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的美篇

安心

乙巳年清明祭祖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全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历来广为传诵。 </p><p class="ql-block"> 2025年4月清明节前我三叔二姑专程从广州 和北京回郑州清明节回乡祭祖,并参加老家李氏家族家谱发布会。4月3日自驾车沿G4京港澳高速向北浚县下高速19公里到县城黎阳路18号古城北门旁边下榻浚县县委招待所迎宾馆,中午在古城钟楼西门品尝浚县特色风味美食黎阳子馍。</p> <p class="ql-block">  浚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商代称黎,西汉置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是儒商鼻祖端木子贡的故里,王阳明圣贤人生辉煌事功起航地。境内名胜古迹300多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保护单位5处,省级保护单位6处。大运河浚县段、黎阳仓遗址为世界文化遗产;大伾、浮丘两山古刹林立,北魏大石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泥咕咕、民间社火、西路大平调、正月古庙会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月古庙会素有“华北第一古庙会”之称;古城街区结构布局保存完好,是明清时期北方县城建筑的典范;大伾山景区、古城景区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特别是近年来,浚县以古城、运河和两山为载体,全面启动5A级旅游景区创建,古城保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的古城风貌日益彰显。</p> <p class="ql-block">  浚县钟鼓楼是汉族传统建筑之一,属于钟楼和鼓楼的合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p><p class="ql-block"> 古城中心的钟鼓楼与三叔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古城西门的黎阳子馍餐馆</p><p class="ql-block">浚县石子馍是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的特色小吃。子馍也叫做石子馍,因在鹅卵石上烘焙制成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子馍采用的都是上等面粉,配上油、葱花等制成火烧,然后再加入肉丝放到烧得滚烫的鹅卵石上面炕熟,最后浇入鸡蛋烤熟即可。油酥咸香的火烧,配上丝丝嫩滑的鸡蛋和肉丝,外焦里嫩。</p> <p class="ql-block">  瓦岗军与黎阳仓事件‌据多份史料记载,子馍的诞生可追溯至公元617年(隋末唐初),当时瓦岗军为赈济黄河下游受灾百姓,夜袭黎阳仓开仓放粮。百姓为犒劳将士,携带肉、鸡蛋等食材至军营,但因行军匆忙缺乏炊具,一名伙夫灵机一动从黄河边捡拾鹅卵石烧热将面片包裹鸡蛋和肉置于石上烤制将士食用后赞不绝口,这一原始做法经千年改良形成今日的子馍。</p> <p class="ql-block">  传说中提到的“黎阳”即汉代浚县古称,而黄河鹅卵石的使用直接体现了当地自然资源与饮食智慧的融合。浚县作为大运河沿岸重镇,其农耕文明和粮仓历史(如黎阳仓)为子馍提供了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当地谚语:“上山去拜佛,下山吃子馍”提现其与庙会文化的深度绑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用完餐出门恰遇在浚县城工作的家族亲戚国涛,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用完午餐我们游览了古城西门旁边的端木子贡遗迹。 </p><p class="ql-block">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p><p class="ql-block"> 出身与师承‌:端木赐(别名子贡)出生于春秋时期卫国,家境殷实,26岁拜孔子为师,成为“孔门十哲”之一,以言语才能和商业智慧著称。孔子赞其为“瑚琏之器”(喻指治国安邦之才),并称其“臆则屡中”(善于预测市场)。孔子去逝后,子贡守墓6年,远超儒家3年之礼,提现其尊师重道的品德。</p><p class="ql-block">“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p><p class="ql-block">《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后,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p> <p class="ql-block"> 子贡故居(端木祖宅)‌</p><p class="ql-block">位于浚县南大街,是子贡生前居住的场所。此处曾有一棵子贡从曲阜孔庙移植的楷树,明代知县刘台在此修建黎公祠(已拆除),但遗址尚存。故居旁有一处被称为“端木坑”的长方形荒坑,据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迫害端木家族儒生的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 故居里面的花园楼阁</p> <p class="ql-block"> 经商的布匹</p> <p class="ql-block"> 各式各样的算盘🧮</p> <p class="ql-block"> 吊脚楼</p> <p class="ql-block"> 古城西门</p> <p class="ql-block">  泥塑(浚县泥咕咕),河南省浚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p class="ql-block"> 浚县泥咕咕是中原地区原始鸟崇拜的物化形态,是农业文明与民俗文化的衍生品,其始于远古,兴于隋唐,其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泥咕咕的名称由此而来。