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带故事你带酒

杨木华

编 者 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带故事你带酒”,</span>这是当下很时髦的一句网络流行语。据我考证,出自关东野同名书籍《我有故事,你有酒吗?》,作者以很平淡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他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悲欢离合。无独有偶,闺蜜一家老少“五一”节前宴请恩师,我们几个发小有幸作陪,少小离家,乡音未改,而今再见已是两鬓添霜,互道岁月,唏嘘感慨!“酒”过三巡,老师深情地说,木华啦,我昨天又非常认真地看了一遍你当年写的《荷月芙蓉荟》,很喜欢、很激动、说不出的感慨!我收藏着你的美篇,收藏着我“处女作”杨姓学生们的感恩情谊,这份回报值得我终生珍藏!</p> <p class="ql-block">东华和秀红两家都是老师的族人,老师当着东华的妈妈和我们,讲述了几个很平常但却很“洞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昔日老师抚今追昔讲故事(二则)</p><p class="ql-block">‍ 杨永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一)一个好女人可以旺三代</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木华、玉玲、翠秀等,你们不知听说过没有?国母宋庆龄曾说过,一个好女人,可以福及一个家庭的三代人,旺夫旺子旺家庭。</p> <p class="ql-block">大概三十年前的一个周末,我回白粉壁后到我四毛(秀红的弟弟)家去玩、叙家常,弟媳刘爱美热亲接待我,我开玩笑地随口说出了评价一个女人好不好的五条标准,每条20分:</p><p class="ql-block">一是,人面长相要漂亮;二是,文化程度要初中以上;三是,接人待物要爽朗;四是,敬老爱幼有素养;五是,夫妻和睦奔小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针对这五条标准,我把爱美评了98分,从现在 实情看来,她是还不错。四毛家是独传三代,到他们下一代,儿子添了2个孙子,姑娘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四毛姊妹四五个,爱美都能和谐相处,也和冬华家一样,他们都是我的族弟,看到他们“家和万事兴”的情景我当然高兴。近一段时间,我看杨氏宗族谱较多,慎终追远,颇有感慨:我深刻体会到,一个贤慧女人就是一个家庭的好风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二)历 史 沉 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是应城一中66届高中毕业生,因“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废除了高考,在校参加“文革”三年后,于1969年回到了老家白粉壁东村务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 <p class="ql-block">有幸的是当年9月1日开学时,东村大队领导及村民推荐我到白粉小学任教,成了一个民办教师。在“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我作为一个出生“地主”家庭的儿子能当民办老师,实属不易!我父亲语重心长地叮嘱我:</p><p class="ql-block">“东村大队能让你当老师,是看得上你,你不能得意忘形,要把它当成你的饭碗。你教的是杨子杨孙,不能误人子弟被人说闲话,要把讲台当成传道授业,施恩图报的平台;把老师这个职业当成一个慈善事业来做,才会天道酬勤,收获善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训诲成了我的座右铭。</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学校设在白粉祠堂里,只有小学,没有初中,我进校后接手小学五年级班的班主任,教语文、音乐、体育等好几门课程。</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白粉小学又开设初中班,我也就跟班上,带初中班的班主任,也是教好几门功课,又增加了英语课。我心无旁骛,成天泡在学校里一门心思搞教学。</p><p class="ql-block"> 1972年,“拆祠堂建新校”时,我带领本班学生时不时要参加一些义务劳动,但不误教学,我们当时租下西村杨国忠的堂屋做教室,规规矩矩按时上课下课,开齐了初中应开设的各门课程,而且全是我一个人教,师生配合非常默契,我一点也不觉得劳神费力,一点也不觉得累,还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十分充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仍然每月拿着30个工分加3元钱的补助 “工资”,压根儿没想到要“加班费”和“超时费”。在这样特殊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同学们还居然感觉到学了不少知识,后来大部分考上郎君高中的学生在郎君高中大显身手,成为学业方面的佼佼者。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上郎君高中的学生大多也很有能耐。我为此深感欣慰,视白湖中学首届中学生们为我的“处女作”,也成了我的一笔无形资产!</p> <p class="ql-block">我因践行了我父亲的训诲,由白粉小学起步,从教一辈子,执教鞭五十年而无怨无悔。时至我退休之后的今日,常常会收到知恩图报的学生给我反馈的不同形式的善果,应验了我父亲对我训诲的果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编后按:</p><p class="ql-block">‍几个小故事都是老师的原稿,老师只是想借我的手把它整理留存下来,故事虽然不太像故事,但故事的逻辑和哲理性很强,折射出老师的认知和阅历以及看事物的洞察力 ;故事还表现了老师骨子里的傲气、骨气,不因外界因素影响,勤勉敬业、积极探索、阳光灿烂 、尊老爱幼 ,在每个时间段都待自己的学生大爱有加,倾囊相授…。</p><p class="ql-block">‍老师说 ,<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自清说过:“酣睡固不可少,小憩也是别有风味的”,</span>希望我把这次“宴请”小聚做一个记录,我就当老师又在给我们布置“作业”了,做好了“小视频”,老师又说,“既有了艺术的小视频,还可以做个“酣睡”似的美篇,在你说来也不在话下哈”!<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辅相成,何乐而不为?</span></p><p class="ql-block">‍是啊,老师就是老师,总是那么循循善诱,总能那样默默引领,岁月的长河静静流淌,老师恰似历史的记录者,总能将智慧的结晶跨越时空,而广为传递…!</p> <p class="ql-block">老师还嘱咐:</p><p class="ql-block">‍俗语云“三年不上门,是亲也不亲”,亲戚之间要多走动,师生之间也要多沟通,让我们以后有话慢慢说,有家常慢慢叙,</p><p class="ql-block">‍有故事慢慢讲……!</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注|好久没有玩美篇了,非会员,因此上传的照片视频和文字排版都受到局限,字体、调整、清晰度、美化等一切没得选!以后有机会再重编,先记录保存就好。(下为聚会小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