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4日本应去衡山,但看预报是中雨。所以放弃上山,在长沙玩一天,长沙以前只是在这转过飞机,落地游还是第一次。省会城市国内只有南昌和合肥没玩过(两地路过多次,没住下来游览)台湾等解放后再去不迟!</p> <p class="ql-block">宾馆在望城区,距离岳麓山近两小时车程,因查长沙今天9点也会下雨,所以早点出来坐首班903路汽车到终点去公园东门。</p> <p class="ql-block">这建筑大概是市政府!</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的最高峰海拔约为300.8米,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是南岳衡山72峰的最后一峰,以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底蕴闻名。</p> <p class="ql-block">此为公园东门</p> <p class="ql-block">进东门没坐景观车,沿上山路向上走,一路没什么景,以为山下这片是湖南大学,拍下来问了说不是。</p> <p class="ql-block">作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岳麓山不仅以其自然风光吸引游客,更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上刻的两个字是“楚风”。 该石刻位于岳麓山廉字碑附近,是岳麓山第一块现代巨型碑刻。其正面以红色大字镌刻“楚风”,背面则刻有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欢迎湖南人底精神》全文。该石刻由书法家贺京沙创作,采用其独创的“道元体”书法风格,整体厚重且兼具飘逸感。</p> <p class="ql-block">上山也是可以乘坐缆车的。</p> <p class="ql-block">山顶是一处军事基地。</p> <p class="ql-block">观景台向下看,湘江水道纵横,长沙岳麓区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禹王碑附近墙上的符号不知是什么意思?岳麓山上的神秘石碑名为禹王碑,其碑文内容为77个难以辨认的古文字,具体含义至今仍存在学术争议。</p><p class="ql-block">主要特点如下:</p><p class="ql-block">碑文形制与特征</p><p class="ql-block">碑文共9行,每行9字(实际77字),单字直径约16厘米,字形独特,兼具蝌蚪文、鸟篆或道家符篆的特征。</p><p class="ql-block">自宋代摹刻以来,历代学者如韩愈、刘禹锡、杨慎等均尝试解读,但未能达成共识。</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山顶景观长廓</p> <p class="ql-block">步虚楼,岳麓山作为人文名山,其建筑多与历史文人活动相关。若步虚楼为岳麓山现存或历史建筑,其名称可能源于道教“步虚”意象(形容仙人凌空漫步的韵律),但现有文献中暂未明确收录相关题咏。</p><p class="ql-block">步虚楼的来历</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步虚楼位于岳麓山响鼓岭,其雅名“步虚”源于佛教典故。据《新修岳麓书院》记载,因“履之(脚蹬地)空洞有声”得名,另有麓山寺弥嵩和尚的诗句“主都初觉步虚声”佐证其名。</p><p class="ql-block">建筑历史:</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89年,最初为山顶最大餐馆,后因环保问题于2009年改造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p><p class="ql-block">楼名由已故书法家周昭怡题写,佛教曾在此建法华塔(后毁),现保留麻石亭及石刻“响鼓岭”“观枫台”。</p><p class="ql-block">文化关联:与岳麓山佛教文化及文人题刻密切相关,体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云麓宫</p><p class="ql-block">湖南省长沙市景点</p><p class="ql-block">云麓宫是一道观,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的云麓峰顶,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建于明代。1944年被日机炸毁,1957年重建。游人到这里可领略“直上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的壮阔景色,登上云麓宫里的望湘楼,可以看到“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景象。</p><p class="ql-block">云麓宫,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右顶峰上。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后圮。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在山修道的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址处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名云麓宫。其建筑均石柱铁瓦,古朴典雅,并在宫后增建望湘亭,供人凭栏远眺。明末及清咸丰初,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p> <p class="ql-block">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万寿禅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麓山寺,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p> <p class="ql-block">创建于西晋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被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p><p class="ql-block"> 建筑与布局</p><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阁、斋堂等。