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祝天下母亲节日好!高情商的母亲的说的一句话:“无论你多么富有,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都要悟道习德,这样才能快乐幸福、健康长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5月10日,我们同学为明天迎来“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回顾母亲们古典故事,更是与“母亲节”紧密相连,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浩渺如烟的中国古代历史中,母亲的身影总是那么伟大而神圣。她们以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的重担,更以无私的母爱,培育一代又一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母亲育儿的经典故事,不仅流传千古,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傅斯年的母亲李叔音,是民国时期一位典型的坚韧女性。嫁入山东聊城傅氏家族,该家族为清代名门,其先祖傅以渐为顺治年间状元。丈夫傅旭安为光绪甲午年举人,曾任东平县龙山书院山长。</span></p> <p class="ql-block">李氏含辛茹苦,性格刚强。傅斯年回忆幼年常听祖父口授历史故事,母亲就送他去上私塾,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在家由祖父讲课。母亲李太夫人对傅斯年严格要求,加上傅天资聪慧,11岁就读通了《十三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她在丈夫早逝后,其生平与傅斯年的孝道故事,傅斯年9岁时,母亲独力抚养傅斯年及其弟傅斯严,生活艰难,曾变卖残垣砖瓦维持生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傅斯年在教育界、学术界呼风唤雨,威望极高,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但在家里却是“侍母至孝,唯母是瞻”。她母亲晚年因高血压需忌口,但偏好肉食,因饮食控制与儿媳俞大䌽产生矛盾,傅斯年为调解矛盾常向母亲下跪劝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事后,傅斯年又安抚夫人:“母亲患有高血压症,要控制她的情绪。我不是责备你,但念及母亲,茹苦含辛几十载,将我兄弟二人抚育成才,我只是想让老人家高兴,尽孝道而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傅斯年,五四运动的总指挥,胡适最得意的弟子,师父称他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一身兼有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span></p> <p class="ql-block">二、于佑仁的养母房氏,在那个苦难深重的年代,家家的日子都过的很清苦,迫于生计,家里的重担就全部落在了于佑仁母亲身上,家境日绌,他母亲产后奶水不足,体弱多病,无钱寻医问药,终于身染沉珂,撒手人寰。临终前,她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嫂嫂房氏。</p> <p class="ql-block">说起这位房氏,真可算是在中国几千年优秀文化陶冶下无数平凡但却伟大的一位女子了。这位房氏在娘家排行老九,所以大家都叫她九姑娘,可以说正是这位九姑娘,成就了于右任伟大的一生。由于世代务农,造就了九姑娘勤劳善良的品性。</p> <p class="ql-block">弟媳赵氏去世时她才27岁,便以侄为子。在她50岁的时候,丈夫在外所娶刘氏庶妻所生之子于伯靖,因父母俱亡,她又含辛茹苦地把于伯靖抚养成人。于右任幼年即为伯母所养育,难免遭人闲话。九姑娘经常以她是受死者之托,保于氏一块肉,非望报也的话来堵住悠悠众口。</p> <p class="ql-block">于右任一开始随着村子里的孩子们放羊,后来到村子里面的私塾读书。虽由于家境贫寒,他穿的衣服都很破旧,却都浆洗的干干净净,可见房氏对于右任的照顾是多么的仔细。她虽为于右任的养母,却对于右任视如己出,并且带他到自己的生母坟前跪拜,让于右任不要忘记自己生母的恩情。</p> <p class="ql-block">房氏生于乡里,且不识字,未闻“圣贤之道”,但她的这种高尚品格,值得人们赞叹。于右任在村里读了两年私塾后,房氏觉得这样下去不会有什么大的名堂,便决定送他到三原县去读书。养母房氏伯母督课甚严,每晚都要陪伴于佑仁学习到三更。他偶有过失,或在塾中嬉戏荒废学业,她既不责备,也不逐赶,常面呈戚色,数日不欢。</p> <p class="ql-block">于佑仁每当看到伯母郁郁寡欢的脸色,就知道自己错了,深感不该荒废学业耽于嬉耍,惹的伯母数日不欢,应立即改正并发奋学习,使伯母转忧为喜,否则对不起含辛茹苦富养自己的伯母。直到60岁于佑仁写的《牧羊儿自述》时,回忆起房氏伯母“爱护之心和严正之气,至今梦寐中犹时时遇之”。终其一生对伯母的养育之恩,一直感念之忘。</p> <p class="ql-block">受到房氏“望侄成龙”的感染,以及父亲于宝文爱读书习性的影响,于右任发奋读书。在三原县读书期间,受到恩师的影响不仅学识上有的大的长进,且从游了许多名师,加之读了不少书,包括西方译著,因而眼界日高,对列强环伺、祖国沉沦感到无限的悲痛,一股强烈的革命意识在脑子里“旋蜇旋动”。正所谓“吉人自有天相”。