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游峰,位于整个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为武夷三十六峰之首胜,是武夷山山与水、自然与文化结合最完美的景区。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五度入闽,首在武夷。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徐公30岁,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三天时间将武夷著名山峰都踏入足下,成就《游武夷山日记》,对天游峰的评价“是峰处九曲之中,不临溪而九曲之溪三向环之,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由此天游峰有了“武夷第一峰”之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郭沫若先生1962年游览武夷山,一时兴起高声赋诗:“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及武夷一小丘。”这两句诗惹得桂林哗然一片,1982年谷牧副总理用一首诗:“桂林山水甲天下,武夷风光亦神奇;都是祖国好山河,何必彼此争高低。”平息了风波。但武夷山人始终喜欢郭老,为那两句诗高兴了半个世纪多。至今九曲溪上撑竹筏的艄公都爱讲这个故事,指着高高的天游峰告诉游客:郭老说的一小丘,就是前面的六曲和天游峰。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游峰景区主要景点包括御茶园、天柱峰、朱熹园、云窝、隐屏峰、晒布岩、水月亭、茶洞、天游峰、一览亭、天游观等。·除了自然风光之外,这里有朱子文化、茶文化、石刻艺术、书院遗址等,是武夷山获得世界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双世遗”的最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离开朱熹园(武夷精舍)后开启了天游峰之旅。天游峰景区验票入口设在云窝景点处,虽然整个武夷山景区免门票,但在此处仍需刷脸进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云窝因磊石叠加形成,有大小洞穴几十处。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飏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下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名云窝。这里是武夷山风景区精华地带,为武夷首胜之区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验票门后有两条路,右手为上山经上云窝至天游峰,左手为下山到下云窝之路。我们选择的上山之路,穿过回回洞,途经聚乐洞。该洞口上方是斜覆向外的巨石,“聚乐洞”三个大字,为明代陈省手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陈省号幼溪,官至明朝万历年间兵部侍郎,后被罢官隐居“云窝”十三年。陈省留在武夷山的摩崖石刻,署名多为幼溪,且其中“幼”字的右边都写成了“刀”。人们猜测说陈省在这个字中蕴含了深意,意为现在隐居在此,所以“幼”字还没有出头,有朝一日我东山再起时,这“幼”字就会出头了。而其后陈省再也没有复出,所以“幼”字都还没有出头。以至于现在的导游戏称陈省是“当官不得志,专写错别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一路攀登经无顶石亭,来到水月亭。水月亭处视野极佳,亭子前方的天游峰高耸入云,其峭壁如仙人巨掌直插云霄,气势恢宏。亭后对天游峰相对的三座峰——接笋峰、隐屏峰、玉华峰,接笋峰上的亭子叫仙奕亭,我们曾于2013年8月登上过。站在水月亭扶拦杆眺望云窝景区及九曲溪之六曲,无限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石门洞,前方就到接笋峰下的云寮书院遗址。云寮书院遗址最初是由北宋理学家游酢和扬时所建的水云寮,潜心研究各类经史,著书聚徒讲学,开辟八闽理学之先河。游酢与扬时均是洛阳双程(北宋理学奠基者程颢、程颐兄弟)的四大弟子之一,二人''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尊师重道的佳话。