</p><p class="ql-block">麓山寺碑:唐代开元十八年(730年)刻制,原存于岳麓书院,现保存在湖南大学,是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文化与宗教地位</p><p class="ql-block">地位: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寺院后门处有主持写的重修告示,即1985年重修后对游人免费开放!</p> <p class="ql-block">六朝松:观音阁前有两株古罗汉松,传为六朝所植,树龄近600年,是寺庙历史的活见证。</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曾六度毁于战火,1944年日军轰炸后仅存山门和藏经阁,1985年由长沙市佛教协会主持修复。</p> <p class="ql-block">山门:牌楼式建筑,门楣镌刻“古麓山寺”四字,两侧有楹联“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p><p class="ql-block">麓山寺,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寺初名慧光明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该寺左临清风峡,右饮白鹤泉,前瞰赫曦丹枫、长岛湘流,后倚禹碑风云、深壑林海。有“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之誉,现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该寺创建1700多年来,曾六度毁于战火。</p> <p class="ql-block">“放鹤亭”附近路旁有一块青石,上镌毛泽东书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突出一个“红”字。意思明白,岳麓山是著名的赏枫胜地。</p><p class="ql-block">公认的描写枫叶最美的诗句数杜牧</p><p class="ql-block">(803~约852年)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便是当年这位杜老先生陶醉于岳麓山的美丽红枫留下的千古佳句。“爱晚亭”的亭名,不也来源于此么。</p> <p class="ql-block">岳麓山放鹤亭(二南石刻)</p><p class="ql-block">提到放鹤亭,很多人可能马上想到的是杭州西湖孤山上的放鹤亭,那是纪念“梅妻鹤子”的宋代名士林逋林君复的。</p><p class="ql-block">其实长沙岳麓山也有一个亭子叫“放鹤亭”,位于岳麓山著名景点爱晚亭的西南方向约二十米处。</p> <p class="ql-block">放鹤亭是一座六角木构亭子,下面六个木柱支撑,亭顶覆以树皮,颇有古意。</p><p class="ql-block">掩映在林中的放鹤亭</p><p class="ql-block">亭内立有一个方石,就是“二南石刻”了。据说是清宣统年间岳麓书院的学监程颂万修爱晚亭时,将南宋岳麓书院山长张栻,清湖南学政钱沣的诗各一首,以及岳麓书院山长罗典“放鹤”的故事刻于石上,立在爱晚亭内。因为张栻,钱沣的字均含一个“南”字,所以称为“二南石刻”。1952年“二南石刻”又被移到放鹤亭内。</p><p class="ql-block">图为二南诗刻</p><p class="ql-block">罗典是湘潭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官至鸿胪寺少卿。后回乡五次连任岳麓书院山长,主持岳麓书院27年。</p><p class="ql-block">罗典“放鹤故事”</p><p class="ql-block">二南石刻 介绍</p><p class="ql-block">据载“罗典十分重视美育教育和岳麓书院的环境美化,在书院后面建造园林,栽植花木;挖池塘,养游鱼,修岳麓书院八景”。并在书院后的清风峡建“红叶亭”,蓄养仙鹤。</p><p class="ql-block">放鹤亭是一个过亭,通过后分为两条石台阶山路,一条通向隋舍利塔,一条通向半山亭及古麓山寺。</p> <p class="ql-block">印心石屋石刻 位于白鹤泉西南、登临云麓峰石径的右侧,又名“御书亭”,今亭废石刻仍存,系山墙上嵌的一巨幅汉白玉石匾,高0.93米、宽2.88米,中刻楷书“印心石屋”四个大字,端庄朴雅,笔力遒劲。匾左刻“道光乙未秋月”,右刻“御笔”,“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臣陶澍谨领恭摹”,正中上方刻有“道光之宝”的御玺篆章。周围装饰着二龙戏珠的花纹。</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坐西朝东,位于清风峡口的小岗上,亭子前方是池塘,后方是岳麓山清风峡,背山面水,风景极佳。</p><p class="ql-block">爱晚亭的红底鎏金匾额“爱晚亭”三字是毛泽东所书。</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最著名的一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七言绝句《山行》。这首诗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经典诗句,不仅描绘了深秋枫林美景,更成为爱晚亭命名的直接来源和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诗歌内容与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山行》全诗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后两句以枫林晚景为核心意象,通过对比自然时序与生命色彩,创造性地将秋叶的绚烂与春花的生机相媲美,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学。