧饼的独特印记,面坯贴于炉壁烘烤,待其色泽变得如蟹壳般金黄,芝麻密布其上,便宣告着这炉烧饼的完美诞生。</p><p class="ql-block">轻轻咬下一口,薄脆的外皮发出“咔嚓”声响,内馅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甜咸两种口味,葱油、蟹黄、牛肉等传统馅料,尤其是猪油渣馅,香醇的味道令人欲罢不能。如皋烧饼常与豆腐脑搭配食用,豆腐脑加入榨菜、虾皮、紫菜等配料,嫩滑清爽,与酥脆的烧饼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除了蟹黄包和烧饼,如皋早茶还有许多令人垂涎的特色美食。盘水面,面条煮后过冷水“过桥”,口感滑爽,浇头以青椒肉丝、雪菜肉丝为主,趁热拌上猪油,香气四溢,让人食欲大增。</p><p class="ql-block">如皋早茶,是舌尖上的长寿秘诀,也是生活态度的体现。在这里,每一口美食都讲述着岁月故事,每一次相聚都传递着温暖情谊。从清晨的一笼蟹黄包、一块酥香烧饼开始,我们深深陶醉在这座小城的悠然与智慧里。</p> <p class="ql-block"><b>我们在著名的四海楼品味如皋的早餐</b></p><p class="ql-block"> **晨起烟火:一桌早茶的仪式感** </p><p class="ql-block"> 蟹黄包汤汁滚烫,盘水面浇头鲜香,配一碟白蒲茶干的柔韧,再来块刚出炉的董糖,甜咸交织中开启如皋人的长寿密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皋水绘园:明末清初的园林艺术瑰宝</b></p><p class="ql-block">. **水绘园:江南园林的遗世风雅** </p><p class="ql-block"> “金陵八艳”董小宛与冒辟疆的隐居之地,碧水绕亭台,曲径通幽处。乘一叶扁舟划过镜阁倒影,仿佛听见才子佳人的低语。园中盆景错落,古木苍翠,随手一拍皆是水墨画境。水绘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冒辟疆与董小宛那段动人的爱情故事,而水绘园,正是他们曾经共同生活的故居。</p><p class="ql-block">如皋水绘园,这座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园林,最初是由如皋冒氏家族建造的。经过四代人的传承,直到冒辟疆时期,这座园林才最终完善。冒辟疆不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还是复社的后起之秀,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商丘侯方域并称为明末“四公子”。</p><p class="ql-block">冒辟疆接手园林后,对旧园进行了重新整理。水绘园是他与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共同隐居的地方。如今,我们看到的园林大多是陈从周的弟子复建的,保留了一些老房子的老部件。</p><p class="ql-block">现存的水绘园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分左、中、右三轴。右轴为隐玉斋,与观桧厅、聆松簃、牡丹亭组成一院落。中轴为雨香庵,有门厅、敞厅、黄杨厅、流光殿四进,为康熙年间所建,其中保存有明末清初的遗构。水绘园构筑精巧,以楼带园,庭院布局围而不隔。以有限的空间,营造宽阔意象。水绘园的构筑技艺和环境的营造,融徽州建筑手法于扬州建筑艺术中。</p> <p class="ql-block"><b>水绘园几个大字不知是谁写的</b></p> <p class="ql-block"><b>水绘园屹立着冒壁疆的白色汉白玉雕像</b></p> <p class="ql-block"><b>古瞻园</b></p><p class="ql-block">如皋水绘园内,郑板桥题字的古澹园是如派盆景园。园内随便一盆盆景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最长的一盆宋代盆景距今已有1000年。下雨时,可以坐在寒碧堂里喝茶躲雨,卖茶女说茶多喝一会儿,下午两点还能看如皋非遗仗头木偶戏。</p> <p class="ql-block"><b>水明楼</b></p><p class="ql-block">水绘园内景之一,其造型精美,为船舫式水阁建筑,建于清乾隆23年,这三字雅称出自杜甫于西阁写的诗作《月》</p><p class="ql-block">建造时间‌:水明楼建于清乾隆廿三年(1758年),属于清朝时期的建筑。</p><p class="ql-block">‌纪念意义‌:水明楼是徽商为纪念冒辟疆和董小宛而建</p> <p class="ql-block"><b>据说这里是冒壁疆和董小宛的画像</b></p> <p class="ql-block">董小宛(公元1623年-1651年),是南直隶苏州人,与柳如是、陈圆圆、李香君等并称为“秦淮八艳”。她嫁给了复社名士冒辟疆为妾,明亡后随冒家逃难,此后与冒辟疆在水绘园隐居了九年,直至去世。</p><p class="ql-block">在这个隐居之地,董小宛度过了她人生中最宁静的时光。水绘园的幽静与古朴,仿佛成为了她心中的一片净土,让她得以远离尘嚣,专注于内心的宁静与思考。</p> <p class="ql-block">董小宛的隐居地位于水明楼西侧的雨香庵,这里原本是隐玉斋,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及弟的读书处。元末时斋毁,清初在隐玉斋故址重建,更名为雨香庵。院内有一棵千年古桧,俗称“六朝松”,枝干遒劲,显得古朴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b>水明楼里内外雕竹叶的床</b></p><p class="ql-block">内室安置的红木竹罩最引人注目,它是以4块红木整板雕绣的竹石图立面,其叶叶清晰,刀刀分明,细枝镂空剔透,形态逼真,据说,当年工匠花了1千多个工日始成。透过临池漏窗和花墙,可见池水、小船、池岸,让你似咸“人在舟中,舟行水上“。小桥流水,碧波柳荫,亭台楼阁……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陈从周教授观之赞叹不已,说:“此一区建筑之妙,实为海内孤例。”