于右任投身革命,辗转奔波,谁又能想到当年的一个放羊娃现在是震旦学院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和所有革命者一样,在于右任新民主主义思想形成的过程中,也有过彷徨也有过苦闷。于右任善作诗,因而经常通过诗文来排遣自己的苦闷情绪。诗言志,于右任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以及对清廷腐败的不满也流露于诗中,而这恰好成了他反对清廷的“罪证”,遭到清廷通缉。幸而得友人相助。一时间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后来又被震旦学院校长马相伯先生,以化名刘学裕收为震旦学院(现在为复旦大学)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三、俞正声的母亲范瑾,1937年日本人踏破了中国的大门,无数中国人在这个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他们中有人拿起了枪,有人拿起了笔,而范瑾,这个出生于浙江绍兴的女子,选择了后者。</p><p class="ql-block">范瑾生于1919年,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她的青春时光是在南京度过的,在那里她接受了难得的女子教育。</p> <p class="ql-block">1936年,范瑾加入了南京地下妇女救国联合会。从此她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她可能没有想到,这条路会把她带到哪里,会让她经历怎样的风雨。但她选择了前进,因为她相信,只有前进,才能拯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范瑾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放下了南京的一切,奔赴延安革命圣地,她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这里的生活艰苦,但充满希望。她如饥似渴地学习革命理论,仿佛要把失去的时间都补回来。毕业后,范瑾并没有停下脚步。她加入了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奔赴冀中抗日前线。在那里,她用笔记录着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她的文字如同利剑,刺穿了敌人的谎言;如同火炬,照亮了黑暗中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在冀中抗日根据地,范瑾继续她的宣传工作。她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报道敌后根据地的斗争。她的文字里有枪林弹雨,有血雨腥风,更有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她的报道鼓舞了无数人,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当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吹响时,范瑾并没有停下她的脚步。解放战争爆发后,她继续留在华北,用她的笔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变革。她报道了土地改革,宣传了党的政策。</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范瑾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她先后担任了天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日报社社长等职务。在这些岗位上,她继续发挥着自己的才能。她领导创办了《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郊区版》,为北京的新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1964年,已经45岁的范瑾被任命为北京市副市长。她继续领导着北京市的宣传工作,用她的智慧和经验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新的活力。2009年,范瑾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值得一提的是,范瑾的丈夫黄敬也是一位老革命。他们在1939年的冀中根据地相识相恋,共同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岁月。新中国成立后,黄敬也担任了重要职务,为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四、胡适母亲,严慈并济:每天黎明即叫醒胡适读书,九年如一日,要求他“好读书必求甚解”,甚至私下多付学费,以确保老师认真讲解。</p> <p class="ql-block">胡适在散文《我的母亲》中,以白话文深情回忆她的善良、宽容与刚气,这篇作品也成为新文学运动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p> <p class="ql-block">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藉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品德教育:犯错时不当众责罚,而是通过“晨训”或夜间闭门教导,既保护自尊又培养担当意识。