</p><p class="ql-block">诗与亭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爱晚亭原名红叶亭,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湖广总督毕沅访岳麓山时,因被层林尽染的秋景触动,根据《山行》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更名。这一命名行为既是对传统诗文的致敬,也强化了亭台景观与文学记忆的互文关系。</p> <p class="ql-block">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也称爱枫亭。坐落在湖南长沙岳麓山岳麓书院后清风峡的小山上。四周皆枫林,深秋枫叶红艳,别有佳趣。历来为骚人墨客流连忘返的游览胜地。亭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建,得名于唐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赫赫闻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嗣后,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民国十五年(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仍就书院基址扩建至今。</p> <p class="ql-block">赫曦台:位于书院入口处,是观日出的地方,朱熹曾在此激动地喊“赫曦”。</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南宋时期成为理学基地,吸引湖湘学派学者讲学,推动学术研究深入,影响深远。著名景点包括“实事求是”牌匾、朱张会讲遗址、书院八景及御赐匾额,吸引众多游客。</p><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与应天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一起号称中国四大书院。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文化传承而闻名。它在北宋时期成为地方高等学府,并在南宋时期达到鼎盛。</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屈子祠最早由清代长沙知府张翙、学政范鏊和书院山长罗典于嘉庆元年(1796年)共同创建,位于书院北侧,旨在纪念屈原并弘扬其精神。原祠规模宏大,碑刻对联丰富,如秦瀛所撰对联“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但至抗战时期毁于战火。</p> <p class="ql-block">园林景观:岳麓书院的园林景观不仅拥有诱人的物质景观,而且富有深邃哲理性的历史文化景观。书院以东西纵向园林景观中轴线为核心,组织了主园景和书院各景观点。</p> <p class="ql-block">作为民办书院,岳麓书院文庙却拥有与官办学宫同等的独立文庙,且享受皇家建筑等级(红墙黄瓦),这在全国书院中独一无二。其规格与郡县文庙相当,体现了历代对儒家教育的重视。</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文庙的祭祀传统始于书院初创的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最初在讲堂前建礼殿,塑孔子及十哲像,画七十二贤。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迁至现址,天启四年(1624年)重修后正式称文庙。</p> <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与特色</p><p class="ql-block">结构:文庙自成院落,由照壁、牌楼(如“道冠古今”“德配天地”石坊)、大成门、大成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等组成。大成门红墙黄瓦,悬挂“大成门”匾额,门钉按皇宫规制设置;大成殿重檐歇山顶,殿前丹墀雕蟠龙,藻井绘双龙戏珠,供奉孔子木刻像及康熙御制赞文。</p><p class="ql-block">细节:照壁前立有孔子铜像(1996年捐赠),南北牌坊题额彰显对孔子的尊崇;院内还保留明代石狮、麓山寺碑(三绝碑)等历史文物。</p> <p class="ql-block">布局: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要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中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p> <p class="ql-block">风格:书院建筑体现了典型的书院建筑特色,包括讲堂、藏书楼和祭祀场所。整体建筑风格朴实无华,不施斗拱,装饰不求华丽,极少彩绘,显露结构特点和材料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位于书院中轴线的最后,地势最高之处,是书院的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讲堂:位于书院中心位置,是书院的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中国书院博物馆,中国唯一一座展示中国书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专题博物馆,2012年6月14日在湖南长沙开馆,位于中国规模最大、修复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书院——岳麓书院之内。</p> <p class="ql-block">中国书院博物馆是由国务院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于2002年批准的,以岳麓书院原状陈列为依托建立的专题博物馆。馆舍主体建筑于2011年竣工,2012年6月完成陈列设计,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代至清末,绵延千余年,遍布全国各地,成为士人的文化家园。岳麓书院创建于公元976年,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在其千年发展历程中,成为湖湘文化的重镇,也是湖湘人才培养的摇篮。