</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水绘园里游走,寻找冒壁疆和董小宛的遗迹。</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77-力学班的5位“童靴”在水绘园</b></p> <p class="ql-block"><b>我、贺凌锴还有洪教授家的领导—王总一起</b></p> <p class="ql-block"><b>四月季节吃河豚</b></p><p class="ql-block">午餐在水绘园旁边的水绘人家,特色为每人一条烧河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定慧寺有一座观音塔</b></p><p class="ql-block">观音塔,位于江苏省如皋市城河东南角定慧寺。当代所建的仿明、清古建。</p><p class="ql-block"><b>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如皋城历史上曾经有过佛塔,与定慧寺一起始建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塔高七层。宋天禧年间定慧寺已逐渐颓败,五代时期原佛塔彻底毁损。后来尽管定慧寺几经兴衰,可是佛塔始终再未复建。</p><p class="ql-block">现塔为2004年所建,七层八角仿明、清式古塔,高 43.88米,总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塔内供奉观音大士铜铸三十二应身,玻璃铜彩铸大悲咒出相八十四尊,有通道拾级而上可登顶层,塔名由启功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皋定慧寺</b></p><p class="ql-block">如皋定慧寺为什么是全国寺庙唯一门朝北的寺庙?</p><p class="ql-block">如皋定慧寺山门朝北的主要原因与‌明朝嘉靖年间的倭寇防御及城市扩建‌直接相关。根据权威记载,寺庙原为南向,但1554年如皋修筑城墙时将寺院包入城内,导致原山门通道狭窄。明万历年间重修时,为方便信众进出并适应新的城市布局,寺院整体调转方向,山门改为北向,原山门处改建为藏经楼。这一调整还形成了“水环寺”的独特格局(北有玉带河、南有护城濠河、西临已废的玉莲池、东靠放生池)。</p><p class="ql-block"><b>民间传说与文化附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管历史记载明确,但当地还流传着三个富有戏剧性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西游记》关联说‌:传说孙悟空提议建庙时要求门朝北,以纪念其与二郎神斗法变土地庙的经历。</p><p class="ql-block">‌檀香木佛像承诺‌:僧人性乾为兑现“天下无双”的诺言,故意将山门改为北向,使寺庙建筑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抗倭历史象征‌:部分传说将改门方向与如皋人民抗击倭寇的英勇事迹联系,赋予其纪念意义。</p><p class="ql-block">还有传说:当年一个海盗来到如皋,决定洗手阪以佛门,后成方丈,重建定慧寺,觉得自己和其他不一样,就把门开向北……。</p> <p class="ql-block"><b>我们共聚在环先生的故里</b></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寺中的一处,也是我们环先生的故里。这里我最难忘的还是我和环先生结婚时办酒席和住过的地方。当年公婆文革后期官复原职时由组织分配,在定慧寺的这里居住了十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在定慧寺品“天水”茶</u></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到这里,迷信不迷信的都喜欢在定慧寺里喝一杯“天水”茶,据说水来自于雨水即“天水”,茶是福建的白茶。这叫雨露均沾啊!</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皋迎春桥</b></p><p class="ql-block">如皋内城河上的主要桥梁包括迎春桥、武定桥和文德桥。‌</p><p class="ql-block">迎春桥位于江苏省如皋市东大街内城河上,初名先春桥,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原为木桥,后在明崇祯三年(1630年)改为高石桥,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1925年改为砖石平桥。1991年,如皋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如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东大街:青砖黛瓦间的旧时光** </p><p class="ql-block"> 东大街是一条 600米长的明清老街,青石板路上印着深深车辙。老茶馆里飘出魁面汤的香气,竹器店中匠人手指翻飞,偶遇巷口晒太阳的百岁老人,皱纹里藏着岁月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b>迎春桥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如皋迎春桥旁边的网红烧饼店</b></p><p class="ql-block">—迎春桥老炉烧饼店‌,该店成立于2014年11月17日,位于如皋市如城街道迎春桥北50米‌。这家烧饼店以其独特的口感和制作工艺而闻名,有三种口味:葱油、野菜、甜味。烧饼外脆内酥,口感极佳。</p><p class="ql-block">这家烧饼店更因央视拍舌尖上的地方美食时,吃过这里的烧饼并大赞而闻名。当地人实际上很不服气,说最好吃的烧饼另有地方……。