黎阳镇杨圯屯是浚县泥咕咕的主要产地,其主要作品有历史人物、戏曲人物、十二属相、小动物、飞禽、骑马人等。</p><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0日,泥塑(浚县泥咕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浚县县衙</p> <p class="ql-block">  ‌浚县典史署是浚县古城内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充满了古朴的气息和历史感‌。它不仅是古代官府的一个机构,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典史署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让人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沉淀‌</p> <p class="ql-block"> 浚县文庙</p> <p class="ql-block">  为今年6月家里参加全国高考的学子祈祷:金榜题名</p> <p class="ql-block">  位于浚县古城钟鼓楼北侧的“鼓楼北”文化街区怀旧氛围浓厚,这里以重现上世纪50—70年代群众生产生活场景为主题,风车,皮碗链条式水车,压水井,黄包车,手推车,缝纫机,收音机,黑白电视机,二八自行车等等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怀旧空间,</p><p class="ql-block"> 来到这儿仿佛让人瞬间‘穿越’回到过去,勾起人们对那个年代的记忆。熟悉的老式建筑、传统口味的小吃让人感觉很亲切。</p> <p class="ql-block">  晚餐后和三叔漫步欣赏游览霓虹灯下的美丽古城,从北门进东门出,这是浚县古城东门夜景。</p><p class="ql-block"> 浚县大伾山和北方最大的佛,粮仓,城门城墙等景点过去已多次看过这次没有再去。</p> <p class="ql-block">  4月4日清明节,早上7点在宾馆用完早餐直接驱车前往故乡刘固屯,长安,李伟等族亲已在村里等候并陪同我们一块祭祖缅怀先辈。</p><p class="ql-block"> 10点30分,李氏族亲各支派代表汇聚在主编李敬有家,举行李氏家谱成书发放仪式。</p> <p class="ql-block">  2025年2月13日在李敬有家召开各支派代表座谈会暨李氏家族编修家谱第一次会议,确定成立李氏家谱编纂委员会,提议李敬有任主编,李敬峰,李敬鹏任副主编,李敬喜,李敬先,李敬伟,李敬志,李日晖,李敬强,李敬江,李敬珏,李勇胜任委员。</p><p class="ql-block"> 与会人员就这次编修李氏家谱的方案达成共识,打破女子不入谱的旧例,一一致同意女子系家庭成员理应入谱。</p> <p class="ql-block"> “李氏家谱”编纂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主编:李敬有</p><p class="ql-block"> 副主编:李敬锋,李敬鹏</p><p class="ql-block"> 委员:李敬喜,李敬先,李敬伟,李敬志,李日晖,李敬强,李敬江,李敬珏,李勇胜。</p> <p class="ql-block">  主编李敬有,李国恩次子,生于1965年3月,本科毕业,中共党员,历任浚县安监局副局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政协浚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经中原出版社出版多本专著,是一个专业技术型的领导干部。</p> <p class="ql-block">  修谱过程复杂艰辛,修谱结果令人欢欣鼓舞,我们李姓在全国1.009亿,排名第一,930万李姓人口居住河南,李姓先人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理清了浚县刘固屯親旁近支从清朝年间至今十一世的血脉关系,同时也为下一步续编谱系做了缜密思考和技术储备。</p> <p class="ql-block">  李氏家谱,从收集资料,汇总编排,反复校对,数易其稿,在主编李敬有副主编敬鹏,敬锋暨编纂委员会的领导和族人的全力支持配合下,终于付梓成书, 2025年4月4日清明节(农历乙巳年三月初七)李氏家谱与族人见面。</p> <p class="ql-block">  从今年2月13日成立李氏家谱编纂委员会到今天4月4日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成书发放(全书16K本90多页)效率之高令人惊叹不已,其中主编和编委会的工作效率及艰辛的付出可想而知,也彰显了主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造诣。</p><p class="ql-block"> 向主编李敬有和编委会致敬!</p> <p class="ql-block">  李氏家谱的设计理念,为什么封面设计为蓝色扉页为黄色,李字五行属木,蓝代表水,黄代表土,木有水有土才能生长旺盛。</p><p class="ql-block"> 浚县书法协会会长,为李氏家谱封面题词。</p> <p class="ql-block">  李氏家谱副主编李敬鹏,李国会次子生于1978年10月,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毕业,现任鹤壁黎中实验学校年级主任,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多次荣获省,市,县的表彰和奖励成绩斐然。</p><p class="ql-block"> 李敬鹏从编纂家谱的意义,了解历史传承延续家风,团结和谐社会等方面讲述了自己在撰写家谱中的体会与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  家谱发行会现场</p> <p class="ql-block">  李氏家谱副主编李敬锋,李国祯(大贵)的次子生于1966年4月,财税专科毕业,法学本科,先后任职于浚县城区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县水利局会计师,浚县行政服务中心,浚县移民领导小组办公室财务主管,浚县人民法院陪审员。