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州这座城市,与珠江密不可分。珠江出海口比其他江河都要复杂,水网交织,自古形成“青山半入城,六脉皆通海”的水城格局。也因此形成了许多的洲、岛、浦、湾,也就产生了众多与水有关的地名。长洲岛、金沙洲、小洲村、琶洲......这些含有“洲”的地名就与广州的水文化有不少关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金沙洲————</span></p><p class="ql-block"> 金沙洲,位于今日广州西部,是指广州城西与佛山南海相接壤的一个小洲的其中一部分。实际上,这座被广佛瓜分的“江岛”,整个江岛正名浔峰洲,名字来自辖内的浔峰山,这座“江岛”有一半属于广州,另一半则属于佛山,佛山的那一半大部分是墓地,至少埋葬着3代人。面积26平方公里,四面环水。金沙洲至今还保存着较好的自然环境。海拔120米的浔峰山是金沙洲的主要山体,山体上植被丰富,岛内的湖泊河涌总面积约有300亩。还有白沙河在金沙洲东侧缓缓流过,岸线长约5公里,水质良好。命名金沙洲,可以想象曾经遍地是“沙贝海”冲积上岸堆积起来的白色河沙子。你甚至能通过金沙洲几个地铁站的名字来想象:浔峰岗站、河沙站、横沙站、沙贝站。这四站地的面积基本就是整个金沙洲的面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沙洲现在归属广州市白云区,有横沙、沙贝、凤冈、钟荣等自然村和南海的草场、洲村、泌冲以及墓园,旧时浔峰洲有十三乡,1959年行政区域调整,十三乡中的横沙、沙凤划入广州市郊区,属石井管辖。2002年,横沙、沙凤从石井划出成立新街道,由于沙凤与横沙两村都带有一个“沙”字,因此合起来重新命名为“金沙”,寄予了人们对新街道繁荣发达的期望。这里江景优美,古迹璀璨。五.一节,我们踏进郁郁葱葱金沙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卧云庐————</span></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座金沙洲大桥不远处,面临“沙贝海”,背依浔峰山之处的滨江公园,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叫做“卧云庐”。这是金沙洲唯一座尤如缩小版“广州大元帅府”的建筑。没有来过金沙洲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这座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栋两层高的建筑,坡顶屋,岭南多雨方便排水,建筑外层东西方向各有5个黄色的拱形窗门,南北又各有3个拱形窗门,四周有回券廊,是典型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始建于清末民初,原本是一座园林式建筑群,现仅有“卧云庐”主建筑保存了下来,著名的“云庐赏月”被列为“横沙八景”之一,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卧云庐的建筑形态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兼容并蓄的传统,成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大胆借用现代的建筑形式,同时保留着本的建筑结构特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云庐原来是道教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卧云庐经历了多次变迁: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环境清幽曾作为疗养院,70年代则被用作生产大队的自办磨粉厂,80年代成了外资藤厂的厂房,90年代又成了家具厂仓库。随着金沙洲的发展和变迁,昔日的大园林已毁,保存下来的只有这座两层楼房和楼前的半圆池塘,池上原本对称的一对拱桥仅存一座。如今,卧云庐以其独特的建筑特色以及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金沙艺术馆。冬去春来,卧云庐外嫩绿的新芽长满枝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财神大仙庙————</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锦鱼嘴码头(金沙街横沙南围大道27号),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8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广州爆发了一场致命瘟疫。道士招尊四得吕纯阳祖师垂赐仙方一道,短短一月愈者数百。疫情过后,横沙乡民为感恩吕祖,在锦鱼嘴码头旁的财神庙处增建吕祖殿,以供奉吕祖。庙中现存《倡建横沙吕帝庙碑记》有记载,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面环水的金沙洲地形如同草鞋,因此也被称作“草鞋洲”。金沙洲大桥建成之前,当地居民出行全部依靠船只。大仙庙所在之处正是一个古老的锦鱼嘴码头是旧时当地人气最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金刚禅寺————</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金沙洲沙凤钟村内,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六百五十余年的历史。是广州市白云区登记开放的唯——所大型佛教活动场所,其前身为东岳庙。东岳庙兴旺于明清时期,香火旺盛,梵音缭绕,信众如云。