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6部队骑兵团的记忆

觉正净影视文化博主

<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刷抖音、视频号听闻乌拉特中旗骑兵团旧营房修缮,要搞旅游,定居云南昆明的我颇感兴趣,专程回访。一是;1786部队,石脑包营房建设时期1971~1973年,我父亲刘光明是团首长小灶厨师(小食堂做饭大师傅,就一个厨师),我小时候认识好几个团首长,他们逗小孩儿玩,还能清楚地叫出他们的名字和职务,工作以后和他们子女还有联系,甚至成为同行或上级)。二是;该部队就在我们村(高丰三队,现在叫石脑包村)种有菜地,与村民关联,有4位战士兵转业到村,娶了村里4朵金花。小学1-3年级语文老师张秀青,算术老师齐文(陈炳山参谋长夫人,大个子,健在,80年代我在自治区工作期间曾到赤峰市拜见过老师)是部队家属,军队首长的子女邹晓东(同桌)等也和我们一起学习。齐老师、张老师对我们未来人生影响很大,我们村的孩子都是听着部队军号声长大的,军队、军人、军营、军号、军人家属、军人子弟,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三是;1981年离开家乡上学和工作以后,常与1786、51155、骑兵团(营)转业战士及首长有瓜葛,呼群是厅长,我是处长,常在一个朋友圈回忆军旅生活,情真意切。军人精神,军人气质,军人情怀…常常激励和锤炼我的修为、意志与品质,1994~2000年,7年军警工作经历(一级警司)。1997年马桂琴(马团长女儿)县森林公安副局长,成为上下级。四是;2023年受聘“北疆文化”专家,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特聘MTA),艺术学院教授,职工文联代表、摄影家、文化学者…等等头衔。与我研究与深耕草原文化、蒙元文化、昭君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等等有关,偶有见地,常有建树,略有成果。值此1786部队旧营房改造,打造北疆文化“国防教育基地”文旅项目为契机,本人愿意效绵薄之力,为铁骑雄风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及乌中旗文旅“破局”,“出圈”,出谋划策并实战演习。</p> <p class="ql-block">修缮施工建没中的石脑包营房</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9日,拜见了骑兵团老兵康明魁82岁(团宣传干事),康老耳不聋,眼不花,依然军人风采,骑兵团的往事娓娓道来,记忆清晰,当回忆起我父亲时,康老赞不绝口,你父亲老初中生,文化人,做饭做的好吃,特别是羊肉馅包子带劲,谈到我是老刘师傅儿子时,康老说,你小子,行!康老地道的赤峰味,乡音未改,阿鲁科尔沁旗人……一名极其优秀的老兵!十分威武雄壮的军人!祝康老健康快乐👍👍 </p><p class="ql-block"> 父亲老三届初中生,少年时期家境好,1957-1959年在磴口黄河水利工程局做劳资工作,1959年考入三门峡水电学校,反右与黑五类运动,祖父被抄家,(西小召东土城大户人家,电视剧《王土地》中有镜头和介绍)划为地主成分,家境败落,祖父去世,父亲辍学离职,归隐乡村,1962年春天迁至石脑包村(当时石脑包村只有2户人家),文革时期受逼害,1971-1973年给马团长,卢政委,陈参谋,康干事等团首长当大师傅,1994-2015年在呼和浩特市公安厅小区生活20多年,2015年农历3月25日下午17点因病去世🙏🙏🙏。与康老同龄人,一代有梦想的人🙏🙏🙏</p> <p class="ql-block">  82岁母亲参观当时骑兵部队的莱地(现在归村民耕种),转业军人闫保福78岁,河北张家口人,介绍情况。两位老人精神饱满,兴致高昂回忆着现场的过往,高兴的很。</p> <p class="ql-block">川井部队~国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5月10日下午,我和母亲到1786部队石脑包营房旧址参观,母亲82岁,很清楚地讲了一些马团长和部队及村民群众(老百姓)的故事细节,母亲阅读康老编写的《铁骑雄风》一书,还常发表看法和意见,又丰富了记忆内容。 </p><p class="ql-block"> 此间,巧遇城投公司88年入伍老兵,聊此过喜甚欢,义务服务不仅仅是情结所系,情怀所至,更是丰富阅历、是历史过往、是文化底蕴、是逻辑、是精神、是根文化……是找到了组织!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质,传承文明血脉,筑牢文化基因,敬畏天地,尊重自然!</p><p class="ql-block"> 多联系,老兵👌👌👌</p> <p class="ql-block">妈妈王云花</p> <p class="ql-block">呼群同志(骑兵团老兵)</p> <p class="ql-block">刘义忠(21岁)</p> <p class="ql-block">  刘义忠(31岁)</p> <p class="ql-block">刘义忠(61岁)</p> <p class="ql-block">刘义忠(62岁)在贵州黄果树瀑布</p> <p class="ql-block">在云南元谋土林(人类文明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p><p class="ql-block"> 这段原文出自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通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心声,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不珍惜时光的反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