</p> <p class="ql-block"><b>离开如皋之前,我们在红四军纪念馆门口留影</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回乡团的第三站来到洪教授的家乡—江西婺源官坑村</b></p><p class="ql-block">我们驱车从南京大约6个小时,来到洪教授的老家—婺源县官坑村。官坑村是皖南赣北交界的偏僻大山村。东至官坑口旧址;南至江村、中村、忤头山大降;西至卢坑。</p><p class="ql-block">村落名称由来:自唐德宗朝洪经纶于公元783年后,与子全游迁徙婺源官源(今官坑)居之,来由是以官名地也,有寓意儿孙代代像观察史洪经纶一样加官进爵,连绵不断。</p><p class="ql-block">洪教授的父辈,当年当兵离开四面环山的婺源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征战南北,最后定居古城南京,洪教授就出生在南京。但江西婺源是教授的老家,哪里有他的亲朋,和洪家祖坟。所以洪家的宗祠和洪门兄弟就将接力棒传承到教授手里。而现在的洪教授老家已经是青山绿水环绕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最美乡村”,美不胜收。我们同洪教授一起探秘江西婺源这个美丽的乡村。</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探秘江西婺源:人间秘境中的金色乡村之旅</b></p><p class="ql-block">婺源,地处江西省的东北部,素有“中国最美的农村”之称。这里,徽派建筑古朴典雅,梯田连绵起伏,村庄错落有致。随着四季更迭,婺源的景致也变幻莫测:春天,满眼金黄,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是闻名遐迩的千亩梯田油菜花之乡;在婺源都能让你深切感受到它的静谧与美好。</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婺源,一路上青山绿水,山山之间裹夹着金色的油菜花,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美的山水地形也映照出因人多地少而导致这里的贫困,当年这里也是红色根据地,从这里走出许多名人和将军。</p> <p class="ql-block"><b>青山环抱的官坑村</b></p><p class="ql-block">层层青山环抱着村庄,觉水和桃溪两河串村而过。</p><p class="ql-block">在村子的一头,有洪经纶大墓心古坟一座,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之大,是洪门始祖连续数代的较大坟墓,据说有数十人之多。</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洪家始祖洪经纶大墓心坟墓,有122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b>我们所有的来人在洪家老宅前留念</b></p><p class="ql-block">中间的一个个子较矮的小女孩是洪教授亲戚家的留守儿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就是洪教授的老家—一个有山有水的白墙黛瓦的徽式建筑村庄</b></p><p class="ql-block">陪同我们的是洪教授的亲戚婺源市乡镇一把手,带着我们来到洪教授的老家,干净的村庄让我们非常震惊。这里的农村很漂亮,青山怀抱、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风景如画。但发现这村里的人气不旺,一问才知道,这里和大部分农村一样,年轻人外出打工,留驻村里的大都是老人。</p><p class="ql-block">听介绍才知,国家为了发展农村经济,避免耕地荒废,江西全境内政府给农村每户免费种田而收获还归此户所有,让农民放心在外打工。说这不但是江西的政策,而是全国的。</p><p class="ql-block">说农民从心里拥护习拥护党,这就不难解理解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里是洪记良宅</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洪记祖父德高望重而保留。这张照片是洪家亲戚亲戚的家柴房外拍的。洪家有亲戚还居住在此,老爷子和家人热情的给我们蒸了粑粑糕(我们称艾饼),给我们煮了满满一盆鸡蛋让我们品尝,别说这鸡蛋还真香。江西的粑粑糕不是像江苏那样用艾叶汁和糯米和面包裹豆沙馅儿或花生碎黑芝麻粉加糖做成的馅而制成,吃起来软糯香甜;而江西的粑粑糕确是用米粉加糯米粉和艾叶汁和的面皮,包裹的馅为鲜香的肉和菜,包皮Q弹,也非常好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们还过着靠山吃山,烧火靠木柴的最朴素的生活方式,家里灶台上方挂着熏的猪肉。生活还是不错的。</span></p> <p class="ql-block"><b>村边上的油菜花</b></p><p class="ql-block">第一次看到还有不同颜色的油菜花和远处的一片漂亮的徽式建筑交相辉映,很稀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延着习主席的足迹来到最美乡村—石门村</b></p><p class="ql-block">石门村是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的一个自然村,也是一个千年古村。这里是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中心区,也是极度濒危鸟类蓝冠噪鹛自然保护小区。2023年10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石门村考察。</p><p class="ql-block">农家晒场特色</p><p class="ql-block">谁家晒匾还晾着半卷秋色?辣椒的红、皇菊的黄在暮光里愈发浓烈,与屋顶升起的青烟缠绕成葛藤。廊桥茶亭飘出烘茶籽的暖香,混着酒坊新开坛的糯米甜,漫过青石板上归家的羊群。祠堂前的百年枫杨沙沙抖落碎金,惊起栖在状元井栏的雀儿,扑棱棱掠过晾着苎麻布的竹篙。