在国内战乱时,曾遭破坏,后又重建。而后,于文革时期不幸又再遭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在东岳庙原址上重建一座新的庙宇,并改名为金刚禅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该寺占地面积三十余亩,主体建筑物面积近4000平方米,主要由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禅武堂、念佛堂等建筑所构成。殿宇恢宏,建构有序,佛像皆由樟木精雕而成,佛像巍峨,法相荘严,天王犹如金刚,栩栩如生。到时正逢僧人在做法事念经,都是非常年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沙洲曾出过两个闻名岭南的历史人物,一个是陈子壮,另一个是招子庸。随着金沙洲的开发,陈子壮、招子庸在岭南历史文化上的地位也应该挖掘利用起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横沙村————</span></p><p class="ql-block"> 原名横溪村,地处南海县浔峰洲。南宋嘉定年间(公元1208-1224),东汉大鸿胪卿招猛之后人益莊公,挂冠归隐,卜筑于横溪,躬耕代食。从此招氏在横溪繁衍生息、开枝散叶、逐渐分支各地,至今约有四万人。明代至民国期间,相继有凌、陈、阮、黄、梁、黎、李、孔、张、朱、颜、曹、戚、谭、何、卢、骆、霍、巫、吴、布、赵等姓氏到此定居,横溪遂成一个多氏族和谐共处的村落,延续八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据说横沙原有各姓祠堂超过六十间,多年来,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横沙的祠堂现存八间:招氏大宗祠、仲山招大夫祠、果融招公祠、逸亭招公祠、巨洲招公祠、维邦陈公祠、阮氏大宗祠、黄氏大宗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招氏大宗祠(谷诒堂)————</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金沙洲横沙大街8号,是横沙村中招姓族人的太公祠,是为纪念其始祖益莊而建。祠堂建于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清嘉庆二十三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间两进,总面阔12.8米,建筑占地面积约300.8平方米。硬山顶,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石。门前地坪两边原置有6对花岗岩旗杆夹石,1955年全被当作建筑材料拿去修水利工程,至2005年,因开发房地产在堤围处被挖出,现置于祠边空地。全祠里外上下可见不少精美的木赠、石雕、砖雕,所刻人物、花鸟形态逼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历经四百年风雨,招氏大宗祠却完好地保留了祠堂原来精雕细琢的石雕、砖雕、木雕,从未遭遇过太大的破坏。头门前廊两次间筑塾台。祠内砖雕、石雕精美,尤其木雕保存完整,美轮美奂,对研究岭南建筑艺术提供较好的参考资料。后堂挂有招子庸国画复制品多幅。祠堂左侧新建有"尚贤"院子,内里竖立有十四对旗杆夹石。招氏大宗祠被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本村的阿伯兴奋地娓娓道来,如数家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尚贤碑林————</span></p><p class="ql-block"> 尚贤坊则位于东边。园内石碑陈列着二十多名招氏先贤的功绩碑记和一些新发现的石碑。南粤招氏是一个名门望族,出现了60多位进士、举人、贡生和监生。由于种种原因,上述石碑曾经散失,幸得热心人寻回,为保护本村珍贵文物,现参考原样安置于此以供瞻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仲山招大夫公祠(绍衣堂)————</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金沙街横沙村大街8号,是横沙村招姓宗族为祀十七世祖招仲山而建。始建于清代,建国后曾重修。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193.5 m2。始建于清代,建国后曾重修。坐东北朝西南。三间两进,总面阔9米,总进深21.5米, 建筑占地面积193.5平方米。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砖墙石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整座建筑用料精良,其木雕、砖雕、石雕工艺精美,人物、花鸟皆栩栩如生。尤其是头门前后廊墙沿上全部镶嵌砖雕代替壁画,美轮美奂,为区内祠堂少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内墙上端原有各种精美壁画,可惜多数已显斑驳。20世纪70年代祠堂曾做饭堂,后做农具厂。2005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碰巧遇见堂内白眉拳白眉合劲道师傅在教授非遗传承小学员(逢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三十多名大小朋友共同领略白眉拳的武家精神。