</p> <p class="ql-block">理性抉择:尽管不舍,仍支持13岁的胡适赴上海求学,后又鼓励他赴美留学。</p> <p class="ql-block">深远影响:胡适称“我的恩师便是我的慈母”,她的教育奠定了胡适的国学基础与人格养成,为其学术成就铺路。</p> <p class="ql-block">刚毅与牺牲精神:胡适患眼疾时,她曾用舌头舔舐儿子的病眼。病重时隐瞒病情,只为不影响胡适留学。</p> <p class="ql-block">五、与孟母的教子故事相比,孔母虽未留下诸多经典范例,但她作为一位年轻守寡的女性,却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定居于适宜之地,并亲自教授儿子。在她的引领下,中国诞生了最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即便在圣人孔子身后,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一切成就背后,都离不开一位伟大母亲的默默付出。</p> <p class="ql-block">在她的引领下,中国诞生了最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即便在圣人孔子身后,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一切成就背后,都离不开一位伟大母亲的默默付出。</p> <p class="ql-block">六、在鲁迅的回忆中,母亲鲁瑞的形象常常浮现。母亲为他筹集川资,用自己的首饰换来的钱支持他求学,这份爱与牺牲深深地印在鲁迅的心中。绍兴的乌篷船载着少年远行,母亲站在青石板上,把无尽的担忧藏进心底。</p> <p class="ql-block">鲁迅始终记得母亲在灯下缝补衣裳的背影,那颤抖的银针见证了母亲对他的爱与付出。</p><p class="ql-block">感悟:母爱,往往藏在生活的点滴里。一顿可口的饭菜,一句温暖的问候,都是母亲爱的表达。在鲁迅的成长岁月里,母亲用爱为他筑牢了心灵的防线,让他在风雨中依然能够坚定前行。</p> <p class="ql-block">七、顾毓琇对母亲的评价极高,充满了深深的敬爱与感激。在顾毓琇的回忆和作品中,他多次提及母亲王镜苏的坚韧、刚毅与卓见开明。</p><p class="ql-block">顾毓琇在父亲早逝后,家庭经济陷入拮据,是母亲王镜苏含辛茹苦地将他们兄弟姐妹抚养成人。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影响了顾毓琇的人生态度。卓见开明的教育观,王镜苏尽管面临经济困难,但始终坚持让子女接受教育,而不是让他们弃学从商。她的远见卓识为顾毓琇等子女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深厚的母子情感,顾毓琇在母亲去世后,深感悲痛,并在作品中多次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他曾在一本书中详述了母亲去世后自己的悲痛情景,甚至在课堂上与老师因提及母亲而抱头痛哭,这足以体现他对母亲深厚的情感。顾毓琇对母亲的评价充满了敬爱与感激,他认为母亲是自己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支持者之一。母亲的坚韧、卓见与深厚的母爱,对顾毓琇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顾毓琇:中国近代史上的文理大师,江苏无锡人,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民国四年(1915年)进入清华学堂;民国十二年(1923年)赴麻省理工学院专攻电机工程;民国十七年(1928年)获得博士学位;在求学期间,先后发明了“四次方程通解法”和“顾氏变数”。回国历任浙江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授、电机系主任、工学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顾毓琇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文理大师。在科学上是国际电机权威和现代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在教育上是清华大学工学院的主要奠基者;在文学艺术上,他出版诗歌词曲集达34部之巨,是世界诗人大会加冕的“国际桂冠诗人”;还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发轫人、“国剧运动”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他是中国黄钟标准音的制定者,中国古乐的研究权威;在佛学上,他的英文巨著《禅史》和多部佛学专著深受国际佛学界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八、沈从文:母亲的坚韧,是我人生的榜样。沈从文在《湘行散记》中,提及母亲时充满了敬意。母亲在家庭困境中,独自撑起一片天,用瘦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她不抱怨、不退缩,以坚韧的毅力面对生活的磨难。</p> <p class="ql-block">沈从文从母亲身上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在逆境中奋勇向前。