</p> <p class="ql-block"><b>青山绿水环绕下的石门村</b></p><p class="ql-block">走进石门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柴火堆砌得整整齐齐。电线、网线、有线电视线全部埋入地下,村里常见的“蜘蛛网”不见了。村内都是柏油路或石板路,路边种满了各种花草。村内空地上有的种上了蔬菜,有的用作展示晒秋风俗的场地。村民房屋外墙上,有的贴上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有的画上了具有浓郁乡村风格的墙绘,有的挂满了群众幸福生活的笑脸图……目之所及满是石门村村民的幸福图景。</p><p class="ql-block">据介绍,2023年,石门村仅有3家民宿,床位不超过40张,一年到头也没什么客人来住,村里更是无人经营农家乐。2024年,石门村民宿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目前,全村已开办民宿很多家,还有农家乐几家。此外,村内休闲茶室、咖啡吧等新业态也竞相入驻,蓝冠噪鹛公仔、米酒拿铁、文创雪糕等特色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据说越来越多的石门人自发选择回村创业,实现在家门口守着“风景”致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门村里的“添丁路”</b></p><p class="ql-block">两位同学站在添丁路牌下,手扶着“添丁路”牌,可能想着“当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让他们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现在想添丁也没机会啦!”哈哈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门村里的民宿</b></p><p class="ql-block">感觉住在现代的“美丽乡村”里,吃着农家乐,喝点小酒,唱唱K,应该是一种宁静的享受。实际上也是我所向往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门村后边的星江河</b></p><p class="ql-block">据当地村民介绍,绕村而过的河叫星江河。星江河被一个沙洲分为内湾和外湾,因沙洲形状像月亮,故称月亮湾。</p><p class="ql-block">漫步星江河河畔,腺柳、枫杨、樟树等树木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河边一片毛竹林随风摇曳,很是惬意。河岸步道边一处介绍蓝冠噪鹛的牌子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p><p class="ql-block">据介绍,蓝冠噪鹛有鸟类“大熊猫”之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纳入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1919年,蓝冠噪鹛在婺源县首次被发现后曾一度销声匿迹。2000年,蓝冠噪鹛在婺源县重新被发现,引起世界轰动。目前,蓝冠噪鹛野生种群的已知分布范围主要在婺源及其周边地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门村内的蓝冠噪鹛铜像</b></p><p class="ql-block">每年4月至7月,蓝冠噪鹛便会如约而至,在星江河两岸的树上筑巢繁衍。</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星江河风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河旁边有一大观光茶园,很多小年轻在这里打卡拍照。据说婺源的绿茶就出此石门。</span></p> <p class="ql-block"><b>五位银发“童靴”坐在星江河旁</b></p><p class="ql-block">当年南理工的力学班只有三个女生,现在这四位男同学携贺凌锴一个女同学一起参加故乡游,一起聊当年同窗往事,银发老人的青年心。</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丽的婺源县城</b></p><p class="ql-block">很多朋友给我说:婺源,一个“最不像江西”的江西下辖县。世人可以不知上饶,但不能不知婺源,“婺”字笔画虽繁,但鲜有不知者。这可能和他的历史有关。</p><p class="ql-block">回溯婺源历史: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析休宁之回玉乡和乐平之怀金乡,纵横二百余里,立婺源县,以地当婺水源头而名,治设清华,隶于歙州。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县治由清华迁移到弦高镇(今城关镇)。到1934年,第一次从安徽划入江西,隶第五行政区。1947年划回安徽,隶第十行政区。1949年5月1日婺源解放,复划归江西,隶乐平专区。1950年改属浮梁专区。1952年起隶属上饶地区至今。</p><p class="ql-block">婺源作为一个千年古县,划归江西也不过百年,从这个角度看,婺源县也不愧是江西最年轻的县。</p><p class="ql-block">婺源,徽派建筑的“大观园”,明清古村遍地开花;央视倾力打造的纪录片《航拍中国·江西》,航拍婺源“篁岭晒秋”,让婺源名扬天下,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县。</p><p class="ql-block">说婺源“最不像江西”,源于其历史上长期属于安徽省,其实这个表述是不恰当的,应该说婺源是江西的掌上明珠,极大丰富了江西文化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夜光下的婺源县城</b></p><p class="ql-block">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来到婺源县城,下榻于洪教授亲戚家的漂亮小楼里。