刘智强师傅、陈贤禄师傅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18年白眉拳列入广州市白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时又来了两位加拿大🇨🇦朋友,其中帅气的招先生祖籍横沙,阿爷那辈就去了加拿大,孙儿千里寻根,写满了悲喜交集的沧桑故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果融招公祠(</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8px;">鸿绪堂</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 与招氏大宗祠平行,位于西边。位于横沙大街14号,为祀第三世祖果融公之宗祠,是一处清代建筑。三间两进,由头门、天井、两廊及后堂组成,硬山顶。祠后带后楼,与后堂相通,后堂有一大神龛。该祠用料讲究,对研究横沙村及本地招氏族人家族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2010年11月公布为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为广东粤剧虾腔艺术研究活动中心和白云区金沙曲艺社排演场地。虾腔为著名粤剧演员罗家宝创立。虾腔自然流畅,行腔不事雕饰但却有华采,易于学唱与传唱,所以直到现在仍是最流行的粤剧唱腔流派之一,深受广大戏迷喜爱。大师已去,余音传承。上次来正巧发烧友在练习,咿咿哦哦,河车搽笃撑 ,好不热闹!这一次不巧中午关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逸亭招公祠————</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横沙大街56号,为祀第六世祖逸亭公之宗祠。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修,建国后曾作修缮。硬山顶,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头门后廊右次间墙上镶嵌一该祠堂重修碑记,落款为乾隆五十三年,对研究该祠历史提供实物依据。2010年11月公布为白云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德寿里门楼————</span></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代,单开间,高2层,占地面积12平方米,是典型的街巷门楼,青砖墙麻石门套、门套设5个企栋孔,门套上方有瞭望射击口。建筑风格为岭南传统式,具有瞭望射击口,麻石门套等价值要素。<span style="font-size:18px;">广州市历史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招子庸————</span></p><p class="ql-block"> (1793—1847.2.1)。招氏不是大姓,但出现了不少功名显赫的族人,其中就有能书善画、并著有广东第一本粤讴专集的招子庸,清代画家、音乐家、文学家。这本粤讴后来被英译为流传到欧洲。招子庸通晓音律,是粤讴的创始人,他的粤讴作品集保留了粤乐中的木鱼,文笔凄婉感人,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代表作《吊秋喜》在粤乐的木鱼、龙舟、南音的基础上,把广府说唱艺术提高到一个绚丽的阶段,因而在中国民间俗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光绪三十年被曾任香港总督的金文泰译成英文为《广州情歌》,传播到欧洲,同时也被译成萄文传播。招子庸时期的粤讴已成绝唱。粤讴产生得较迟,但节奏最慢,俚语最多,最难适应社会发展,消亡得最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招子庸清嘉庆年间中举人,曾任知县,被罢官后回故里以卖画为生,尤善写兰竹、苇荻沙蟹,招子庸后已渐鲜为人知,只是招氏宗祠里留有一些先人临摹其的作品。听说现有作品藏于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有空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在横沙西约十巷的故居橘天园,却在四周新楼中幸存了下来。虽岌岌可危,也犹如神灵护佑。村中已无“前临珠海后拥茂林溪流环抱”的橘天园,只有招氏大宗祠仍记载着“文化名人”招子庸的一些事迹。村中老人在祠堂中打牌、看报、聊天,怡然自得。凄凉哀怨的歌谣变得不合时宜,村中已无人唱粤讴。适逢节日放假,机构不上班,我费了好大周折,咨询了不少人都摇头,一个半世纪以前的风云人物没有多少人认识啦!最后终于拽住一个治保队员才找到答案。只能在木门的狭缝窥视它一个半世纪多的孤寂和荒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沙贝村————</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道辖内。相传西汉楼船将军杨仆收复南越时,沙贝已经形成村落,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因村旁的珠江河段常有沙鳖,又把沙鳖视为宝贝,当地人称河为沙贝海,故名。村落房屋多为砖木平房,间有混合结构楼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宋名贤陈大夫宗祠(世德堂)————</span></p><p class="ql-block"> 位于沙贝村中元里的陈大夫宗祠,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宗祠主体建筑以精美的琉璃瓦、鳌鱼脊、瓦衽狮子及四方飞檐为特色。特别是琉璃瓦脊,其牡丹花枝造型优美,工艺精淇,在我省古建筑中相当稀有。建筑至今较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代的格局与风貌。