</p><p class="ql-block"> 李敬锋在发行会上全文宣读:《执谱人责任和注意事项》。宣布发行会后的中午聚餐由广州的三叔独家赞助,并对三叔以往回乡对族人的宴请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 执谱人责任和注意事项</p> <p class="ql-block">  衷心感谢主编和编委会的辛勤付出,感谢族人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我们为自己留下了血脉记忆,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李氏家谱》成书,宣告了刘固屯村李氏无家谱时代的终结。</p><p class="ql-block"> 李氏家谱首印100本,免费赠送李氏家族各支派每个家庭一本。主编李敬有和编委会决定出书费用既不用长辈也不用晚辈出资,资金由安敬子辈在外有工作的,李永安,李建安,李敬喜,李敬有,李敬锋,李敬鹏,李敬珏7人平均分担。</p> <p class="ql-block">  封面“李氏家谱”,浚县书法协会会长张彩军书写。</p> <p class="ql-block"> 浚县小河乡刘固屯来历 </p><p class="ql-block">刘固屯村位于小河镇政府驻地东北5公里处,北距浚县城9公里,东距滑县道口镇5公里。交通便利,村东,西,北与瓦岗,袁庄,包田庄接壤,全村现有129户,人口652人,耕地1082亩,姓氏有李,刘,张,王,陈五姓,李姓约占总人口的35%。</p><p class="ql-block"> 根据《刘氏墓碑》和浚县誌史书记载,明洪武年间,来自山西洪洞刘长村的刘勤学迁西定居此地,取名刘固屯。固者长久意,以姓得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李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西浚县城南关,后因官流寓,迁居于此。</p> <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李敬有,李敬锋,</p><p class="ql-block"> 李敬鹏。</p><p class="ql-block">书名题字:张彩军</p><p class="ql-block">封面设计:李永安</p><p class="ql-block">责任监制:李国会,李敬安</p><p class="ql-block">主审:李永安,李敬有,李敬锋,</p><p class="ql-block"> 李敬鹏,李敬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本:210MM*297MM</p><p class="ql-block"> 字数:4.8万</p><p class="ql-block"> 版次:2025年5月第一版</p><p class="ql-block"> 印数:1—100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一九五七年于成都,乙巳年正月。搜之家谱……</p> <p class="ql-block"> 李氏族徽</p> <p class="ql-block"> 刘固屯村主要街道</p> <p class="ql-block">  刘固屯村“两委”办公地和村民活动场地</p> <p class="ql-block"> 村民旧居与新居</p> <p class="ql-block"> 编次</p> <p class="ql-block"> 附录</p><p class="ql-block"> 刘固屯村的来历,李姓解读,李姓源流,家规祖训,家风家教,家与家谱,姓名,辈分与称谓, 五服,六亲,九族,十八代,关于续谱的建议,关于弘扬孝道文化倡议书,李氏家族代表会议纪要,后记。</p> <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 木有根,水有源,人莫能例外。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血脉祖根在哪里?寻根问祖,是人的一种本性。茫茫宇宙,浩瀚乾坤,木有本,水有源,溯本求源,凝聚宗亲,追思先贤,泱泱华夏,绵绵子孙,追思先祖伟业,感念先祖之功德,传承家风,构筑文明,是编修家谱之目的。</p> <p class="ql-block"> 凡例</p><p class="ql-block"> 编纂家谱的原则,族谱时限,上溯事物发端,下限断至至今。</p> <p class="ql-block">  衷心感谢主编和编委会的辛勤付出,感谢族人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我们为自己留下了血脉记忆,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李氏家谱》成书,宣告了刘固屯村李氏无家谱时代的终结。</p><p class="ql-block"> 从今年2月13日成立李氏家谱编纂委员会到4月4日成书发放(开本210mm*297mm,共计91页,字数4.8万)效率之高令人惊叹不已,其中艰辛和付出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族谱得来实属不易,得益于每一位族人的合力与关心支持,对支持配合帮助的各位族人表示真诚的感谢!修谱不仅是怀念过去,更重要的创造未来,以此来唤醒族众爱族敬族之心和责任感,振兴宗族,达此目的,上可告慰在天凜凜之灵下可昭示子孙后代,吾辈无愧,已完成应尽之责。</p> <p class="ql-block"> 后记 </p><p class="ql-block"> 李氏家谱主编李敬有撰写的后记,全面系统的阐述了从起心动念发起,到建立组织,宣传发动,资料收集,数易其稿,编排成书,终于付梓。</p><p class="ql-block"> 对在编修家谱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从修谱的背景到始祖起源考究,从清朝光绪三十年三世,到六世七世字辈用字情况(同音不同字)都做了详细的解释。为保证字辈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根据五行相生的原则,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的顺序,编排了“锦,泓,宜,知,培,书,和,柯,时,佑”10字,作为后辈排字辈使用。