站在小楼的门口来观赏婺源县城的美丽,我们惊叹它的繁华,惊叹它的宁静!</p><p class="ql-block">当夕阳在星江河畔打翻调色盘,整座古城便坠入琥珀色的梦境。马头墙衔住最后一缕金边,瓦当上的苔痕泛起朦胧光晕,像被岁月摩挲包浆的古瓷。<span style="font-size:18px;">渐暗的天际线浮起点点幽蓝,古宅窗棂次第点亮橘色光斑,如同宣纸洇开的朱砂印。</span></p><p class="ql-block">此刻的婺源是褪色的水彩,是未干的水墨,是茶盏边缘将凝未凝的暖雾。你会看见银河正从虹桥洞孔缓缓倾泻——原来最惊艳的时光,总在明暗交替的缝隙里悄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b>晚餐在洪教授亲戚的楼下饭店里。</b></p><p class="ql-block">我们驱车从官坑一路来到婺源县城,住在洪教授的亲戚家,没想到两位上海知青能扎根在这个县城里,日子比起闹哄哄的世界之都大上海,享受这里的宁静惬意。</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品尝着婺源的特色美食,因好多人不吃辣,所以能品尝地道的当地美食没有辣椒还是很遗憾的。</p> <p class="ql-block"><b>主人家给我们做的早餐</b></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的早餐,在主人家里的二楼餐厅里吃的,丰盛的当地美食让我们震惊不已,满足了我们的口福,真心的感谢主人的盛情招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不同角度打卡江岭油菜花景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主人安排没去著名的五A景区篁岭景区,遗憾的没有看到千亩梯田油菜花的胜景,据说千亩梯田油菜花花期过了,只有在这里的4A景区江岭景区油菜花花田,花期正胜着迎接着我们,让我们惊叹❗️</span></p> <p class="ql-block"><b>何教授带的无人机在此发挥了作用</b></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江岭景区</p> <p class="ql-block"><b>洪门后代打卡婺源江岭油菜花景区</b></p> <p class="ql-block"><b>我们在景区的观景台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b></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忙忙碌碌,却弄丢了最初的从容与缓慢,如果想要找寻内心深处的清净,感受山水之间的雅致,一定要来一次景德镇。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你或许曾在歌曲中聆听过它的文艺,又或许在诗词中想象过它的浪漫,但只有身临其境,亲自体验一番景德镇的慢时光,才算是真正找到灵魂的栖之地。</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在中国乃至世界版图上都独一无二的城市——景德镇,千年瓷都。它因瓷而生、因瓷而兴,泥与火的交融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成就了一个城市依靠单一手工业支撑千年的奇迹。踏入景德镇,就像迈进了时光隧道,2000多年的冶陶史的悠久,1000多年的官窑史的辉煌,600多年的御窑史的传承如画卷般在眼前展开,看着琳琅满目的瓷器,看着燃烧不息的窑火,看着代代相传的匠人,我惊叹于景德镇瓷器的精美雅致,也震撼于景德镇千年不息的传承精神。</p> <p class="ql-block"><b>我们在景德镇的第一站:参观浮梁古县衙</b></p><p class="ql-block">浮梁古县衙,这座始建于唐朝的古老建筑,不仅是江南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县衙,更是全国罕见的古县衙之一。由于浮梁县曾管辖瓷都景德镇,出产珍贵的瓷器和茶叶,贡赋丰厚,使得知县官居五品,高于一般七品县官,因此其建筑规制也显得格外庄严。这里被誉为“中国第一县衙”,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b>历史文化长廊:</b>位于检票口附近,以贴地瓷砖建设,概述了浮梁的历史概况以及丰富的官文化、瓷文化和茶文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古县衙和千年古塔</b></p><p class="ql-block">千年古塔融合了中国古塔特殊的风格和江南建筑特色,被誉为浮梁的“古代城徽”,是古老浮梁的象征和历史的见证。</p><p class="ql-block">衙门现存有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六房(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正堂、二堂、三堂、花厅、后花园,基本保持了县衙原有风貌。整座建筑坐北朝南,错落有致,廊道相接,浑然一体,庄严与轻松并存,厚重与俏雅生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随后我们参观了著名的景德镇陶瓷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景德镇陶瓷馆收藏陈列着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景德镇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生产的名品佳作20000件左右,其中国家珍贵文物500余件。展出内容分“历史之部”,“新中国之部”和专题展览厅。前者以朝代为序,展出古瓷1000多件;后者按类别陈列,展出建国后收藏的陶瓷珍品1500多件。有五代的青瓷、白瓷;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瓷、卵白瓷、釉里红;明代的青花瓷、五彩瓷、斗彩、各类颜色釉瓷;清代的数十类精品陶瓷。