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板桥古镇

峰韵

<p class="ql-block">  板桥古镇</p><p class="ql-block"> 一座被时光遗忘的江南遗韵</p><p class="ql-block"> 细雨如丝,轻轻拂过青石板铺就的巷道,在斑驳的墙面上留下湿润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板桥古镇就这样静卧在江南水乡的怀抱中,像一位沉睡的老者,任凭时光在它布满皱纹的脸上流淌。我撑着油纸伞,踏着湿滑的石板路,每一步都仿佛踩在历史的琴键上,奏响一曲悠远的江南小调。</p> <p class="ql-block">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镇,历经六百余年风雨沧桑,却奇迹般地保留了最原始的江南水乡风貌,成为现代人寻觅旧时光的绝佳去处。</p> <p class="ql-block">  转过一条窄巷,眼前豁然开朗——板桥古镇的中心广场呈现在眼前。广场不大,却凝聚着古镇的灵魂。东侧是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古戏台,朱漆虽已剥落,雕花木构件却依然精美,可以想见当年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西侧则是一排保存完好的明清商铺,那"前店后坊"的格局,那褪色的招牌,那陈旧的柜台,无不诉说着往昔商贸繁荣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沿着主街漫步,两侧是清一色的两层木结构民居,黛瓦白墙,飞檐翘角,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最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民居大多仍由原住民居住使用,而非商业化的仿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  透过半开的木门,可见天井里晾晒的衣物,灶台上冒着热气的铁锅,老人坐在藤椅上听着收音机里的评弹——这是活着的古镇,而非标本式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  板桥古镇的精髓在于它的水系。三条小河呈"川"字形穿镇而过,十余座石桥横跨其上,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经典画面。</p> <p class="ql-block">  我登上最古老的万安桥,这座单孔石拱桥建于明代正统年间,桥面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站在桥顶望去,两岸是临水而建的吊脚楼,木柱直插河中,倒影随波摇曳;偶有乌篷船划过,船娘唱着当地的民谣,歌声在水面荡漾开去。</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西北角坐落着徐氏祠堂,这是板桥保存最完整的宗祠建筑。三进院落,雕梁画栋,尤其是戏台顶部的藻井,八角形结构,彩绘虽已褪色,仍可见当年精湛工艺。祠堂内陈列着徐家族谱和历代科举功名榜,记录着这个书香世家曾经的辉煌。守祠的老人告诉我,每年清明,散居各地的徐氏后人仍会回来祭祖,延续着古老的宗族传统。</p> <p class="ql-block">  与许多过度商业化的古镇不同,板桥依然保持着淳朴的生活气息。清晨,当阳光刚刚爬上马头墙,老街便热闹起来,早点铺冒出腾腾热气,茶馆里老人们品着早茶,菜农挑着新鲜的蔬菜沿街叫卖。</p> <p class="ql-block">  我走进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茶馆,要了一壶碧螺春。茶馆的八仙桌、长条凳都是原物,地面是坑洼不平的方砖,墙上挂着发黄的老照片。邻桌几位老人正在下象棋,操着浓重的方言争论棋路,不时爆发出爽朗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  古镇的美食同样承载着历史记忆。在临河的一家小店里,我尝到了正宗的板桥酥饼。店主是第五代传人,坚持用传统方法制作,炭火烘烤,手工揉面,馅料是祖传秘方。</p> <p class="ql-block">  刚出炉的酥饼金黄酥脆,咬一口,芝麻香混合着猪油香在口中绽放,简单却令人回味无穷。店主说,他拒绝扩大规模,宁愿少赚些钱也要守住祖辈传下来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我登上镇外的土丘回望板桥古镇。夕阳为黛瓦镀上一层金边,炊烟袅袅升起,与河面上的薄雾交融。此刻的古镇如同一幅水墨画,朦胧而诗意。忽然明白,板桥的价值不仅在于那些有形的古建筑,更在于它延续了六百年的生活脉搏。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透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一桥一水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我在古戏台边的老槐树上系了一条红绸带——这是当地的习俗,寓意还会再来。板桥古镇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我今日只翻阅了其中几页。它静静地等待每一位有缘的访客,用它的沧桑与温润,抚慰现代人浮躁的心灵。下一次来,或许是在杏花烟雨的春季,看古镇如何在绵绵细雨中展现它最婉约的江南风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