</p><p class="ql-block"> 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愿我们家族的每个家庭人兴财旺,幸福美满,愿我族后代子孙欢乐安康,兴旺发达。 </p><p class="ql-block"> “李氏家谱”乃李氏家族人丁亡存史籍百科全书,最后几张空白页,用于记载每个家庭的(娶妻嫁女添丁老人百年等)大事记,今后每10年修谱一次,下次修谱定于2035年。</p> <p class="ql-block">  参加“李氏家谱”发行会议的部分族人代表29人,在村头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李氏族人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  午餐后我们一行驱车前往安阳,安阳是我三叔出生地,他多次表示有机会要去安阳看看,此次终于如愿以偿。下午入住安阳市格陵兰曙光酒店,晚上在安阳市区老街,曙光街,永安街等散步闲逛,品尝了道口镇的名吃牛屯火烧和其它安阳地方小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安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最北部,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古称相州、彰德府,简称,殷,邺城,</span>也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的故乡、红旗渠精神发祥地,中医文化传承地,有国家级旅游景区37家。其中红旗渠、太行大峡谷被评为五钻级智慧景区,万泉湖、殷墟博物馆被评为四钻级智慧景区。</p><p class="ql-block"> 安阳又称彰德府是小时候从我们老家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儿歌知道的,全文:“一个屁生的苦,一溜东北彰德府,屁打山上过石头可受了苦,崩死七百狼,吓死八百虎,三千官兵去拿它,一下子崩死了一千五,剩下一千五没崩死,崩的鼻子眼都是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安阳高陵,又称曹操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殷都区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的陵寝。</p> <p class="ql-block"> 高陵重现</p><p class="ql-block">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灵柩运回邺城,葬于西门豹祠以西的高陵中。</p><p class="ql-block"> 1998年4月23日,西高穴村村民意外发现鲁潜墓志,志铭中提到“故魏武帝陵”的相对位置。</p><p class="ql-block"> 2005年,西高穴墓葬被盗掘。2006年3月,西高穴村村民首次发现西高穴墓葬盗洞,安丰乡人民政府安排将盗洞回填。2007年12月,西高穴墓葬再次被盗掘。2008年,公安机关破获2007年西高穴墓葬盗案,追回部分文物。同年,河南省文物局正式对西高穴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初步确定为东汉晚期大型墓葬,2009年12月27日,西高穴墓葬被国家文物局认定为安阳高陵,墓主为曹操,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安阳高陵进行进一步发掘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安阳高陵遗骸基本被确认为曹操遗骸。</p> <p class="ql-block">  安阳高陵坐西向东,方向110度,平面为甲字形,是一座多室砖券墓,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甬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于2006年发现,2008年开始抢救性挖掘,2009年12月27日确认墓主信息,共出土文物约有970多件。</p> <p class="ql-block">  2010年1月13日,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曹操高陵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为“2009年度中国考古六项重大新发现”。</p><p class="ql-block"> 2010年2月4日,批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10年6月11日,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5日,安阳高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安阳高陵的发现与发掘,为汉魏考古学研究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为研究汉魏帝王陵寝制度、丧葬文化乃至汉魏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高陵出土文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高陵亦是中午时分,为了赶时间吃点简餐直奔下个景点殷墟,殷墟博物馆停车场车满为患根本进不去,无奈花高价把车停放在附近村庄,步行到景点。</p> <p class="ql-block">  安阳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河两岸,距今约3300年历史。作为中国首个有文献和甲骨文证实的古代都城,殷墟被誉为"中华第一都",出土了大量甲骨文、青铜器等珍贵文物。遗址包含宫殿宗庙、王陵区、手工业作坊等重要遗迹,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目前殷墟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殷墟甲骨文是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发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已知文字之一。