后来游酢和杨时南归返回福建时,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因此武夷山是理学南传的第一站,二程之学经扬时、游酢南传直至朱熹,朱熹集其大成成就朱子理学,史称''程朱理学''。接笋峰岩壁上“水云寮”题刻为游九言(游酢后裔)于绍熙元年(1190年)所刻,清朝游云章在水云寮旧址上建云寮书院,现仅存遗址。</p> <div><br></div>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门额上刻有“峥嵘深锁”四字石门进入,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就是素有产茶“甲于武夷”之称的茶洞。 茶洞非洞,是一片由接笋、隐屏、玉华、天游、清隐、仙掌诸峰四周围绕起来的空地,别有洞天,又因为武夷山民在这里种植了许多茶树,才名“茶洞”。茶洞之奇,在于"峥嵘深锁"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茶洞又名玉华洞,升仙洞,此洞里产茶“甲于武夷”。今洞里依然还有一亩历经沧桑的古茶树,因特有的地形与小气候,茶洞的茶有独特的岩韵,是武夷山岩茶的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茶洞谷底之北,原有一条雪花瀑从天游峰流下,底下形成仙浴潭,但因现在是枯水期,瀑布与潭都没见到,当然更见不到在这里沐浴的仙女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众多游客已经在茶洞里排起了长队,我们曾于2013年进入仙浴潭打卡过,本次就直接跟在诺长的队伍后面挪步登天游峰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游峰我们曾在2003年非典疫情刚结束武夷山宣布解封的第二天就来过,那时游客稀少;而2013年8月我们第二次抵达此处时,登天游的游客散落在登山道上如有珍珠串链般点缀着,很是壮观,但根本无法与如今的排队大军相比。如今在茶洞排队时发现2013年攀登的隐屏峰登山入口处立有一面“非游览线路,游客止步”警示牌,整个入口更是被铁链封锁,隐屏峰已经不让游人攀登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此翻出电脑保存的2013年8月18日的旧照片,奉上一组探险隐屏峰的旧照,配上文字,以作纪念。彼时隐屏峰还是允许攀登的,我与女儿前往探险,妻子胆小留守茶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隐屏峰的形态较为独特,是两尊石柱型山体连接而成,看起来峥嵘峻秀,整个山体形态如刀削。我们登上隐屏峰的石径,穿过一门额为“留云书屋”的石门。蹬道极为险峻,号称"鸡胸"、"龙脊",部分路段要从近80°的峭壁中经过,借助专用登山铁梯艰难攀登。所谓“鸡胸”指路被分成了“三节”,上到顶要转弯、折腾和历险三次,最险的第三节,坡度七十度到八十度。脚下的台阶确实是有些险峻,一些过道也是十分狭窄,下面就是垂直的悬崖峭壁。有时貌似前方无路,原来路要从崖壁狭窄天阶转过去,右侧实际是万丈悬崖,临空感和视觉冲击,令人感觉头晕目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登临过程中,转头见岩壁上有一道裂缝,裂缝左边刻有“仙凡界”的石刻。此乃神仙与凡人的分界线:往上就是“仙人”的居所了,“凡人”请勿打扰。我们过龙脊,抵达接笋峰尖的“仙弈亭”。站在“仙弈亭”上看对面的天游峰和半山亭的盛景,“无限风光在险峰"用在这里真是绝配,心旷神怡真有入仙境飘飘然之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仙奕亭返回至接笋峰与隐屏峰交接处,崖壁上有石刻:玄元古洞、妙泉等,继续登顶可达玄元道院、清微道院遗址、狐狸洞、南溟靖等古称“隐屏真境”之胜境。但因人迹罕至、路况更加险峻,我们不敢涉足,原路返回。虽腿肚打颤,但彻底战胜了恐高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说“不到天游峰,白来武夷山”,但实际置身天游峰是难以看到它全貌的。观赏天游峰全貌最好的位置,应该就是隐屏峰了。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识别隐屏真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摘录一节徐霞客描述登隐屏临之险的游记:从其中攀跻登隐屏,至绝壁处,悬大木为梯,贴壁直竖云间。梯凡三接,级共八十一。级尽,有铁索横系山腰,下凿坎受足。攀索转峰而西,夹壁中有冈介其间,若垂尾,凿磴以登,即隐屏顶也。有亭有竹,四面悬崖,凭空下眺,真仙凡夐远隔。仍悬梯下,至茶洞。