现代各陶瓷工厂、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名家的作品也都有收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国宝级陶瓷精品</b></p> <p class="ql-block"><b>古窑民俗博览区。</b></p><p class="ql-block">全国唯一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5A景区,素有"北看故宫,南访古窑"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b>古窑民俗博览园到处充斥着“瓷”的艺术</b></p><p class="ql-block">景区内展示了历代窑炉(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狮子窑、明清御窑),参观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和观看瓷器音乐表演。</p><p class="ql-block">园区的大地上处处看到青花瓷和各种瓷的艺术品,第一次感觉到瓷都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b>古瓷窑</b></p><p class="ql-block">三面青山一面水,一城瓷器半城窑,延绵千年的窑火,孕育出瑰丽陶瓷文化,在景德镇,艺术与浪漫永不落幕,诗情与画意永不缺席,泥土在这里绽放生命的奇迹,水火在这里融入千年的传承。翻山越岭,跨越山海,景德镇一定会让你不虚“瓷”行。挑手串、玩泥巴、烧陶瓷……我们总能在这座城市的角落找到遗失的美好,感受到生命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来到景德镇,古县衙内走过看过;古窑游览园没有错过;瓷都博览馆参观过;当然瓷都的美食也不能错过。我们洪教授的亲戚热情邀请下,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洪教授在江西的亲戚,我们号称他们是洪门后人。</p> <p class="ql-block"><b>黄山脚下的花山谜窟</b></p><p class="ql-block">我们驱车从景德镇返回南京的路上,来到安徽黄山脚下,何教授告诉我们这里有一个花山谜窟景区,里面很多的谜至今没人解开。我们一听,非常期待进去探一探……。就这样,我们来到花山谜窟景区,去探一下这千古之谜。</p><p class="ql-block">花山谜窟的发现:</p><p class="ql-block">花山迷窟位于神秘的北纬36度线上(北纬36度被称为黄金纬度线,是聚集无数神秘的世界景观线),为古徽州的石窟遗址。传说是晋代人开凿,也有说是勾践所为,至今有多少年历史,谁也说不准,从洞中发现的钟乳石推测,此窟开凿至少有17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据了解,花山谜窟是2000年才被发现的。当地一老农在山上打柴时,无意中踏松脚下的沙土,导致土块滑落,露出了石壁上深不可测的洞穴,后来,政府进行勘查、发掘,发现新安江南岸约5公里的山中有36座石窟,目前正式对游客开放的是几座。</p> <p class="ql-block"><b>花山谜窟</b></p><p class="ql-block">我们从新安江南岸的花山广场进入,穿过雾森门,经过临江秘境游览区(约千米长)。从林荫走廊进入花山腹地。</p><p class="ql-block">这里是黄山脚下、屯溪东郊、新安江畔的一片高不过一二百米的连绵小山,因杜鹃花伴磐石开,而被人称为花山。</p><p class="ql-block">虽还在四月,徽州境内还很闷热,花山的林道廊道沿途仍薄雾蒙蒙,从景区入口到谜窟的20多分钟林荫廊道,还是走得大汗淋漓。</p><p class="ql-block">花山谜窟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东郊的新安江南岸群山中,距市中心约12公里。这里集青山、绿水、田园景致、千年谜窟、奇峰怪石、摩崖石刻、庙宇、古建筑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第九大奇观”‌</p> <p class="ql-block"><b>石上瀑布</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石生花</b></p> <p class="ql-block"><b>花仔小屋</b></p> <p class="ql-block"><b>环溪索桥</b></p><p class="ql-block">沿途有观景台、花仔小屋、石上瀑、石生花、幻光森林、环溪索桥、时空连廊等微景点,边走边欣赏,让我们觉得新奇、有趣、有意境,倒也消除了部分路途疲惫。</p> <p class="ql-block"><b>花山谜窟里的石头之谜</b></p><p class="ql-block">花山谜窟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东郊的新安江南岸群山中,距市中心约12公里。这里集青山、绿水、田园景致、千年谜窟、奇峰怪石、摩崖石刻、庙宇、古建筑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第九大奇观</p><p class="ql-block">花山谜窟的石窟形态殊异,洞里空间很大,不用弯腰在里面上上下下行走自如,山洞里处处都有人工凿的痕迹,有的层层叠石,凿痕整齐有序,这里洞中有洞;有的迂回通幽,神秘莫测;有的石柱擎天,宏伟雄浑。这些石窟是古代巧夺天工的开凿之作,规模恢弘,气势壮观,分布密集,特色鲜明,堪称中华一绝‌!</p> <p class="ql-block"><b>面对头上的层层叠叠的石头,我们都在思考</b></p><p class="ql-block">石窟内无壁画、无佛像、无文字,但所有岩壁上当年的凿痕印却至今清晰可见。石窟内十八种凿纹,形态各异,创意十足。有的似天空中的云鳞,有的似鸟兽中的羽毛,有的似植物中的叶脉,有的似山水中的水波。让人疑团丛生,成为千古之谜。尤其是有两个石窟的洞口就开在新安江的水中,更让人一头雾水扑朔迷离。</p><p class="ql-block">我们站在这个谜窟里,面对头顶这开凿的石头一脸茫然,不可思议。