它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这是商朝的都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殷墟甲骨文主要是指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包括了各种吉凶祭祀、牲畜记录、贵族姓名、日常活动等内容。 殷墟甲骨文的创作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晚期。这些龟甲和兽骨被用作卜辞的载体,通过烧烤的方式,在甲骨上刻写问题,然后用热力使其破裂,根据破裂形态来解读吉凶。在卜辞的过程中,人们将问题与对应的刻录结果记录下来,形成了殷墟甲骨文。 </p><p class="ql-block"> 殷墟甲骨文的出现为我们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还反映了人们生活习俗、信仰观念等方面的变化。其中,许多卜辞记录了商王和贵族的姓名、生平事迹以及祭祀活动的细节,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线索。 </p><p class="ql-block">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得中国的文字学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它不仅为后来的金文、篆书等文字形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理解汉字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也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文字的国家之一。 </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殷墟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司母戊大方鼎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杰出代表,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鼎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目前已知最重的古代青铜器。鼎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铭文,据考证为商王武丁之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所铸。鼎身以雷纹为地,四足饰兽面纹,双耳外侧浮雕双虎噬人首,整体造型庄重威严,纹饰繁缛精细,体现了商代晚期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水平。</p> <p class="ql-block">  ‌安阳殷墟墓坑‌主要包括王陵区和陪葬区,其中王陵区有13座大型墓葬和2000多座陪葬墓,陪葬区则有480余座祭祀坑和兽祭坑。这些墓坑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宏大,展示了商代晚期的丧葬习俗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袁林,又称袁世凯墓、袁公林,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北关区胜利路洹水北岸的太平庄,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民国七年(1918年)6月建成,耗资70余万元,建成了这座占地近9.3万平方米的浩大茔宅。</p><p class="ql-block"> 袁林按照明、清陵的格局,采用中西合壁的构筑手法,以中国古典传统形制为体,西洋建筑风貌为辅而建的,石马、石虎、石狮还是文臣武将,全都是短腿。袁林正面有一座大殿,两侧有陪殿,全是清代风格的建筑。大墓台基有三道门,中间的铁门又完全是西式建筑,貌似民初的“大帅府”既彰显“皇家”气派又区别于帝王陵寝,为中国陵墓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例,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 2013年3月5日,袁林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18年12月25日,袁林景区通过国家旅游局景观质量评审,荣膺国家3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安阳文字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它不仅是一座文化宝库,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记忆。</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文字起源的年代。馆内藏品丰富多样,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楷、行,涵盖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每一件展品都像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诉说着文字的演变与文化的传承。特别是那些珍贵的甲骨片,上面刻着神秘的符号,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些甲骨文不仅是研究汉字起源的重要实物依据,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青铜器上的小篆,再到秦朝的篆书隶书,随着时光的演变,再到我们现在的简体字,中国文字走过了若干年,漫步在主馆一楼大厅,仿佛置身巍巍天圆地方之中。四周的浮雕展示着中国文字的发展史和书法的演变,一片片甲骨文更是令人惊叹不已。这些文字,见证着古老文明的璀璨,传承着先民的智慧,让人感叹文字的力量之巨大。