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b><font color="#ed2308">内容提要:</font></b></h1><div><br></div><h1><font color="#ff8a00"><b>一、【助教带练】十二段锦巩固带练</b></font></h1><div><br></div><h1><b><font color="#ff8a00">二、养生管家知识分享</font></b></h1><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一、【助教带练】十二段锦巩固带练</font></b></h1><div><b><font color="#ff8a00"><br></font></b></div> <h1><b>潘老师带练笔记和视频剪辑</b></h1><div><b><br></b></div><h1>咱们今天晚上的课程内容,我们先道德经,讲完了再去练习后六段。我们把它分开,让晚上的时间不要那么紧张,不要太累。</h1><div><br></div><h1>我们开始今天的第一个主题:道德经。我们一起来看第12章:<b>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b></h1><div><br></div> <h1><div><br></div></h1><h1><b>五色令人目盲</b>,这里的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当然在道德经里面,在说这种词语的时候,往往并不仅仅是代表它本来的意思,不是说它字面的意思。恰恰相反,这里的五色其实就是在形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事情,形形色色的现象,所以说叫做五色。</h1><br><h1><b>令人目盲</b>,目盲就是指我们眼花缭乱。我们看,到了晚上路边的灯光,店铺的灯光五颜六色,什么样的都有,夜店酒吧里面的形形色色的灯一闪一闪,都会让我们眼花缭乱,其目的就是为了为了吸引我们,让我们进店消费,所以说五色令人目盲。</h1><div><br></div> <h1></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b>五音令人耳聋,</b>这里的五音其实就是古琴里面的宫商角质羽五音,但是在这里是说我们现在社会乱七八糟的音乐,特别的纷乱,什么声音都有,让我们的耳朵听不见。</span></h1><br><h1><b>令人耳聋,</b>这里的耳聋并不是说我们的耳朵什么也听不见了,而是说我们的耳朵听不见属于自己的声音,听不到自己的心声,所以说令人耳聋。我们被这个社会的乱象影响,没有办法去内观自己,所以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h1> <h1><b>五味令人口爽,</b>这里的五味就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令人口爽,但是现在的情况,现在我们所吃的东西,转基因各种添加剂,我们失去了本来的味觉,嗅觉。所以说口爽就是失去味觉。我们常常看到饭店里面,几个人点一桌子菜,等到结束的时候,发现菜没有动几下,一帮一帮人就在那里喝酒聊天,菜没吃几口就走了,这个其实就是人已经口爽了,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味觉。</h1><div><br></div> <div><br></div><h1>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驰骋就是骑马,骑得很快。田猎就是在打猎,古时候有猎人这种职业,猎人打猎是为了生活,为了生计,但是很多贵族去打猎就是为了那一时之快,以杀生为乐,这种心就叫做不正常的心理。</h1><br><div><h1>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就是人丧失了原本的理性。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人一定不要过度,小酒怡情,大酒伤身,很多事情最开始做是一件好的方向,但是一旦你过度了。就会乐极生悲。所以凡事都不要过度,不只是酒,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样的,一定不要过度。</h1></div> <h1>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我们知道人都是有欲望的,老子不反对人有欲望这件事情,一个满足我们基本需求的是属于正常的需求现象,但是一旦超脱了我们自身本身的需求,那它才被称之为欲望。所以说人心不足蛇吞象,我们人总是得了千钱,想万钱,始终不满足于当下,不能满足我们当下的这颗本心,总是想要去获得更多的好物,好的事情。令人行防,行防的意思就是妨碍了我们正当的行为,我们没有办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有了不正确的心理。</h1><div><br></div> <div><br></div><h1><b>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b>,目就是过多的物欲,以,奴役的役。以物役己,我们被物品奴役了,我们成为了物品的奴隶,叫做目。我们看到很多去到商场。我们的女性去到商场啊,身上恨不得八双眼睛,四处乱看,这个好看我要买,那个好看我也要买,这种行为就是被物品奴役了自己。为腹不为目,为腹恰恰和目相反,是以物养己,就是我们要让东西滋养我们自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就是我只顾填饱肚子,不让东西成为我们的主人,本末倒置。</h1><br><div><h1><b>故去彼取此</b>,彼就是目。取就是以物以己。我们要抛除满足自己需求以外的欲望,我们才能守住自己,才能够更好的去内观我们的本心。其实之前上堂课讲过,我们练习太极拳的目的,就是为了修那一颗如如不动的内心,修的就是那一个“中定”,把“中定”修出来,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span style="color: inherit;">只有这样,我们的心才是不动的,才不会被社会的乱象所影响,才不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干扰。</span></h1></div><div><br></div><h1>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太极拳是以拳入道的东西,几套简单的动作就能够入道了吗?就可以参透于人生的大道理吗?其实不然,我们在学习八法五步的时候,棚捋挤按,挤,有前即有后,不单单是要向前挤,后面要也要撑开,一个向前,一个向后,前后撑开。这个动作就在告诉我们,<b>做人要圆满,不要只顾前不顾后,让我们最危险的地方就是那个看不见的地方,我们要时刻关注到有前即有后。</b></h1><div><br></div> <h1><br></h1><h1>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太极拳是以拳入道的东西,几套简单的动作就能够入道了吗?就可以参透于人生的大道理吗?其实不然,我们在学习八法五步的时候,棚捋挤按,挤,有前即有后,不单单是要向前挤,后面要也要撑开,一个向前,一个向后,前后撑开。这个动作就在告诉我们,<b>做人要圆满,不要只顾前不顾后,让我们最危险的地方就是那个看不见的地方,我们要时刻关注到有前即有后</b>。<br></h1><h1><br></h1><h1>静坐内观就是告诉我们,<b>不要只用眼睛去看待事物,要用本心里面的那颗良心,用它来做事情,让我们“不争”。</b>静坐的目的就是为了“不争”。