这些地宫的规模宏大,开凿精确到令人惊叹的地步,仿佛每一块石头都被精心雕刻过。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地宫从未有人类生活或使用的痕迹,它们似乎只是为了一种未知的目的而建造。</p><p class="ql-block">我们不禁对它们的主人感到好奇。是谁在遥远的过去,花费了如此巨大的精力和资源,建造了这些地下宫殿?它们是否与黄山的自然景观和当地的历史文化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p><p class="ql-block">花山谜窟,仿佛是一扇时光地大门,背后藏着无尽的秘密。站在山巅望下青山绿水一切都显得如此宁静。可一旦踏进那幽深的石窟。便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那种扑面而来的神秘气息。不是任何言语可以形容的。</p> <p class="ql-block">走进石窟地深处,空气更加湿润。洞内的石壁上,隐约可见一些微小的光点仿佛星空洒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抬头望去那些弯曲的岩石纹理。像是大自然为我们描绘的艺术画卷。每一步都充满了神秘与震撼。光与影的交错。时而让人感到似乎进入了一个梦境,那种奇妙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深呼吸,想要将这份美好永远留在心中。</p><p class="ql-block">我不禁问自己这样得石窟,为什么会在千百年中保存下来?或许,这正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谜题。每一个踏入这里的人,都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震撼;一种超越时空的存在感。从古至今,多少人试图破解这里地秘密,却始终未能得出确切的答案。也许这个谜窟的最大魅力正是它永远不会被解开。永远留给世人无尽的遐想与敬畏。花山谜窟是一个时间的隧道。进入其中,你会与过去的灵魂交汇;也它是一座自然的艺术殿堂,光与影的碰撞,让人瞬间明白什么是永恒的美。</p> <p class="ql-block">花山谜窟‌,仿佛是一扇通往时光深处的神秘大门,背后藏着无尽的秘密。站在山巅俯瞰,青山绿水,宁静祥和,但一旦踏入那幽深的石窟,便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石窟内,灯光与阴影交织,仿佛是千万年前的神祇在这里低语,刻在石壁上的古老图案诉说着远古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b>幻光石窟</b></p><p class="ql-block">走进幻光石窟,石窟内,灯光与阴影交织,仿佛是千万年前的神祇在这里低语。你会看到,那些刻在石壁上的古老图案,似乎在诉说着某种远古的传说。这一切,当然离不开幻光石窟这个名字地由来。</p><p class="ql-block">细看石窟的石壁,某些部位的光线是极其特殊的。阳光从山顶斜射下来,经过几百年的侵蚀与沉积竟能在某些特定的角度下。折射出如同彩虹般的光芒。人们说。那是幻光,非简单的阳光照射,而是大自然赋予这片土地的奇迹。在这样的光辉下,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清新,时间也被拉长了。你仿佛能听见那些历史的脚步声,能闻到几百年前的泥土气息。</p> <p class="ql-block"><b>幻光石窟说明</b></p> <p class="ql-block"><b>幻光石窟的光与幻</b></p><p class="ql-block">景区里最著名的幻光石窟,结合了激光、雾森、体感装置等现代科技,营造出迷雾竹林、时空隧道等神秘空间,是集休闲观光、沉浸式互动于一体的视觉与听觉的艺术殿堂。</p><p class="ql-block">幻光石窟,面积4800平方米。结合石窟环境,采用激光、雾森、体感装置、艺术光雕等技术,营造出迷雾竹林、时空隧道、风景人、云雾梦等神秘空间。是集休闲观光、沉浸式互动于一体的视觉与听觉的艺术殿堂。</p> <p class="ql-block"><b>水上洞窟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走过“花山谜窟”和“幻光石窟”,走过“天空栈道”,便走到了花山谜窟中一座被淹没在水中的洞窟,“水上洞窟”。据说36个洞窟中,仅开放了这三个洞窟。</p><p class="ql-block">临着新安江,洞窟大半被淹没,有传说:花山上被开采掉的石头,沿水路进京,修建明十三陵了。推测的缘由是什么,不知道。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水中的洞窟。在北纬30度神秘线上,有太多无法解释的谜团。花山谜窟,正好在这条神秘线上。但经专家对照两边的石头,有说不是。</p> <p class="ql-block"><b>坐小舟穿越洞窟探秘水中石窟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在洞口前穿上橙色的救生衣后,登上了小舟。小舟不同于江南水乡的乌篷船,船身更窄船头更尖。一般玩漂流,会要求船把式将船桨船篙什么的给自己玩玩,留张纪念。上了这艘小船,却不敢。老老实实坐着。</p><p class="ql-block">水幽幽的,不知道有多深。前方一座山,没看到洞口。或者没当做是游玩进去的“大门”。从上面挂下来一大串紫色的杜鹃花,远远看过去像藤蔓一般。在满眼的绿中间,这串杜鹃花分外夺目。船,就这样对着这串花驶了过去。</p><p class="ql-block">几根巨大的石柱,撑住山顶。有没有可能,将所有的大石柱露出来,便是吊脚大山?这些柱子支撑起这座山?等船进了方形洞口后转个弯,能数出来共有六根方形石柱。每根石柱的粗壮程度差不多,约三人合抱方可以抱圆。</p> <p class="ql-block">在洞口前穿上橙色的救生衣后,登上了小舟。小舟不同于江南水乡的乌篷船,船身更窄船头更尖。一般玩漂流,会要求船把式将船桨船篙什么的给自己玩玩,留张纪念。上了这艘小船,却不敢。老老实实坐着。</p><p class="ql-block">水幽幽的,不知道有多深。