</p><p class="ql-block"> 青铜器表面镌刻的金文,笔力遒劲,展现了商周时代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艺术的体现。各朝代的书法作品更是展现了汉字在艺术审美上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  春秋战国时期,秦,齐,楚,燕,韩,赵,魏,七国统一前马字的不同写法。</p> <p class="ql-block">  秦文字与六国文字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马,安,市,乘。</p> <p class="ql-block">  中国文字博物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其价值难以估量。它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深入研究文字学的宝贵资源,更是一座面向大众的文化桥梁。通过通俗易懂且趣味盎然的方式普及文字知识,激发民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更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安阳文字博物馆,正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文字博物馆已是下午6时正是饭点,我们在网上搜索到网红饭店,有鱼有肉有凉粉,厚道实在董橱子,品尝安阳地方特色风味美食。</p> <p class="ql-block">  羑里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文王路,羑里城又称文王庙,是有史可据、有址可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也是周易文化发祥地。“画地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历史典故均源自于此。</p><p class="ql-block"> 羑里城是一处蕴含丰富的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其处有7米厚的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是3000年前殷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此处也是文王据伏羲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圣地。。</p><p class="ql-block"> 羑里城残存城址南北长106米,东西宽103米,面积10918平方米,遗址高出地表5米,文化层厚约7米。现存的羑里城遗址,为一片高出地面约丈余的土台。台上有文王庙,建有演易坊、大殿、御碑亭、伏羲祠、老子祠等建筑和遗址区,还有碑刻十余通。</p> <p class="ql-block">  与三叔在羑里城周文王雕塑像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谈《周易》:</p><p class="ql-block"> 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能只有阴,没有阳,或者说只有阳没有阴,这是古代的两点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则思变。无平不坡,无往不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p> <p class="ql-block">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语出《易传》中的《象传》。</p> <p class="ql-block">  三叔撞响祈福大钟</p> <p class="ql-block">  汤阴岳飞庙,又名宋岳忠武王庙、精忠庙,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庙街86号,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分为岳飞庙古建筑区和岳飞纪念馆新馆区域,总占地面积18100平方米,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豫北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中国三大岳庙之一。</p><p class="ql-block"> 汤阴岳飞庙坐北朝南,外廓呈长方形,布局严谨,现存大多为明代建筑,共有六进院落,主要由精忠坊、山门、御碑亭、正殿、岳母刺字祠、孝娥祠、岳云祠、四子祠、三代祠等遗存组成,共有殿宇建筑120余间,是后人缅怀民族英雄岳飞、抒发爱国情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1963年12月,汤阴岳飞庙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5日,汤阴岳飞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6年,汤阴岳飞庙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与三叔在汤阴县岳飞庙合影</p> <p class="ql-block"> 《满江红·怒发冲冠》</p><p class="ql-block"> 宋朝:岳飞</p><p class="ql-block">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p><p class="ql-block">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p><p class="ql-block">白话译文:</p><p class="ql-block"> 我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杆,一场潇潇急雨刚刚停歇。抬头放眼四望辽阔一片,仰天长声啸叹,壮怀激烈。三十年勋业如今成尘土,征战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虚度年华白了少年头,只有独自悔恨悲悲切切。