当代的岳麓书院是全国书院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完成了由古代书院向现代新型书院的转换。</p><p class="ql-block">中国书院博物馆和岳麓书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岳麓书院犹如中国书院博物馆的“古代实物陈列”;中国书院博物馆的陈列则是岳麓书院的拓展延伸,好比“现代手段展示”,它是用现代的展示手段,配合岳麓书院和自身展示的书院文物及相关资料,完整地展示中国书院千年历史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教育史、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影响,两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体验。</p> <p class="ql-block">这是乾隆皇帝御批第一名状元的考卷!</p> <p class="ql-block">中国书院博物馆以其独特的现代建筑风格和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然而博物馆体量不大,高度没有超过书院中心建筑讲堂的,因而在建筑风格上与书院又造成一种异质的的和谐。而博物馆内部空间则仍然采用了传统建筑的空间布局,天井、回廊、展示空间曲折幽深,建筑的现代意味与传统趣味达到了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中国书院博物馆,建筑总面积4768平方米,陈列总面积2180平方米。目前包括五个主要展厅,千年弦歌,书院教育、书院学术、书院祭祀、书院藏书与刻书。</p><p class="ql-block">中国书院博物馆依据湖南大学、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岳麓书院现有资源,在馆内定期开展书院讲学、研究、交流活动,开放中的中国书院博物馆已经成为全国书院文物的研究中心、收藏中心、展示中心与交流中心。</p> <p class="ql-block">录取通知书</p> <p class="ql-block">毕业证</p> <p class="ql-block">李自健,1954年生于湖南省邵阳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著名旅美油画家。</p><p class="ql-block">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移居美国洛杉矶。李自健持续于六大洲三十个国家与地区举办大型环球巡回个展,自主、自费,以现实主义油画艺术巡展传播人性与爱普世价值,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影响广泛,瞩目画坛。</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南京大屠杀》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永久收藏并长期陈列展出。这幅星云大师画像是他专门为博物馆绘画并捐赠的!</p><p class="ql-block">国际和平特别贡献奖章及欧洲拜占庭“圣·约翰骑士勋章”获得者。2018年3月24日,李自健被授予联合国全球公益联盟文化(艺术)骑士金质勋章。</p> <p class="ql-block">湖南大学与岳麓山风景区混为一体,是一座花园式大学!只是没仔细找它的大门在哪里?按中国的习惯,大学一定有大门的。</p> <p class="ql-block">有主席像的大学,除湖南大学外,我知道的有北京交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另外成都天府广场,济南赤霞广场,丹东火车站仍在设立。</p> <p class="ql-block">湖南大学主楼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去省博路过烈士公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博物馆大门</p> <p class="ql-block">本人对出土文物不太感冒</p> <p class="ql-block">出土文物不太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这是湖南省博镇馆之宝,大禾人面方鼎!最初的鼎是由陶制食具演变而来,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鼎,即是锅,其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政由鼎出”,商人将青铜鼎大量铸造;到周代,鼎更加普遍,出现了“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的用鼎制度。鼎是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p><p class="ql-block">商大禾方鼎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重12.85千克。鼎呈暗绿色,鼎口略大于底。</p><p class="ql-block">鼎身四周有棱饰,器壁四面装饰高浮雕的人面纹饰,人面五官的形象十分准确,面宽而方,嘴型宽大,吻部突起,高颧骨,大鼻,眼睛上有两道弯眉,粗大的双耳分列于两侧,耳穿为圆拱形。</p><p class="ql-block">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棱,并带有齿状凸饰使形体庄重而富于动势。足上部饰兽面纹,也饰扉棱,与腹部呼应,下有三道弦纹。</p><p class="ql-block">双耳的上侧还饰有商代兽面纹常见的曲折角,下侧有兽面纹的腿和足,整体以云雷纹为地纹。鼎腹内壁铸铭文两字"大禾"。</p><p class="ql-block">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以四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体主要部位,更加稀有而奇特。</p><p class="ql-block">从艺术价值上看,大禾方鼎运用反复、对称的装饰手法,布局严密,写实与抽象纹饰结合。