前方一座山,没看到洞口。或者没当做是游玩进去的“大门”。从上面挂下来一大串紫色的杜鹃花,远远看过去像藤蔓一般。在满眼的绿中间,这串杜鹃花分外夺目。船,就这样对着这串花驶了过去。</p><p class="ql-block">几根巨大的石柱,撑住山顶。有没有可能,将所有的大石柱露出来,便是吊脚大山?这些柱子支撑起这座山?等船进了方形洞口后转个弯,能数出来共有六根方形石柱。每根石柱的粗壮程度差不多,约三人合抱方可以抱圆。</p> <p class="ql-block"><b>水上石窟的神奇</b></p><p class="ql-block">据说,运气好时,会看到水里各色游鱼。却光顾着观赏每一间屋子顶上不一样的刻痕,忽略了游鱼的存在。有研究说,花山石窟可能是多少年多少代人,共同开凿的结果。据说最早的石刻痕迹,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这样的论断,多少能解释洞窟中不同的开凿痕迹。密密匝匝的刻痕,留在高处低处,留在每一根巨大的石柱身上。</p><p class="ql-block">这样不一样的刻痕,不是只有水中洞窟有,“幻光石窟”等不同的洞窟中,这样的不同更多。那年来,首先被这些不同惊住。这一次,灯光迷离里,这样的惊诧反而少了。但是,那个洞窟里大洞套小洞,左洞环抱右洞的神奇,比起水中洞窟的粗直,更加难以解释。</p><p class="ql-block">小船绕了一圈,划出了洞窟。回望洞口处,那棵巨大的杜鹃花依旧盛开,没有出现“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穿越。外面,阳光明媚。照出的水更加绿了。水的绿,其实是山的绿。青山绿水,便是这样。</p><p class="ql-block">没看到鱼,多少有一点点遗憾。“莫道昆明湖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然也。</p> <p class="ql-block"><b>水上石窟出口</b></p><p class="ql-block">水上石窟,洞呈扁长方形,宽约50米,高约30米,宽绰高大,气势恢宏。6根方形大石柱成两排阵势支撑着窟顶。</p><p class="ql-block">如此四层,衍入地下,故有“二十四根柱”之称。洞内一片汪洋,深不见底,乘船而入,碧波荡漾。据船夫说:水中有红、黄、蓝、白、黑游鱼,其状多怪异,但我们没有看到。</p> <p class="ql-block"><b>在出景区的景观长廊上</b></p><p class="ql-block">游览完幻光石窟,来到景观长廊,长廊两边松涛阵阵,景观秀美,不仅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花山谜窟观后感</p><p class="ql-block">与举世闻名的敦煌石窟相比,花山谜窟洞内没有壁画、没有佛像,也没有文字,更无任何史料记载,就是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也难寻其踪影。但花山石窟点多面广,形态殊异,“规模之恢弘、气势之壮观、分布之密集、特色之鲜明、国内罕见,堪称中华一绝”,被誉为“北纬30度神秘线上的第九大奇观”。</p><p class="ql-block">石窟具有丰富独特的历史研究及观赏价值,花山谜窟号宏伟雄浑,幻光石窟曲回通幽,水上石窟二十四柱洞奇幻神秘……!花山石窟群这一令现代人为之震惊的人类石文化遗产,被誉为一座古徽州石文化历史博物院,被人称为“花山谜窟”。这一“谜”可谓是千古之谜,而这“窟”又可称得上是惊世骇俗的古建筑工程奇观。</p><p class="ql-block">花山谜窟这样巨大的石窟建筑工程全系古代人工所建,着实令今人不可思议,让前来观光的我们充满了猜想。至于这些石窟源于何时?如何形成?何人开凿?数以百万方石料到底去了何处?如何开采和运输?这些问题仍是一个个不解之谜。</p><p class="ql-block">如此庞大的工程为何史书没有记载?花山谜窟凿痕说明什么?…大小谜团还有很多很多。估计每开发一次,挖掘一点,就有新的疑问和谜团出现。</p><p class="ql-block">更让今人不可思议的是,听来过多次的游客说花山有石窟36个,而在其东侧延长线的歙县烟村方圆4平方公里的200多座小山包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石窟36处。</p><p class="ql-block">花山谜窟谜团众多,猜想也多:</p><p class="ql-block">越王勾践伐吴的秘密战备基地说,是对石窟形成时代最悠久的一种猜想。公元前494年到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史记》载,伐吴越军总数为49000人,全在外秘密训练而成。</p><p class="ql-block">屯兵说。据《新安志》载,东汉时期,孙权为铲除黟、歙等地山越人,派大将贺齐屯兵于溪水之上,后改新安江上游这些水域为“屯溪”。这也似乎印证了花山谜窟是贺齐屯兵和储备兵器弹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采石场说,是最普通的一种用途说。徽州留有许多做工精巧的古民居、古桥、古道,还有渔梁水坝等古老水利工程,花山谜窟恰处于新安江边,大量石料是否通过新安江而运输到徽州各地作为建材?</p><p class="ql-block">徽商屯盐说,是指这些石窟由于屯放盐等大量的货物需要而开凿的。功能转化说,这些石窟,最初可能是为采石,但后来人们又将它用作避难、屯兵、储粮等用途。这种假说可以解释同一石窟中石纹凿痕不同、花纹图案不同的现象。环保巢居说。“北方有窑洞,南方有石窟”,这是中国先人在人居环境上追求朴素环保理念的两大发明。一个掘土坡为房,一个凿石山为屋。</p><p class="ql-block">还有很多传说,您觉得哪个更靠谱呢?</p> <p class="ql-block">岁月悠悠,老同学再聚首,共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山川湖海见证我们的欢声笑语,古街小巷铭记我们的深厚情谊。每一刻,都是青春的重现;每一步,都踏着回忆的节拍。感谢有你,让我的旅途不再孤单;感恩时光,让我们的情谊历久弥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