我们时常看到身体出现各种疼痛,其实就是在和我们的灵魂做相对抗,他在告诉你,我才是身体的主人,灵魂,你不是,灵魂和身体不“抱一”了。</h1> <div><br></div><h1>我的师傅教导我,我教你的不是太极拳,是生活。所以,太极拳最后要回归于生活,从太极拳里面悟到人生的大道理,无我无私无欲。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以拳入道。</h1><br><div><h1>这次去帽峰山的同学也看到,李老师提倡的不仅仅是锻炼身体,更多的是修行。修哪里?修的就是我们这颗心,如如不动的心。只有这样,我们面对生活,面对事情,才能更泰然,更平静。</h1><br></div><h1>养生,其实就是养我们这颗心,不是身体,因为心好了,我们的身体就会好。所以说,练拳不仅仅是动作,它是心感悟。为什么要顶头悬?为什么欲上先下?我们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要厚积薄发,欲上先下的目的就是为了先积蓄能量,再向上。有前即有后,顶头悬,下额微收,沉肩坠肘,松腰沉胯,这些都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体现出来。同学们在练拳的时候时常去感悟这些,能够让我们的境界提升一个更高的档次。</h1><div><br></div><h1>这就是我们的第12章的内容,老子通过简短的文字,把人生的大道理说的很明白。告诉我们人到底应该怎么去做?造成我们困扰的地方到底在哪里?同修们应该好好学习经典,并且很好的和太极拳贯通起来,两者结合起来,能够让我们心更加的去感受。</h1><div><br></div> <div><br></div><h1>接下来我们带着这种“不争”的感受,带着放松自然的心态,一起再来回顾12段锦。一起<span style="color: inherit;">感受到放松的感觉,感受身体不用蛮力,而用筋骨的力,感受我们增加的不是力气,而是气力。气足了,我们身体才能更有劲儿,而不是更有力。</span></h1><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1>记住这种感觉,每个动作的细节不断的去细化,不断的去调整。</h1><div><br></div><h1>做完准备活动后,潘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小功法。这个小功法,是辅助呼吸的。是李老师在线下课期间教授的。</h1><div><br></div><h1><b><font color="#b06fbb"><i>说明:由于天气太热,直播时有断断续续的情况,为删去较长的黑屏,分为两段播放。</i></font></b></h1><div><br></div> <h1><b><font color="#b06fbb"><i>小功法和第一、二段</i></font></b></h1> <h1><b><i><font color="#b06fbb">第三至十二段</font></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二、养生管家知识分享</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1> <h1></h1><h1><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管家练功知识分享</b></h1><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情志与身体之间的关系</font></b></h1><br><h1>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一般不会使人致病。但是“七情”波动异常,可直接影响脏腑的功能,使气血运行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充分了解“七情”的生理病理,对身体的了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h1><br><h1>中医理论认为:“喜伤心属火”、“怒伤肝属木”、“思伤脾属土”、“悲(忧)伤肺属金”、“恐(惊)伤肾属水”。《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过激对人的身心理健康有一定的损害。</h1><h1><br></h1> <h1><br></h1><h1>喜:是心情高兴愉快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然而过分的喜悦高兴会损伤心气,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说明喜悦过度会使心神受伤。心脏是五脏之核心,是统帅,是五脏六腑之大主,是影响人体生命健康的关键。</h1><br><h1>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表现。人遇到不合理、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生气、愤怒。一般来说,一定程度的情绪发泄对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持续的大怒、暴怒和郁闷,对机体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郁怒伤肝,使肝气上行,血随肝气上逆,使大脑充血,身体觉得不舒服,产生头疼、脑胀、胁痛、胸闷、眼睛干涩甚至发生晕厥、吐血、休克等危症。如《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肝主疏泄和藏血,疏通全身气机,使五脏六腑经络之气运行无阻,贮藏血液、运输血液、调控全身血量,供机体需要。</h1><h1></h1> <div><br></div><h1>思:是思虑。过度的思虑会对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阻碍气机的运动,导致气滞或气结。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古人说:“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说明气不顺畅,会直接影响人的神。思虑过度会出现脾胃滞气、消化不良、失眠多梦、头晕目眩等症状。</h1><br><h1>悲(忧):是忧愁和悲伤的情志表现。过度的忧愁和悲伤会损伤肺气、产生呼吸气短等不良现象,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h1><div><br></div> <div><br></div><h1>恐(惊):是惧怕和受惊的一种情志表现。过度的惊恐会损伤肾脏,导致脏腑气机的逆乱。如《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通过习练功法,可增强肾主藏精和主水的生理功能。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h1><br><h1>综上所述,“七情”与人体的内脏有着重要的联系,对五脏六腑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它对人的心志情趣具有很好的影响、调节和控制能力。因此,了解“七情”,保持“七情”正常状态,对于身体状态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可使人体“三宝”(精、气、神)逐渐充盈,达到精充、气足、神全,进而使人从真正意义上领会到养生和祛病健身的真谛。</h1><div><br></div> <h1><div><br></div><b><i><font color="#b06fbb">下一篇:助教带练 十二段锦精进带练</font></i></b></h1>