仰视所登之处,崭然在云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配上本次登顶天游峰仰拍隐屏峰、接笋峰全景,隐屏峰真不愧为武夷山三大险峰之首,不禁为当年的勇气连连点赞。如今即便隐屏峰再开放,我也没有胆量与体力去攀爬了,岁月不饶人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游峰海拔408.8米,相对高度215米,共有石阶848级。面临九曲溪,竹筏人影山形景色历历在目,武夷全景尽收眼底。站在峭壁里凿出的石阶,抬头望去,就可领略天游峰的雄姿。天游峰其实是一块巨大的且没有一丝裂痕的沉积岩,是亚洲第一大整块岩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游峰半山腰的六角亭,此亭四周名峰拱卫,曲溪围绕,虽没有“一览众山小”之气魄,但确能在此领略“不到兹峰览全局,武夷面目识难真”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亭中俯瞰,笔架峰、双乳峰在远方呼唤,响声岩、丹炉岩在眼中迷离,隐屏峰、玉华峰在近处致意。因峰而折的九曲溪,宛如玉女的飘带,群峰间漫舞,真可谓是“山为锦屏何须画,水作琴声不用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日游览攀登天游峰的队伍是人贴人,可谓游人如织。因前方游人拍照常常出现拥堵,如此慢悠悠的边登边歇、移步换景,正适合已经青春不再的我们。从茶洞排队开始至登上天游峰顶一览台,共用时50分钟,轻松拿下上天游。</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天游景标石和网红指示路标前打卡,此外应是上天游的绝佳观景台。凭栏远眺,九曲溪如灵动玉带环绕山间,竹筏悠悠飘荡其上,恰似扁舟轻行。在这里,真正感受了"武夷山水天下奇,千峰万壑皆是画"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尘世纷扰皆抛诸脑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游峰顶上飞檐翘角的楼阁名为天游阁,二楼挂上了“遨游霄汉”的匾额,成为游客饮茶、赏景的场所,别有一番风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阁内一楼供奉开山祖师彭祖及其两个儿子彭武、彭夷的塑像,传说他们开山辟地、疏通河道,拯救百姓于洪水,人们为纪念其功绩而将此山命名为武夷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凡人需入地,天游不久留!从天游阁往左侧小径,经胡麻涧下山。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数十处,琳琅满目,是从不闭展的书法展。第一山、武夷第一峰、无量寿佛、奇胜天台、福地洞天、寿等数十处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或苍劲有力,或飘逸灵动,皆是前人对武夷山的赞美与敬仰,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山”是清朝正二品武显将军岭南徐庆超于1832年题写,意思是说天游峰即是武夷第一胜地,理应号称“第一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胡麻涧另一侧石壁上,“一览台” “武夷第一峰”摩崖石刻紧连着,其中“武夷第一峰”是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寿宁刘世泽题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欣赏完摩崖石刻,登上“崎岖丘”,遇见“中正公园”牌坊,建成时间是民国25年(1936年),当时蒋中正曾想到武夷山静养,武夷山当地官员是为了迎接他而修建的,后并未实际来过。历经岁月侵蚀,并曾被拆除,现原状修复,还原一段历史,坚守着这片土地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往前的观景台,极目远眺,层峦叠嶂,万仞峭壁如刀削斧劈,尽显大自然的雄浑气魄。沿着下山之路,山谷石壁间的武夷山岩茶在阳光中闪耀光泽,似在展示其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天游峰顶下山返回到“晒布岩”广场,共用时40分钟。九曲溪流经过天游峰“晒布岩”时呈现出近180度的大迂回,形成了第六曲。六曲溪水澄澈如镜,两岸植被繁茂如绿色长廊,鸟鸣婉转、茶香四溢。