</p><p class="ql-block">感悟:生活的道路从不平坦,但母亲用她的坚韧,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她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难,都要勇敢面对,永不言弃。</p> <p class="ql-block">九、席慕蓉:母亲的爱,是容易满足的。席慕蓉在《生日卡片》中,回忆起母亲对她的爱。母亲珍藏着她少年时送的一张粗糙的生日卡片,这份简单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母亲的爱,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和昂贵的礼物,只需要子女的一点点关心和爱护。</p><p class="ql-block">感悟:母爱,是世界上最容易满足的爱。一张小小的卡片,一句温暖的问候,都能让母亲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十、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追忆母亲隐忍而深沉的爱。史铁生:母亲的守护,是生命不息的信念。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中,细腻地刻画了母亲的隐忍与深沉。母亲在瘫痪后的暴躁儿子面前,始终保持着隐忍的坚强,用无声的陪伴抚慰他内心的创伤。她隐瞒自己的病情,悄悄承受肝癌的折磨,只为了不让儿子失去生活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当史铁生沉浸于绝望时,母亲用“北海的菊花开了”这样的轻声提议,为他带来温暖与光明,而她憔悴的面容和央求的神色,满是母爱的细腻与包容。母亲的爱,是生命不息的信念,是黑暗中的一束光,让瘫痪的他重新找回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勇气。感悟:母爱总是无声却有力。她们用生命守护着我们的成长,用坚强的背影告诉我们:无论多难,都要好好活下去。</p> <p class="ql-block">十一.巴金:母亲的爱,是我精神的寄托。巴金在《家》中虽未直接描写自己的母亲,但作品中对母性光辉的赞美,恰似他对母亲的深情回忆。他曾动情地写道:“我的第一个先生便是我的母亲”。母亲的爱如同春日的暖阳,温暖了他幼小的心灵。母亲的教诲,恰似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成为他精神世界的寄托。巴金的母亲,知书达理且仁爱宽厚,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巴金。</p> <p class="ql-block">她教巴金爱一切人,帮助那些困苦中需要扶助的人,同情境遇不好的婢仆,让他感受到了爱与被爱的幸福,使他在温柔和平的氛围中度过了幼年时代。这些教诲滋养了巴金的灵魂,让他在成长中拥有了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感悟:母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母亲用爱滋养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成长中拥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巴金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爱与支持。</p> <p class="ql-block">十二、丰子恺:母亲的温柔,是我成长的沃土。丰子恺在散文中,常常描绘母亲的温柔与善良。母亲为他洗衣做饭,为他缝制新衣,用爱为他的成长营造了温暖的氛围。在母亲的关爱下,丰子恺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感悟:母爱,是一片肥沃的土壤,滋养着我们成长。在母亲的呵护下,我们学会了爱,学会了感恩,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这份伟大的爱。</p> <p class="ql-block">十三、曹禺: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源泉。曹禺在作品中,多次塑造了伟大的母亲形象。这些形象,无一不是他对自己母亲的深情回忆。母亲的爱,是他创作的源泉,为他的作品注入了灵魂。母亲的爱,让他在创作中不断探索,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p> <p class="ql-block">感悟:母爱,是一种无尽的力量,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潜能。在曹禺的笔下,母爱成为了永恒的主题,让我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p> <p class="ql-block">十四、丰子恺在文章里说:我的母亲,也是我的父亲: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了严肃</p> <p class="ql-block">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p><p class="ql-block">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p> <p class="ql-block">十五、梁实秋在《想我的母亲》中说:我同胞兄弟姐妹十一人,母亲的煦育之劳可想而知。我记得我母亲常于百忙之中抽空给我们几个较小的孩子们洗澡。