</p><p class="ql-block"> 靖康年的奇耻尚未洗雪,臣子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只想驾御着一辆辆战车踏破贺兰山敌人营垒。壮志同仇饿吃敌军的肉,笑谈蔑敌渴饮敌军的血。我要从头彻底地收复旧日河山,再回京阙向皇帝报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岳飞庙四个跪着的铁人</p><p class="ql-block"> 岳飞庙前的四个跪像分别对应‌秦桧、其妻王氏、南宋将领张俊、主审官万俟卨‌,这四人均为陷害岳飞的核心人物。‌‌</p><p class="ql-block">秦桧‌</p><p class="ql-block">南宋宰相,主导与金议和,以“莫须有”罪名构陷岳飞致死,被视为奸臣代表。</p><p class="ql-block">‌王氏(秦桧之妻)‌</p><p class="ql-block">在秦桧构陷岳飞过程中推波助澜,民间传言她曾以“纵虎易,擒虎难”促使秦桧下决心杀害岳飞。</p><p class="ql-block">‌张俊‌</p><p class="ql-block">南宋将领,早期与岳飞并肩抗金,后为保权位投靠秦桧,参与诬告岳飞谋反,并制造伪证。</p><p class="ql-block"> ‌万俟卨(mò qí Xiè)‌</p><p class="ql-block">岳飞案件的主审官,负责罗织罪名并严刑逼供,直接执行秦桧的陷害计划。</p><p class="ql-block">罗汝楫‌</p><p class="ql-block">明中期曾短暂增设第五跪像,清代浙江总督李卫认为其地位不足以伴跪,予以移除‌‌。</p><p class="ql-block"> 4张照片拍摄于2025年4月6日中午,游览岳飞庙现场拍摄。</p> <p class="ql-block">  游览完岳飞庙亦是中午,在景区寻找到一家整洁干净的全国连锁快餐店,用完餐驾车直奔林县红旗渠青年洞景区,入住青年洞景区山下的任村镇卢家拐村光鑫农家民宿。准备第二天游览红旗渠景区青年洞,分水苑(红旗渠纪念馆),络丝潭(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等各个景点。</p><p class="ql-block"> 天有不测风云,三叔晚上胆囊炎发作,只能取消原定的游览计划第二天早上立即返程走高速经林县,辉县,焦作,过郑州桃花峪黄河大桥全程240多公里,上午11点多到达郑州中心医院入院治疗。</p> <p class="ql-block">  与豫,晋,冀三省交界处的林县红旗渠青年洞景区的任村镇卢家拐村当地村民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  去年清明节三叔回乡祭祖回郑州后因胆囊炎发作而住院治疗(只是胆囊发炎,未有结石),这次发作经检查已有泥沙型结石,大夫建议摘除胆囊以防后患。这也正像《易经》里的相对论和辩证法,坏事变好事,彻底解决随时随地可能爆发的胆囊炎发作,变被动为主动,定于4月11日早上7时手术,由科主任段希斌主刀手术。</p><p class="ql-block"> 大夫的精湛医术和护士站的悉心照顾,特别是主管护师张雪平认真负责悉心照料,手术后迅速康复。</p> <p class="ql-block">  为感谢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三叔专门去水果店挑选精品水果组装二个大果篮,赠送大夫办公室和护士站,感谢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和热情服务。 </p> <p class="ql-block">  乙巳年清明回乡扫墓祭祖及李氏家族家谱出版发行会圆满完成,通过这次活动给我的感受和体会:</p><p class="ql-block">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祭祖,正是这种孝道文化最直接的体现。扫墓、祭祖不仅是仪式,更是对根源的追溯。"没有地下的根,哪有枝头的新叶"——通过祭奠,我们理解个体在家族长河中的位置,并承担起传承的责任。这种血脉认同,构成了文化延续的重要纽带。祭祖,是中国人最深的“血脉记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对祖先怀有如此...,祭祖,是为了告诉祖先:“我们活得很好” 很多人误以为,祭祖是为了祈求祖先保佑。但...,祭祖,是为了让逝去的亲人“活”在记忆里。</p><p class="ql-block"> 民间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同样,一个忘记祖先的人,也难以真正找到自己的定位。感恩不忘本,铭记生命之源。</p><p class="ql-block">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无数前人努力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祭祖更是一种感恩教育。祭祖不只是传统的延续,更是运势的桥梁—当你连接祖先能量场,也就打开了自己的好运之门。当我们看着墓碑上那些熟悉或陌生的名字,不禁会思考: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这种思考引导我们学会感恩,懂得珍惜。</p><p class="ql-block"> 饮水思源,方知水之贵;常怀感恩,方知情之美。祭祖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这是对生命本源最基本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清明祭祖,不仅是对传统的遵循,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家族的热爱,对自我的提升。每年的这个时节,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只要有可能,请试着回家走一趟。那不仅是为了祭奠逝者,更是为了告诉自己:无论走多远,心中始终有一个叫"家"的地方。落叶归根是自然规律,寻根问祖是文化传承。愿我们在追寻现代生活的同时,不忘传统的智慧与温度。</p><p class="ql-block"> 缅怀先祖, 慎终追远, 传统之德永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