群鱼与玩水纳凉的游客嬉戏互动,尽显人与自然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游峰岩石浑然完整,构成一座巍然屹立的单斜断块山峰,表面好像一条条整齐的布条从上往下垂放着,因此被称为“晒布岩”。晒布岩的下端岩壁上好像人手掌的斑痕,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双世遗”石碑立于广场中间,是将天游峰视作武夷山获得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最核心标志的直接肯定。仙掌峰上“壁立万仞”石刻,是明万历年间陈省所题刻,也是他在武夷山题刻中最大的一幅,以形容仙掌峰的高峻峭拔。 旁边的“仰之弥高”既是形容对崇高品德的敬慕,也用以形容物体的高峻。 </p> 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更见得条缕分明。俯视溪中,但见影浸水底,随波晃漾,恍如无数条流动的黑蛇白蛇,从溪底直往下窜。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而未决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 <p class="ql-block">2003年7月登天游峰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晒布岩广场南侧有一巨石,上有石刻“武夷 升真元化之洞 洞天”等,传说武夷山为道教第十六洞天,仙道飞升时必须在此换骨升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伏虎岩上有许多摩崖石刻,最大一个石刻为“伏虎”二字,题刻的作者系陈省,镌此以泄怨气,意谓虽被罢官隐居,好似猛虎俟时必将跃起,显示威风。伏虎岩右边这一竹丛叫方竹,看似圆,摸去却是四方的,十分奇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伏虎岩处返程,穿过“叔圭精舍”石门,门外东侧有一块石碑,名为“奉先祠碑”,石上刻题“云窝居径,叔圭隐居处,著《通鉴详节》……”,这是江贽(字叔圭)后人重购云窝祖业,奉祀先祖而立。叔圭精舍是崇安县令为北宋学者江贽修建的讲学场所。江贽,字叔圭,崇安县下梅村人,他三辞朝廷的任命,不去做官。他不求宦达,隐居于武夷山五曲之滨,潜心研学、著书立说。朝廷认为他品德贤良、才学出众,为了表彰他这种不慕名利、坚守学问的精神,所以下令建造叔圭精舍,并赐号“少微先生”,以旌表贤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返回至朱熹园对面的五曲溪岸,此处地势宽旷水面宽阔,对岸山岩上有陈省的题字石刻:“五曲幼溪津”,以及朱熹《九曲棹歌》中歌颂五曲的诗句:“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一排竹筏经过此处,艄公正向游客讲述五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曲是九曲中最为开阔的地方,这里有林木葱郁的平林洲,风景优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天柱峰观景台,远观对岸天柱峰,峭拔峙立,势如巨形擎天石柱,是丹霞地貌中典型的柱状山。隔溪相望文峰与天柱峰,两峰相连又像个宜兴的紫砂壶,形象逼真,颇有“武夷山水一壶茶”之意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五曲大桥,环顾四周,各个山峰山体赤色,临水而立,千姿百态。溪水湿碧清澈,鱼群汇燕、悠游自在。大桥左侧文峰临溪而立,岩壁上刻有“更衣台”“玉皇大天尊”等摩崖石刻,颇有道教文化底蕴。从桥上可以看到下方许多由船夫撑着的坐着游客的竹筏经过,碧绿的溪水旁有大片绿树,非常美丽。</p> 行至御茶园遗址,那御笔题字的石刻虽历经风雨洗礼,却依然散发着昔日的尊贵与荣耀。遥想往昔,武夷山茶叶凭借其超凡品质与独特韵味,元朝成为皇室贡茶,便建起御茶园,督造龙凤团茶饼。园内建有喊山台,每年惊蛰之日,御茶园官吏偕县丞等,一定登临喊山台,祭祀茶神,宣读祭文。但御茶园终因茶农不堪重负而衰败,如今只留下凭吊的遗址了。而 “茶魂” 石刻宛如一位忠实的守望者,静静凝聚着这片土地对茶的深厚情感,见证着武夷山茶与人的不解之缘。 至此,我们天游峰、朱熹园之旅已圆满落幕,三次游天游,终于补齐了朱熹与朱子文化这一标志性人文观景,但仍留下桃源洞未曾涉足,留待第四次游历时一定凑齐。<div>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观光车站就在御茶园前方不远处,无需排队很顺畅地登上观光车,前往下一站玉女峰、武夷宫。</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