我怕肥皂水流到眼里,我怕痒,总是躲躲闪闪,总是格格的笑个不住,母亲没有功夫和我们纠缠,随手一巴掌打在身上,边洗边打边笑。</p> <p class="ql-block">北方的冬天冷,屋里虽然有火炉,睡时被褥还是凉似铁。尤其是钻进被窝之后,脖子后面透风,冷气顺着脊背吹了进来。我们几个孩子睡一个大炕,头朝外,一排四个被窝。母亲每晚看到我们钻进了被窝,叽叽喳喳的笑语不停,便过来把油灯吹熄。</p> <p class="ql-block">然后给我们一个个的把脖子后面的棉被塞紧,被窝立刻暖和起来,不知不觉的就睡着了。我不知道母亲用的什么手法,只知道她塞棉被带给我无可言说的温暖舒适,我至今想起来还是快乐的,可是那个感受不可复得了。</p> <p class="ql-block">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p><p class="ql-block">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黄仲则《别老母》</p> <p class="ql-block">十六、老舍:母亲的坚韧,是我人生的灯塔。老舍在《我的母亲》中,深情地回忆了母亲的生活点滴。母亲在贫困中坚守,在苦难中奋斗,用坚韧的毅力撑起了整个家。老舍从母亲身上学到了坚强,学到了勇敢,这些品质伴随他一生。</p> <p class="ql-block">感悟:母爱,是人生路上的灯塔,为我们指引方向。在老舍的成长岁月里,母亲的坚韧成为了他前行的动力,让他在黑暗中依然能够坚定地走向光明。</p> <p class="ql-block">十七、冰心:母爱的温暖,是我心灵的归宿。冰心在《寄小读者》中,多次表达了对母爱的赞美。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的爱如何温暖着她的心灵。在母亲的呵护下,冰心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体会到了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感悟:母爱,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无论我们走多远,母亲的爱都会如影随形,给予我们力量与勇气。冰心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爱。</p> <p class="ql-block">十八、季羡林:母亲的爱,是我永恒的牵挂。季羡林在《赋得永久的悔》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眷恋。他因长期在外求学,未能陪伴母亲左右,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母亲的爱,是他心中永恒的牵挂,让他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无法忘怀。</p> <p class="ql-block">感悟:母爱,是一种永恒的牵挂,无论我们身在何处,母亲的爱都会如潮水般涌来。季羡林的文字,让我们明白,要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不要让遗憾成为人生的主旋律。</p> <p class="ql-block">十九、苏东坡的母亲程氏,本名程夫人,是苏洵的妻子,苏轼和苏辙的母亲。程夫人出身于四川眉州的官宦之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和诗书礼乐的学习,知书达理,学问深厚。</p> <p class="ql-block">三苏父子成为一代文豪,程夫人功不可没。司马光为她写《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p> <p class="ql-block">程夫人对苏东坡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她不仅在苏洵发愤读书时承担起养家的责任,还在苏洵四处交游时,亲自教育苏轼和苏辙两兄弟。她通过讲述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鼓励孩子们立志成才,不辱家门。程夫人还亲自教授诗书,启蒙苏轼兄弟,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志向。</p> <p class="ql-block">程夫人嫁到苏家后,尽管苏家当时生活清贫,但她恭谦勤俭,深得苏家长辈的喜爱。她不仅操持家务、侍奉公婆,还全力支持丈夫苏洵的读书治学。为了减轻苏洵的后顾之忧,她变卖首饰、开丝绸铺子,独自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担,使苏洵能够专心读书。</p> <p class="ql-block">二十、佘太君(934–1010年),本名折赛花,因“折”与“佘”同音,后世讹传为“佘太君”。她是北宋名将杨继业(杨业)之妻,出身将门,父亲折德扆为北宋府州团练使,家族世代镇守西北边疆,抵御辽、夏侵扰。</p> <p class="ql-block">部分研究认为“佘太君”原型可能融合了另一位折氏女将(王承美之妻),后者曾助夫大破辽军。佘太君被尊为巾帼英雄典范,其家族(折氏与杨家)的忠烈精神成为宋元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如《杨家将》系列作品。</p> <p class="ql-block">2025年5月23日,这个星期一直在研究《民国时期的大才子》陶醉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