后进正脊中间保留着罗马数字陶瓷时钟一面。值得注意的是,前、后进屋顶正中各两条正方形的飞檐,有异于其他岭南流行的“鸡胸飞檐”,据说这种做法是经皇帝恩准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为1948年陈氏后人所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宗祠的大门口上方悬挂着皇帝赐予陈氏先人的“彩牌”(仿制品),大门上的大石匾刻有“宋名贤陈大夫宗祠”字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门口还悬挂着一副木对联,上书“一门七进士,四代五乡贤”。大堂正中摆放一座陈子壮玻璃钢塑像,并悬挂着“世德堂”和乾隆御笔“忠简”两块大匾。宗祠内的东祠为乡贤祠,陈列着陈氏历代名宦乡贤的画像史料,西祠为忠烈祠,专门陈列陈子壮事迹及其诗词歌赋。陈氏宗祠辟为陈子壮纪念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子壮————</span></p><p class="ql-block"> (1596.11.13—1647.11.6)。汉族,广东南海县沙贝村(今属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沙贝村)人,出生在广州九曜坊之杲日堂故居。明末探花,明末抗清将领、民族英雄,与陈邦彦、张家玉合称“岭南三忠”,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与东晋程旼、唐代韩愈、张九龄,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齐名。皇帝目赌陈子壮才华横溢精忠报国以及其先祖为大明江山作出过较大贡献,曾称赞道:“阀阅天南第一家呀!"特下旨建坊,以纪世德。坊建于当今广州解放中路(俗称"四牌楼”)处,坊名叫“戊辰进士坊”,边刻有陈子壮本人及其远祖陈珙、高祖陈、曾祖陈祖父陈弘乘、父亲陈熙昌等人的姓名和官衔。这座牌坊是明代广州“四牌楼”中最后的一座牌坊,1947年因扩路牌楼拆迁,戊辰进士坊迁至当时的汉民公园西门(即财厅前)处,遥遥地与本祠相望。这牌坊屹立了三百余年,至“文革”时被毁。(“四楼牌”中有两座进士坊,另一座名“乙丑进士坊”,迁至当今的中山大学,上世纪90年代重修,现仍屹立于该校园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子壯反清失败被俘后宁死不屈,翌日被押到东较场惨遭锯刑。行刑时,刽子手无法锯下,子壮虽已成了一个血人,仍厉声斥道:“锯人需用板啊,蠢才!”吓得满头大汗的刽子手方醒悟过来。陈子壮就是这样壮烈地牺牲了,时年五十二岁。其的骰骨是由广州大佛寺僧人慕义妆殓的,火化为灰安放于僧房的地下室之中。朱氏夫人闻子壮遭杀害,大叫数声:“我儿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然后自缢身亡,其妾张氏也相继殉夫自杀。其四个儿子,除长子上庸作战阵亡外,上兰(义子)、上延和上图在高明城破之日同时被俘,羁囚了一段时间后,因李成栋反清复明,夺了佟养甲的兵权而得以释放。陈子壮忠烈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动了无数后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陈子壮曾警戒过子侄族人,要其“书可读,不可仕,田可耕,不可置”,其乡中子弟均引以为诫。自嘉靖年间受命入粤以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满清统治中国长达296年中没有一人做官。</span>陈氏族人以“忠、孝、廉、节”四字作为家训,造就了“一门七进士,四代五乡贤”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陈子壮还是一位诗人,著有多部作品集传世。<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裔</span>至今已经发展到三十多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在2004年以前,根本还不知道广州有金沙洲这样的地方。当时,它和广州市其他区域的来往,还要靠轮渡,仿佛是一处被遗忘的角落。自2004年1月金沙洲大桥建成后,金沙洲与广州市其他区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从海珠区到金沙洲,不过半小时车程;从荔湾区到金沙洲,只需10多分钟车程。金沙洲其实文化底蕴深厚,值得挖掘、宣传。在建设金沙洲的同时,将其纳入建设规划中,这样便会更高地提高白云区的知名度和金沙洲开发的文化品位,否则,历史文化资源便会慢慢湮没。由于近年来,广佛同城口号的宣传,以及整个江岛内佛山区域内房地产开发商的宣传,金沙洲指整个江岛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被人们所默认接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金沙洲“沙贝海”沿岸越变越美,金沙大桥架起后,这里渐成繁华地。站在大桥上,看每日江面上客船、货船来往穿梭,随着端午节的临近,甚至有龙舟队开始在江上训练划龙舟。在卧云庐的旁边又修建了儿童公园......金沙洲再也不是以前的“草鞋洲”了。虽然它是全广州最拥堵地段,可也从侧面证实了它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此处横跨佛山南海广州,为两地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广佛同城的最前哨。金沙洲不再是广州的西伯利亚,她聚沙成金,逐渐向今天的人们展开她的芳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