四组相同的纹饰集于一身,不仅强化了装饰主题,而给人视觉上人强烈的冲击。</p><p class="ql-block">2007年,青铜器研究专家刘森淼提出新的理论,认为“大禾”或许与禾侯国有关。在殷墟甲骨文 中,就有“上丝禾侯”的辞句,意思是上丝这个人会见禾侯。而方鼎是非常典型的中原式样,流行于商至西周前期,是青铜礼器中的核心。在贵族中,只有天室近臣和侯、伯以上方国国君才能使用。大禾方鼎出现于宁乡,表明这里曾是商的一个诸侯方国,而大禾方鼎是方国国君拥有的宗庙重器。</p><p class="ql-block">刘森淼认为,人面纹饰很可能是禾国信仰的神明或统治者形象,从纹饰宽圆的脸庞,弯如新月的眉毛,丰厚而无胡须的嘴唇,可以推断其是女性。也许当时大禾方国就是女权的天下,但其具体事迹已无从考证,唯一留下的便是这件精美绝伦的青铜重器。</p><p class="ql-block">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贾文忠《贾文忠谈古玩赝品》:青铜器从古至今都是"带气"的受欢迎,主要有殷商、西周的。如商代"人面大禾方鼎"。这些都是动物形像,都是生灵,所以行话叫"带气的"。 商大禾方鼎在装饰上以人面为饰,是目前中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人面的形象极其奇异,给观者一种望而生畏、冷艳怪诞的感觉,是研究古代思想意识、祭祀风俗,以及审美意识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长达5千米,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最宽处仅300余米,岛形狭长,形似长龙。橘子洲大桥从上横跨而过,离长沙市中心1千米。面积0.614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高32米、长83米、宽41米3</p><p class="ql-block">,基座3500平方米,面积为2000平方米,由8000多块采自福建高山的永定红花岗岩石拼接而成,总重量约2000吨。2007年2月,该雕塑由长沙市委报湖南省委,并经中共中央办公厅批准后立项开工建设。雕塑的头部通过表情刻画来展现一个在橘子洲头沉思的毛泽东,表现青年毛泽东的“心忧天下”。雕塑的基座设计成毛泽东的肩膀,寓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缅怀历史,放眼未来。整个肩膀是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巨大山体,用来表现毛泽东的“胸怀大志”。32米的高度,则象征着毛泽东32岁时在这里挥写出了《沁园春·长沙》的不朽诗篇。山体里面设计了陈列室,通过高科技声、光、电等手段向后人展示一代伟人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地铁站口望向著名的湘雅医院!</p> <p class="ql-block">瀑棚的长沙“橘子洲”</p><p class="ql-block">“湘江第一洲”长沙橘子洲免费开放游客扎堆。</p><p class="ql-block">橘子洲航拍橘子洲,国家5A级旅游景区,唯一在湘江江心设地铁站的洲 。</p><p class="ql-block">橘子洲,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区中湘江江心,北纬28°10′23.40″、东经112°57′18.36″,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橘子洲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长达5千米,狭处横约40米,宽处横约140米,最宽处仅300余米,岛形狭长,形似长龙。橘子洲大桥从上横跨而过,离长沙市中心1千米。面积0.614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从自然演变过程来看,橘子洲为第四纪全新世时期形成的、典型的一级阶地地层,地貌属高河漫滩,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因素作用而成:一是江心基岩凸起,湘江主流至此分流,分流携带的泥沙通过回流,淤落在江心突起之基岩上形成心滩;二是湘江长沙段江面变宽,江水流速减小,泥沙易于淤落;三是受下游浏阳河、捞刀河以及洞庭湖水顶托,泥沙易于淤落,天长地久,日积累,“心滩”经新构造运动上升露出水面而形成一座江心岛。</p><p class="ql-block">橘子洲上生长着数千种花草藤蔓植物,其中名贵植物有143种。</p><p class="ql-block">有鹤、鹭、鸥、狐、獾等珍稀动物。</p><p class="ql-block">2012年,长沙市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橘子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橘子洲大桥,原名长沙湘江大桥(湘江一桥),是中国湖南省长沙市境内连接岳麓区和芙蓉区、跨越橘子洲的过江通道,是长沙市区道路组成部分之一。</p><p class="ql-block">橘子洲大桥于1971年动工兴建;于1972年9月30日通车运营;于2017年入选长沙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p><p class="ql-block">橘子洲大桥西起枫林一路,横跨湘江水道及橘子洲,东至芙蓉中路;线路全长1532米,主桥长1156米;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项目总投资额1800万元人民币。</p> <p class="ql-block">总要来趟橘子洲吧,让江风带你穿越往昔风云,感受历史的震撼!</p><p class="ql-block">橘子洲头傲立眼前,毛泽东雕塑目光如炬,仿佛仍在问:天下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这片土地热血依旧,先辈足迹与蓬勃生机,交织出最美的风景画卷。</p><p class="ql-block">穿梭绿植间,耳畔家国喊激昂回荡,心灵得以彻底洗礼和升华。</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橘子洲大桥上,心怀崇敬望着下面滚滚湘江及绿洲圣地,感悟先辈精神,将其融入自己的逐梦之旅。</p><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橘子洲夕阳洒金,美如画,我沉醉在这片绚烂之中,无法自拔。花海翻腾似调色盘,每一瓣,都诉说着浪漫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初夏,湘江波光粼粼凉,橘子洲上人流涌动,听波涛轻唱,心自安详。</p> <p class="ql-block">长沙太平街</p><p class="ql-block">长沙市天心区商业街</p><p class="ql-block">太平街是长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坐落于长沙城区中部,街区以太平街为主线,北至五一大道,南到解放路,西接卫国街,东到三兴街、三泰街;其中重点地段为沿太平街、西牌楼、马家巷、孚嘉巷、金线街、太傅里两侧的历史街区,用地面积5.33公顷。</p><p class="ql-block">鱼骨状街区200年未变,全长375米,宽不过7米,占地面积约12.57公顷;交通十分便利,是“古老长沙”一缩影;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历经2000多年没有改变;街区内,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是这一带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p><p class="ql-block">整治后的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保留了贾谊故居、长怀井、明吉藩王府西牌楼旧址、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四正社旧址等文物古迹和近代历史遗迹,也给乾益升粮栈、利生盐号、洞庭春茶馆、宜春园茶楼等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注入生机。</p><p class="ql-block">街区沿主街有门店87个,经营面积近3万平方米,以名老字号、字画、民族工艺品、文化休闲产业、特色旅游产品为主,吸引了西泠印社书法篆刻大师李伏雨、李早父子、脸谱艺术大师曾金贵、书画家陈羲明等一批著名人士入驻设立工作室。2019年被评选为大众点评必吃街。</p> <p class="ql-block">长沙,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不仅以其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遗迹吸引着无数游客,更以其独特的美食文化让食客们流连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长沙的小吃世界,探寻那些令人垂涎欲滴的地道美味。</p> <p class="ql-block">1糖油粑粑:软糯香甜,金黄诱人的糯米佳品。</p><p class="ql-block">2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独特风味。</p><p class="ql-block">3葱油粑粑:外酥里脆,葱香四溢的米制圆饼。</p><p class="ql-block">4刮凉粉:清凉爽滑,夏日解暑的必备小吃。</p><p class="ql-block">5湖南捆鸡:荤素两种,卤煮而成的独特美味。</p><p class="ql-block">6紫苏桃子:香甜可口,腌制而成的夏日佳品。</p><p class="ql-block">7小钵子甜酒:胡同文化的代表,香甜醇厚的独特风味。</p><p class="ql-block">8姊妹团子:白净细腻,鲜香爽口的糯米佳品。</p><p class="ql-block">9酱板鸭:酱香味浓,口感酥脆的鸭肉佳品。</p><p class="ql-block">10德园包子:选料精细,味道香甜的传统美食。</p><p class="ql-block">以上就是长沙的十大地道小吃,每一款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让人难以忘怀。无论是糖油粑粑的软糯香甜,还是臭豆腐的独特风味;无论是葱油粑粑的外酥里脆,还是刮凉粉的清凉爽滑;无论是湖南捆鸡的卤香味浓,还是紫苏桃子的香甜可口;无论是小钵子甜酒的香甜醇厚,还是姊妹团子的鲜香爽口;无论是酱板鸭的酱香味浓,还是德园包子的味道香甜……这些小吃都是长沙美食文化的瑰宝,值得每一位食客去品尝和珍惜。</p> <p class="ql-block">五一广场处于长沙商业圈的中心,两千年前的楚城被认为是以此为中心而筑建,历朝历代均为官署、郡府驻地。</p><p class="ql-block">1952年5月1日,五一路西段正式通车,此路为纪念五一劳动节而命名。</p><p class="ql-block">2017年12月21日,配合地铁1、2号线站点建设改建的五一绿化广场提质建设完工,向市民开放。</p><p class="ql-block">2020年,长沙市政府确定五一广场为“长沙城市原点”,成为长沙市代表性的地理位置地标。</p><p class="ql-block">五一广场居全国夜间玩乐商圈首位,</p><p class="ql-block">是长沙市内最大的绿化广场。</p><p class="ql-block">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五一路与黄兴路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五一广场泛指五一大道与黄兴路的交会处,亦为芙蓉区、天心区、开福区三区的交会处,地处长沙商业圈的最中心,是长沙历史最悠久的区域。2</p><p class="ql-block">广场有约300平方米的景观喷泉,地下商业广场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景观与文化: 广场有约300平方米的音乐喷泉、摩岩石刻及58种植物景观。其东北角绿化广场(狭义五一广场)设计融合楚文化元素,如图腾柱与石刻。</p><p class="ql-block">一天游走长沙又干了三万五千步!连续三天超三万,这劲头也没谁了,出来玩就是爽!</p><p class="ql-block">今天早点结束,回酒店还要两小时车程,明天返回济南还有1200公里要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